湿泻

参考:特发性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湿泻” 相关论述

又称“洞泻”或“濡泻”。是因水湿阻于胃肠,脾虚不能制水所致,所谓:「湿盛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临床表现有身重、胸闷、口不渴、腹不痛或微痛、大便溏稀、尿少或黄赤、舌苔滑腻、脉濡缓等。

经云:"湿胜则濡泄"。又曰:"湿多成五泄"。可见泄泻之病属湿为多。湿侵于脾,脾失健运,不能渗化,以致阑门不能泌清别浊,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泄泻。其症:脉象缓涩,泻水而无腹痛或微痛,胸前痞闷,口不作渴,小便黄赤大便稀溏等。治法宜通利州都,以渗利膀胱。州都通则泻自止矣。
『歌括』
湿泻脾失健运,不能渗化阻阑门
不渴便溏溺黄赤,脉来缓涩胸痞闷,
水泻腹痛或不痛,通利州都泻自停。


病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即濡泄洞泄,俗称水泻。指泄泻因于湿伤脾胃所致。《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久,多有此病。”《医学传灯·泄泻》:“湿泻者,腹中不痛,所泻皆水;或遍身发肿,身热脉数者,病属于阳……”《金匮翼·泄泻诸证统论》:“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治宜利湿和中,选用胃苓汤理中丸柴苓汤;或以除湿汤戊己丸;重者用术附汤;久病体虚,肢冷脉细者,宜用消肿健汤,兼服金匮肾气丸以养元扶正。单纯水泻,可选用五苓散驻车丸,挟热者用参连丸。参见濡泻洞泄条。

湿泻之症】泻水肠鸣,腹反不痛,身重身痛,或呕而不渴,此湿气泄泻也。
湿泻之因】久雨阴湿,湿土司政,太阴湿淫所伤,人病泄泻
湿泻之脉】多见濡软,或见细涩,或见浮缓。
湿泻之治】宜燥湿小便,胃苓散、平胃散。身痛身热,脉浮应汗者,败毒散羌活胜湿汤小便不利木通煎,调五苓散,或生姜汤,调六一散,利小便,则湿自去,而泻自止
[b]胃苓散[b] 见前风泻门。
[b]平胃散[b]
苍术 浓朴 陈皮甘草
[b]败毒散[b] 见寒湿肿门。
[b]羌活胜湿汤[b]
苍术防风羌活黄柏泽泻白茯苓陈皮甘草
寒湿生姜湿热黄连
[b]五苓散[b]
[b]六一散[b] 二方俱见风泻门。

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
左传》所谓雨淫腹疾是也。又水寒之气,入客肠间,亦令人濡泻,经云∶太阳之胜,寒客下焦,传为濡泄是也。
本事》芎 丸风湿滑泄
神曲白术附子(泡,各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米饮送下。
许叔微云∶左氏述楚子围萧,萧将溃,无社告叔展曰,有麦面乎,有山鞠 乎,意欲令逃水中以避,是知芎 能除湿,予常加术、附以制方,治脾湿而泻者,万无不中,此药亦治飧泄。
刘草窗泻湿汤
白术(三钱) 白芍(二钱) 陈皮(炒,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升麻(五分)
上锉作帖,水煎服。
此用风药以举其气,抑胜其湿也。河间云∶有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泄,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此又湿泻之变。余见有老人久泄,饮牛乳而泄反止者,此类是耳。
胃苓汤 治脾湿太过,泄泻不止。
平胃散五苓散(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
平胃散酒泄不已,饮后尤甚,加丁香缩砂麦芽神曲各五钱为末,米饮调二钱,立愈。
升阳除湿汤(方见飧泄。)
东垣云∶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气短精神不足,此由阳气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阴中耳。癸卯岁六七月间,淫雨阴寒,逾月不止,时人多病泄利。一日予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下,而小便闭塞。治法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噫!圣人之法,布在方策,其不尽者,可以意求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若用淡渗之剂以除之,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则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故必用升阳风药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葛根半钱,炙甘草半钱,同 咀,水二盅,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大法云∶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又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医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内经》云∶湿胜则濡泄,《难经》曰∶湿多成五泄。可见泄泻之病,属湿为多。湿侵于脾,脾失健运,不能渗化,致ht 门不克泌清别浊,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泄泻矣。湿泻之为病,脉象缓涩而来,泻水而不腹痛,胸前痞闷,口不作渴,小便黄赤,亦或有腹中微痛,大便稀溏之证。考治湿泻之法,惟念莪先生可宗,乃曰渗利使湿从小便而去,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监,不忧巨浸。经曰∶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若此论之,必当渗利膀胱,宜用通利州都法,则泻自得止矣。
或问曰∶观先生是论,既引《内经》之濡泄,复引《难经》之五泄,何书中不列濡泄之门,又不发五泄之论,如斯简括,讵无挂漏乎?答曰∶濡泄洞泄洞泄之病,已论于前。五泄即胃、脾、大肠小肠、大瘕也。考《五十七难》中,胃泄脾泄,即今之食泻也,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即今之痢疾也。食泻痢疾,皆详于后,可弗置论耳。

本出《博济方》,人少知之!
黄连(一两,骰子块切,净洗去泥土,清水浸片时) 生姜(四两,骰子块切,一方用二两)
上于锅铫内同炒,姜赤黄色为度,去姜不用,将黄连碾罗为细末,每服二钱,腊茶同调下,不拘时候。若欲速效,一料只作二服。尝有人患此,两月一剂而愈。

经云:"湿胜则濡泄"。又曰:"湿多成五泄"。可见泄泻之病属湿为多。湿侵于脾,脾失健运,不能渗化,以致阑门不能泌清别浊,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泄泻。其症:脉象缓涩,泻水而无腹痛或微痛,胸前痞闷,口不作渴,小便黄赤大便稀溏等。治法宜通利州都,以渗利膀胱。州都通则泻自止矣。
(歌括)
湿泻脾失健运,不能渗化阻阑门
不渴便溏溺黄赤,脉来缓涩胸痞闷,
水泻腹痛或不痛,通利州都泻自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