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

参考:结核性脑膜炎

“惊风” 相关论述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
惊风的症状,临床上可归纳为八候。所谓八候,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的出现,表示惊风已在发作。但惊风发作时,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现。由于惊风的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故临证常将惊风分为急惊风慢惊风。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凡病势缓慢,属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临证要详细询问病史,细致体格检查,并作相应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急惊风
[病因病机]
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
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人营人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
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
总之,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临床诊断]
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摄胸片、脑脊液等有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表热、里热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辨痰热、痰火、痰浊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蒙心包,阻蔽心神。
3.辨外风内风外风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愈,若见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惊、风四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4.辨外感惊风,区别时令、季节与原发疾病六淫致病,春季以春温伏气为主,兼夹火热,症见高热、抽风、昏迷,伴吐衄、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其症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若痰、热、惊、风四证俱全,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二、治疗原则
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由于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热有表里的不同;风有外风内风的差异;惊证既可出现惊跳、嚎叫的实证,亦可出现恐惧、惊惕的虚证。因此,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三、分证论治
1.风热动风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宁,四肢拘急睛上视,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
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正邪相争则发热身痛;风邪上扰清空则头痛;风邪犯肺则咳嗽流涕;风热之邪扰于心包则烦躁不宁;热盛扰动肝风则四肢拘急睛上视,牙关紧闭。
风热在表则舌红苔白,脉浮数;犯于心肝则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菏疏风清热,防风蝉蜕菊花祛风解痉僵蚕、钩藤熄风定惊。另加服小儿回春丹以清热定惊。
喉间痰鸣者,加竹黄瓜蒌皮化痰热;高热,便秘乳蛾红肿者,加大黄或凉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感冒发热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惊厥发作。
2.气营两燔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欲饮,神昏惊厥,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
分析:感受疫疠之邪,邪毒传变迅速,故起病急骤;邪在气分,则高热烦渴欲饮;热迫心营,则神昏惊厥。舌绛苔糙,脉数有力为气营两燔之象。
治法: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清气透热,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参、丹皮清营凉血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熄风平肝。
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郁金,或用至宝丹紫雪丹熄风开窍;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呕吐半夏玉枢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烦躁,手足躁动,反复抽搐,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识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
分析: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内陷心包则神识昏迷;邪陷肝经肝风内动则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舌质红绛,脉弦滑为邪热内陷心肝之象。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平肝熄风,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龙骨豁痰清心竹茹黄连化痰热。同时,另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热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便干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4.湿热疫毒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烦躁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饮食不洁,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则见壮热烦躁呕吐腹痛大便脓血;邪毒迫人营血,直犯心肝,则神明无主,肝风内动,可见谵妄神昏,反复惊厥。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疫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药:黄芩上焦之火,黄连中焦之火,黄柏下焦之火,山栀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白头翁、秦皮清肠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
舌苔厚腻,大便不爽加生大黄厚朴清肠导滞,泻热化湿;窍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频繁抽风加紫雪丹平肝熄风呕吐加玉枢丹辟秽解毒止吐。
5.惊恐惊风
证候: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惊跳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乱不齐。
分析:小儿神怯胆虚,易受惊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引动肝风,则神昏抽搐,四肢欠温,脉乱不齐。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药: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药:琥珀朱砂金箔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化痰热;人参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扶正;菖蒲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
抽搐频作加止痉散熄风止痉;气虚血少者加黄芪当归,、白芍酸枣仁益气养血安神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儿牛黄散1岁以下每服0.3-0.5g,2-3岁每服0.9g,1日2次。乳汁或糖水送服。用于风热惊风
2.小儿回春丹1岁以内每服1-2粒,1-3岁每服3-5粒。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于风热惊风
3.紫雪散(丹)每服1.5—3g,1日1、3次。用于急惊风抽搐较甚者。
4.安宫牛黄丸每服1/2-1丸,1日1—2次。用于急惊风高热抽搐者。
二、外治疗法
1.鲜地龙捣烂为泥,加适量蜂蜜摊于纱布上,盖贴囟门解痉定惊。用于婴儿急惊风诸证。
2.牙关紧闭用生乌梅一个擦牙。
三、针灸疗法
1.体针惊厥取穴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印堂。高热取穴曲池大椎十宣放血,痰鸣取穴丰隆,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均采用中强刺激手法。
2.耳针取穴神门、皮质下。强刺激
四、推拿疗法
高热,推三关、透六腑清天河水昏迷,捻耳垂,掐委中;抽痉,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急惊风欲作时,拿大敦穴、拿鞋带穴;惊厥身向前曲,掐委中穴;身向后仰,掐膝眼穴;牙关不利,神昏窍闭,掐合谷穴。
五、西医处理
1.退热物理降温可用头枕冰袋,温湿毛巾擦身,40%-50%酒精擦浴。药物降温可用安乃近滴鼻或肌肉注射。
2.止惊首选安定,0.3-0.5mg/ls,最大量不超过10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亦可用苯巴比妥8-lomg/ks肌肉注射或5%水合氯醛50rog/ks保留灌肠。
3.降低颅内压抽搐时间持续15分钟以上或反复惊厥患儿,可发生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1—26/ks,于20-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6-8小时重复1次。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
4.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外感发热初起时,要及时降温,服用止痉药物
二、护理
1.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将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
2.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慢惊风
[病因病机]
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
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因急惊反复发作,过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误汗误下,以致脾阳不振,木旺生风。或因禀赋不足,脾肾素亏,长期腹泻阳气外泄,先则脾阳受损,继则伤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虚极生风,即所谓“纯阴无阳”之慢脾风证急惊风温热病后,迁延未愈,耗伤阴津,肾阴亏损,肝木失于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致水不涵木,阴虚风动。
总之,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系脾胃受损,土虚木旺化风;或脾肾阳虚,虚极生风;或肝肾阴虚筋脉养生风。
[临床诊断]
1.具有呕吐腹泻脑积水佝偻病等病史。
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面色苍白,嗜睡无神,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于颤动,筋惕肉瞬,脉细无力。
3.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r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原发疾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凡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倦,嗜睡,四肢发冷,舌淡苔薄者为虚寒;虚烦疲惫,面色潮红,身热消瘦,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者为虚热;肢体颤振,手足搐搦血虚身热起伏不定,口渴心烦,胸闷气粗,泛吐痰涎,苔黄腻者,为虚中夹实
2.辨脏腑仅有形神疲惫,面色萎黄,肢体抽搐大便稀溏,四肢不温,为病在肝脾;若面色苍白,囟门低陷,四肢厥冷,手足蠕动,大便清稀、舌淡、脉细无力,为病在肝脾肾。
二、治疗原则
慢惊风的治疗,以补虚治本为主。土虚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阴虚风动,治以育阴潜阳。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活血通络,化痰行瘀之法。
三、分证论治
1.土虚木亢
证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神志不清,阵阵抽搐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久泻伤阳脾阳伤则形神疲惫,面色萎黄;阳衰则寒湿内生,故大便稀薄,色见青绿,腹中鸣响,甚则肢冷浮肿;土弱木乘,木旺化风,故时作抽搐嗜睡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阳虚弱之象。
治法: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煨姜桂枝温运脾阳白芍钩藤平肝熄风。
阳虚寒盛去桂枝,加附子肉桂温补脾肾腹泻不已加诃子、肉豆蔻乌梅炭敛肠止泻;方颅发稀,夜寐哭闹不安,加生牡蛎、生龙骨平肝潜阳。
2.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沉睡昏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脾肾阳虚,寒水上泛,则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阳气不运,阴寒内盛,故口鼻气冷,四肢厥冷,额汗涔涔,大便澄澈清冷,甚至沉睡昏迷阳气衰微,虚极生风,则手足蠕蠕震颤。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脾肾阳衰之象。此证即所谓“纯阴无阳”的慢脾风证。其实质是阴盛阳衰,属于慢惊风后期,气阳衰竭的危重阶段。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补脾气,炮附子肉桂川椒炮姜、灶心土温阳救逆。
抽搐频频加龙齿钩藤平肝熄风;阳气回复后改用理中地黄汤可保立苏汤,以阳中求,使阴阳维系,阳生阴长而搐定。
3.阴虚风动
证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震颤瘛疚,或肢体拘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光无苔,质绛少津,脉细数。
分析:肝肾之亏损,阴虚生内热,则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震颤瘛疚,肢体拘挛舌红绛,无苔少津,脉细数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鸡子黄阿胶地黄石斛麦冬滋阴养血,龟板鳖甲牡蛎潜阳熄风
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痉散熄风止痉;强直瘫痪者,加全蝎蕲蛇乌梢蛇地龙白僵蚕搜风剔邪,但风药多燥,故宜佐养血润燥之品。
[其他疗法]
一、经验方
1.蕲蛇,研细末,吞服。每服1.5g,1日2次。用于土虚木亢证。
2.地龙僵蚕乌梢蛇当归木瓜鸡血藤各15g。水煎服。用于慢惊风肢体强直性瘫痪
二、外治疗法
1.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白芍陈皮半夏天麻川乌全蝎天南星丁香各6g,朱砂1g,生姜3g,红枣5枚。炒热,熨脐部,1日1次。用于土虚木亢证。
2.全蝎5个,蜈蚣1条,僵蚕5条,蝉蜕7个。研为细末,敷脐,1日1次。用于慢惊风强直性瘫痪者。
三、针灸疗法
1.针刺上肢取穴: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穴: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
2.灸治取穴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用于脾肾阳虚证
四、推拿疗法
五经,推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揉足三里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做好小儿保健工作,调节精神情绪,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饮食卫生,宜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二、护理
1.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保证患儿安静休息。
2.抽搐时,切忌强行牵拉,以免拉伤筋骨。·
3.对长期卧床的患儿,要经常改变体位,必要时可垫海绵垫褥或气垫褥等,经常用温水擦澡、擦背或用温热毛巾行局部按摩,避免发生褥疮
4.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肪止窒息。
5.注意加强营养,不会吞咽者给予鼻饲。
[文献摘要]
小儿药证直诀·急惊证治》:“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慢惊“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疚,昏睡,睡露惊,此无阳也。”“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幼幼新编》:“风搐频者,风在表也,易治,易发之。搐稀者,风在脏也,难治,宜补脾。”
景岳全书·小儿则·惊风》:“惊风之要领有二:一日实证、一日虚证而尽之矣。盖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邪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生客于心膈间则风火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此当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慢惊者阴证也,虚证也,此脾肺俱虚,肝邪无制,因而侮脾生风,无阳之证也,故其形气病气俱不足者是为慢惊,此当专顾脾胃以救元气。虽二者俱名惊风虚实之有不同,所以急慢之名亦异。凡治此者不可不顾其名以思其义。”
[现代研究]
伍鸿基.针刺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6;(8):373
将小儿高热惊厥28例分为2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7例。两组患儿在高热惊厥时,即给予安乃近10mg/kg肌肉注射,酒精擦浴降温,吸氧。治疗组再给予针刺疗法:首先取人中穴向上斜刺2-3分,稍捻转至患儿苏醒有刺激反应,如哭声等即起针。再点刺双侧中冲穴约1分,提捻泻法强刺激,每隔半分钟左右起针,再放血1-3滴;直刺双侧合谷穴3-5分,提捻泻法中等刺激,每穴各行针1—2分钟后起针。对照组再予安定0.3mg/kg肌肉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在20秒至2分钟内痉止苏醒,体温下降,平均1分2秒;对照组患儿在2-5分钟内痉止,平均3分2秒,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王清涛,高树堂.麝冰散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3例.吉林中医药1993年;(1):25
麝香1份,冰片50份,姜黄刃份,郁金如份,巴豆30份,血竭50份,金箔10份,全蝎50份,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粉兑入等渗溶剂(生理盐水等)内即可,按每次0.2s/ks给药,必要时可加倍,2小时后可重复给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43例,其中治愈25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小儿大病是惊风,急慢阴阳便不同,
采集前贤诸秘诀,指挥后学救孩童。
钱氏云:急惊①,或闻大声,或大惊而发搐,发过则如故,此无也,当下之。此症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嗜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热也。盖热甚则生风,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故下之以除其痰也。不可与巴豆大温药下之,恐触虚,热不消也。小儿热痰客于心间,因闻非常之声,则动而惊搐矣。若热极,不闻声及惊,亦自发搐也。按钱氏治之用利惊丸,亦以朱砂膏代之。
①惊:原作“慢”,据忠信堂本改。
慢惊因疾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出气亦冷,手足时瘈疭,昏睡露睛,此无阳也。按钱氏用瓜蒌汤,不知其义。今用调元合建中汤。

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如不分别,则误甚矣。
陈氏曰:小儿平常无事,急发壮热,手足搐搦,眼目戴上,涎潮壅塞牙关紧急身热面赤,此急惊风,属阳,病在腑,当治以凉。如面白身无热,口中气冷,多啼不寐睛上视,项背强直牙关紧急,涎潮,或自汗,此慢惊风,属,病在脏,当治以温。

肝惊眼赤面青,粪下青白。
心惊面皮红赤,夜啼至晚。
肺惊气喘,饮水喉中痰鸣。
肾惊梦中咬牙,睡中惊哭。
脾惊五心烦热干呕腹胀不食
又陈氏治慢惊风,初去痰,用芎蝎散;次温中,用油珠膏;后补元气,用补脾益中汤。多辛燥之药,今改用沉香礞石丸,以降其痰;调元建中汤加附子,以温其中;十全大补汤以复其元气,或用②参苓白术散
洁古云:急惊,阳证也,俱腑受病耳。小儿客痰热于心膈,是少阳相火旺。经云:热生风,因时火盛而作。盖东方震木,得火气而发搐。木火不动,得风而动,两用利惊丸导赤散泻青丸、在黄丸主之。搐止,服安神丸乃东安神丸也。

慢惊阴证也,俱脏受病耳。小儿吐泻病久,脾胃虚损,若不早治则成慢惊,名曰瘈疭,似搐而非真搐。因脾虚损,故大便不聚,当去脾间风,则其利自止。既以失治,则脾肺俱虚,致肝③木所乘,是为慢惊也,当用温补。按洁古用宣风散以导脾间之风,不知其义。盖脾胃虚损,岂可用牵牛大泻元气,此不可服也。用益黄散羌活膏皆犯辛热,大耗真气之药,不如东垣之论,其义最精。见后。
东垣曰:外物凉,宜镇心,以黄连安神丸,若气动所惊,宜钱氏寒水石安神丸。大忌防风丸,治风以辛温之药,必杀人,何也?辛散温乎,热火也。

因惊而泻青色,先治肝,以朱砂之类,勿犯寒凉之气,大禁凉惊丸。风木旺必克脾胃,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阎孝忠集钱氏方,以益蓼散补土,误矣!其药有丁香辛热,以助其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肺,丁香辛热④,大泻肺与大肠脾实当泻子,今脾胃虚反更泻子而助火,重虚其土,杀人无疑矣。其风木⑤既旺,有关脉洪大,掌中热,腹皮热,岂可以助火泻金?今立一方,先泻火补金,大补其土,之为神治之法,宜黄芪汤主之,乃治慢惊之神药也。即调元汤加芍药是也。
丹溪曰:惊风有二:慢惊属脾虚,所主多死,宜温补。一云温补宜参术煎汤,下安神丸;急惊属痰热,宜凉惊。一云用养血药作汤,下降火清痰丸子。钱氏凉惊丸,世以一概通治二证,其谬。

急慢发热口疮、心肺伏热、痰热、痰嗽痰喘,并用涌法,重则瓜蒂散,轻则用苦参末,小豆末,以淡豆豉汤调服吐之。吐后搐定,更宜防风通圣散为末,蜜丸服之。
《全婴方》云:惊证因风则目青、面红、发搐,其病在肝;因惊,舌疮面赤,忽然作声发搐,其病在心;因食,则嗄吐气而发搐,其病在脾,皆阳痫也。脾胃经虚则生粘痰,痰涎者,脾胃所出也。痰则凝滞,在于咽喉,如牵锯之声。时复瘈疭,或因吐泻所致。脾虚则肺亦虚,痰涎流溢,其证亦然,此阴痫也。
身热脉浮,精神恍惚,或吐泻不思乳食,发搐,即吐不泻,又能乳食,发搐,亦半阴半阳合病者也。
亦有急惊,凉泻⑦而不愈,或与吐下药太过者,变为慢惊。又有慢惊温补而不愈,变为急惊者。

①补脾:原作“销脾”,据忠信堂本改。
②或字下原脱“用”,据忠信堂本补。
③肝:原作“按”,据忠信堂本改。
④辛热:原作“热”,据忠信堂本改。
⑤风木:原作“风未”,据上文及忠信堂本改。
⑥淡豆豉汤:原作“淡蒸汁”,据忠信堂本改。
⑦凉泻:原作“泻凉”,据忠信堂本改。

慢惊风,症有阴阳,证有顺逆,搐有真假,治有次第,不可不知。其候可预防者,如鲜、目眩白、目青斜、目闭目转瞪,声实、声嗄、声战、声轻、咂口弄舌、卷舌、露筋、嘘风、撮口,噎乳噎食,忽然定睛,吐涎沫,扭项摇头,仰身擦面,藏头畏明,手挛手战,脚挛不伸,忽撩忽乱,失张失志,精神恍惚,睡卧不宁,睡中喜笑,困啮齿龈,心烦躁啼哭咬人,面脸色变,或红或青,身舒用力,呢呢作声者,巳上应,乃急惊之先兆也。宜预防之,驱风膏、钱氏抱龙丸
凡见摇头斜视,以手抹人,昏睡喜卧,额上多汗,身亦粘汗,其脉沉细,即是慢惊之候。宜急温之,调元汤建中汤定心丸主之。

病有阴阳急惊风属实热,病在肝心二脏,谓之阳病,慢惊风属虚寒,病在脾肺二脏,谓之阴痫,此以寒热分阴阳也。五脏六腑为阳,急惊发于六腑,为易治;慢惊发于五脏,为难治,此以脏腑分阴阳也。

证分顺逆者,男发搐左视,握拳拇指在外者为顺,反此者逆。女发搐右视,握拳拇指在内者为顺,反此者逆。盖天地之道,阳左右,阳外阴内也①。
钱氏云:男发搐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发搐右视无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盖震东兑西,男女之定位也。震属乙木,兑属辛金,肝肺之分位也。男子生于寅而左行,女子生于申而右行,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今男搐左视无声,寅乃甲之旺位,乙之从甲,妹之从兄也。故为顺而无声。右则从庚,乙与庚合,金木相击而有声也。女搐右视无声,申乃庚金旺位,辛之从庚,妹之从兄也,故为顺而无声。左则从丙,辛与丙合,火金钉灼而有声也。《活幼心书》顺搐散可取用之。如此观之,急惊风为顺而易治,慢惊风为逆面难治。

搐有真假,此钱氏论百日内发搐之证也。真者不过三两次必死,假者发频不为重。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生风冷。盖血气未实,不能胜任,乃发搐也。欲知假者,口中气出热也,治之可发散。
按钱氏肝主病云:气温则内生,气热则外生。外生者病在表,故可治。发散宜泻青丸大黄,加天麻全蝎主之。内生者病在里,乃气动之病也,周岁以后小儿宜泻其本脏,当归龙荟丸主之。

治有次第,初发搐时,卒然昏绝,牙关紧急,俗用掐法灸法以醒其惊者,盖不知昏绝口噤,皆痰涎壅塞之所为也。轻者可掐可灸即醒,重则先用嚏惊散吹鼻中,嚏出可治;不出则用霹雳散,必醒。如不嚏不醒,不可治也。次用开关散擦牙,涎出自开,然后进药,急慢同法。
如痰涎壅塞,或吐之,或利之,皆非其治也。盖痰之上壅者,火载而上也,譬如釜中之水溢沸,故云扬扬止沸,不如釜底去薪。今不泻火,而但吐之利之,前痰虽去,后痰壅塞复至矣。急惊风朱砂膏揭风汤,甚则用礞石滚痰丸慢惊风用星香散,甚则以礞石丸降之,痰去则搐自止矣。搐不止者,依后法治之。搐止惊退,可以安也。急,用钱氏凉惊丸;慢,用温惊定心丸。此治急慢惊风,始终之要药也。
慢惊风,气喘气鸣,手足冷,皆不可治。

急慢下证贵先知,风在肝经食在脾,
惊恐伤心神志乱,观其发搐在何时。
钱氏曰:伤风得之,口中气出热,呵久顿闷,手足摇动,当发散。小儿本怯者,多此病也。
钱氏曰:因食得之,身体温,多睡多唾,或吐,不思食而搐,当先定搐,后安神
①阳外阴内也:原作“阳内阴外也”。据忠信堂本改。
凡因嬉戏,指虫蚁以阻之者,或因啼哭,扮称异类以止之者,皆能作搐。盖心藏神,心主惊,惊则伤神;肾藏志,肾主恐,恐刚伤志。神志既伤,则心肾俱虚,而胆亦怯矣。如此搐者,若作惊搐治之,误矣。宜补心肾之神志,定志丸主之。

钱氏曰:病潮热,寅卯辰时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摇动,口内生热涎,顿闷项急,此肝旺也。洁古云:潮热于寅卯辰时,木旺之位,是肝旺也。当先补肾水,以制心火地黄丸;后泻肝以止其搐:泻青丸
因潮热,巳午未时发搐,心神惊悸目上视,白睛赤色,牙关紧急,口内诞潮,此心旺也。洁古云:已午未时,火旺之位而热搐者,心热也,导赤散凉惊丸。钱氏方或本通散,以泻心肝之火。
因潮热,申酉戍时不甚搐而喘,斜视,身体似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黄水,是肺旺也。洁古云:申酉戍时,金旺之位,而肝木强、法当补脾,恐被木之贼所克害。当泻心肝以挫其势,而后补肺,按泻心肝,宜木通散;补脾,钱氏异功散;治肺又小阿胶散
因嘲热,亥子丑时,不甚搐,而卧不稳,身体温壮,睛紧斜视,喉中有痰,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醒。洁古云:皆因大病之后,脾胃虚损,多有此病,故宜补脾凉心。按:补脾宜异功散,凉心宜凉惊丸。皆钱氏方。
按:钱氏、洁古论日夜发搐证治,亦有阴阳之分。寅卯辰后巳午未,阳之位也。由酉戍亥子丑,之位也。故肝心之搐,多用凉泻;肺脾之搐,多用温补也。

他病传来发搐多,或因搐后发他疴,
能将脉证分虚实,从本从标治不讹。
脐风发搐,此胎毒也。儿生一腊之内,多啼不乳,或撮唇,或牙关紧,或肚大,或脐突①发搐拍者,此胎惊也,谓之真搐。生于内着气喘痰鸣,手足冷者不抬。详见脐风

变蒸发搐,此胎病也。因变蒸之后,或伤风,或伤乳,或吃惊,或发搐。百日之内,搐有真假,说见前。皆曰胎惊。真搐者频发必死,假搐者,宜散风化痰安神至圣保命丹主之。百日以后,发搐口中气热,此肝旺病也。宜泻青丸竹叶汤,入砂糖少许化服,后以至圣保命丹安神。如逢变蒸之期,必发搐者,此治痫也。自内生者,若不急治,后成终身之病,宜安魂、镇心、定魂,频频细与服之,以不发为度,秘传三圣散主之。
秘传三圣散滑石(飞),两半。甘草,二钱半和匀,作三分。
一用青黛,一线和匀,名镇心散,早以淡竹叶汤下。
一用朱砂(飞),一钱和匀,名镇心散,午用灯心汤下。
一用苦梗细末和匀,名定魂散,晚用苏叶汤下。

外感伤风发搐,其病在肝,即前伤风发搐也。治同法。如肝有风、甚则角弓反张,似无瘹,似痉症,此有搐也,宜泻肝散风。盖足厥阴经之脉,随肾②脉循脊里,上至巅顶。脊旁两行,则足太阳膀胱脉也,故风甚,同见证也,宜加减穹合汤生之。如脊下客三指者不治。
人参柴胡,黄岑,杏仁(去尖),麻黄(不去根、芦),一分。甘草川芎葛根升麻羌活当归防风石膏
泻青柴胡麻黄葛根四方加减也,并为细末,钓藤调服

伤食发搐,其病在脾,谓之食痫,即①脐突:原作“脐尖”,据忠信堂本改。2肾脉:忠信堂本作“督脉”。
伤食①发搐病也。搐甚者,如前治法。夭甚者宜用轻剂下之,去其食热,三黄枳术丸主之。
三黄枳术丸黄芩,二钱。黄连(酒洗)、大黄(酒煨)、神曲(炒)、陈皮白术,各一钱。枳实五分
为末,汤浸蒸饼丸,百沸汤下。

中暑发搐,一名暑风,宜清暑、惊心、下痰、安神却暑汤主之。
五苓散,一两。黄连(末)、甘草(末),各二钱五分。朱砂(飞),一线半
和匀,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麦门冬煎汤下。此辰砂五苓散也。

霍乱发搐,其病在胃,此干霍乱也,神气变乱,心腹绞痛,不吐不泻,所以邪气上下不得出,陈氏所谓气逆而作搐,痰聚发惊是也。不急治之,必死。先用涌吐法,宜瓜蒂散,吐出积食,痰散气顺后,和其胃气,以藿香正气散主之。
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各二钱。厚朴,姜、白术陈皮(去白)、桔梗半夏,各四分。甘草(炙),二钱。加枳实(麸),六分
为细末,姜汁调服
吐法瓜蒂猪牙皂朱砂。并为末,每少许,以淡豆豉汤服,即吐。

吐泻发搐者,病在肝。先病吐泻,后发搐者。此因吐泻不止,脾虚生风,乃慢惊风也。治法同后,但吐泻未止,又加发搐者,宜参苓白术散,加肉豆蔻,作丸服。
如先发搐,后吐泻者,此因病时多服利惊之药,脾胃受伤所致。宜参苓白术散,或散或蜜丸,如龙眼大,每用一丸,米饮下。如搐甚胀泄者,乃遗屎也,不治。

痢疾发搐者,其病在肝。先病未止,而又发搐者,此因误服丁香木香豆蔻等方辛热止痢之剂太多,以致内有积热则生风也。盖肝为厥阴风木,在里则便脓血,在外则为胀,肝乃属火,反服辛热助火之药,安得不发搐也?直用泻青丸,加黄芩黄连,蜜丸,甘草汤下。此泻青、三黄丸二方合也。如痢止后发搐者,作脾虚治,同慢惊风法,东垣调元汤加白芍汤主之。
搐后①变痢,此表邪入里也。益风伤脾,入里则便脓血。先用小柴胡汤加大黄下之,后以加减龙荟丸主之。
当归川芎陈皮青皮各一钱。黄连(酒炒),各一钱半。山栀仁、木香各五分。人参一钱。炙草一钱。
为末,别用阿胶三钱,溶化作丸,陈米饮下。

疟疾发搐者,其病在肝脾。此有三证,或并病者。发热则搐,止搐止,日日如之,病却是者,不必治搐,但治其退搐亦退也。初起宜用劫药,风疟小柴胡汤暑疟白虎汤食疟平胃散痰疟槟榔吐出其痰即愈,久疟脾平肝,宜加减平疟养脾丸主之。
黄芪(炙)、人参各一钱。白术当归白茯苓半夏曲黄芩陈皮常山鳖甲(九肋者醋炙)、使君子肉,各一分。柴胡苹果厚朴、姜、神曲(炒),各七分。肉桂五分。青皮,六分。炙草,五分
神曲糊丸,陈米汤下。
伤食:原作“煎伤”。据忠信堂本改。
②搐后:原为“不后”,据忠信堂本改。

先搐后者,此肝传脾也,宜养脾平丸主之。
后搐者,脾虚损,肝本乘之也,为慢惊风,治同慢惊。

咳嗽发搐者,病在肝肺。肝木肺金,金木相搏,故成此病。得此看多不治,但观新久衰旺何如,如初得咳嗽。数十声不止而发搐,此痰盛气逆也,所谓气逆而作搐,痰聚而发惊是也。宜丹溪薄荷散主之。如久咳发搐者,面目唇白。咳而喘促,此肺虚而肝木乘之也,病不可治。无上证者,身热而渴,宜小阿胶散,或搐甚者,宜先补肺后泻肝,补肺以阿胶散泻肝以泻青丸主之。
如搐后咳嗽者,惊痰未去也,宜丹溪镇惊儿主之。以上方并见前。

丹毒发搐者,病在少阳。少阳者,胆之相火也。先搐后发丹者,此毒火自内出外也,可治;先发丹后发搐者,毒自外人内也,必死。自内出者火之余,宜发做解毒砭法防风通圣散主之。或用加减升麻葛根汤
桔梗干葛升麻川芎赤芍、归尾、羌活柴胡甘草,各等分
井水煎服。此惊丹之要药也。

发搐,胎毒也。小儿身生虫疥浸淫痒痛,不知用药,内服解毒之剂,外用毗硫毒药搽之,忽自平,或不搽自平者,其候腹胀便秘,肢无血色,目闭不开而发搐者,乃恶候也,急进解毒之剂。出方生,不出加喘者死。雄黄解毒丸主之。
雄黄(另研)、郁金,各一两。巴豆去油,炒焦)八钱。乳香(另研),没药(另研),各二钱
备制为未,醋糊丸,朱砂衣。
此方治诸恶病甚妙。

凡小儿未周岁者,不问毒、丹瘤,但发搐者,皆难治。脾胃嫩脆,谷气未实,难以药攻也。

[b]痘疹发搐者[/b],其病在心。初发热时作搐,此毒欲出也,宜情心安神,导赤散朱砂调服,神效。出搐止者,吉;出搐不止者。凶。正发时作搐者,宜钱氏凉惊丸,加朱砂主之。搐不止者,不治。作搐者,此非正大倒靥也,毒陷于内,乃凶恶之候,急用雄黄解毒丸紫草井水效汤下,复起者,吉;搐不止者,凶。

儿多异病状如痫,莫作真搐一例看,
家秘幼科皆有法,非人勿示泄心传。
天瘹似痫天瘹者壮热惊悸,眼自翻腾,手足搐掣,或哭或笑,容怒无常,甚者爪甲皆青紫之状,此肝病也,但不睡卧耳。宜解利风邪则愈,钓藤散主之。
钩藤白茯苓,各五分。大黄(包煨)二分半。防风朱砂蝉蜕羌活独活青皮甘草,各三分。
末,姜蜜调服,此泻青丸加减也。
又方用:钓藤人参犀角屑,各五分。炙甘草天麻全蝎,各二分半。为末,薄荷汤调服

内瘹似痫:内瘹者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内有红的斑黑者也,此肝病也,但不昏困耳,乃受寒气所致。先是内脏抽掣,极病狂叫,则泄泻缩脚,肠痛而啼。内瘹一过,外证抽掣又来,内外交攻,极难调理,内外用药治之。内瘹甚者,宜乳香膏主之。
乳香,五分。沉香,一钱。
为极细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用石菖蒲、钓藤煎汤下。
又方,木香丸
没药茴香木香(炒),各等分钓藤、同上、全蝎乳香、各半分。
先研乳香,另放,后研上诸药为末,取蒜少许,研和匀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丸,酒下。
按此二万,治内瘹之要药也,内瘹甚者,宜钩藤丸主之。
钩藤白茯苓各五分。天麻防风朱砂(飞)、蝉蜕羌活独活青皮炙甘草各二分半。
朱砂另研,余为末,水煎,调朱砂末服。
按:天瘹内瘹二证,百日内小儿多有之。此二者,皆肝之病也。盖厥阳肝经,内行于小肠,外行于背,故外感伤风,热则为天瘹,内伤寒冷,则为内瘹。故曰:天瘹者阳也,内瘹者也。

病有盘肠腹痛似内瘹者,乃小肠气痛也。亦令腹痛作啼,伛偻腰曲,于痛多啼,额上有汗,此小肠冷气所搏然耳。宜用和平温气之剂,川楝子散主之。眼内无红筋黑斑,囊不肿者:
木香小茴香(盐炒、去盐),各一钱。川楝肉,二钱。用巴豆二粒炒,去豆共末,酒调服

客忤似痫:小儿神气怯弱,外邪客气,兽马异物,暴触而忤之。其候口吐青黄白沬,水谷鲜杂,面色变异,喘急腹痛,反侧瘈疭,状似惊痫,脉来弦急而数。视其口中悬壅,在左右若有小肿核,即以竹针刺溃,或以指甲摘破治之。当辟邪正气,散惊安神,久延则难为力也。古方作客忤及中恶者,急作醋炭,服苏台丸。此方治客忤、中恶之要药也。
全按:客忤者,谓客邪之气忤其儿之正气也。论其所忤,不但外邪之气与人物之气自鼻而入,乃外因客忤也,闻见之惊,自心而生,乃内因客忤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小儿神气既虚,故易动耳。邪有微甚,治有轻重,幼科混同论之,所谓辨之未辨者矣。夫痫则病发而困,忤则病发而醒,此似痫而非痫也。若发而困,亦真痫矣。予特表而出之。按手指三关纹,经曰:脉候若深青,情知四足惊,赤因水火得,红色是人惊。此洞客忤者,以此辨。
养小儿之法,详见前卷育婴四要中。凡小儿客忤中恶诸病,皆父母及抱养者之过也。或因生人远来忤者,或因六畜忤者,或因戏冷水忤者,皆外生者也。人物之气,自鼻而入 上冲巅预。经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肺主皮毛心主血脉,顶巅之上,诸阳之所会也,邪中之即病矣。宜用沐体法、涂囟法治其外,吹鼻法搐之,内服对证之药,以扶正气为主,正气胜则邪气自退也(并用酿乳汤)。

病时睡不醒,醒而喜睡者,忤之微也。宜发散惺惺散
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桔梗天花粉等分细辛,减半。一方加防风川芎等分水煎,薄荷叶引,微汗妙。
治体法:客忤中恶自利诸证,有邪者当宜浴之。
川穹、苍术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长流水煎,去渣,向无风处浴之,浴后睡片时。
涂囟法:客忤白虎证。伏龙肝散
壮心、黄土,一钱。雄黄,五分。麝香,少许。枣肉和丸,捏作饼子,如钱样,四围出囟一分,囟门上安饼,取艾作小炷,灸三壮。
搐鼻法《一名救苦散》治伤风寒,头目不清并容忤。
川芎藿香藜芦,各三钱。玄胡索牡丹皮朱砂(飞),各—钱。
为极细末,少许吹鼻,得嚏,则邪气出矣。如病时,客忤症悉具者,此忤之甚也。宜表里发散,摄生饮安神惊气丸主之。
摄生饮治一切卒中。大小科同。
南里(包煨)、木香半夏(泡),各一钱半。北细辛、生苍术①、石菖蒲甘草,各一钱。为未,每用生姜同水煎,调惊气丸服。
惊气丸:治惊忧气,又受风邪,发则牙关紧急,诞潮昏塞,团则精神如痴,又可治痫。
木香白僵蚕白花蛇肉(酒洗,焙)、橘红(去白)、天麻麻黄(去根节)、钱花粉,各半两。全蝎二钱半。苏子一两。胆星半两。朱砂(飞),二钱半。脑麝少许,另入。
此许学土方也。蜜托,芡实大,每服一丸。
痫用薄荷金银汤下。
①生疮术:原作“生花术”,据忠信堂本改。
以上治外中客忤之法

如抱儿骑马,或父母骑马远归,未及换衣熏衣即抱其儿,或戏抱儿在马鞍上坐得病者,此名客忤,或闻马嘶著惊者,取马尾烧烟熏儿面,频熏以醒为度。

如见生人、异扮人,或六畜跳跃异者,或鬼神恶状者,或迅雷击鼓、一切大声使儿成客忤者,此内生之病也。宜安神去痰,不尔,病根日深,但见闻原忤之例即发,此成痫矣。抱龙丸主之。
水银,二两。铅,一两五钱。溶化入水银制死。以柳枝烧成珠,又入朱砂末、乳香末各一两在内,乘热用柳木槌擂匀,为丸芡实丸大,每一丸,空心井花水下,服后令睡,不可惊动。或作小丸服亦妙。此钱氏五色丸加减也。
如见平常惯熟之人,喜啖之果,玩戏之物,有所不得,则忤其意,但见神昏不食,即其病也。宜顺意,更与之,及服安神之剂,沉香主之。
人参,五分。白术陈皮(去白)、枳壳(麸)、桔梗青礞石、硝煅(金色),各一两。炙甘草沉香各五分。朱砂(飞),一钱。黄连,一钱半。
神曲糊为丸,黍米大,麦冬汤下。

小儿客忤者,吾以为父母之过:有所喜者,乃戏而夺之,则怒而哭矣;有所畏者,乃戏而吓之,则想而惊矣。夫失所喜者,思则伤脾;遇所畏者,惊则伤心。因循而成痫,谁之过哉?

中恶似痫:此客忤之甚者,乃小儿危恶症也。其候因初中恶毒,心腹刺痛,胶皮青黑不能啼息,闷乱欲死。古方治此先用皂角末吹鼻①,急服苏合香丸。全按:中恶尸厥同,但腹不鸣,心腹俱暖也。此有二证,幼科未辨。有中恶毒之气,自鼻而入,心肺受之,故忽然倒地,四肢厥冷,两手握拳,不能喘息也。有中恶毒之物,自口而入,肠胃受之,故心腹刺痛,腹皮青黑,闷乱欲死者。先用霹雳散搐鼻,分醒进药,仍以杀鬼丸房内烧之,以熏百鬼恶气
①吹鼻:原作“治鼻”,据忠信堂本改。
霹雳散治卒恶死者。
牙皂,三分。细辛、川穹、白芷,各五钱。羊踯躅花,一分半。雄黄,二分。麝香,少许。
并末,每用少许,灯心三寸长,蘸点鼻内,喷嚏为验。
杀鬼丸雄、雌黄各二两。牯羊骨。虎头骨,②各一两。龙骨鳖甲鲮鲤甲刺猬皮,各三两。樗鸡,十五枚,无,即以芫青五枚代之。川芎白蒺藜鬼臼禹余粮,东门上雄鸡头一枚,用蜡二十两为丸,梧子大。门口房内烧之,男左女右臂上带一丸,可辟百鬼。如中恶毒之气即死者,宜返魂汤主之。即仲景麻黄汤也。
麻黄(去根节),三钱。杏仁(去皮尖),七个。炙甘草,一钱。
水一盏,煎半盏,分开细服。
②头字下原脱”骨”,据忠信堂本补。

中恶毒之物卒死者,宜雄黄解毒丸主之。方见惊风
又方通治中毒,用降真香白胶香沉香、虎头骨鬼臼龙胆草人参白茯苓雄黄,各五钱。麝香一钱。
炼蜜丸,芡实大,乳香汤下,或令儿佩带一丸,即烧卧房妙。

儿忽大叫一声而闷绝者,亦中恶例,不治。

白虎似痫白虎,流年白虎神,太岁后五位,是所占之方,不可犯也。小儿变蒸未满者,乳母无知,抱儿向其方顽戏,更触犯之,使儿不精爽,两目视物不转,手如数物,此客忤之轻者也。宜用浴作法,更以杀鬼丸房内烧之,使儿闻其烟,又取伏龙肝,捣醋和丸球大,摩儿头及五心,效。乡俗妇人以鸡子一枚遍身摩之,送粪地埋之,亦禳法也。

邪崇似痫:汗濯儿衣,不可夜露,恐为鸟落羽所污,染触儿身,未有不为痫者,其后,面色变异①,见人羞怕。宜常用前浴体法,房中杀鬼丸,又以囊盛一丸,挂儿背上,男左女右。宜辟邪丸主之。
人参白茯苓炙甘草使君子肉、夜明砂干蟾(灰),各一钱。沉香,五分。雄黄(飞)、朱砂(飞),各一钱。黄连,一钱五分。麝香,少许。
猪胆汁粟米糊为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一丸至三十五丸,米饮下。
①变异:原作“变不常”,据忠信堂本改。

马脾风似痫:小儿肺胀喘溺,胸高气逆,两胁扇动,鼻张闷乱,嗽喝声嗄,痰涎潮塞,俗谓之马脾风者,宜雄黄夺命散主之。
黑白丑参,两半,取头末半两大,黄槟榔,各半两。木香,三钱。
为末,三岁者,服二钱,温水调服
涎多者,加轻粉少许方见《丹溪附余》。

虫痛似痫:小儿本怯,致胃虚冷,则虫痛心痛,口中沫及涎水出,发痛有时,但不斜,手不搐也。宜木香化虫丸主之。
槟榔,一钱。木香鹤虱贯仲、锡灰、干漆(炒尽烟)、使君子肉,各五分。轻粉,二钱。巴豆肉、雷丸,各二钱半。
飞罗面作糊为丸,五更米饮下。

痓痉似痫:其症项背强直,腰身反张,摇头掣手瘈疭,噤口不语,发热腹痛,镇不醒,病在足太阳经。其候有二:如面红眼赤,牙紧手张,痰涎壅甚。昏愦烦渴,小便赤涩,先谵语而发者,此刚痉也,宜小柴胡加大黄汤方见前。如大便滑泄,不渴不语,手足先冷而发者,此柔痓也,宜理中加桂枝汤主之。理中汤加桂技、白芍,水煎服。

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在儿童疾患中,凡因风而出现惊厥抽搐症状的,统称为惊风。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二类,各详本条。

惊风之要领有二,一曰实证,一曰虚证而尽之矣。盖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邪有余而风生热,热生痰,痰热客于心膈间,则风火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此当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慢惊者,阴证也,虚证也。此脾肺俱虚,肝邪无制,因而海脾生风,无阳之证也。故其形气病气俱不足者,是为慢惊,此当专顾脾肾以救元气。虽二者俱名惊风,而虚实之有不同,所以急慢之名亦异。凡治此者,不可罔顾其名以思其义。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病症,为儿科四大症之一。多见于1~5岁的婴幼儿,临床以四肢抽风,惊惕神昏为特征。惊风急惊风慢惊风之别。急惊风外感时邪,暴受惊恐、痰热内蕴所致;慢惊风多起于大病(大吐、大泻、大热),久病之后或因急惊经治不愈,辗转而成。
急惊风 发病急骤,表现为壮热不已,呕吐烦躁齘齿惊啼,痰涎壅盛,颈项强直睛上视、牙关紧闭、唇口焦干、四肢抽搐、神志昏迷等。急惊风癫痫都有抽搐昏迷,但癫痫反复发作,醒后如常人,不发热,多见于学龄期儿童。治当清热豁痰、镇惊熄风
(一)
处方:龙眼肉10克,合欢花3克,灸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二)
处方:龙骨15克,鸡内金6克,防风3克。
用法:共研末,每服1~2克,每日1~2次。
(三)
处方:朱砂0.3克,酸枣仁6克。
用法:朱砂研末,酸枣仁煎汤冲服,每日1次。
(四)
处方:鱼鳔15克,黄酒120克。
用法:以黄酒煮鱼鳔,俟鱼鳔呈胶粘液即成。灌服。
(五)
处方:鸡血5~10毫升,黄酒3滴。
用法:将健康活雄鸡1只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干净注射器从翅膀下血管按量抽取鸡血,滴入黄酒。趁热一次饮完。
(六)
处方:牛胆1只,南星50克。
用法:在冬月将南星研成极细末,填入牛胆内吸透胆汁,再将开口端用线扎牢,吊在屋檐下风干,然后取出南星粉末,装瓶备用。每次3克,开水冲服
(七)
处方:竹沥30毫升,人工牛黄0.5克。
用法:将嫩竹(长约1米)劈开,斜放后在中间处用炭火烤取竹沥、候凉,冲入人工牛黄末。1次灌服。
(八)
处方:甘草0.6克,朱砂0.3克,生大黄0.9克。
用法:取药物共研细末,用黑沙糖5克及开水化药,分2次服。
(九)
处方:活蚯蚓数条。
用法:取活蚯蚓10至12条,以清水洗净置碗内,加入白糖15克,取其所化之水服下。
(十)
处方:石菖蒲、老姜适量。
用法:将石菖蒲捣烂绞汁,约三四匙,加老姜汁数匙混合均匀,灌下即好。
(十一)
处方:鱼腥草50克,黄荆条50克,钩藤10克。
用法:将上述三药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幼儿酌减。
(十二)
处方:地龙20克,石膏12克,薄荷叶12克,郁金6克。
用法:水煎,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1次。
(十三)
处方:桃树皮20克,葱白20克、灯芯8克,艾叶12克。
用法:捣烂,外敷贴于手心足心
(十四)
处方:鲜菖蒲12克,苦瓜根10克,远志6克,老姜3克。
用法:水煎,沥去残渣,饮服或灌服。
慢惊风 一般属虚证,因虚生风。故多起病缓慢,时抽时止,抽搐无力,或于昏睡中时时出现痉挛状态,两手颤动,肌肉跳动,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疲倦,肌肉消瘦嗜卧无神,体温不高,甚则四肢发冷,治疗则应以益气健脾,固本填精,温肾回阳,佐以平肝安神化痰清热之品。
(一)
处方:鲜车前草根30克,鲜菊花根30克,钩藤叶12克,龙胆草12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二)
处方:追风伞20克,桔梗6克,葛根12克,升麻6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三)
处方:睡莲根10克。
用法:取睡莲根加适量水煎煮,去渣饮汁,每日可分2次服用。
(四)
处方:活蟾蜍
用法:将活蟾蜍(即癞蛤蟆)破腹除去内脏,放在孩童肚脐上,待蟾蜍发热后另换一只。
(五)
处方:猫尾血。
用法:将猫尾血滴入滚水中,灌服。
(六)
主治:小儿慢惊风
处方:车前草车前子各半,蜂蜜适量。
用法:将车前草车前子捣烂滤汁,加入白蜂蜜适量,混合调匀。开水冲服

世人动曰惊风,谁知小儿惊则有之,而风则无,小儿纯阳之体,不当有风,而状有风者,盖小儿阳旺内热内热则生风,是非外来之风,乃内出之风也,内风外风治,是速之死也,方用清火散风汤。
白朮栀子( 各参分) 茯苓( 贰钱) 陈皮甘草半夏( 各壹分) 白芍( 壹钱) 柴胡( 伍分)
水煎服。
此方健脾平肝之圣药,肝平则火散,脾健则风止,断不可以风药表散之也。

惊风皆由于气虚,方用压风汤,
人参白朮神曲( 各伍分) 甘草半夏丹砂( 各参分) 茯神( 壹钱) 砂仁( 壹粒) 陈皮( 壹分)
水煎服,此方治慢惊风,加黄耆

儿科常见病证。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至宋《太平圣惠方》始定名惊风。即惊厥。临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识不清为主要特征。引起惊风的原因较多,一般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如小儿肺炎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如持续高烧不退,均可出现惊风。这与有些慢性病在后期因虚损而出现的慢惊风,有虚实之分。古代有的医书如《寓意草》、《温病条辨·解儿难》、《幼幼集成》等则称痉病。近代习惯上将痉厥出现于成人的称痉病,出现于幼儿的称惊风。治疗以镇惊化痰安神定志为大法。详见急惊风慢惊风条。


《治法心要》云∶常见一老医言∶小儿惊搐,多是热症,若先便用惊风药白附子全蝎、姜蚕、川乌之类,便有坏症,后有医幼科药,只作导赤散地黄防风,进三服导去心经邪热,其搐便止,次服宁神膏,神效。《治幼心书·序》云∶五苓散,在诸家止用之解伤寒温湿、暑毒、霍乱,而德显于惊风、痰搐、疹等疾,通四时而用之。前同知衡州府事胡省斋,因其子惊风得疾,问之曰∶五苓散何必愈此疾乎?德显曰∶此剂内用茯苓,可以安此心之神;用泽泻小便小肠利而心气通;木得桂而枯,足能抑肝之气而风自止,所以能疗惊风。施之他症,亦皆有说。省斋深然之。此其善用五苓散也。
小儿惊风搐掣,医者视为一病,辄以金石、片脑麝香蜈蚣僵蚕、蝎等剂,非徒无益,反增他症。德显则谓∶有惊风而搐者,有风郁而搐者。惊属心,风属肝,而郁于气者亦有搐,陈氏所谓蓄气而成搐者是也,但未着其方。余因惊风,则随症施治。若气郁而搐者则用宽气治之,以枳壳枳实为主。尝因患搐者仓卒求药,教服铺家散,而搐亦止,病家深感之,此又治搐之特见也。
惊者,痉也,痉有虚实之分,刚柔之别。急者宜清汗涤痰,世俗名曰急惊;缓者宜扶脾益气,俗谓慢惊。切忌妄用针刺,并误投金石毒烈之品。粤省钱澍滋回春丹驰名中外,然仅能治急症,若慢症误用,立见危殆。其仿单夸耀专治急、慢惊风者,是欲一药统治诸病,欲广招徕,岂不知无心杀人,已干天谴。奉劝该号速将仿单更正,造福无穷,生意从此发展,是所浓望焉。
按∶小儿吸受外邪,先伤肺经,起自寒热、气粗,久延渐入心胞络,虽有微汗,而痰多、鼻煽、烦躁神昏,切忌妄投辛香金石重剂,以致阴液消亡,热势愈炽,正气愈虚,肝风陡动,则肢掣窜,痉厥生矣,慎勿误认惊风,致多倾败。若能于病未猖撅之先,用辛凉开肺,继以甘寒化热、润燥、降痰,旬日自能平复。余历验多人,挽回谬误不计其数,特将温邪陷入,内耗阴液肝风妄动,实非惊恐致病。每见病家惶乱,医者庸昧,妄投惊药,轻者重,重者死。忆自喻氏辟之前痉病之名,不啻大声疾呼,今尚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则草管人命,何忍缄默也矣。

惊风总论
阎孝忠曰∶小儿急慢惊风,古无之,惟曰阴阳滴而已。所谓急慢者,后世名之耳。正如赤白痢疾之类是也。《直指方》云∶急者属阳,阳盛亏;慢者属,阳亏而阴盛。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其始也,皆因脏腑虚而得之。虚能发热,热则生风,是以风生于肝,痰生于脾,惊出于心,热出于肺,而心亦主热,惊风痰热合为四证,四证已具,八候生焉。
凡扎眼摇头,张口出舌,唇青脸赤,面青眼青泻青太阳发际印堂青筋三关虎口脉纹红紫或青者皆惊风也。大抵热论虚实,证别逆顺,治有先后。盖实热为急惊,虚热为慢惊。慢惊本无热,所以发热者,虚使然耳。急惊属阳,用药以凉;慢惊属,用药以温。其不可以阴阳无别,故曰热论虚实者此也。男搐左视左,女搐右视右。男眼上窜,女眼下窜。男握拇指出外,女握拇指入里。男引手挽,左直右曲,女引手挽,右直左曲,皆为之顺,反之则逆。亦有先搐左,而双搐者。但搐顺则无声,搐逆则有声。其指纹情势挛入里者顺,出外者逆,出入相半者难痊,故曰证别逆顺者此也。凡热盛生惊,惊盛生风,风盛发搐。治搐先于截风,治风先于利惊,治惊先欲豁痰,治痰先于解热。其若四证俱有,又当兼施并理,一或有遗,必生他证,故曰治有先后者,此也。纲领如此,若析急慢惊风而言之,则暴烈为急惊,沉重为慢惊,而慢脾则又重而深矣。
急惊变为慢惊之因
急惊变为慢惊者,因壮热,精神恍惚发惊搐。医以吐下药太过,多以凉惊药不愈。《荏苒经》曰∶脾虚不实,昏睡露睛,涎鸟气粗,肢冷时疼,时作螈 ,此急惊变成慢惊也。
慢惊变为急惊之因
慢惊变为急惊者,因伤乳食,或吐或泻,时作螈 。医以温热药太过,以慢惊药不愈。体热涎盛,面红目赤大便不通小便赤沥,舌白唇红,急发惊搐。此慢惊变成急惊也。
惊有四证八候
四证者,惊风痰热是也。八候者,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搐者,两手伸缩。搦者,十指开合。掣者,势如相扑。颤者,头偏不正。反者,身仰向后。引者,臂若开弓。窜者,目直似怒。视者,睛露不活。四证已备,八候生焉。四证既无,八候安有?专是药者,可不究心及此?脉病证治,明有条类。大抵婴孩得疾,贵乎早治,若初觉受惊,伤风发热,便与疏解,何患之有?传变之异,所谓闯门之盗,不可以固留;逆流之水,不可以顺决。此有疾在谨其初之意也。

心主惊兮肝主风,心热肝风作急惊,素虚药峻因成慢,吐泻后起慢脾风,急惊阳证有实象,慢脾阴证有虚形,慢惊半阴半阳证,虚实寒证要详明。
[注]
心藏神,心病故主惊也,肝属木,肝病故主风也,凡小儿心热肝盛,一触惊受风,则风火相搏,必作急惊之证也,若素禀不足,或因急惊用药过峻,暴伤元气,每致变成慢鷘之证,更有因吐泻既久,中气大虚,脾土衰弱,肝木乘虚而内生惊风者,名曰慢脾风也,三者致病之因即不同,故所现之证亦各异,急惊属阳,必有阳热有余等实象也,慢脾属,必有阴冷不足等虚象也,至于慢惊初得之时,阴阳尚未过损,或因急惊传变而成,其中常有夹痰夹热等证,如属半阴半阳,不比慢脾纯之病也,治者详分虚实寒热以治之,庶不致误矣。

汉东王先生《家宝》论∶凡婴孩小儿惊风内 、盘肠气虫痛三者发作一般。惊风内 ,眼尾有细碎红脉现者,是也。盘肠气 发动,腰先曲,空啼无泪,上唇干,额上有汗者,是也。虫痛则吐涎,唇口紫色者,是也。如得惊风内 即用桃符丸,服后却进乳香丸(方并见本门中)并大七宝散(可见霍乱、吐痢门中。)如得盘肠气即用钩藤膏二、三服及魏香散二、三服(方见盘肠气 门中,)亦须大七宝散二、三服。如得虫痛,腹肚 痛,即用干漆散二、三服,并化虫丸三、五服(方见蛔疳门中),亦间与大七宝散服之。(后云∶蛔蚶痛者便是蛔疳。)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惊风内 候歌∶
内 多啼子细看,莫将虫痛一ht 言。唇涎鼻紫为虫痛,(一云∶虫痛吐涎唇口紫。)内 还黑色观。但觑红筋生眼尾,便知风候本根源。(四十八候云∶只看眼畔红筋见,有血相和点点斑。)镇心使药方为妙,始觉良工按古贤。
其候寒热内薄,气血凝滞,蕴结不散,腹中痛,但调气,去其热积冷,调毒退愈。
《凤髓经》歌括一同,有注云∶宜与生银丸、越桃散。(生银丸方见急慢惊风门,越桃散方见盘肠气 门中。)
又三十六种内惊风、内 候云∶此候宜下蝎梢丸,未安,即微下。(方见搐搦门中。)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惊风内 歌一同,后云∶此候与蛔虫候一般,唇口紫黑是虫候,有红筋,手在后,胸高是内 也。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惊风内 。桃符丸
银朱乳香(各一钱,研) 大蒜(一子煨,研)
上先研乳香极细,后入银朱再研,后又同大蒜研,看软硬得所,丸如此○大。每服半岁五丸,一岁七丸,二、三岁十丸,以意加减,薄荷汤化下。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小儿惊风内 痛不可忍者,乳香丸
乳香(一钱) 蝎梢(二七枚) 没药(半钱) 沉香(一钱半)
上为末,炼蜜丸如黍米大。每服婴孩三丸,一岁五丸,三岁七丸,以意加减,乳香汤吞下。
《聚宝方》辰砂散 治小儿伤冷聚积惊风,日久变成内 时,人不识,呼为祟。
砂(半分) 红芍药铅白霜(各一分半) 琥珀(研) 真珠(不钻者为末。各一分)
五味为末。每服一字,金银薄荷汤调下。
《张氏家传》∶小儿、婴儿、孩儿内 止痛丸
木鳖子胡椒(各等分
上为细末,用黑豆末醋作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四粒,荆芥汤下。
《吉氏家传》治小儿惊积内 ,时发肚疼,夜啼惊叫。斩邪丹
乳香没药钩藤木香(取见火) 舶上茴香(炒。各一钱)
上为末,先将乳香没药二味乳钵中研细,然后匀诸药,切大蒜白三片,研红,和前药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十五丸,钩藤茴香汤吞下,无时。
《朱氏家传》治小儿惊风内 ,腹痛不可忍。没石子
木香 螺粉(烧) 草乌头(生用,去皮尖)
上件等分,为末,用醋煮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淡醋吞下。

万密斋治徐道淑子病惊风,先请张医治之不效。万至,病已七日,发搐无时,痰鸣气急,势甚危。按治惊之法,先降其痰,次止其搐,后补其虚,一言以蔽之,惟治其火而已。乃用河间凉膈散,改朴硝马牙,水煎成汤,入青礞石调服之,痰下喘止。随用泻青丸导赤散,二方相合,作汤服之而搐止。余热未除,张主小柴胡汤竹叶汤凉惊丸,皆不然之。乃用四君子汤加炒黑干姜,一服身凉。徐问故,曰∶大凡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主风,搐搦气逆,皆属于肝。经曰∶太过则乘其所胜,而侮所不胜,故肝木旺则乘脾土,侮肺金。夫肝火名曰龙雷,水不能制,寒不能胜,故以炒干姜合参、术、甘草之甘温,以补为泻而愈也。
按∶治法仍以寒凉折其标,以甘温固其本。若据后半云云,岂不打成两橛?
罗田令朱女,未周岁,病惊风,万用泻青丸,是丸治惊风之秘方也,服之而搐转甚。盖喉间有痰,药末颇粗,为顽痰裹住,粘滞不行之故,乃煎作汤,用薄棉纸滤去滓,一服而愈。(泻青丸羌活大黄川芎、山栀仁、龙胆草当归防风,蜜丸芡实大,每服半丸,竹叶汤入沙糖化下。雄按∶用药之法,不可不相其机而投之也。以此推之,则熟地泥膈之说,亦为痰盛者言也,岂可概谓其非耶?)
罗田曾教谕子,病惊风,先请一医,继召万同治。医主小续命汤,多辛燥之药,必反助火邪,而病益甚。不如通圣散为愈,服未尽剂而安。(治风病者,宜三服此。)
张世鲁子,病惊风,已十七日矣,右视而眨,(音札,动也。)口右张而动,手足向右掣引,舌上黑苔,势甚危急,令急取薄荷浓煎汤洗其舌。谓之曰∶若黑苔去而舌红,则病可治,否则不可治也。洗之,黑苔尽去。以泻青汤作大剂服之,口眼俱定,手口不掣。以凉惊丸至圣保命丹,调理十日而安。
闻氏子六岁,病惊风,延万至,则闷死,治凶具矣。视其形色未变,与神仙太乙丹半粒,挖口灌之,立苏。(方见蛊门。)
留都金二守女,患惊风,甚危,诸医皆勿救,自用活络丹一丸即愈。(《外科芦挥》。)
陈三农治一小儿,急惊双眸突出,舌吐三寸,角弓反张,儿科望而却走。曰∶此风火相扇,风痰上涌而然。用稀涎散,齑汁调服,吐痰涎数口,舌俱收。后三日,复如前症,以肠胃胶痰尚未下也,以神效丸,姜汤化下,去胶痰二三升愈。
曾世荣总管杨侯幼子,四岁,腊月,患惊风搐掣,诸医调治,前症俱解,但神昏不食,四肢微冷,已五日矣。前医用醒脾治阳之药不一,而召曾诊,六脉独脾脉沉滑,余脉微缓。脾脉沉而滑者,此蕴在脾,乃为脾约,当主大便不利,非阴厥也。彼曰∶然。遂用泻黄散加大黄水煎,并三服,神气清而饮食进,随获安可,此隆冬用大黄之功也。用药如用兵,当用岂容自已?如五月渡泸,雪夜平蔡,何待秋高马肥而后为之?若拘以四时取用,则兵药无成功矣。(《幼幼心书》。)
大德戊戌夏,曾因干出郭,至五里外,有夫妇二人,抱子而哭于道旁。问之,答曰∶入城探亲,三岁孩儿忽得惊风,不省人事。观其面色青黯,目闭神昏。诊之,六脉全无,按太冲脉沉而微有。曾顾谓曰∶毋虑,此子可救。但左右竟无人家,遂于路侧拾得破碗半边,有姜一小块,细嚼捻汁碗中,用五苓散苏合香丸宽气饮,浇水调和,灌下十数次,渐觉气回,声出开,自此苏。(同上。)
衡州同知官胡省斋,因其子惊风,曾治之愈。问曰∶五苓散何以愈斯疾乎?曰∶此剂内用茯苓,可以安此心之神,用泽泻小便小肠利而心气通,木得桂而枯,是能抑肝之气,而风自止,所以多主惊风。施之他症,亦皆有说。胡深然之。此其善用五苓散者欤。(同上。)
汪表圣次子两岁,偶感风邪,发热身颤,角弓反张,日服此药,(盖惊风金石风痰之品。)及羌、防、胆星全蝎之品,昏沉欲绝。盖不知小儿气血未旺,不耐风寒,才犯之即发痉病,但助其气血,即风除神爽。一用此等药治,则风门大开,荣卫无主,旧病未去,新病益增,安望生理?予与五味异功散柴胡二分,桂枝一分,附子一分,连服二剂而瘥。(《慈幼篇》此与喻嘉言之论同。雄按∶用药分两,可谓方成知约。)
陈自明治一小儿,昏愦六日不省,惊风发搐,诸药不效,手足尚温,谓其父母曰∶吾能活之。与之针涌泉二穴足心,良久而苏,喜而称谢。曰∶此病得之伤食,宿食成痰,痰壅作搐。今病虽愈,宿痰未去,恐他日再作,当制丸药以除其根,不然神气渐昏,必成痫也。乃谓为牟利,不信。次年八月,果成痰迷之病,二便不知,水火不避,复求治。因制一方,以黄连山栀泻其浮越之火;胆星白附子炮,以去其壅之痰;茯神远志石菖蒲朱砂,以安其神,麝香以利其心窍。用 猪心中血,和神曲糊为丸如黍米大,灯心汤下,调理半年不复发矣。又与之灸风池、(脑后风府两旁。)曲池、(两肘外曲处。)三里曲池之下。)六穴而安。(因惊风成痫。)
龚子才治一小儿,螈 啼叫,额间青黑,此惊风肝木乘脾,腹中作痛也。先用六君子汤,加木香柴胡、钩藤钩,啼叫渐缓。更加当归,二剂而安。
一小儿沉困发热惊搐不乳。视其脉纹如乱鱼骨,此风热急惊之症也、先用抱龙丸少许,却风化痰。后用六君子汤加柴胡,壮脾平肝,遂热退惊定而愈。
周必大《二老堂杂志》云∶开元钱最治小儿急惊,以水磨服少许神效。余意小儿心受热而发惊,肝生风而发搐,盖木邪侮土,用金制木之义耳,似亦有理。(《续医说》。)
王叔权云∶澧阳有士人之子,惊风后,顶肿,医以半夏南星为细末,新水调敷而愈。若灸则宜灸前顶等穴云。(《资生经》。)
薛立斋治举人杜克宏子,发热抽搐口噤痰涌,此肝胆经实火之症,即急惊风。先用泻青丸一服,又用六味丸二服,诸症顿退。乃以小柴胡汤,加芎、归、山栀钩藤而安,却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冬官朱小溪子,项间结核面色萎黄,肌体消瘦,切牙抽搐头摇目札,此肝木脾土也。用六君子汤九味芦荟丸,治之而愈。
儒者王文远子,患瘰 ,痰盛发搐,服金石香燥之药,手足筋挛,此肝血复伤,而致急惊风也。遂用加味小柴胡钩藤山栀、芎、归一剂,又以六味丸料加五味麦冬,煎服而安。
奚氏女六岁,忽然发惊,动切牙,或睡中惊搐,痰涎涌盛,乃肝木克制脾土,不能摄涎而上涌也。当滋肾水,生肝血,则风自除,痰自消,遂用六味丸而愈。
薛铠(立斋父。)治一小儿,七岁,患急风将愈,而发热惊悸。或用祛风化痰之剂,更加惊搐,吐痰喘嗽,腹膨少食恶寒。又用抱龙丸等,加大便似痢。寒热往来,殊类风症。视之,以为脾气亏损,诸经无所资养而然。用四君子汤,少用升麻柴胡以升补阳气而愈。
万密斋曰∶一小儿惊风后,右手强硬,五指拳曲,不能举物,兼口角涎流,语言謇涩,此脾有湿痰,脾不足而肝木乘之,不可治也。
高鼓峰治吕坦人子,生甫数月,忽急惊风抽搐直视,发热不乳。医以抱龙丸羌活防风薄荷僵蚕等作煎调服。坦人商于高,高曰∶误矣,此脾土虚而肝木盛也。急用五味异功散(补脾。)加煨姜(制肝,)进之,少顷熟睡,微汗热退而乳。

治急慢惊风。色危极不可救者(危氏方)。右先当两乳头上。即乳中穴。男左女右。灸三壮。
次灸发际眉心囟会三壮。又手足大指当甲角。以物缚两手作一处。以艾绮缝灸。男近左边半甲半肉之间。灸三壮。先脚后手。亦可治阴阳诸痫病。艾炷如麦子大。
治小儿慢惊。脾危恶证候。药力不到者。但看两脚面中间陷处有大冲脉。灸百会穴。其穴直取前后发际折中。横取两耳尖折中。在头之中心。端正旋毛处是也。如有双旋。及旋毛不正者。非所。捏艾炷约如小麦许。但三五壮而止。灸后。仍与醒脾之剂。
治月内婴儿胎风惊风。慢风。潮搐涎堵。目直口噤。乳食不下。一切惊风皆治(卫生宝鉴)。灸顶中央百会穴一二七壮。鼻下人中穴三壮。又灸囟周四角各三壮。灸尺泽各一壮。鼻上天庭穴。三壮。
治小儿缓惊风
王氏云。夫急慢惊风非风也。古人谓之阴阳痫。犹伤寒之有阴阳证也。阳痫阳证
当以凉药阴痫阴证。当治以温药。庸医不知此例。以风药治之。风药多凉。或者慢惊。未有不罹其害者。戒之戒之。若灸惊风。惟灸慢惊风慢脾风为稳当云。
小儿急惊风。及惊痫等。灸前顶三壮。若不愈。灸两眉头。及鼻下人中。
治小儿睡中惊搐不合。灸屈肘横纹中上三分。各一壮。
治小儿惊恐。穴 脉治小儿睡中惊掣及惊痫(全婴方)。灸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薤叶。各一壮。
治惊不得卧。灸阴交气海大巨
治卧惊视如见星。灸跷。
治惊恐畏人。神气不足。灸大钟。 门。
治心中悚惕。恐人将捕之。灸然谷
治螈 而惊。灸解溪
太息烦满少气悲惊。灸少冲
治心下澹澹喜惊。灸曲泽
心痛数惊。心痛不乐。灸行间
风眩惊卷。灸阳谷
治多卧好惊。灸厉兑
治惊喜妄言面赤。灸腋门
治数噫。恐悸少气。灸神门
喜惊。喑不能言。灸间使
喜惊。灸三间合谷
治 惊。灸阳溪天井
心下悸。灸通里
治心中澹澹惊恐。灸大陵
治气惊心痛。灸手少阳
治泪出而惊。灸后溪
烦满惊。灸腕骨
治小儿善惊。穴然谷治小儿惊恐失精。穴长强治小儿惊啼及多哭。穴百会治一切慢惊风。厥危病证。百会穴七壮。灸至七七壮。量轻重加减艾壮数。又两足外踝下。赤白肉际陷中金门穴。灸七壮。至七七壮。


总见前。

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也。盖惊有急惊,有慢惊,有慢脾风。三者之不同,急者属阳,阳盛亏;慢者属亏而阳盛;慢脾者,亦属阴气极盛,胃气极虚,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其始也。多由小儿气血怯弱,肌肤软薄,神气未备,脏腑未全。在捧抱者,爱护如执玉捧盈之类,不令疏虞可也。若被掀轰恶逆之音,凶猛怪诧之物,触犯小儿,则致面青口噤,或声嘶而厥,发过则客色如故。良久复作,其身热面赤口干引饮,口鼻中气热,大小便黄赤色,惺惺不睡,牙关紧急壮热涎潮,上窜反张,搐搦颤动、唇口眉眼,眨引频并,其脉浮数洪紧。盖热盛则生痰,痰盛则生风,偶因惊而发耳,则急惊属于肝木,风邪痰热有余之证。治宜清冷苦寒泻气之药,以败毒散之类。慢惊之候,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吐泻日久,中气大虚而致发搐,发则无休止时。其身冷面黄不渴,口鼻中气寒,大小便清白,昏睡露晴,目上视,手足螈 ,筋脉拘挛,其脉沉迟散缓。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俗云∶天吊风者,即此候也。此慢惊属于脾土,中气虚损,不足之候。治宜和中甘温补气之剂,以补脾汤之类。慢脾风证,盖由慢惊传次而至。慢惊之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慢脾,又名虚风。其病,则面赤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困睡中摇头吐舌,频吐腥臭,噤口切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厥冷,其脉沉微。
治法大要,生胃回阳,宜黑附汤之类。俟胃气渐复,则用异功散温平而调理之。若其眼半开半合,手足不冷,证候尚在慢惊,则不用回阳。或已入慢脾而阳气未甚脱者,亦不可用硫黄附子。凡服回阳汤剂,手足渐暖者,仍以醒脾散等,继其后以调之。慢惊慢脾逆恶之候,急惊搐搦暴烈之证,大抵急惊易疗,而慢惊难痊,至于慢脾危笃之疾,虽神工妙手,莫易治焉。医者宜分急、慢、脾风三证,要察虚实冷热四候,慎毋混于一途而治。故曰∶虚则补之,实则利之,冷者温之,热者凉之,是为活法。又易曰∶化而裁之存乎变,神而明之存乎人,此之谓也。若以一例而施之,岂非刻舟求剑之术耶。

急惊眼睛翻转,口中出血,而足摆跳,肚腹搐动,或神缓而摸体寻衣,或证笃而神昏气促,喷药不下,通关不嚏,心中热痛,忽大叫者,不治。
慢惊四肢厥冷,吐泻咳嗽,面黯神惨,鸦声胃痛,两胁动气,口生白,发直摇头,眼睛不转,涎鸣喘嗌,头软,大小便不禁,手足一边牵引者,皆不治。
慢脾身冷粘汗,直卧如尸,喘嗽头软,背直口噤,摇头,痰如牵锯之声,面无润泽之色,缩唇气粗者,不治。

探生散 治小儿急、慢惊风,诸药无效,用此吹鼻,定其生死。
雄黄(一钱) 没药(一钱) 乳香(五分) 麝香(一字)
上为末,用少许吹鼻。如眼泪、鼻涕俱下者,可治。
败毒散急惊风初起,发热,手足搐搦,眼上视等证,并一切感冒风寒头痛发热咳嗽鼻塞身重,及疹欲出发搐,并宜服之。
人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茯苓枳壳桔梗川芎天麻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骨皮甘草(各等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
牛黄抱龙丸 治小儿急、慢惊风痰嗽潮搐,及伤风瘟疫身热昏睡,气粗风热痰实,壅嗽喘急,一切发热,并宜服之,并痘疹首尾可服。此药能镇惊安神,宁心定智,除诸热,住痰涎,止嗽定喘。壮实小儿,宜时少与服之,则免痰热惊风之证,神效无比。
南星(为末,腊月纳牛胆阴干,百日取,研,一两) 天竺黄(五钱) 雄黄(二钱半) 辰砂(二钱半) 麝香(一钱) 珍珠(一钱) 琥珀(一两) 牛黄(五分) 金箔(十片,为衣)
上为细末,水煮甘草膏和为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每三岁儿服一丸,五岁儿服二丸,十岁儿服三、五丸,滚水待温磨化服,惊风薄荷汤磨化下。
珍珠丸(海一传)〔批〕(按此方治急惊风之剂) 治急惊风眼上视,筋脉急,摆头搐搦,涎潮壮热风痰气喘,及脐风撮口痰嗽壅塞,停乳,肚腹胀硬等证。
南星(泡) 半夏(泡) 滑石(各一钱半) 巴豆(二十五个,去壳,去油轻粉(五分) 朱砂(五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量儿大小加减,惊风薄荷汤下,伤食茶下,一二岁三五丸,以利为度。
补脾汤 治小儿脾经不足,土败木来侮,晴微动摇,微惊搐,或潮热往来,脾胃有伤,饮食少进,或泄泻呕吐,面色黄,脉无力,宜调理脾胃。
陈皮(五分) 白术(一钱三分) 半夏(七分) 黄 (蜜炙,五分) 人参(五分)白茯苓(七分) 当归(酒洗,五分) 川芎(五分) 白芍(酒炒,一钱) 黄连(炒,四分)肉豆蔻(煨,五分) 干葛(五分) 神曲(炒,五分) 甘草(炙,四分)
上锉,姜、枣煎服。一方,去天麻僵蚕,加南星泡、半夏曲陈仓米二百粒,煎服累验。
黑附汤
附子(三钱,泡,去皮) 白附子(一钱) 甘草(五分) 木香(一钱半)
上锉,每三钱,生姜五片,煎服。若是手暖,而苏省即止。
异功散〔批〕(按此方治慢脾风之剂) 治小儿吐泻,不思饮食,此药温中壮胃,疗虚冷。
人参茯苓白术(炒,各一钱半) 橘红(七分) 木香甘草(炙,各五分)
紫金锭子 治急、慢惊风,大有神效。
人参白术白茯苓茯神赤石脂(醋 ,七次) 辰朱(各二钱半)麝香(五分) 牛黄(五分) 僵蚕(五分) 青礞石( ,一钱) 五灵芝(五分)
上为末,糯米糊为丸,如弹子大,金箔为衣。每一粒,薄荷汤磨化服。
保幼化风丹 治小儿四证八候,去风痰,散惊热
南星半夏川乌白附子(各一两,水洗净) 郁金(五钱)
上为末,装入腊月黄牛胆阴干,百日取出,研,为末,每一两,入雄黄朱砂硼砂、ht硝各一钱,片脑麝香各少许,共为末,炼蜜为丸,豌豆大。灯草薄荷汤研化下。
〔批〕(按此方治一切急、慢惊风之剂) 夫小儿有热,热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发搐。又盛则牙关紧急,而八候生焉,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搐者,两手伸缩;搦者,十指开合;掣者,势如相扑;颤者,头偏不正;反者,仰向后;引者,臂若开弓;窜者,目直似怒;视者,睛露不活,是谓八候也。其四证者,即惊、风、痰、热是也,而化风丹,悉能主之。
治小儿惊风并退,只是声哑不能言,并诸病后不能言。
天南星去皮、脐,一个,泡,为末。每半字,或一字,三五岁半钱,用猪胆汁,食前调下,即言。
灸小儿惊风,男左乳黑肉上,女右乳黑肉上。周岁灸三壮,二三岁灸五七壮。
灸小儿慢惊、慢脾危证,药力不到者。但看两脚面中间陷处,有太冲脉,即灸之;又百会穴,具穴直取前后发际,折中横取两耳尖,折中在头之中心。端正旋毛处是也,如有双旋,及旋毛不正者,非。艾炷小麦许,但灸三五壮而止,灸后仍以醒脾散等补之。

惊风者,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泄泻色青。若惊入心则面赤夜啼,用栀子清肝散加黄连。入肝则面青眼窜,用柴胡清肝散。入脾则面黄呕吐虚汗嗜卧,用六君加柴胡山栀。入肺则面白喘急,用异功散柴胡桔梗。入肾则面黑啮奶切牙,用六味地黄丸。若因乳母恚怒肝火,或膏粱积热,遗儿为患,或儿吐泻伤脾,清气不升,风木陷入太阴传变等因,皆能致此,当随主治。否则必成慢脾也,须预慎防为善。
治验一小儿十五岁御女后,复劳役,考试失意,患痫症三年矣。遇劳则发,用十全大补汤加味归脾汤之类,更以紫河车生研如膏,入蒸糯米为末,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日三五服而痊。后患遗精盗汗发热,仍用前药及地黄丸而愈。此症治不拘男妇老幼皆效。
一小儿周岁后,从桌上仆地,良久复苏。发搐吐痰沫,服定惊化痰等药,遇惊即复作。毕姻后,不时发而难愈,形气俱虚,面色痿黄,服十全大补、补中益气二汤而愈。
至宝丹 治诸惊痫心热,及卒中客忤烦躁,风涎搐搦,或伤寒狂语,伏热呕吐
犀角(镑屑) 生玳瑁琥珀朱砂水飞雄黄水飞。各一两) 金箔(五十片半为衣) 银箔(五十片) 片脑(一匙) 麝香(一钱) 牛黄(半两) 安息香(一两半,为末酒掬去砂取一两酒煎成膏
上各另为末和匀,入安息香膏,如干入熟蜜少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人参汤化下,量儿加减。
神妙夺命丹 七月内取青蒿节内虫,入朱砂麝香为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姜汤下。
人参羌活散伤风惊热
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白茯苓桔梗枳壳人参地骨皮天麻(各等分甘草(减半)
生姜薄荷水煎,治惊热蝉蜕
防风导赤散 治初惊。
生地黄木通(去节) 防风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三钱,竹叶少许,水煎。有热加黄芩赤芍药羌活
蝉蜕钩藤饮 治肚疼惊啼
藤钩天麻茯苓川芎白芍药(各二钱) 甘草蝉蜕(各一两)
上入灯心水煎。
七宝洗心散烦热生疮,兼治惊风
生地黄荆芥防风甘草黄芩羌活赤芍药(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灯心薄荷汤调下。
神芎丸风热壅滞,头目昏眩,口舌生疮,牙齿疳蚀,或遍身切牙,惊惕怔忡烦躁作渴,或大便涩滞,或积热腹满,惊风潮搐等症。
大黄(生) 黄芩(各二两) 生牵牛末(二两) 滑石(四两) 黄连 薄荷叶 川芎(各半两)
上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丸,温水下。
清心丸惊热烦躁
人参茯神防风朱砂柴胡(各三钱) 金箔(三十片)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竹沥调下。
化风丹(方见惊痫
安神丸(方见心脏)
辰砂膏(方见急惊)
柴胡清肝散(方见热症)
六味地黄丸(方见肾症)
栀子清肝散(方见诸热)
十全大补汤(即八珍汤加黄 、肉桂
异功散(方见天钓)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六君子汤(方见天钓)

惊风结核,属肝胆二经风木相火用事。木旺生风热同化其病,抽掣扰动,此乃风热血燥而然耳。盖风动则肝火盛,火盛则肝血内消,血不能养筋,故筋挛结核如贯珠。然颈项两侧,正属肝胆经部分,治宜滋肾水,清肝火,养阴血,壮脾土。盖肾水旺,则肝火自清;肝火清,则阴血自生;阴血生,则相火自宁;火既宁,则无热伤元气、火乘土位之疾矣。
一小儿因惊,项间结核目札唇动,摇头抽搐,此风木凌于脾土也,用皂角子丸、补中益气汤渐愈,又用九味芦荟丸而痊。
一小儿甫周岁,项间结核,两臂反张,索败毒之药,余意此属肝经血燥,询之,果前患惊风,曾服朱砂等药,遂与六味地黄丸,滋其肝血,数服而愈。
一小儿项侧结核,痰盛发搐,服金石香燥之剂,手足筋挛,此肝血复伤,即急惊也,遂用加味小柴胡汤加钩藤钩山栀、芎、归,六味丸料加五味、麦门而痊。
一小儿每受惊,项间结核发热减食,睡间四肢微搐,此肝木脾土也,用五味异功散柴胡升麻、钩藤钩随愈。毕姻后,腿臂腕间结核,误服行气破血药,腿臂筋挛,肌体消瘦如瘵症,余考绩到京,用地黄丸生肝肾之血,佐以补中益气汤,补脾肺之气而愈。
一小儿耳前后结核,遇惊即痰盛切牙,抽搐摇头,恪服香燥之药,以致慢惊而卒。
皂角子 治肝胆经风热,项胁两侧结核
皂角子(仁炒,二两) 连翘(八钱) 当归柴胡芍药(炒) 山栀(炒) 川芎(各一两) 桔梗(炒)
龙胆草(酒拌炒黑) 甘草(炒。各四钱)
上为末,米糊丸,绿豆大,量儿大小,滚汤下。
人参败毒散 治小儿风热瘙痒,顽核毒疮。或解脱衣裳,风邪所伤,恶风发热,胸膈生涎,头目不清。(方见发)
九味柴胡汤肝经热毒下注,患便毒肿痛,或小腹胁间结核,凡肝胆经部分一切疮疡。或风毒恶核瘰 。
柴胡(五分) 黄芩(炒,五分) 人参山栀(炒) 半夏龙胆草(炒) 当归芍药(炒。各三分) 甘草(二分)
上水煎服。若肿痛色赤,元气无亏者,宜用;溃后肿消痛止者,不宜用。大凡肿硬不溃,或溃后不愈,因元气虚也,午前宜用四君、归、 、升麻;午后宜用四君、芎、归、柴胡为主;佐以九味芦荟丸。若饮食少思者,宜用五味异功散,专补胃气。若脓水清稀,而见一切诸症,皆因血气内亏,但温补脾胃,饮食加进,血气化生,诸症自退。设治邪,是虚其虚也,祸不旋踵矣。
琥珀膏 治瘰 不溃,或溃而不愈,变成漏症。
琥珀木通 桂心 当归白芷防风松香朱砂丁香木香木鳖子(各二两)
上先用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香,为末。其余 咀,以麻油二斤六两,慢火煎,至白芷焦黑滤去渣,徐下黄丹一斤。以柳枝不住手搅至黑色,滴水捻软硬得中,却入琥珀等末,搅匀,干瓷器盛之,用时取少许摊贴。
益脾清肝散肝火侮脾,饮食少思,发热寒热往来不能消散。(方见黄水疮
补阴八珍汤 治元气虚弱,不能溃敛,或内热晡热,肌体消瘦。即八珍汤加酒炒黑黄柏、知母
五味异功散(方见败毒之药)

喻嘉言曰∶惊风一门,古人凿空妄谈,后世之小儿受其害者,不知千百亿兆。盖小儿初生,阴气未足,性禀纯阳,身内易致生热,热盛则生风生痰,亦所恒有,乃以惊风命名,随有八候之目。夫小儿腠理不密,更易感冒寒邪寒邪中人,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内 ,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是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搐搦种种不通名目。妄用金石脑麝,开关镇坠之药,引邪深入脏腑,千中千死。徒据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之说,而立惊风一门。殊不知小儿不耐伤寒,故初传太阳一经,早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强,人事昏沉,病势已极,汤药妄投,危亡接踵,何由得至传经解散哉!故言小儿无伤寒也。不知小儿易于外感,惟伤寒为独多,而世之妄称惊风者,即此也。是以小儿伤寒,要在三日内即愈者为贵;若至传经,则无力耐之矣。
伤寒门中,刚痉无汗柔痉有汗,小儿刚痉少,柔痉多。世俗见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便以慢惊为名,妄用参 术附,闭塞腠理热邪不得外越,亦为大害,但比金石差减耳。所以凡治小儿之热,切审其本元虚实,察其外邪重轻,或或阳,或表或里,但当彻其外邪出表,不当固邪入里也。仲景原有桂枝汤,舍而不用,徒事惊风,毫厘千里,害岂胜言哉!
又曰∶小儿体脆神怯,不耐外感壮热,多成痉病。后世多以惊风立名,有四证八候之凿说。实则指痉病之头摇手动者,为惊风之抽掣;指痉病之卒口噤挛急者,为惊风搐搦;指痉病之背反张者,为惊风角弓反张
幼科翕然宗之,病家坦然任之,不治外淫之邪,反投金石脑麝之药,千中千死而不悟也。
又曰∶凡治小儿痉病,妄称惊风名色,轻用镇坠之药者,立杀其儿。此通国所当共禁者也。盖小儿不耐伤寒壮热,易致昏沉,即于其前放铳呐喊,有所不知。妄捏惊风,轻施镇坠,勾引外邪深入五内,千中千死,从未有一救者,通国不为厉禁,宁有底止哉!
又曰∶妇人产后血舍空虚,外风易入。仲景谓新产亡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今病痉后贤各从血舍驱风,成法可遵,非甚不肖者,不妄用镇惊之药。不似小儿惊风之名,贻害千古,在贤智且不免焉。兹约通国,共为厉禁,革除惊风二字,不许退场门入耳。凡儿病发热昏沉,务择伤寒名家,循经救治,百不失一,于以打破小儿生死关,天人共快也(痉,擎上声,风强病也)。
前为喻先生辟除惊风,指明病痉之说,诚善矣!第惊风之名,误传既久,沉迷者众。倘不为之剖晰详明,指出证候治疗,俾临证者有所根据归,则后人何能深信?予不辞狂瞽,请为详晰申明之。盖病痉非止一端,男妇皆有,不特小儿为然也。如太阳过汗变痉,风病误下变痉,疮家误汗变痉,产后汗多遇风变痉,跌扑破伤冒风变痉,表虚不任风寒变痉,一切去血过多变痉。然男妇病此,医者皆从太阳、厥阴循经救治,未闻以惊风之治治痉者,无如小儿病痉,独以惊风为名而治者,由宋人之讹传也。一人倡之,遂群起而和之,然亦无师之智,各为臆说,愈趋愈下,遂致于离经叛道,乃有黄帝不知幼小之妄谈。殊不知《内经·通评虚实论》有乳子病热,乳子病风热脉证之辨,《刺逆论》有婴儿肉脆,血少气弱,毫针之传。经虽三章,而脉证治疗,井然可据,盖以今日之丈夫,即昔年之乳子,他时之方脉,即此际之幼科。人此人也,理此理也,安可岐之为二,故不易立科分。孰料后人不特岐之,而并皇皇经旨,全然抹煞,蒙蔽后人耳目,得肆其无稽之妄谈,背经毁圣,罪无可逭!所以嘉言痛辟其谬者,有由来矣。予亦非妄言附和,实有成见,盖临证四十余载,所治婴幼以万计,从不以惊风挂齿颊,亦未尝遇一儿之惊风。间有伤寒病痉,昏迷不省者,予以火功苏之,仍为循经治疗,无不生全,从未假一抱龙、苏合为之镇坠开关。可见喻氏之言,确乎其不爽矣。或曰∶经以风寒湿合邪而病痉,今乳子未离襁褓,安得有风寒湿而病痉乎?曰∶子谓风寒湿婴儿绝少,殊不知风寒湿乳子为独多。如藜藿之儿房廊卑隘,户牖萧疏,衣褓单寒,坐卧非处,风寒之来,孰能悉为捍御?膏粱之子,过于慎重,于其甫生,辄闭户塞牖,不亲风日,不窥外门,重衣叠绵,温暖过度,微汗时出,腠理甚疏,偶然脱换,风寒则乘虚而入矣。至于湿气,尤为难避。凡衣褓不干,非湿乎?衾褥遗溲,非湿乎?澡浴粪秽,非湿乎?愚夫愚妇遇儿有疾,重衣复被,包裹严密,以致雨汗淋漓,失于更换,非湿乎?婴儿患是三者于隐微之中,而医者莫之能测也。
况幼科诸君,临证不察病源,惟以惊风二字,横于胸臆。及至诊视,但见发热昏沉,即以惊风名之,辄以开关镇坠,截风定搐之死法,以治变幻莫测之伤寒,抑遏其表邪,邀拦其出路,乃致荼毒以死。而死者不知其然,父母不知其然,医者亦不知其所以然而死之也。此非后人之咎,作俑者不得辞其责矣。
妄名之害,其祸最酷。不特举世儿科满口惊风,而举世病家,亦满口惊风,其至愚至惑者,又惟妇女为尤甚。习俗相沿,竟成一惊风世界。最可骇者,遇儿有疾,亦不察其为伤寒、为杂证,为内伤外感,且先曰病由于吓,致医者闻之,正中下怀,不辨是吓非吓,先与之镇惊。及其引邪入里,壮热不退,医者复不究其热之在表在里,为虚为实,且先曰热则生风矣。病家闻之适合其意,不察有风无风,乃嘱其医者先需截风定搐之药。
医必投其所好而与之,病家坦然无疑而受之,南辕北辙,劫夺误投,病日沉危,而病家不以为怪。设有明者,辨证既确,不事惊风,而病家不喜,是必更医,必致覆水难收,死而后己。如此死者,亦不可尽归咎于医,盖病家有以致之也。吁,妄名之为害如此乎!

戴人常曰∶小儿风热惊搐,乃常病也。当搦时,切戒把捉手足,握持太急,必不遂也。气血偏胜,必其一臂,渐成细瘦,至老难治。当其搐时,置一竹簟,铺之凉地,使小儿寝其上,待其搐,风力行遍经络,茂极自止,不至伤人。

【歌】小儿惊病有多端,或食因惊或有痰。故使卒然成搐搦,切牙眼窜足筋挛。食消导豁,惊可清心痰自安。或若惊风积热风痰潮作起于肝。一时搐急如风火,惊热风痰四证参。吐利致虚脾胃损,露睛昏睡遍身寒。慢惊自是传阴证,急救稍迟又恐难。虚极归脾危急甚,脾风死在片时间。忽因客忤惊啼证,天惊抽眼目翻。内 盘肠寒内盛,婴儿还有 和痫。此为惊候分深浅,勿得模糊作等闲。
【论】夫小儿元气未充,心神未定,辄有惊悸,致病匪一。或多食而壅热;或食后而遇惊;或舍空而痰聚;或内积热而生风。故有惊搐风搐、食搐、痰搐四证,审其因而疗之可也。或有实热,外挟风邪,心受热而即惊,肝风生而发搐,痰涎壅盛,风火并作,百脉阻滞,关窍不通,风热蕃盛而无所泄,乃暴烈而作急惊。其状牙关紧急,热涎潮作,窜视反张,搐搦摇头,口眼眨引,口中热气,唇红,大便闭,小便赤,脉浮数洪紧是也。或因吐利伤寒痢疾吐血、泻血之后,元气不足而生风动惊者,名曰慢惊风。其状遍身冷,口鼻气亦冷,或身微热不冷,手足螈 ,昏睡露睛,此无阳也,急宜温补,随证调之,尚可治疗。其或面青额汗舌短头低,眼合困睡,摇头频呕,口噤切牙,手足微搐而不收,身冷肢厥,脉微沉,此慢脾之候。由吐利损脾,病传已极,总归处,惟脾所受,若逐风,则无风可逐;若疗惊,则无惊可疗,但脾间痰涎,虚热往来,此危甚也,大剂姜、附,十可救一、二。其天 者,阳也,壮热惊搐,眼目翻腾,手抽筋搐,或啼或笑,喜怒不常,甚者爪甲青如祟状。盖由乳母酒食过度,毒瓦斯入乳,遂令心、肺生热,痰郁气滞,加之以外挟风邪故也,治宜解风热而已。内 者,也,其状腹疼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内有红筋斑血。盖风气壅结,兼惊而得之,或胎中有惊、有风而得。先是五内抽掣,极痛狂叫,或吐泻缩脚忍疼, 证一过,外证抽掣又来,内外交攻,极难调理,分两项下药可也。夜啼者,脏冷也,盖阴盛于夜则冷动,冷动则为阴极发躁,寒盛作疼,故夜啼;亦有心热烦啼者,必有脸红舌白,小便赤涩之证也,当分寒热治之。客忤者,由小儿神气嫩弱,外来客气,兽类异物,触而忤之。其状惊啼,口出黄白沫,面色变易,喘息腹痛,发则螈 如痫,但眼不上窜,脉来弦数,视口中有悬痈左右有小肿核,以竹针刺之。治宜辟邪正气,散惊定心为上,延久则难为力也。痫有五,小儿之恶证也。幼小血气不敛,筋骨不聚,为风邪所伤,惊怪所触,乳哺失节,停痰结癖而得之。其状神气怫郁,瞪眼直视,面目牵引,口噤流涎,肚腹膨胀手足抽掣,或言或嘿,似死似生,或背项反张,或腰脊强直,但四肢柔软,发而时醒,为痫。其五脏形证列于后。 者,痉也。 有阴阳二证,刚柔之名,一身强硬,发而终日不醒是也。痫有风、惊、食三证,各究其因而治之,详其状而辨之,则用药无瘥。苟不知其名而妄治,如涉海问津也。

初生儿惊 初生,惊风欲死,朱砂磨新汲水涂手足心即愈。(《斗门方》)
月内胎惊 母猪乳同朱砂牛乳少许,抹口甚效。(《本草发明》)
月内惊似中风朱砂研末水调,涂心口、两手心、两足心五处,即愈。(《传家宝》)
卒惊 似有痛处而不知,用燕窠中粪煎汤洗浴。(《谭氏幼科》)
急惊痰迷心窍,不省人事。藜芦根猪牙皂角(各三钱)、麝香(五分)共为末。用少许吹入鼻中,取喷嚏以通其气即苏。(《幼幼集》)
一方,于小儿食指上(男左女右),近虎口第一节有青紫筋,用针挑断,夹挤出血即愈。(《短剧方》)
急惊似有通处雄鸡冠血,滴入其口中即愈。(《宜良李氏刊方》)
截惊芭蕉汁薄荷汁煎,匀涂头顶,留囟门,涂四肢,留手足心勿涂,甚效。(《笔峰杂兴》)
老鸦 大叫一声就死者,名老鸦惊。用散麻缠住胁下及手心足心,以灯火爆之。用老鸦蒜晒干、车前子(各等分)为末,水调,贴手心。仍以灯心 手足心及肩膊、眉心、鼻心,即苏也。(《王日新小儿方》)
天吊惊风久不下,眼见白睛角弓反张、声不出者,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酥炙。用竹刀劈开,记定左右。又以麝香(一钱)亦分左右,各记明,研末,包定。每用左边者,吹左鼻,右边者,吹右鼻,各少许,不可过多。
若眼未下,再吹些,眼下即止。(《直指方》)
乌纱惊风 小儿惊风,遍身都乌者,急推向下。将黄泥一碗捣末,入久醋一杯,炒热包定熨之,引下至足,刺破为妙。(《便易良方》)
惊风定搐螳螂(一个) 蜥蝎 赤足蜈蚣(各一条)俱中分之随左右研末,记定。男用左,女用右,每以一字吹鼻内。搐之,吹左即左定,吹右即右定也。(《普济方》)
惊邪安息香一豆许,烧之自除。(《奇效秘 》)
惊窜 两眼看地不上者,皂角烧灰,以童尿浸,刮屎柴竹,用火烘干为末,贴其囟门即苏。(《王氏小儿方》)
惊痫 燕屎煎汤浴之。或用蜂窠大者煮,浴亦妙。(《必效编》)
惊痫发热 干蓝 凝水石(各等分) 为末,水调敷头上。(《圣惠方》)
惊啼白玉(二钱五分) 寒水石(五钱) 共为末,水调涂心下。(同上)
一切诸惊 仰向后者,灯火 其囟门、两眉、脐之上下。眼翻不下者, 其脐之上下。不省人事者, 其手足心、心之上下。手拳不开,口往上者, 其顶心、两手心。撮口,出白沫者, 其口上下、手足心。(《惊风集验》)
探生散 小儿急慢惊风,诸药不治,吹此,以探其生死。雄黄没药(各一钱)、乳香(五分)、麝香(二分半)
共为末,吹少许入鼻内。如眼泪、鼻涕皆出者,可治。(《古今医鉴》)
灸法 (治急慢惊风神效) 头顶心中百会穴,灸五壮最效。
眉心中灸五、七壮,令出喉有声,即愈。
尻骨下一指之间,灸一壮,即出喉有声,灸三壮立愈。
鼻梁两旁,哭笑有窝处,用笔点记,灸两旁三、五壮即愈。艾柱俱如绿豆大。(《经验广集》)

半夏(一钱)、黑香附(一钱)、麝香(少许)共末。用鸡子青调,涂脚底心,神效。

惊风之名,不见于古,迨至近世,其说始盛,后之附会者,益广增名目,巧立治法,于是今日之儿科, 惊风一证,遂占重要之位置矣。尝考惊风之立名,其初不过就其病状,信手拈取,既未探其病源,亦未明定 范围,故于惊啼作哭,名之曰惊,手足抽掣,亦名之曰惊,谵语闷乱,名之曰惊,角弓反张,亦名之曰 惊,痰涌喘急,名之曰惊,斜视,亦名之曰惊,其证既非尽因惊得,亦非悉由风来,以其形之似惊 而状之如动风者,则概加以惊风二字,于是世俗之医,遂妄立七十二种之名,以炫世而欺 人,狂药乱治,误人不浅。其实即以所谓手足抽掣角弓反张惊风而论,亦只有虚实二种,实证急惊风, 虚证慢惊风是也。其他如惊之状,则凡小儿发热之甚者,或发热过久者,不论何证,皆每每见之,若果 悉以为惊风,则百病皆为惊风矣,此惊风二字之所以不可不辨也。本章所述,既以世人对于惊风之证, 确认已久,则为便利起见,姑仍沿其名,别为急惊风慢惊风两证,分论其治法,其后则增入 类惊一证,以资与急慢惊风相比量而参看,若繁杂不当之名,概无取焉。

陈姓小儿,发热肢搐,幼科与惊风药,遂神昏气促,汗出无溺。孟英至而视之,曰∶暑也。令取蕉叶铺于泥地,予儿卧之。投以∶辰砂六一散石膏知母西洋参竹叶荷花露,一剂而瘳。
继有胡氏女,病略同,儿科云不治,因恳于孟英,亦以此法活之。

乔有南侄,甫五龄,发热数日,医予柴葛解肌汤一剂,肢搐而厥,张不语。其母孀居,仅此一脉,偏求治疗,毫无寸效。所亲徐和甫,托王瘦石访一擅幼科之长者。瘦石谓∶宜求善于外感者。盖人有大小,病无二致,切勿舍大方(脉)而信专科,此喻嘉言活幼金针也。盍延孟英视之?
徐从之。孟英曰∶病是暑邪,治以风药,热得风而焰烈,津受灼以风腾。乃风药引起肝风,再投俗尚“惊风”之剂,稚子根本不牢,而狂风不熄,拔折堪虞。与∶王氏犀角地黄汤加羚羊角、生石膏、元参桑叶菊花银花牡蛎知母麦冬竹叶诸药,数服而痊。

惊者,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其泻必青,渐生风而未至风也。惊邪入心,则面红脸赤,惕惕夜啼。惊邪入肝,则面目俱青,眼目窜视。惊邪入肾,则面黑恶叫,啮奶切牙。惊邪入肺,则面色淡白,喘息气乏。惊邪入脾,则呕吐不食,虚汗多睡,面色淡黄。据脉观之,虚则散而濡,实则数而 ,治法镇惊化痰安神定志,亦须究竟何脏受病之处,而调理之。然有所谓温惊,有所谓利惊,有所谓凉惊。虚者温之,实者利之,热者凉之,是谓治法。睡中惊啼,声浮者易治,沉者声不响难痊。又有惊积者,受惊日久,而成之。其状额上有汗,喘息烦渴,潮热往来,肚腹有热,睡中觉腹内有物跳动,泻下如白脂豆沙是也。治法量轻重而疏导之,仍与调气和胃取愈。大凡小儿腹中,或热或胀或硬,皆为内实,法当疏利,辰砂膏、青龙丸主之,凡疏利之剂,皆可随证用之。热甚心经烦渴者,至宝丹解之,羌活散防风导赤散蝉蜕钩藤饮天麻丸等剂,皆可服。大便秘涩者,七宝洗心散辰砂治之。大小便不利者,神芎丸宽热散极效。轻者化风丹可服,安神丸亦效。
辰砂膏 见第三问。
青龙丸惊积有热。
青黛茯苓芦荟南星(炮、各一钱) 麝香(少许) 轻粉 巴霜(各一字) 全蝎(焙、三钱)
上先将巴豆研如泥,次入诸药研极细,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至宝丹 治诸痫急惊,心热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烦躁风涎搐搦,及伤寒狂语,伏热呕吐,并宜治之。
生犀屑 生玳瑁琥珀(研) 朱砂(研细、水飞雄黄(研细、水飞各一两) 金箔(五十片、一半为衣)银箔(五十片) 片脑(研) 麝香(各一钱研细) 牛黄(半两研) 安息香(一两半为末、以无灰酒滤去砂石、约取一两、慢火熬成膏
上生犀玳瑁屑,捣罗、为细末,研入诸药令匀,将安息香膏、以重汤煮化和搜为剂,如干即入少熟蜜,盛瓮器中,旋丸如桐子大,二岁儿服二丸,人参汤化下,大小以意加减。又治大人卒中不语,中恶气、中诸物毒、中热暗风产后血晕、死胎不下,并用童子小便一合生姜自然汁三五滴,同温过、化下五丸,立效。
神妙夺命丹
七月取青蒿节内虫,入朱砂麝香为丸,加片脑
人参羌活散伤寒惊热,或中风体硬,可加麻黄干葛薏苡仁
羌活川独活前胡柴胡白茯苓川芎桔梗枳壳人参地骨皮天麻(各等分甘草(减半)
锉散生姜薄荷煎,加蝉蜕惊热
防风导赤散 治小儿初惊。
生地黄木通(去节) 防风甘草(各等分) 有热加黄芩赤芍药羌活
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竹叶少许同煎。
蝉蜕钩藤饮 治肚疼惊啼,又十六问有钩藤散、二十一问有钩藤饮,可兼看,对证用。
钩藤天麻茯苓川芎白芍药(各二钱) 甘草蝉蜕(各一钱)
锉散灯心煎,加木通、麦门冬防风羌活
天麻丸 见第三问。
宽热散 见第五十问。
七宝洗心散 治小儿烦热生疮,兼治惊风
生地黄荆芥防风甘草黄芩羌活赤芍药(各等分
上为末,入辰砂减半,加当归尤妙。每服一钱,灯心薄荷汤调下,空心食前服。又三十七问洗心散,可兼看,对证用。
神芎丸风热壅滞,头目昏眩,口舌生疮,牙齿疳蚀,或遍身,切牙惊惕,怔忡烦躁多渴,或大小便涩滞,或积热腹满,惊风潮搐,并皆治之。
大黄(生) 黄芩(各二两) 生牵牛末(一两) 滑石(四两) 黄连 薄荷叶 川芎(各半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后温水下,一方加蒲黄止血证用。
化风丹 见第十九问。
安神丸 见第十四问。
清心丸惊热烦躁
人参茯神防风朱砂柴胡(各二钱) 金箔(三十片)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丸,竹沥调下。

惊风者,以胎妇调适乖常,饮酒嗜欲,忿怒惊扑,母有所触,胎必感之,或外挟风邪,有伤于胎,故子乘母气,生下即发也。其候,月内温壮,翻眼握拳噤口,身腰强直,涎潮呕吐,搐掣惊怖啼哭,腮缩囟开,或颊赤面青眼合,不可误作慢脾眼合,妄用温药。视其眉间气色,红赤鲜碧者可治,若色黯黑、青黑者不治,虎口指纹曲入里者可治,反出外者不治。其治法解散风邪,利惊化涎,调气贴囟,甚则以朱银丸利之。面青拳搐者,当服保命丹钩藤散全蝎散
朱银丸 见第三问。
保命丹 见第十四问至圣保命丹
钩藤散 见第十六问。
全蝎散 见第二十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