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里

( tongli )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肌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主治:心悸头晕;视力模糊;咽喉痛;失语舌强不语;腕痛;腕臂内侧痛;胸闷;眼痛;眩晕遗尿;发烧;面赤;频繁性嚏喷;心律不齐;头痛;气短;烦躁不安;失眠;前臂痛
功效:补气养心;祛风;清热;益舌;增强膀胱功能;安神定志,提神。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0.3-0.5寸。灸法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释义:通,打通,连通。
里,长度单位,村庄

本穴为本经络穴;这反映在穴位名称上。
备注:经络

“通里” 相关论述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解剖] 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主治] 心悸怔仲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配伍] 配廉泉哑门治不语。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少阴经络穴。
[img]12-5-2.gif[alt]手少阴心经经穴[/alt][/img]

是运用有泻下或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一类治法。分为寒下、温下润下等。泻下药中除润下药较和缓之外,其余各类都较峻烈,年老及体弱者恨用,孕妇和月经期勿用。没有实结症状的勿轻用。肠伤塞不用玫下法,以免引起肠出血和穿孔。


①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千金要方》作通里。属手少阴心经。手少阴之络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尺动脉。主治心痛心悸怔忡,头晕目眩,咽喉肿痛暴瘖舌强不语,腕关节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②治法。即“通下”。详下法条。

部位掌后横纹后一寸.陷中.手少阴络.别走太阳
证治热病.卒心中懊 .数欠频伸.悲恐.目眩头痛面赤而热.心悸.肘臂 痛.实则支肿.虚则不能言.苦呕喉痹少气遗溺
针灸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及怔仲,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声平仍数欠,喉痹气难通,虚则不能食暴瘖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注:●通里穴,其穴在腕侧后一寸陷中
●主治声□,心烦极甚,怔仲不宁,四肢重痛,头□面颊红肿,倦言,数欠喉咽疼痛,气息不通,虚损不思食,暴瘖面无润泽。
●针三分,灸三壮(图一二四)。

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 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声平仍数欠,喉痹气难通,虚则不能食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注〗通里穴,其穴在腕侧后一寸陷中。主治声哑心烦极甚,怔忡不宁,四肢重痛,头腮面颊红肿,倦言,数欠喉咽疼痛,气息不通,虚损不思食,暴喑面无润泽。针三分,灸三壮。
通里穴图(图缺)

掌后一寸陷中。手少阴心脉之络,别走太阳小肠经。《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灸七壮。
目眩头痛热病先不乐,数日懊憹数欠频呻悲,面热无汗头风暴喑不言,目痛心悸,肘臂臑痛,苦呕喉痹少气遗溺,妇人经血过多崩中。实则支满膈肿,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