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血晕

( chanhouxueyun )

别名: 产科休克

中医

简介: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壅气急,心烦不安,甚至神昏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产后疾病
病机:
产后血晕多因血虚气脱或瘀阻气闭所致。
类证:
产褥中暑:发病多在盛夏炎热之时,但分娩时无大出血,恶露正常。
产后痉病:产后发生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口噤角弓反张,多有产伤及感染史。
3.痫病:素有痫病,适于产后发作,症见抽搐,痰鸣,口吐白沫,脑电图可诊断。
治疗:
辨证论治
血虚脱证:产后失血过多,突然头晕,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或恶心欲呕,渐至昏不知人,甚至冷汗淋漓,舌淡苔少,脉微或浮大无根,益气固脱。独参汤或加附子、炮姜炭
2·瘀阻气闭证产后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小腹阵痛拒按神昏口噤,两手握拳,面色紫暗,舌质色紫,脉涩。活血化瘀。夺命丹当归川芎等。
针灸:
针刺治疗:取人中涌泉、眉心、十宣穴,放血;虚证艾灸百会

“产后血晕” 相关论述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或痰涌气急,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又称。产后血运”。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出血引起的虚脱、休克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心衰,或羊水栓塞等病症,是产后危急重症之—,若救治不及时,往往危及产妇生命,或因气血虚衰而变生他疾。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阴血暴亡,心神失养,或瘀血停滞,气逆攻心。
一、血虚气脱
新产气虚惫,或因分娩伤损胞宫,血去过多,营下夺,气随血脱,心神失养,致令血晕。
二、血瘀气逆
产后胞脉空虚,寒邪乘虚内侵,血为寒凝,瘀滞不行,恶露涩少,血瘀气逆,扰乱心神,而致晕厥
[辨证论治]
产后血晕的治疗,首当辨其虚实,分清脱证闭证。本病属产后。三冲”范围,无论虚实都属危急重症,均须及时救治,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
一、血虚气脱
主要证候:新产去血过多,突然昏晕,面色苍白,心悸馈闷,甚则昏不知人,眼闭口开,手撒肢冷,冷汗淋漓,舌淡,苔少,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证候分析:血去过多,心失所养,神明不守,则令昏晕心悸愦闷,或昏不知人;阴血暴脱,不能上荣于,则瞑冒眼闭;气随血脱脾阳衰微,故面色苍白,口开,手撒肢冷;营阴暴虚,孤阳外泄,则冷汗淋漓。舌淡,苔少.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为血虚气脱之征。
治疗法则:益气固脱。
方药举例:清魂散(《丹溪心法》)。
人参荆芥泽兰叶、川芎甘草
方中人参、甘草补气固脱;荆芥理血升散以达清空;川芎活血上行头,合泽兰辛散芳香以醒神。全方共凑益气固脱醒神之效。
心清神醒之后,继之则应大补气血,方用加味当归补血汤(《医理真传》)去葱白、甜酒,加人参熟地黄芪当归鹿茸麦芽炮姜炙草葱白甜酒
二、血瘀气逆
主要证候:产后恶露不下,或下也甚少,小腹疼痛拒按,甚则心下满闷,气粗喘促恶心呕吐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面色青紫,唇舌紫黯,脉涩有力。
证候分析:新产感寒,内袭胞中,余血浊液遇寒则凝滞,停蓄于内不得下出,故恶露不下,或下也甚少;瘀血内阻,故小腹疼痛拒按败血停留,气机不畅,逆上攻心、攻肺、攻胃,攻心则扰乱神明,清窍闭塞,以致神昏口噤,不省人事,攻肺则肺失清肃之职,症见心下满闷,气粗喘促,攻胃则胃失和降,而见恶心呕吐瘀血内停,筋脉失养而拘急,故两手握拳,为闭证之象。面色青紫,唇舌紫黯,脉涩有力,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逐瘀
方药举例:夺命散(《妇人大全良方》)加当归川芎
没药血竭
方中没药血竭活血理气逐瘀止痛,加当归川芎以增强活血行瘀之力,瘀去则气机条畅,逆气可平,晕厥除则神自清。
血瘀里实,症见大便燥结腹满胀痛,神昏谵语者,宜祛瘀通腑,方用牡丹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牡丹皮大黄芒硝冬瓜子桃仁
方中大黄、桃仁牡丹皮活血行瘀芒硝软坚散结,与大黄配伍能通腑泻热;冬瓜子清利湿热排脓。

产后急症之一。主要症状为分娩后忽然头晕目眩眠花,不能起坐、或心中满闷,恶心呕吐,或痰涌气急,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有闭症和脱症之分。闭症,恶露不下或量少,小腹硬痛,晕时神昏口噤,两手握紧,面黄或紫暗,舌紫,脉弦有力,属实症,多因血瘀上攻所致。脱症,面色苍白,恶露很多,晕时口开,手撒肢冷,舌淡无苔,脉大而虚或微细欲绝,甚则出现冷汗淋沥,神志昏迷,口唇和肢端青紫等(休克)症候。

广济疗产后血晕心闷不识人,或神言鬼语,气欲绝方。
荷叶(二枚炙) 蒲黄(一两) 甘草(二两炙) 白蜜(一匙) 地黄汁(半升)
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绞去滓,下蒲黄蜜地黄汁,暖服立瘥止。
又疗产后心闷血气冲上血晕,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一枚,烧成灰末,以东流水服方寸匕,若未瘥,更服瘥。
救急产晕心闷大困方。
鲫鱼剥皮作 。以 食三两口止。
文仲晕绝方。
苏方木三两,碎,以水五升煎,取二升,分再服,或无苏木,煮绯色衣,取汁服甚验。
又方:取墙上青衣一抄,以水四小升,煮取二升,分服,又生姜汁一小升,地黄汁一小升,酒一大升相和,煎五六沸,分再服,每剂和大黄末一匙,此方甚良。
崔氏凡晕者,皆是虚热血气奔迸,腹中空所致,欲分娩者,第一先取酽醋以涂口鼻,仍置醋于旁,使闻其气,兼细细饮之,此为上法,如觉晕,即以醋喷面,苏来即饮醋,仍少与解之。(一云仍少与水解之)又凡产后忽闷冒。汗出不识人者。是暴虚故也方。
取破鸡子吞之,便醒,若未醒,可与童子小便一升,甚验,丈夫小便亦得,切不得用病人者。
又若久不识人,或时复发者,此为有风因产血气暴虚,风行脉中故也,若产后去血多者,尤增此疾,与鸡子不醒者,可急与竹沥汁,一服五合,须臾不定,复与五合,频得三五服立瘥。(并出第十上卷中)
近效疗血晕绝,不识人烦闷方。
红蓝花三两新者佳,以无灰清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大升,煮取一大盏,去滓,候稍冷服之,新汲水一大升煮之良久。
又方:赤父马粪,绞取汁一大盏,湿者良,若干者,取新汲水半大盏和研,绞取汁顿服,亦主人血不止,神验。(夏侯拯录)

病名。《经效产宝》卷下:“产后血晕者,其状心烦、气欲绝是也。亦有用心过多而晕,亦有下血极少亦晕。”多因产后血虚气脱血瘀气逆所致。血虚气脱者多因产妇素体虚弱,复因产程过长与产后失血过多,以致营下夺,孤阳上越,气随血脱,心神无所养而发为血晕;血瘀气逆者因产时体虚,感受寒邪,余血浊液为寒邪凝滞而成瘀阻,血瘀气逆,并走于上,迫乱心神而致产后血晕血虚气脱者症见阴道出血量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愦闷不适,渐至昏不知人,四肢厥冷,冷汗手撒等,治以补气益血,固脱救急,方用参附汤大补元煎等;瘀血气逆者,症见恶露量少,小腹阵痛拒按心下满闷,气急痰涌,继而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等,治宜活血理气,开闭醒神,方用黑神散清魂散


宜用生化汤。有血多去而晕,宜大补血。有气虚而晕,宜大补气。有痰火泛上而晕,宜清痰降火。有瘀血不行而晕,消瘀血为主。
【主意】
血晕皆由血去多,血虚痰耳鸣锣,脉息沉微加冷厥,若然不治渐成瘕。


分娩之后,眼花头眩,不知人事,谓之血晕。其因有三∶一因劳倦甚而气竭神昏,二因去血多而元气欲绝,三因痰火乘虚泛上而愦不清。患此三者,魂不随神往来而几运几息也。急服加味生化汤二三帖以行块停痛。外用醋韭法冲鼻,使产母闻醋气令精神敛而不散。此治血晕之急法也。大约病弱产母临盆之际,预煎生化汤,预备韭醋瓶以防患,此为万全。及儿下地,不可喜子慢母。母亦不宜顾子忘倦。又不可产讫即卧,与夫愤怒气逆,皆能致晕也。慎之慎之。
加味生化汤
川芎(三钱) 当归(六钱) 姜炭(四分) 桃仁(十粒) 炙草(五分) 荆芥(五分)
水煎八分,加酒热服。如汗多,加人参二钱,黄 一钱,然必块不痛者方可用。痛甚,加肉桂五分。渴,加麦冬一钱,五味十粒。有痰,加竹沥半杯,姜汁一匙。痰火乘虚泛上而晕,加橘红四分。两手脉伏或右手脉绝,加人参四钱,麦冬一钱,五味二钱。
按∶治血晕切不可用破血耗气等药。虽山楂性缓,亦不宜服。其块痛者,生化汤兼送益母丸鹿角炭。倘气脱将绝,牙关紧闭,药不下喉者,用鹅羽筒插喉灌之,如灌下渐温暖,则不拘帖数灌之。又当用热手,单衣外从心揉至腹上,又时换热衣温暖之,自然渐渐苏醒。如醒后块痛仍未除者,宜减去参 ,单服生化汤,待块消痛止,再服参 。

分娩后.眼见黑花.头眩昏晕.不知人事.谓之血晕.其因有三.
一由劳倦甚而气竭神昏
二由血大脱而气绝晕厥
三由痰火乘虚泛上.而神气不清.
此三者.皆魂不随神往来.而机运几息也.医者若偏信古方.认晕为恶血抢心.而轻用散血之剂.或偏认为痰火.而无补.
专一消降之方.此误人之命者也.当急服大料生化汤.先行块定痛.如实系形色脱.或汗多而晕脱.皆急服生化汤一帖后.即加人参二三钱.如系劳倦甚而晕.及血崩气脱而晕.并连灌两帖后.加人参二三钱.断不可疑参为补.而缓用.如或真系痰火乘虚泛上而晕.可于生化汤内.加橘红四分.若虚甚亦加人参.如系肥人多痰.再加竹沥七分.生姜汁少许.以上三等晕症.并不可用破血等方.如块痛甚.将药煎送益母丸.或鹿角灰.或元胡散.或独产后形色脱晕.或汗多脱晕.
加参生化汤
川芎当归(各四钱) 姜炭炙甘草(各四分) 桃仁(十粒) 人参(三钱) 荆芥(四分) 枣(一枚)
煎服.如脉脱形脱将绝之症.可加人参(三四钱) 频灌救.汗多亦然.若无汗不脱.只服大料生化汤.不必加参.如左手足脉脱.亦系危症.必须加参.如血块痛甚.加肉桂(七分) 渴加麦冬(一钱) 五味子(十粒) 汗多加麻黄根(一钱) 如块不痛.可参、 并用凡治产后诸危急症.必一日一夜.频服三四帖.方可扶危变吉.否则若照常则不及矣.


〔仲〕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 ,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 。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产妇郁冒,即今世所谓血晕也。)

〔《大》〕产后血晕者,气血暴虚,未得安静,血随气上,迷乱心神,故眼前生花。极甚者,令人闷绝不知人,口噤神昏气冷,但服清魂散即醒。
泽兰人参(各二钱半) 荆芥(一两) 川芎(半两) 甘草(一两,先方无)
上为末,用温酒、热汤各半盏,调一钱,急灌之。下咽即开眼气定,省人事。

〔《保》〕治产后风虚血晕,精神昏昧,荆芥散
荆芥(一两三钱) 桃仁(五钱,炒)
上细末,温水下三钱。微喘加杏仁、炒甘草各三钱。

〔《衍》〕治产后血晕。用荆芥穗为末,童便调下二三钱,极妙验。产后血晕,身 直,戴眼口角外眵,向上牵急,不知人。取鸡子一枚,去壳取清,以荆芥末二钱调服,遂仍根据次调治。若无他疾,则不须治,甚敏捷。
荆芥例,气虚人不宜服。

〔《大》〕下血多而晕者,但昏闷烦乱而已,当补血下血少而晕者,乃恶露不下,上抢于心,心下满急,神昏口噤,绝不知人,当破血行血。

〔丹〕妇人产后血晕,此乃虚火载血,渐渐晕将上来。用鹿角烧灰,出火毒,研极细,用好酒、童便调,灌下,一呷即醒。此物行血极效。

〔云〕独行散产后血晕,昏迷不省,冲心闷绝。
五灵脂半生半炒,各二钱,为细末,温酒调下二钱。口噤者,斡开口灌之,入喉即愈。一方。加荆芥,等分为末,童便调下。

〔世〕治下胎或产后血上冲心,已死。用郁金烧存性,为末二钱,酽醋一合,调灌之,立活。

〔《简》〕产后血晕,心闷气绝。红花一两,捣为末,分作二服,酒二钟,煎取一钟,并服。如口噤,斡开灌之,速效。一方,用红花三两,新者,无灰酒、童便各半升,煮取一盏服之。

〔《肘》〕治血晕。苏木三两,细锉,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瘥。无苏木,方取绯衣煮汁服之,亦得。

〔《圣》〕产后血晕,不知人及狂语。麒麟竭一两,细研为末,非时温酒调下二钱匕。

〔《保》〕红花散 治产后血昏血晕血崩,及月事不匀,远年干血气。
荷叶牡丹皮 川归 红花蒲黄(炒,等分
上细末,每半两,酒煎和渣温服。如胎衣不下,榆白皮汤调半两,立效。
破血轻剂

〔无〕牡丹散产后血晕,闷绝。口噤,则斡开口灌之。
牡丹皮大黄(煨) 芒硝(各一两) 冬瓜子(半合) 桃仁(三十粒,去皮尖)
上锉,每服五钱,水三钟,煎至一钟半,去渣,入硝又煎,分二服。

〔《产书》〕治产后心烦,手脚烦热,气力欲尽,血晕连心,头硬,及寒热不禁。接骨木破之如算子一握,以水一升,煎取半升,分温二服。或小便数恶血不止,服之即瘥。此木煎三遍,其力一般,此是起死之方。
重剂,血点滴不出者宜用。

〔《大》〕花蕊石散治产后气欲绝,恶血奔心至死者,但以童便调一钱,取下恶物极妙。(方见跌扑伤损。)
黑神散产后血晕,用细酒调服佳。(方见产通用。)
上二方寒多者用之。
芎归加芍药汤治产后去血过多而晕。(方见产后血不止。)

〔《保》〕又方 治产后血晕危困。
生地汁(一大盏) 当归(二钱半,炒) 赤芍药(二钱半,锉)
上水煎三五沸,温服。如觉烦热,去当归,入童便半盏服之。

〔梅〕治产后余血攻心,或下血不止,心闷,面青身冷,气欲绝。新羊血一盏饮之,日三服,妙。

〔《大》〕产后忽冒闷,汗出,不识人者,暴虚故也。破鸡子三枚,吞之便醒。若未醒,可与童便一升,甚验。若产后去血多者,又增此疾,与鸡子不醒者,可急作竹沥汁,一服五合。须臾不定,再与五合,频与三五服,瘥。

〔丹〕妇人年三十余,面白形长,心中长有不平事。忽半夜诞子,才分娩后,侵晨晕厥不知人,遂急于气海灼艾十五壮而苏,后以参、术等药,两月方安。

〔仲〕一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但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郁冒即晕也。)

〔《大》〕治产后血晕,全不省人事,极危殆者。用韭菜切入有嘴瓶内,煎热醋沃之,便密封瓶口。以瓶嘴向产妇鼻孔,令醋气透入,先扶病患起坐,即醒。又方,如觉晕,即以醋 面,醒来,即与醋细细呷之,又以醋涂口鼻,并置醋于傍,使常闻其气。又法,治血晕去者。急取干漆烧取烟以向鼻,即醒。如无干漆,旧漆器亦可。又方,治产后血晕,用生半夏末少许,吹入鼻中。

〔《本》〕治胎后血上冲心。生姜五片,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丹〕醋墨防产时血晕。好墨半锭,火烧赤,投醋中,如此三遍,出火毒,研细,每服五分,淡醋汤调下。

〔《摘》〕产后血晕,不省人事∶三里支沟三阴交(《心术》无此一穴。)

〔《标幽》〕又法∶阴交、阳别。

〔世〕又法∶神门内关(不应,取后穴∶) 关元(灸。)

产后血晕由产前素虚,产时亡血过多,以致虚火泛上,身无所主,以致昏晕。张按∶大病、大虚之症,皆有之,名为血晕,实非因血而致晕也。方书尽曰,败血流入肝经,眼生黑花,头目旋晕不能起坐,昏闷不省人事,谓之血晕。此血热乘虚逆上凑心,故昏迷不省,气闭欲绝也,服童子便最好。此论但照管败血,全不照管大虚,但云气闭欲绝。服童便,岂童便可挽回元气欲绝乎。一方∶用当归二钱、益母草一钱,人参二钱、红花六分、黑姜八分,冲热童便服,此方兼得之矣。张每遇产妇向有血晕之症者,于将产数日预服十全、归脾、养荣,调补气血。临产人参一、二两煎服,补于未产、未虚之前,产后无虚可乘,无晕可发矣。
妇人分娩昏冒瞑目,因阴血暴亡,心神失养。心与包络君火相火也,得血则安,亡血则危,火上炽,故令人昏冒;火乘肺,故瞑目不省人事,是阴血暴亡,不能镇抚也。经云∶病气不足,宜补,不宜泻。瞑目合眼,病悉属,暴去有形之血,则火上炽,但补其血,则神自安,心得血则能养而神不昏迷矣。然甚者,更当以补气药兼之,恐势急而补阴不及,且气能生血也。
下血多而晕,名为血脱,当大剂人参,可以回阳。若下血少而晕,非血滞、或属血竭,滞者温而行之,竭者浊而补之,切勿以破血、行血妄投也。
产后血晕,宜轻轻扶坐,烧炭沃醋,或烧旧漆器,令烟入口鼻即苏。急捏人中,静以待之,元气渐复,不可乱动,益令神气散乱矣。

论曰∶产后血晕者,由败血流入肝经,眼见黑花,头目旋晕,不能起坐,甚致昏闷不省人事,谓之血晕。细酒调黑神散最佳。庸医或作暗风中风治之。凡晕,血热乘虚,逆上凑心,故昏迷不省、气闭欲绝是也。然其由有三,有用心使力过多而晕者;有下血多而晕者;有下血少而晕者;其晕虽同,其治特异,当详审之。下血多而晕者,但昏闷烦乱而已,当以补血清心药治之;下血少而晕者,乃恶露不下,上抢于心,心下满急,神昏口噤,绝不知人,当以破血行血药治之。古法有云∶产妇分娩了,预烧秤锤或江中黄石子,硬炭烧令通赤,置器中,急于床前以醋沃之,得醋气可除血晕。产后一腊,不防时作为妙。崔氏云∶凡晕者,皆是虚热,血气奔并,腹中空所致。欲分娩者,第一先取酽醋以涂口鼻,仍置醋于傍,使闻其气,兼细细饮之,此为上法。如觉晕即以醋 面,苏来即饮醋,仍少与解。(一云仍少以水解之。)一法烧干漆,令烟浓熏产母面即醒。(如无干漆以旧破漆器,以猛火烧熏之亦妙)
郭稽中论曰∶产后血晕者何?答曰∶产后气血暴虚,未得安静,血随气上,迷乱心神,故眼前生花。极甚者,令人闷绝不知人,口噤神昏气冷。医者不识,呼为暗风,若作此治之,病必难愈。但服清魂散即省。

泽兰人参(各一分) 荆芥(一两) 川芎(半两)
上为末,用温酒、热汤各半盏,调一钱急灌之,下咽即开眼,气定即醒。一方有甘草二钱。
若去血过多而晕者,当服芎 汤(方见第二卷通用门)∶当归芍药汤。(方见十二卷第十二论)

产后血晕,心闷不识人,神言鬼语,气急欲绝。
芍药甘草(各一两) 丹参(四分,并 咀) 生地黄汁(一升) 生姜汁白蜜(各一合
上水二升,先煎前三味,取八合;下地黄、生姜汁、蜜,分为两服。
又方∶荷叶(二枚,炙) 真蒲黄(一两) 甘草(二两) 生地黄汁(半升) 白蜜(一匙)
上切细,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入蒲黄、蜜、地黄汁,暖服立愈。
产后血晕心闷。
蒲黄(四分) 紫葛芍药(八分) 红花(十二分)
上 咀,以水二升,煎至七合,入生地黄二合,更煎三、五沸,每服三合
产后血晕,心闷乱,恍惚如见鬼。
益母草汁(三合,根亦可) 生地黄汁(二合) 童子小便一合鸡子清(三枚)
上煎三、四沸后,入鸡子清搅停,作一服。
产后血晕,狂语不识人,狂乱。
童子小便五合生地黄汁(一合) 赤马通(七枚) 红雪(八分)
上以前二味浸赤马通,绞去滓,下红雪,温为两服。

产后血晕,昏迷不省,冲心闷绝。(《卫生方》名立应散
五灵脂(半生半炒,二两)
上为末,温酒调下二钱。口噤者,拗开口灌之,入喉即愈。一方加荆芥,等分为末,童便调下。
又方∶治产后血晕
神曲为末,熟水调二钱。
产后血晕狂言,烦渴不止。
香附子(去毛)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个,煎至七分,温服
产后血晕危困。国医以此方献禁中,用之大效,浓获赏赉,时庚寅岁也。
生地黄汁(一大盏) 当归(一分,锉) 赤芍药(一分,锉)
上水煎三、五沸,温服。如觉烦热当归,入童子小便半盏妙。

产后血晕,全不省人事,极危殆者。
韭菜切,入在一有嘴瓷瓶内,煎热醋沃之,便密缚瓶口,以瓶嘴向产妇鼻孔,令醋气透入,先扶病患起。恶血冲心,故有此证。韭能去心之滞血,加以醋气运达之,用无不效。

《近效》方疗血晕、绝不识人,烦闷,言语错乱,恶血不尽,腹中绞痛胎死腹中
红蓝花酒
红花(一两)
上为末,分二服。每服酒二盏、童子小便二盏,煮取盏半,候冷,分为二服,留滓再并煎。一方无童便。

疗产乳晕绝方以洗儿水饮三合良;或以恶血服少许良。
又方∶半夏(洗,不以多少)
上为末,丸如大豆,内鼻中即省,亦疗五绝。(《指迷》、文仲同)
又方∶生赤小豆捣为末,取东流水和服方寸匕,不瘥再服。(《救急》同)

产后血晕,血入心经语言颠倒健忘失志及产后百病。
没药血竭等分
上细研为末,才产下,便用童子小便与细酒各半盏,煎一、二沸,调下二钱,良久再服。其恶血自循下行,更不冲上,免生百疾。《专治妇人方》只用白汤调。
五羊洪运使(上天下锡)子舍孺人,产后语言颠倒谵语不已,如有神灵,服诸药无效。
召余诊之,六脉和平,仆以此药两服而愈。

产后血晕苏木三两锉碎,水五盅,煎二盅,入少酒,分作二服
又方 用血竭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又方 用炭烧红,以醋泼熏之。
又方 用穿山甲一两,童便浸一宿炙黄,为末。每服一钱,狗胆少许,热酒调下。
又方 用红花三两为末,好酒、童便各一盏,煎取一盏,去滓顿服。口噤者,斡开灌之。
又方 用五灵脂二两半,炒半生为末。每服一钱,温汤调下。口噤者,斡开灌之,入喉即愈。
产后血晕心头硬,乍寒乍热,气欲绝 用续断一握,水三升,煎一升,温分三服,如人行三里再服。
治产后心闷血晕,手足烦热接骨木即蒴 ,破如 子一握,水一升,煎半升,温分二服;或小便数恶血不止,服之即瘥。
治产后恶血上攻,仓卒昏乱 用当归二两,煎服即定。
治产后恶血烦闷 用羚羊角烧灰,酒调服。又治小儿惊痫
治产后余血攻心,或下血不止,面青身冷 用新鸡血一盏饮之,三两服妙。
治产后心闷,不识人事者 用羚羊角烧灰,以东流水调方寸匕服,未瘥再服。亦治血气热满,胸肋腹痛
治产后下血不止 用菖蒲一两半,酒二盏,煎一盏,去滓,温分三服。
又方 用蒲黄三两,水三升,煎一升,顿服。
又方 用干地黄石器内捣为末。每服二钱,食前热酒调,连进三服。
治产后秽污不尽,腹满心闷,手脚烦热血晕 用延胡索为末,酒调一钱服,立效。
治产后恶血心痛,气闷欲绝 用桂心三两为末,狗胆汁和丸如樱桃大,热酒磨下二丸。
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 用锦纹大黄一两为末,好醋三升,同熬成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温醋半盏化下。亦治马坠内损
治产后血淋不禁,强止之,余血弥痛有块 用桂心、干姜等分为末,空心酒调方寸匕服。
治产后或落胎血不止 用桑白皮炙,水煎服。
又方 用百草霜三钱研细,好酒调服
治产后血余不尽,疼闷心痛荷叶熬令香为末,煎水调方寸匕下。
又方 用生姜汁一盏饮之。
治产后余血不去 用麻子五升,酒一斗,渍一宿用。旦温服一升,未瘥,夜再服。不得与男子通,一月将养如初。
治产后恶物不尽,腹中疼痛 用生干地黄当归各炒一两,生姜半两细切,新瓦上焙焦黑,为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
又方 用麻黄去节为末,酒调方寸匕,日二三服,血下尽则止。
又方 用升麻三两,酒五升,煮二升半,分温再服。
又方 用益母草捣汁,每服一小盏,入酒一合,搅匀温服
治产后犹有余血水气者 宜服豆淋酒。用黑豆五升熬烟绝,倾瓷器中,以酒一斗乘热沃之,旋服。
产后血晕,及中风目上视,四肢强直荆芥末二三钱,童便一盏,酒醋一盏,调下,咽
产后血晕 用好醋煎热,稍稍含咽即愈。
治产后晕绝 用生面末,水调方寸匕服,再服即瘥。
治产后败血上冲,发为血晕 用陈艾一两煎汤,入醋服之极效。
治产后血不干,或一月之后黄如灰汁者,日久成带 用竹纸、楮皮纸各五张烧灰,荆芥穗一握,半夏半钱,酒、水同煎,食前服
小产血不尽 用鹿角屑一两,豆豉二合。水三升,先煮豉沸,去滓,下角屑,再煮沸,温
治产后血风攻脑,头旋闷绝,不省人事 用喝起草嫩心,即才出土苍耳苗是也,阴干,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一盏调服,当时通顶门即苏省。
治产后血迷晕绝不省人事,心头温者 用半夏为末,冷水丸如大豆,内鼻中即愈,此扁鹊法,大效。

产后血晕,宜烧漆器,熏醋炭,以开其窍。若瘀血上攻,胸腹胀痛拒按者,宜用归芎汤失笑丸。若去血过多,心慌自汗,用归姜饮加人参。虚甚者,更加熟附子。若脾胃虚弱痰厥头眩而呕恶者,用六君子汤。大抵产后眩晕,多属气虚,察其外症,面白、眼合、口张、手撒,皆为气虚欲脱之象。若兼口鼻气冷,手足厥冷,此为真虚挟寒,速宜温补,每用人参两余,而以姜、附佐之,庶得回春,不可忽也。
失笑丸(见胎衣不下
归姜汤(见前。
六君子汤(见类中

荷叶(炙)两枚 蒲黄一两 甘草(炙)二两 白蜜一匙 地黄汁半升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下蒲黄、蜜、地黄汁,暖服,立瘥。

《大全》曰∶产后血晕者,由败血流入肝经,眼生黑花,头目眩晕,不能起坐,昏闷不省人事,谓之血晕。
血热乘虚,逆上凑心,故昏迷不省,气闭欲绝也,服童便最好。

陈良甫曰∶产后瘀血奔心,因分娩后,不饮童便,以致虚火炎上也。用鹿角烧灰,童便调下即醒,此物行血极效。又用五灵脂,半生半熟,名独行散。又用返魂丹,即益母丸也。

《家居医录》曰∶产后元气亏损,恶露乘虚上攻,眼花头晕,或心下满闷,神昏口噤,或痰壅盛急,用失笑散主之。若血下多而晕,或神昏烦乱,大剂芎归汤补之,加童便。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产后血晕之属有余也。败血入肝,恶露上攻,此瘀血为患,当用行血逐瘀之药。

李东垣曰∶妇人分娩,昏冒瞑目,因阴血暴亡,心神无所养。心与包络君火相火也。得血则安,亡血则危。
火上炽,故令人昏冒。火乘肺,故瞑目,不省人事。是阴血暴亡,不能镇抚也。经云,病气不足,宜补不宜泻。瞑目合眼,病悉属。暴去有形之血,则火上炽,但补其血,则神自安,心得血则能养,而神不昏迷矣。

郭稽中曰∶产后血晕者何?曰∶产后气血暴虚,未得安静,血随气上,迷乱心神,故眼前生花,或闷绝不省,口噤神脱,但服清魂散即醒。

朱丹溪曰∶妇人产后血晕,乃虚火载血,渐渐上晕也。又崔氏云∶凡晕皆是虚热,血气奔送,腹中空虚所致。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产后血晕之属于不足也。阴血暴亡,虚火上升,皆由腹中空虚所致,当用补血滋阴降火之药。但滋阴不可用地、芍,降火不可用苦寒。

陈良甫曰∶产后血晕,其由有三,有使力过多而晕,有下血多而晕,有下血少而晕。其晕虽同,治之则异。
如下血多而晕者,但昏闷烦乱,当以补血清心药。如下血少而晕者,多恶露不下,上抢于心,心下满急,神昏不省,当以破血行血药。
按∶下血多而晕,名为血脱,当大剂人参,可以回阳,何云补血又加清心。若下血少而晕,非血滞即属血竭,未便以破血行血为妄投也。良甫晰证最明,治法尤未尽善。

崔氏曰∶产妇分娩讫;将秤锤或黄石子入炭中,烧令通赤,置器中,于床前以醋沃之,可除血晕,时作为佳。
或先取酽醋,以涂口鼻,仍置醋于旁,淬火炭,使闻其气。又一法,烧干漆,令烟熏产母之面即醒。如无干漆,旧漆器烧烟亦妙。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产后血晕分血之多少,而用治法也。产后血晕,总属阴血暴亡,虚火上炎所致。夫心主血肝藏血肝虚则魂无所附而目晕心虚则神不守而火乘。东垣、丹溪已悉病机之要,若良甫又分血下多少为治。如云恶露不下,上抢心而晕,此在壮实妇人新产下,恒有此患,当用行血破血之剂。若气血虚弱人,血脱过多,当大补气血为主,如大剂芎归汤生化汤,加人参服之可也。

产后诸证,首必通瘀,然有不可以常理测者。表弟周鹤庭室,新产晕汗,不能开,心若悬旌,毫无恶露。乃父何君新之,按其脉有虚弦豁大之形,亟拉孟英图之。与以∶“三甲”石英 丹参琥珀甘草小麦绿豆衣等药,覆杯即安,数服而愈。
或诘其何以知非瘀血为患?曰∶此阴虚之体,既产而营液大脱,风阳上冒。虽无恶露,胸腹皆舒,岂可误作瘀冲,而妄投破血之药耶?

韭菜切碎,入壶内以热醋冲入,封口,将壶嘴向鼻远远熏之。或生半夏末少许,

白纸三十张(烧灰),热酒冲服。虽已死一日,打去一牙,灌之亦活。
又方 干漆渣,破漆器烧烟熏之。或干荷叶烧灰,温酒调服

产后血晕由产前素虚,产时亡血过多,以致虚火泛上,身无所主,以致昏晕。张按∶大病、大虚之症,皆有之,名为血晕,实非因血而致晕也。方书尽曰,败血流入肝经,眼生黑花,头目旋晕不能起坐,昏闷不省人事,谓之血晕。此血热乘虚逆上凑心,故昏迷不省,气闭欲绝也,服童子便最好。此论但照管败血,全不照管大虚,但云气闭欲绝。服童便,岂童便可挽回元气欲绝乎。一方∶用当归二钱、益母草一钱,人参二钱、红花六分、黑姜八分,冲热童便服,此方兼得之矣。张每遇产妇向有血晕之症者,于将产数日预服十全、归脾、养荣,调补气血。临产人参一、二两煎服,补于未产、未虚之前,产后无虚可乘,无晕可发矣。
妇人分娩昏冒瞑目,因阴血暴亡,心神失养。心与包络君火相火也,得血则安,亡血则危,火上炽,故令人昏冒;火乘肺,故瞑目不省人事,是阴血暴亡,不能镇抚也。经云∶病气不足,宜补,不宜泻。瞑目合眼,病悉属,暴去有形之血,则火上炽,但补其血,则神自安,心得血则能养而神不昏迷矣。然甚者,更当以补气药兼之,恐势急而补阴不及,且气能生血也。
下血多而晕,名为血脱,当大剂人参,可以回阳。若下血少而晕,非血滞、或属血竭,滞者温而行之,竭者浊而补之,切勿以破血、行血妄投也。
产后血晕,宜轻轻扶坐,烧炭沃醋,或烧旧漆器,令烟入口鼻即苏。急捏人中,静以待之,元气渐复,不可乱动,益令神气散乱矣。

提起头发,定不可放倒。以红炭投陈醋内,对鼻熏之,候苏另用∶
当归一两 川芎五钱 荆芥穗(炒黑)二钱
水煎服。

韭菜不拘多少。切入瓶中。沃以热醋。令瓶嘴对鼻中即醒。如无韭菜时。用荆芥穗三钱。
炒黑研末童便送下。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 ,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秘结。何谓也?
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风,故令病 。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则胃燥,故大便难
产后血晕者,气血暴虚,未得安静,血随气上,迷乱心神,故眼前生花,甚者令人闷绝,不知人事,口噤神昏气冷,宜服清魂散即苏。
荆芥散产后血晕精神昏昧。
荆芥(一两三钱) 桃仁(五钱,炒)
为末,滚汤下三钱,如喘,加杏仁甘草各三钱。

产后元气亏损,恶露乘虚上攻,眼花头晕,或心下满闷,神昏口噤,或痰壅盛者,急用失笑散主之。若血下多而晕,或神昏烦乱者,大剂芎归汤补之,或芸薹子散,或童子小便,有痰加二陈汤。若因劳心力而致者,宜补中益气加香附。若因气血虚极不省人事,用清魂散,继以芎归汤及大补气血之剂。凡产可预烧称锤令赤以器盛之,急至床前以醋沃之,或以醋涂口鼻,闻之即醒,或用破旧漆器,或干漆烧烟熏之,或用半夏末冷水和丸,入鼻孔中,并无前患。丹溪先生云∶血晕因气血俱虚,痰火泛上,宜以二陈导痰,或加减朱砂安神丸,以麦门冬汤下亦可。大凡产后口眼 斜等症,当大补气血为主,而兼以治痰。若脾胃虚而不能固者,用六君子汤,至五七个月,宜服安胎饮,至八九个月,再加大腹皮黄杨脑,如临产时,更宜服保生无忧散,庶无前患。
【治验】
产妇月余矣,因怒两胁胀痛,忽吐血甚多,发热恶寒,胸腹胀满,用八珍柴胡丹皮、炮姜而安,却用十全大补,仍加炮姜而愈。前症因脾肺气血亏损,而胸腹虚痞,虽投大补,若非姜桂辛温助其脾肺,以行药势,亦无以施其功,而反助其胀耳。

家人妇产后,小腹作痛,忽牙关紧急,进以失笑散良久而苏,又用四物加炮姜白术陈皮而愈。

产妇筋挛臂软,肌肉掣动,此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汤而愈。

产妇两手麻木,服愈风丹、天麻丸,遍身皆麻,神思倦怠,晡热作渴,自汗盗汗,此气血俱虚也,用十全大补加炮姜数剂,诸症悉退,却去炮姜,又数剂而愈。但内热,此血虚也,

虚火载血,渐渐晕来。)
鹿角烧灰,出火毒,研为极细末,以好酒调,灌下即醒。行血极快也。
又方∶用韭叶细切,盛于有嘴瓶中,以热醋沃之,急封其口,以嘴塞产妇鼻中,可愈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