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

( tanhuan )

中医

简介:
本病是瘫痪是指肢体痿软、纵弛不用的症状。
病因:
导致瘫痪的常见疾病有中风风痱气厥、脑部肿瘤软脚瘟疫病疾病,肌痿、脚气痿躄、肢痿等躯体病,头颅及脊柱损伤或手术创伤等亦可导致。
病机:
多因寒湿热毒瘀痰等邪阻滞经络,或因精血亏虚而筋肉失养,或因脑系病变及经气阻滞等所致。
诊断:
临床对以瘫痪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瘫痪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瘫痪是指神智一般清楚而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可见于下肢,或上肢,或四肢,或半边肢体等。因此,厥病疾病。痫病等,在神志昏迷状态下出现运动障碍,不得识作瘫痪
2.通过询问病史、症状和有关检查,一般可明确是否因脑神病变、外感温热病外伤躯体病变所致。
3.除常规检查外,神经系统检查多属必要,并根据病史、症状的提示,可有选择性地作脑脊液检查,脊椎及颅脑x线摄片、ct和造影检查,脑电图、肌电图,病理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等,可帮助明确诊断和病种鉴别。
4.根据瘫痪的性状、病史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松弛性(弛缓性)偏瘫常见于中风风痱脑瘤、脑癌等病。
(2)四肢软弱无力而呈松弛性瘫痪,并有筋孪、肌肉萎缩者,多见于肢痿、筋痿肉痿痿躄.
(3)单侧下肢运动障碍,常见于偏等。
(4)温热疾病中,有高热而致瘫痪者,多为春温暑温软脚瘟、颅脑等。
(5)有饮食偏废,下肢肿胀酸痛者,多为脚气
(6)单独面肌瘫痪者,常见于面瘫
(7)外伤所致者,多有确切病史。
(8)有梅毒病史,下肢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步态不稳者,为梅毒致痿
(9)突然昏厥后出现瘫痪,而检查并无形器改变者,多为气厥所致。
治疗:
辨证论治
1.风热中络证:肢体痿软无力,酸胀疼痛,活动受限,甚至瘫痪身热微恶风寒口干,汗出,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舒筋通络。大秦艽汤加减。
2.风痰阻络证:肢体痿软无力,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头目眩晕,咳吐泡沫痰涎,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祛风化痰、和营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全蝎僵蚕等。
3.肺燥津亏证:病起发热,或热病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数。清肺润燥清燥救肺汤加减。
4.脾胃气虚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面浮而色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苔薄白,脉细。补益脾胃。参苓白术散黄芪当归等。
5.湿热阻络证:下肢痿软,身体困重,或麻木微肿,或足腔发热,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化湿、宣通络。加味二妙散龟板,加薏苡仁威灵仙桑枝等。
6.瘀血阻络证:肢体痿软无力、刺痛拒按肌肤不荣,面色暗黑,舌质紫暗或淡,苔润,脉弦涩。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
7.脾虚湿困证:肢体痿软无力,脘腹痞胀不适,身重困倦,纳呆,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健脾渗湿。调中益气汤加木瓜吴茱萸槟榔等。
8.气血两虚证:肢体痿软无力,面色萎黄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弱。补益气血。圣愈汤加牛膝鸡血藤等。
9.肝肾阴虚证:起病缓慢,肢体痿软无力,腰脊酸软,眩晕咽干耳鸣遗精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绛少苔,脉细数。补益肝肾、舒筋活络。虎潜丸加减。
10.气虚瘀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肤甲错,面色不荣,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唇甲色淡,舌质淡或暗,脉细涩。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加蜈蚣全蝎等。
11.肾精虚证:肢体痿软无力,精神倦怠,发育不良,囟门迟闭或未闭,骨节细小,头大发稀,精少不育,女子闭经,舌淡,脉弱。补肾培元。鹿茸丸加减。
12.脾肾阳虚证:肢体痿软无力,畏寒肢冷,男子阳痿,女子宫寒,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温补脾肾、舒筋活络。右归丸金匮肾气丸加减。
二、对症处理:
1.一般处理:本病主要以功能活动为主,应积极鼓励患者多活动,支撑和步行困难者,可采用支撑架辅助活动。
2.单方验方
(1)白僵蚕,研为细未,0;5g/次,2次/日。
(2)紫河车,研未,10g/次,2次/日。
(3)萆薢12g、杜仲12g、肉苁蓉12g、茧丝子10g,水煎服,1剂/日。亦可炼蜜为丸,每丸9g,、丸/次,2次/日,可长期服用。
中药:
三七总甙片、偏瘫复原丸、中风回春丸虎潜丸灯盏花注射液等。
针灸:
对症处理:
(1)体针疗法:常取脾俞肾俞肝俞中脘足三里大椎大抒等为主穴,配肩骼。曲池合谷环跳髀关承山伏兔等,1次/日,留针20~30分钟。
(2)耳针疗法:取穴常用脾、肾、肝、内分泌、皮质下等。
(3)穴位注射疗法当归液、丹参液、参附液、10%葡萄糖液等,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环跳阳陵泉髀关解溪等,轮流选用,每穴注射1~2m1。
推拿:
上肢取大椎、肩骼、臂臑曲池手三里大陵合谷;下肢取命门阳关居髎环跳阴市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昆仑。用推、拿、按、搓、摇等手法。

“瘫痪” 相关论述

论曰瘫痪之辨。瘫则懈惰而不能收摄。痪则弛纵而不能制物。故其证四肢不举。筋脉关节无力。不可枝梧者。谓之瘫。其四肢虽能举动。而肢节缓弱。凭物方能运用者。谓之痪。
或以左为瘫。右为痪。则非也。但以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耳。推其所自。皆由气血内耗。肝肾经虚阴阳偏废而得之。或有始因他病。服吐下之药过度。亦使真气内动。营卫失守治瘫痪一切风疾伤寒等。双丸子方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 天麻 蝎梢(全者) 天南星(炮) 原蚕蛾(炒) 犀角(镑)羚两) 牛黄(爪肠肚于瓷罐内烧为
上一十七味。除别研外。捣罗为末。与别研者和匀。炼蜜和杵三五百下。用瓷器盛。每服二丸。薄荷汤下。大人丸如白豆大。小儿如绿豆大。卒患并三服。瘫痪中风。入腻粉少许。水调同药化下。小儿惊风。金银薄荷汤下。妇人血风产前产后中风。手足拘挛当归红花酒下。伤寒豆淋酒下。
瘫痪风疾如圣煎丸麻黄(去根节锉四两) 桑根白皮(半斤锉) 桃心 柳心(各四两锉) 黑豆(二升)童后药)天南星(生用二两) 天雄(去皮脐生用二两) 干蝎(去土炒二两半) 天麻(二两) 天蓼花(一两) 麝香(三分) 腻粉(一钱) 乳香(半斤) 木鳖子(去壳一两以上九味捣研为末以生地黄汁入在前药水中再用文火同熬成膏以不津器密收) 丹砂(一两)云母末(一两半) 金薄银薄(各十片)
上二十味。将后四味研如粉。用瓷合盛之。用益母草固济。于地坑子内。用火五斤。
令通赤。用湿土盖。候冷取出。如粉红色为验。服时先取清酒三升。膏子秤一两。 者。丹砂研秤半两。同入银石器中。熬酒至一升。取分作五服。先日午一服。温服之。日晚一服。
更后一服。如人行二十里后。取下恶物为候。随病患虚实加减用之。虚者少与。实者稍多。
服药后。如汗出不止。煎麻黄根节汤令服。且于密室中将理二十日全安。
瘫痪口眼 斜。涎多语涩。筋骨无力。行履艰难。遍身疼痛。大圣花蛇牛黄丸
白花蛇乌蛇(二味并酒浸去皮骨炙) 磁石( 醋淬) 赤箭半夏生姜汁浸一宿切焙) 威灵仙(去苗土) 防风(去叉) 自然铜( 醋淬七遍各四两) 羌活(去芦头海桐皮(锉) 干蝎(去土炒) 白僵蚕(炒) 白藓皮蔓荆实(各三两) 当归(切焙)芎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蒺藜子(炒各三两) 五味子远志(去心) 萆 桂(去粗皮) 木香(各一两半)生一半炒) 荆芥白头翁 肉(别研) 牛黄(别研各半两) 麻黄(去根用黑锡一两结作沙子) 龙脑(研三分)
上四十味。除别研外。并捣罗为细末。再与研者和匀。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用豆淋薄荷温酒下。不拘时。
瘫痪风。手足不遂。言语不正。僵蚕丸
白僵蚕(炒) 乌头(炮裂去皮脐) 没药(各一两) 蜈蚣(炙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薄荷酒下。日三。
瘫痪风神妙槐胶丸槐胶(半斤细捣好酒五升浸一宿后入锅内煎滤汁一升) 苏枋木(四两细锉用长流水五升煎至各一分以上六味将后四味再研匀入前二味药汁内慢火再熬数沸住火次入后药) 白花蛇(一全条酒浸一宿取肉炙一两半) 天麻天南星(炮) 白附子(炮)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甘草(炙二两)
上一十二味。将后六味捣罗为末。与前药膏和捣五七百杵。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生姜酒嚼下。日三四服。
中风瘫痪。手足 曳。紫金天麻丸
天麻没药(研) 乳香(研) 牛膝(酒浸切焙) 白术当归(切焙各半两) 牛黄(研三
上一十味。捣罗为末。取三家井华水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先用生姜汁化开。次用温酒调下。如中风瘫痪、手足 曳、言语謇涩、口眼 斜、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或手足搐搦、筋骨疼痛、皮肉麻痹。并宜服之。
瘫痪风脱臼。臂膊不收。无比膏方
仙茆(一两) 蓖麻子(二十粒去皮细研) 独颗蒜(三枚去皮膜研膏) 浮萍草(半两) 桃胶(一分温汤研化入蒜膏内同研) 自然铜( 醋淬七遍半两)
上六味。除研外。捣罗为末。入蒜膏内拌和匀。涂臼子上。绵被盖之。汗出为效。日三
上。
瘫痪风。手足不遂。或时麻木。口眼 斜。头昏脑闷。海桐皮丸方
海桐皮(锉二两) 白芥子(研半两) 乳香(研半两) 芸苔子(研) 地龙(炒) 甜瓜子(各一土一两半) 蔓荆壳一两半) 没药(研半两) 续断(一两) 自然铜( 醋淬七遍) 乌药(各二两半)
上一十八味。除研外。捣罗为末。和匀醋煮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木瓜温酒下。空心食前服
卒中瘫痪。手足挛急。浑身疼痛。妙圣丸方
蛴螬(三十个) 麻黄(去根节二两) 乌头(炮裂去皮脐半两) 木鳖子(去壳半两)
上四味。捣罗三味为末。用酒二升。刺蛴螬破取汁。不用皮。熬成膏。和药末。丸如小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化下。不拘时。
瘫痪及一切风大圣黑神丸
木香(一两) 踯躅花 紫威花(各半两) 乌头(炮裂去皮脐) 乌蛇(酒浸去皮骨慢火炙麻黄(去根节三两(去粗皮二两) 芍药(汤浸焙炒一两半) 自然铜
上一十九味。捣罗十八味为末。入自然铜末。和匀炼蜜。和杵二三百下。丸如鸡头大。
每服一葱粥投治瘫痪风。不计深浅。久在床枕。天麻浸酒方
天麻骨碎补(各半两) 松节(锉) 败龟(醋炙各一两) 龙骨虎骨(酒炙) 乌蛇(酒浸去脐一枚) 羌活(去(各一两) 大麻仁(二二两)
上一十九味。 咀如麻豆。用酒二斗浸密封。春夏三日。秋冬七日。每服一盏。不拘时温服
瘫痪风。手足不遂。口眼 斜。头目昏重。腰膝少力。及风气凝滞。筋骨疼痛。虎骨丸
胫骨(酥煮半两) 当归(切焙一两) 安息香(酒研半两) 海桐皮(锉) 独活(去芦头)脊(去毛) 续断(灵脾 乳香(研各半两)松节(锉酒炒) 细辛(去苗叶
上二十二味。除别研外。捣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或荆芥汤下。不拘时。
治一切风。瘫痪卒中铁弹丸
乌头(炮裂去皮脐) 五灵脂附子(炮裂去皮脐各四两) 野狼毒(半两) 防风(去叉) 地遍三两) 乳香(研半(半两) 当归(切焙) 芎 (各麻(一两)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
上二十味。除研者外。捣罗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杵三五百下。丸如樱桃大。每一丸分作四服。瘫痪风生姜热酒化下。 麻、薄荷酒下。皮肤风毒。结聚肿痛。温酒下。偏头疼、夹脑风腊茶清下。妇人血风攻注、四肢或痒或痛、心腹刺疼、当归酒下。并早晚食后服
瘫痪中风。及妇人血风等疾。黑附子丸方
附子(生去皮脐) 乌头(生去皮脐) 虎胫骨(涂酥炙) 五灵脂(炒) 防风(去叉) 桂(然铜( 醋淬七遍
上一十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烂嚼温酒下。空心日午临卧服。
风气瘫痪等疾。天麻丸
天麻(二两) 玄参防风(去叉) 干浮萍(紫背者洗焙) 地榆薄荷乌头(炮裂去冷用半两细研
上一十一味。除别研外。捣罗为细末。和匀炼蜜。和杵百余下。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温酒嚼下。
瘫痪风金虎丸
天南星天麻白附子乌蛇(酒浸去皮骨焙) 附子(去皮脐) 干蝎(去土) 野狼毒白僵蚕(各二两) 桂(去粗皮一两) 槟榔(锉三两) 五灵脂(三两) 乌头(去皮脐三两) 牛
上一十五味。并生用。除别研外。捣罗为末。共和匀炼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茶酒下。若用牛胆丸尤妙。
瘫痪风天麻丸
天麻白附子附子(去皮脐) 乌头(去皮脐) 羌活(去芦头荆芥穗(各一两)
上六味。并生用。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鸡头大。每服半丸。或一丸。用生薄荷三叶同嚼。茶酒任下。
治一切风及瘫痪。言语謇涩。搜风镇心。牛黄丸
牛黄(一分) 龙脑(一钱) 麝香(一钱) 雄黄(一分) 丹砂(半钱五味同研) 天麻乌风(去叉) 细辛(去苗叶) 白芷赤茯苓蝉蜕麻黄(去根节) 牛膝(酒浸切焙) 芎五加皮(各半两) 白
上二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杵一千下。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嚼破。温酒或荆芥茶下。日三。
瘫痪风。手足不遂。骨筋疼痛。麻黄丸
麻黄(去根节) 白花蛇乌蛇肉(各一斤) 巴豆(一两去皮心研如膏与前三味同于釜内用水一石缓缓煎两复时熬水及三四斗以来漉出麻黄再以生绢滤过入锅内以慢火熬令稀稠得所盛于净器中入后药末) 桂(去粗皮) 干蝎(去土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防风(去叉) 天麻犀角(镑) 沉香羌活(去芦头天南星(炮) 天雄(炮裂去皮脐) 羚羊角(镑)槟榔(锉) 白附子(炮) 白僵蚕(炒) 当归(切焙各一两) 牛黄龙脑麝香(三味各半两同研)
上二十四味。除研药并药汁外。捣罗为末。同和匀。与前煎汁和。杵千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二丸。以豆淋酒嚼下。日三。
瘫痪并一切风。口眼 斜。语言謇涩。手足不便。大通丹方
雄黄硫黄丹砂(三味同研) 水银 金 银(二味用水银结沙子) 铅丹胡粉硝石
上一十味。共一处和匀。入固济瓷瓶内。瓶子上注一小眼。用火养之。渐渐加火。若窍内有烟出。便用盐泥塞住。更养一日。
铅霜(二两) 龙脑(研半两) 麝香(研一两) 王屑(半两) 犀角(镑半两) 乌蛇(一条高良姜蝉蜕
上一十六味。捣研为末。并前十味末。再研匀。糯米饭和丸。如小弹子大。阴干。若初得患。先洗浴。豆淋酒化下一丸。心膈不烦。津液俱生。如人行十里以来。用稀粥饮投之。
须臾汗出便解。日三服一丸。
瘫痪风。脚膝无力。行履艰难。筋骨麻痹威灵仙丸
威灵仙(去苗土五两) 草乌头(炒锉七两) 骨碎补(去毛二两半) 地龙(去土炒)天南星(炮各三两) 自然铜(烧醋淬研一两半) 苍耳仙灵脾侧子(炮裂去皮脐)防风(去叉各四两) 羌活(去芦头蔓荆实(揉去皮) 泽泻 本(去苗土) 萆 独活(去
上一十六味。捣罗十五味为末。合自然铜末研令匀。用好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丸。渐加至十五丸。空心温酒下。才服后。忌便吃热物。觉唇口麻者。渐减也。
中风瘫痪肢节沉重。筋骨无力。荆芥散
荆芥防风(去叉) 桑寄生羌活(去芦头独活(去芦头芍药 干蝎(去土炒)黄(去根节) 木香蔓荆实(去白皮) 芎 白僵蚕(炒各半两) 龙脑(研) 沉香(锉) 麝香(研) 丹砂(研各
上二十二味。捣研为散。再同研匀。每服二钱匕。浓煎生姜薄荷汤调下。食后服
瘫痪不收。体重无力。肢节缓弱。运动不能。沉香煎丸
沉香(锉) 丁香葫芦巴(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牛膝(去苗锉酒拌炒) 骨碎补(炒)粗皮) 肉苁蓉
上一十三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炒生姜盐汤下。酒亦得。
偏风瘫痪。香港脚等疾。羌活汤方
羌活(去芦头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各一两) 防风(去叉三分) 木香槟榔(锉)浸去白焙) 牛膝(酒浸一宿切焙) 当归(酒浸一宿切焙) 杏仁(去皮尖双仁生用) 人参白茯苓甘草
上一十八味。锉如麻豆。每服一两。水三盏。生姜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取七分温服
大肠不通。加大黄末一钱。量老少加减。久不通者。加至三五钱。小肠不通。心腹胀。加葶苈滑石末各一钱。滑石汤调下。上膈壅滞。咳嗽气急。加半夏升麻天门冬知母末各二钱。
服治中风瘫痪。并柔风。一切风疾。通明赤丸
乌蛇(去头骨并皮不用) 麻黄(去根节) 白僵蚕(各一两) 白附子(生用) 半夏(汤洗一分)
上一十味。并生用。捣为末。以汤浸槐胶。研和为丸。如大麻子大。以生绢袋盛。不得置合之。
丸。
中风瘫痪。口眼 斜。青金丹方
丹砂水银胡粉雌黄曾青白矾铅丹硫黄
上八味。等分。各细研别盛。用固济瓶子一个。先入丹砂。次入硫黄。次入水银。次入曾青渐渐于丸。空心薄荷汤下。或温酒亦得。
瘫痪风手足不遂方
椿皮(如无用枝叶亦得干为末) 枸杞根(细锉) 益母草苦参木皮(生取锉各一斤) 五灵脂(研五两)
上六味。捣研为末。每用时。约渗一人身长阔浓半指许。于上更如鱼鳞砌新好者牛马驴骨于药上面。以草火匀烧。直候骨透匀为灰。却急扫除去骨灰令净。就热药急铺席荐。看浓薄得所。令患人卧。欲卧时。先服镇心散一服。
瘫痪风。四肢缓弱无力。镇心散
白牵牛(半生半炒) 防风(去叉) 甘草(锉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匕。新汲水调下。服了后便令患人就所患一边。卧于铺
上。才上铺。便用追魂散三钱匕。酒一盏煎沸。和滓服尽。当有汗出如胶水。
瘫痪风追魂散
五灵脂(三两杵碎以水浸搅匀先倾去上黑浊者后去下沙石者取中间细者于灰盆中纸上干用)
上一味。捣研为末。每服三钱匕。酒一盏。煎两沸服。继服续命汤
瘫痪风。续命汤方
山茵陈(一两拣择净) 麻黄(去节四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十钱匕。水三盏。煎至二盏。入好酒一盏半。更煎三五沸。去滓服尽后二治瘫痪风。乌灵丸方
乌头(削去皮脐一两) 五灵脂(炒二两)
上二味。捣罗为末。于五月五日。日未出时。以东南井华水拌和。面南坐。入臼杵一千下。
稍愈治中风手足无力。口中涎出。多在右边。枳壳散
枳壳(去瓤麸炒二两) 牛黄(研) 白芷(各一两)
上三味。捣研为散。每服三钱匕。空心温酒调下。
瘫痪风久服山栀子丸
山栀子(去皮) 草乌头(炮) 干姜(炮各半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煮枣肉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渐加至七丸。常服二丸。不嚼茶酒任下。
中风瘫痪排风散方
白附子麻黄(去根节) 天麻骨碎补(去毛) 白僵蚕羌活(去芦头各一两)
上六味。并生用。捣罗为散。每服五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


病证名。又名瘫痪风。见《外台秘要》卷十四。指肢体痿弱不用的病证。《医贯·中风论》:“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而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涣散而无用也。”多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因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侵袭经络所致。症见四肢痿废,不能运动,轻则手足虽能活动,但肢节缓弱无力,靠扶持方能运用。治宜审察病因,采用药物、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若一侧肢体偏废不用,称为偏枯,亦称为半身不遂。下肢瘫痪,属于半肢风的范畴。参见偏枯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半肢风等条。


一身瘫痪牛肉三百九十五,倒仓法。)
中风瘫痪手足不举(山甲三百六十八,诸方一。)
瘫痪人参第三,诸方十六。)
瘫痪附子一百三十七,诸方八。)

此症手足不能动,乃胃中有痰凝聚血气所致。宜用乌药顺气散方。详二十二症内。

窦材治一人,病半身不遂,先灸关元五百壮,一日二服八仙丹,五日一服换骨丹,觉患处汗出,来日病减四分,一月全愈。再服延寿丹半斤,保元丹一斤,五十年病不作。《千金》等方不灸关元,不服丹药,惟以寻常药治之,虽愈难久。
一人患左半身不遂六脉沉细无力。窦曰∶此必服峻利之药,损其真气,故脉沉细。病者云∶前月服捉虎丹,吐涎二升,此后稍轻,但未全愈耳。窦叹曰∶中风本因元气虚损,今服吐剂,反伤元气,目下虽减,不数日再作,不复救矣。不十日果大反,复求治,虽服丹药竟不能起。
余尝行衡州道中,遇醴陵尉自衡阳方回,以病归。问其得疾之由,曰∶某食猪肉,入山既深,无肉可以食,偶从者食穿山甲肉,因尝数脔,旧有风疾,至是复作,今左手足废矣。因以箧中风药遗之,后半月闻其人顿愈。及至永州,观《图经》曰∶穿山甲不可杀于堤岸,血一入土,则堤岸不可复塞,盖能透地脉也。如此尉因误食致病,而旬日痼疾尽愈,亦可怪也。今人用以通妇人脉甚验。
万 家贫,拆字度日,得末疾以帛络臂于项,左手执杖而行,服药不效。一日遇吕纯阳,谓曰∶汝少饶今涩,怒盛于肝,以致生火,其如雷击风旋。二气不合,是以火不生土而土焦,土不生金而金铄,金不克木,木反克之。子孙拂意,方致汝蹶,血气停滞于脉络,乃致如此。因以手扪腰臂,曰∶酸乎?曰∶不。又再扪至膝。曰∶酸矣。曰∶此乃环跳穴所在,汝既知酸,他日将弃此杖矣。又见 手有悬帛,又将手向衣内上下扪者三。曰∶幸瘦,可愈。汝五脏俱火,不必饵药,惟武夷茶能解之,茶以东南枝者佳,采得烹以涧泉,则茶竖立,若以井水则横。还居数日,忽不知手举足步矣。(《续金陵琐事》。雄按∶茶专清肃肺金。)
李时珍治一人偏风,手足不举,用蓖麻油羊脂麝香鲮鲤甲(即穿山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渐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又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亦用蓖麻捣膏贴之,一夜而愈。(《本草纲目》。外治法甚佳,不可不知。)
薛立斋治一妇人,性善怒,常自汗月经先期,以为肝火血热,不信,乃泛用降火之剂,反致月经过期。复因劳怒,口噤呻吟,肢体不遂,六脉洪大,面目赤色,用八珍麦冬五味山栀丹皮,数剂渐愈。兼用逍遥、六味丸各三十余剂全愈。
一妇人因怒患痰厥而苏,左手臂不能伸,手指麻木,口 眼斜,痰气上攻,两腿骨热,或骨中酸痛,服乌药顺气散之类,诸症益甚,不时昏愦,更加内热晡热,此肝经血虚,内热生风,前药复耗肝血,虚火炽盛而益甚也。先以柴胡栀子散,调养肝经气血。数日后用八珍汤加钩藤钩散,诸症稍愈。又用加减八味丸料,少加酒炒黄柏知母黑色者,数剂诸症顿退。乃服八珍柴胡栀子散,半载而痊。后劳役即有复作之意,服柴胡栀子散遂安。
至正十二年某月,括苍叶仲刚氏,居天台郡为府史且三岁。一日病肢体不随,众医皆以为洞风,谓风洞彻四肢也。疗之不能愈,请于施敬仲。敬仲诊其脉曰∶病于身有日矣,为大剂饮之,不旬日遂愈。人咸神异其故。敬仲曰∶某所以知仲刚病者,切其脉大而来徐,是积热盘郁于内,久不得发,卒与风遇,其病当作,吾以脉治之而愈,何神异焉?(白云集《医说续编》。)
王肯堂治一人,右手足偏废,不起床三年矣,久服顺气行痰之药不效。至夜神志辄昏,度不可支,服十全大补即觉清明,数日能扶策而起,无何能舍策而步矣。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治其虚,不理其邪,而邪自去也。
此等语最误后人。此人因多服顺气化痰药,致虚本元,故以十全大补取效。若不论邪之有无,但以纯补为祛邪妙法,则大谬矣。
李东垣治陕帅郭巨济病偏枯,二指着足底不能伸,以长针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缪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药三月,病良愈。(《试效方》。)
冯楚瞻治于某患偏枯症,右臂浮肿,或麻或痛,难于步履。或者谓痰、谓火、谓风,多与清凉消克发散之剂。一日忽昏迷不省,痰喘溃汗,脉之六部沉微。此中气久虚,不为峻补,反肆克伐,非重剂无以挽回。乃用人参六两,炒黄白术四两,生附子一枚,去皮,姜汁炒,水煎一碗灌之,汗渐收,脉渐起,痰喘定而神清,调补一月而愈。
吴孚先治王季衡,患左半身不遂。或作痛风与发散,或作痰治与滚痰丸,下数行,精神困惫。左部沉细而弱,此非湿痰死血,乃血虚也。左属血,然非气以统之则不流,法当从阳引阴。上午用四君子汤加黄 、桂枝首乌、制附,下午用四物汤加秦艽续断炮姜,并加新绛少许,取丝有棉棉不绝之形,绛有入心化赤之义也,治左半身不遂尤宜用之。四十帖,手能运动。倍之,足能步履如初。(近时吴门专以此法,欣动愚昧。)
韩贻丰治孔学使尚先,患半身不遂,步履艰难,语言謇涩,音含糊,气断续,为针环跳风市三里各二十一针,即下床自走,不烦扶掖,筋舒血活,无复病楚,意惟语言声音如旧。翌日又为针天突膻中十四针,遂吐音措词,琅然条贯矣。
穆大司农和伦,先是左手患木风,指不能伸屈,此半身不遂之兆也。召韩治,为用七针,指即伸缩无恙。逾两月,复患腿疾,必恃杖而行,因力辞乞休,已而韩为针环跳风市三里,针数次而疾顿瘳,遂视事如故。
喻嘉言治季蘅翁,年将七旬,半身不遂已二载,病发左半口往右 ,昏厥遗尿。初服参、 颇当,惑于左半属血,不宜补气之说,几至大坏。云间施笠泽以参、附疗之稍安。然概从温补,未尽病情也。脉之软滑中时带劲疾,盖痰与风杂合之症,痰为主,风为标也。又热与寒杂合之症,热为主,寒为标也。平时手冷如冰,故痰动易厥,厥已复苏,呕去其痰,眠食自若。冬月颇能耐寒,可知寒为外显之假寒,热为内蕴之真热。热蒸湿以为痰,阻塞窍隧,故卫气不周,外风易入。加以房帏不节,精气内虚,与风相召,是以杂合而成是症耳。今欲大理右半脾胃之气,以运出左半之热痰虚风,要非温补一端所能尽也。夫治杂合之病,必须用杂合之药,而随时令以尽无穷之变。如冬月严寒,身内之热为寒所束,不得从皮肤外泄,势必深入筋骨为害矣。故用姜、附以暂撤外寒,而内热反得宣泄。若时令之热与内蕴之热相合,复助以姜、附,三热交煽,有灼筋腐肉而已。
夫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故肝胆居左,而其气常行于右,脾胃居右,而其气常行于左,往来灌注,是以生生不息也。肝木主风,脾湿为痰,风与痰之中人,原不分于左右。但翁过损精血,是以八八天癸已尽之后,左半先亏,而右半饮食所生之痰,与皮毛所入之风,以渐于空虚之府,而骤发始觉耳。风脉劲疾,痰脉软滑,故病大筋短缩,即舌筋亦短而謇于言。小筋弛长,故从左而 于右,是可知左畔之小筋弛而不张矣。若左筋之张,则左矣。凡治一偏之风,法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左引右,从右引左。以参、术为君臣,以附子、干姜为佐使,寒月可恃无恐。以参、术为君臣,以羚羊柴胡知母石膏为佐使,而春夏秋三时可无热病之累。然宜刺手足四末,以泄荣血而通气,恐热痰虚风久而成疠也。门人问曰∶半身不遂之病,原有左右之分,岂左右分属之后,病遂一往不返乎?若答曰∶风与痰之中人,各随所造,初无定体。病成之后,亦非一往不返也。盖有往有复者天运、人事、病机,无不皆然。如风者,四时八方之气,从鼻而入,天之气也。痰者,五谷百物之味,从口而入,脾胃之湿所结,地之气也。势本相辽,亦尝相兼,全似内伤之与外感,每挟杂而易眩。故风胜者,先治其风;痰胜者,先治其痰;相等则治风兼治痰,此定法也。《内经》曰∶风之中人也,先从皮毛而入,次传肌肉,次传筋脉,次传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肉。由此观之,乃从右而渐入于左也。皮毛者,肺主之;肌肉者,胃主之;筋脉者,肝主之;骨髓者,肾主之。从外入者,转入转深,故治皮毛肌肉,不使其深入也。又曰∶湿之中人也,先从足始,此则自下而之上,无分于左右者也。但内风素胜之人,偏与外风相召;内湿素盛之人,偏与外湿相召。内风之人,大块之噫气未动,而身已先惕;内湿之人,室中之础磉未润,而体已先重。是以治病必从其类也。从外入者,以渐而驱之于外;从下上者,以渐而驱之于下。如治风用大小续命汤,方中桂、附、苓、术、麻黄表里庞杂,今人见为难用,不知用桂、附所以驱在里之邪,用苓、术所以驱在中之邪,用麻、防等表药独重者,正欲使内邪从外而出也。至于病久体虚,风入已深,又有一气微汗之法,一旬微利之法,平调半月十日,又微微驱散,古人原有规则。若任其一往不返,安贵其为治乎?至于治痰之规则,不见于方书。如在上者,用瓜蒂散、栀豉汤等方。在左者,用龙荟丸。在右者,用滚痰丸。以及虚人用竹沥达痰丸,沉寒锢冷用三建汤之类,全无奥义。吾今为子明之,盖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总司,人之饮食太过而结为痰涎者,每随脾之健运而渗灌于经隧,其间往反之机如海潮然,脾气行则潮去,脾气止则潮回。所以治沉锢之法,但取辛热微动寒凝,以后止而不用,恐脾得热而过动,痰得热而妄行,为害不浅也。
人身之痰既由胃以流于经隧,则经隧之痰亦必返之于胃,然后可从口而上越,从肠而下达。此惟脾气静息之时,其痰可返。故凡有痰症者,早食午食而外,但宜休养脾气不动,使经隧之痰,得以返之于胃,而从胃之气上下,不从脾之气四迄,乃为善也。试观人痰病轻者,夜间安卧,次早即能吐出泄出。痰病重者,昏迷复醒,反能呕出泄出者,岂非未曾得食,脾气静息,而予痰以出路耶?从来服峻补之药者,深夜亦欲得食,人不知其故,反以能食为庆,不知爱惜脾气,令其昼运夜息,乃可有常,肯因俚言而三思否?(雄按∶戚鹤泉云∶左阳位东南,右位西北,天有余于阳,故不满西北,而人身头以上应天,左耳目常明于右。其感于邪也,必右甚于左。
地有余于,不足于阳,故不满东南,而人身头以下应地,右手足常便于左。其感于邪也,必左甚于右,所谓邪乘虚而入也。在上右甚,虚在血。在下,下左甚,虚在气。凡半身不遂,头面无过者,当以左阳右。地道右强于左之义权之,如病在左,此自阳不足而然为顺。如反病在右,而阴血大亏,并其有余者损之,病为逆也。左阳右为天地定理,不得肝位左为主血,肺位右为主气,遂以左为血病,右为气病,错阴阳之道路也。
更推言之,则男子法乎天,女子法乎地。天道左盛,男上病不可在左。若身以下属地道,则东南阳常不足,左病非逆也。地道右盛,女下病不宜在右。若身以上属天道,则西北阴常不足,右病非逆也。)
朱丹溪治一肥人,忧思气郁,右手瘫,口 ,与补中益气汤。有痰加半夏竹沥、姜汁,煎服。
程云来曰∶里中一老医,右手足废,不能起于床者二年矣。忽遇诸涂,询之曰∶吾之病几危,始服顺气行痰之剂了无应,薄暮则神志辄昏,度不可支,令家人煎进十全大补汤,即觉清明,遂日服之,浃数月能杖而起,无何则又能舍杖而步矣。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吾治其虚,不理其邪,而邪自去,吾所以获全也。余曰∶有是哉?使进顺气疏风之剂不辍者,墓木拱矣。然此犹拘于成方,不能因病变通,随时消息,故奏功稍迟。使吾为之,当不止是也。(程云来《医眼卮言》。 )
据程说只用大剂人参,有痰者宜竹沥,少加姜汁佐之。其用四物、二陈、胆星天麻者大谬。俞东扶曰∶偏枯之症,昔人谓左属血虚,右属气虚,自得喻氏之论,其理始明。而随时换药及刺四末,尤见巧妙。因思幼读《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又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又曰,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确指虚人而后中于虚风也。然犹是因虚受风,故《灵枢》又有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之说。偏枯难疗,二语尽之。再读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扑击,(扑击者,如人被击而扑,即今之卒倒也。)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此条暗包痰饮湿热,阴虚阳虚诸候,未尝偏中于邪风矣。盖肥贵人自然慎避邪风,而膏粱之变,风从内生,刘、李、朱三家从此悟入。大凡治病必求于本,击扑偏枯,以虚为本也。从读刘宗浓《玉机微义》暨王宇泰《灵兰要览》二书,益信塞外多真中,江南多类中。至缪仲淳立论,谓真阴亏而多热,甚者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亦致卒然僵扑,类乎中风,此即内虚暗风。初用清热顺风化痰,次用治本,或益阴,或补阳。其药以二冬、二地、菊花、枸杞、胡麻桑叶首乌柏仁蒺藜花粉、参、 、归、芍、鹿茸虎骨胶霞天膏梨膏竹沥、人乳、童便等,出入互换、另出机轴。今《临证指南中风一门,大半宗此,又可补刘、李、朱、张所未备矣。

经义
帝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挚,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气,则病已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
哲言
痿属肺金之燥化。如深秋燥甚,则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燥之为病,血液衰少,不能通畅,故病。然或云∶筋挛有力则为实热筋缓不收则为虚寒。又谓∶寒主收引,热主舒缓。而以筋挛为寒,筋缓为热,皆误也。筋挛虽势恶而易愈,筋缓难以平复。(《原病式》)
痿之为状,两足痿弱,不能行用。由于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灼肺金,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经》曰∶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上者,肺金之部分也。痿病无寒,治与异。痿病不死,死者,药之误也。(《儒门事亲》)
内热成痿,此论病之本也。若有感发,必因所挟而致。有湿热者,有湿痰者,有气虚者,有血虚者,有阴虚者,有死血者,有食积妨碍升降道路者,当明辨之。
湿热痿者,因于雨湿浸淫,以致邪气蒸脾,流于四肢,自觉足热上腾,或四肢酸 ,或足指麻木小便赤涩,脉来沉濡而数,此湿热在下之故。所谓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者是也。
湿痰痿者,因于肥盛之人,血气不能运动其痰,以致湿痰内停,客于经脉。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脉来沉滑,此膏粱酒湿之故。所谓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者是也。
气虚痿者,因于饥饿劳倦,脾胃气虚百骸溪谷,皆失所养,以致宗筋弛纵。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
所谓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故不用者是也。
血虚痿者,凡产后及诸失血后,面色萎黄,手足无力,不能行动者是也。
阴虚痿者,由于酒色过度,下焦阴火燔灼筋骨,以致腿膝痿 ,行步艰难,脉来涩弱,或左大无力。
血瘀痿者,或产后恶露流于腰膝,或跌扑损伤,积血不消,四肢因而不运,脉涩而芤。
食积痿者,因于饮食太过,妨碍道路,以致升降失常脾气不得运于四肢,手足痿弱,或腹膨胀痛,恶心嗳气,右脉沉滑。(《证治汇补》)
痿证之义,内经言之详矣。观所列五脏之证,皆言为热。而五脏之证又总于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成痿证。如丹溪之论治,诚得之矣。然细察经文,又曰∶悲哀太甚,则包络绝,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顾不得,发为筋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之类,则又非尽为火证。此其有余不尽之意,犹有可知。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荣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深浅,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矣。(《景岳全书》)
人身有皮毛血脉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内有肝、心、脾、肺、肾主之。若喜怒劳倦,内藏精血虚耗,血脉、筋骨、肌肉痿弱无力运动,致成痿 。状与柔风香港脚相类。然柔风香港脚皆由外因风寒正气邪气相搏,故作肿痛,为邪气之实也。痿由五内不足,但足不任身,并无痛楚,此血气之虚也。(陈无择)
痿证若草木失于培植,枝叶枯槁,根本犹未大伤。以其不咳嗽,不吐血,不发寒热,为异于虚劳耳。故久沾床褥而形色绝无病状,亦无痛楚麻木。盖痹证由于三气外伤,病在经络血脉之中,气血闭涩者也,尚可作有余治。痿证由于气血不足,受病在五脏六腑之中,不能充固者也,当纯从不足治。(《冯氏锦囊》)
痿证是肺热叶焦,足软而不任地,不酸痛,不红肿,与痹证异也。肺气热则通阳明,阳明主宗筋束骨而利机关阳明为热所灼,而筋脉弛长。痿病之作,是阳明之热,肺热累及之也。下部属肝肾,根由亏髓空,火逆于肺,肺叶焦枯,金不生水,水益亏,火益炽,筋为热灼,未有不痿 者也。丹溪有东实西虚、泻南补北之法,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归窟宅,金不受刑,而阳明亦无肺热之气乘之,宗筋柔和,机关可利耳。譬之弓逢暑月而力轻,逢寒月而力重,人之筋痿,亦犹是也。痿手者少,痿足者多。痿而不咳,尚可延缠岁月;痿而咳嗽虚损将成,死期近矣。愚更谓痿病之来,确在筋脉之间。肺热叶焦,亦是肺叶之脉络焦枯,不是肺脏焦枯。若是肺脏其叶已焦,火灼之甚,安有足痿在下,而肺金咳嗽者乎?尚有十年不咳而其人存者乎?《难经》曰∶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痿果肺脏叶枯,则身中毛发尽皆败落矣,何今日之痿病独不然耶?(《会心录》)
补编
肺金体燥而居上主气,畏火者也;脾土性湿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木性刚急,肺受火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治痿之法,无出于此。
痿证无寒,不可用热药,以灼其。痿属湿热,不可作风治,以风药多燥,而血更伤。当以清金、补精、养血为主。(朱丹溪)
痿证病因,虽曰不一,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则肺受热乘而日槁,脾受湿淫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湿之候。举世靡不以肾虚为事,至于阳明湿热,从无齿及之者。或云∶痿病既属湿热,何古方多用辛热而愈者?殊不知湿热沉滞既久,非借辛热之力,不能开通经隧,原非为肾脏虚寒而设也。若真阳未衰,概行温补而不知清热渗湿,能无反助湿热之患耶?(张路玉)
湿热成痿,乃不足中之有余也,宜渗泄。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补。(李濒湖)
痿病虽分五脏,然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经》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 。又曰∶阳气内伐,热舍于肾,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骨痿者,生于大热也。若视为虚寒,而投以附、桂,多致不救。(叶仲坚)
真气,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故谷入于胃,其气脾为之行于三阳,又复行之于三阴,是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而四肢筋骨肌肉,皆赖以荣养也。阳明胃气既虚,则脏腑无所禀,四肢无所荣,机关不利而成痿。《内经治痿独取阳明,厥有旨哉。丹溪以《难经泻南补北之法,摘为治痿之方,亦是举其例尔。若胃口不开,饮食少进者,不可拘于此例。(张三锡
林氏曰∶《内经》皮、肉、筋、骨、脉五痿,既分属五脏,然则独取阳明,只可治脾、肺、皮、肉之痿。
若肝之筋痿,心之脉痿,肾之骨痿,受病不同,岂可仅取阳明而已乎?故治筋痿宜养其肝,脉痿宜益其心,骨痿宜滋其肾,未可执一而论。《经》云∶各补其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云云。可见治痿之法,不专于阳明也。(《赤水玄珠》)
《经》言治痿独取阳明,非谓阳明之虚而补之也。良由火邪伏于胃中,则阳明实矣,阳明实则饮食日倍,形体日肥,足反废而难步。岂阳明气旺,但能受食,而不能强筋束骨乎?此乃火邪伏于胃中,止可杀谷,而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津布液,灌溉百骸,所谓壮火食气胃热消谷善饥,故《内经》不言补而言取者,取去阳明所伏之火邪,则湿热清筋骨强,而痿自起矣。凡此皆以实邪为病立论也。然病名虽一,而虚实各殊。须知虚者正气虚也,实者邪气实也,岂有血气充足,而筋骨为之不用乎?(《冯氏锦囊》)
筋脉短劲,肝气内锢,亟讲于金伐木荣之道,以金伐木,而木反荣筋反舒矣。然非金气自壅,则木且奉令不暇,何敢内拒?惟金失其刚,转而为柔,是以木失其柔,转而为刚。故治此患,先以清金为第一义也。然清金又先以清胃为第一义,不清其胃,则饮酒焉而热气输于肺矣,浓味焉而浊气输于肺矣,药力几何能胜清金之任哉!金不清,如大敌在前,主将懦弱,已不能望其成功,况舍清金而更加以助火烁金,倒行逆施以为治耶?(《寓意草》)
经云∶肺热叶焦则生痿 。又云∶治痿独取阳明,以及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之论,可谓详审精密矣。
夫痿之旨,不外肝、肾、肺、胃四经之证。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用,而筋骨拘挛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荣养筋骨。肺主气,肺虚则高源化绝,水涸则不能濡润筋骨。阳明宗筋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不能束筋骨以利机关,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缩之证作矣。治痿无一定之法,用方无独执之见。如冲、任虚寒而成痿者,用通阳摄阴兼实奇脉为主。湿热沉着下焦而成痿者,用苦辛寒燥为主。肾阳奇脉兼虚而成痿者,用通纳八脉,收拾散越之阴阳。下焦阴虚及肝肾虚而成痿者,用河间饮子、虎潜诸法,填纳下焦和肝熄风。阳明脉空,厥阴风动而成痿者,用通摄为主。肝肾虚,兼湿热蒸灼筋骨而成痿者,益下佐以流通脉络,兼清热利湿胃虚窒塞,筋骨不利而成痿者,流通胃气,及通利小肠火腑。胃阳、肾督皆虚而成痿者,治以两固中、下。阳明虚,营络热,及内风动而成痿者,治以清营热、熄内风。肺热叶焦而成痿者,治以甘寒清上热。邪风入络而成痿者,治以解毒宣行。
精血内夺,奇脉少气而成痿者,治以填补精髓。(《临证指南》)
脉候
痿属肺热传于五脏,脉多浮大,或尺脉虚弱,或缓涩而紧。(《证治汇补》)
选案
朱修之八年痿废,更医累百,毫末无功。予诊六脉有力,饮食若常,此实热内蒸,心阳独亢,证名脉痿
小承气汤,下六、七行,左足便能伸缩。再用大承气汤,又下十余行,手可持物。更用黄连黄芩各一斤,酒蒸大黄八两,蜜丸,日服四钱,以人参汤送。一月之内,去滞不可胜数,四肢皆能展舒。余曰∶滞尽矣,煎三才膏十斤,服毕应酬如故。
○倪君俦四年不能起床,所服寒凉者十之六,补肾肝者十之三。诊脉大而无力,此营卫交虚,以十全大补汤加秦艽、熟附朝服之,夕用八味丸牛膝杜仲、萆 、虎骨龟版黄柏,凡三月而机关利。(李士材)
附方
补北健行汤痿证足不任地,真水不足,阳明热灼。生地、熟地茯苓丹皮龟版女贞子、生苡仁、丹参沙参阿胶山药

气顺血涩则为瘫,筋脉拘急也;血顺气虚则为痪,抬动不能也。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不举;痪者涣也,血气散漫,涣然不收。本皆血气不足,不必以左右分,而以湿痰、死血论。(《冯氏锦囊》)
瘫痪虽分左右,然皆精血不足,不能荣养百骸。虽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迨夫着而不去,亦有湿、痰、风、热留而为实者,则去邪养正之间,有标有本,固宜以法治之也。(程郊倩)
四肢不举,俗曰瘫痪。《经》谓脾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浓也。
既浓而高,则令除去。此膏粱之疾,其治宜泻,或三化汤,或调胃承气汤选用。若脾虚则不用也。《经》谓土不及则卑陷。卑,下也;陷,坑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能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受。今脾病不能与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治用十全散加减四物汤。(《保命集》)

瘫痪谓四肢不能动弹,顽痹不仁,筋骨挛缩也。治法视其得疾之原因而异∶
如因中风瘫痪者,宜用∶
鲮鲤甲川乌头(炮) 红海哈各二两
为末,每用半两,捣葱白为汁,和成泥饼,经约寸许,随左右贴脚心,缚定,以脚浸热汤盆中,待身汗出即去药,半月行一次,自能除根。
如因风湿而成瘫痪者,宜用∶
凤仙花柏子仁朴硝木瓜
煎汤洗浴,每日二、三次。
因热风而起瘫痪者,可用∶
羌活二升 枸子一升
为末,酒服一匕,日三。
暑湿而成瘫痪者,用∶
自然铜(烧红,酒浸一宿) 川乌头五灵脂 苍术各一两 当归二钱
酒浸后,干研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服七丸,酒下,觉四肢麻木始止。

【脉】
脉诀云∶浮为中风.又云∶阳浮而滑.濡而弱者.为中风.寸浮而滑者为痰.微而弱者为虚.缓而涩者为血虚.微而迟或沉者为气虚.浮大为风.浮数为热.浮迟为寒.浮缓而涩为皮肤不仁.浮滑散大为瘫痪.浮弦急数为惊风发搐.大抵六经之脉.亦与伤寒同.但少瘥耳.
【症】
内经曰∶风之伤人也.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偏枯.(半身不遂是也)或为疠风.或为惊搐.皆风之所为也.抑考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异.中腑者.面如五色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皆易治.中脏者.唇吻不收.舌卷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眼昏耳聋.大小便闭皆难治.中血脉者.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吐涎沫.又有寒中热中瘫痪疠风惊风之类.此皆属湿热.或痰火兼血虚也.亦有气中.因七情所伤.与中风相似.若作风治.杀人多矣.盖中风者身温.且多痰涎.中气者身凉.而无痰涎.有此不同.丹溪云.真中风邪者甚少.若阴虚阳乏.痰火内炽.或内伤饮食.变为卒暴僵仆之病.类乎中风.则常有之.世医不分.悉以风治.杀人多矣.又云.真中风邪.西北人有.东南之人.只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张仲景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经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辟不仁.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在经则重不胜.入腑则不识人.入脏则吐沫难言.刘河间云.中风者.非为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于风.由乎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蒸热拂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也.或因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皆为火甚故也.李东垣云.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之.若壮岁体肥.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所致.亦有贼风袭虚而伤者.说者谓昔人主乎风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丹溪主乎湿.而有昔人三子各得其一之说.殊不知河间之论实具于火类之下.而不以风言.且别注中风论治甚详.东垣谓自内伤气.且曰亦有袭虚挟风.而分在腑在脏之异.丹溪谓因于湿热.必曰外中者亦有.三子何尝偏于火气湿而言无中风也耶.愚谓风者乃六淫之一.流行于四时.浩荡于天地.上下八方.无所不至.人居其中犹鱼在水.水淡则鱼瘦.气乖则人病.体之虚者即感而伤之.但所受浅深不同.八方虚实有异耳.
【治】
东垣云.中腑者多着四肢.有表症而脉浮.恶风寒拘急不仁.或肢节废.治宜汗之.中脏者.多滞九窍.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大便秘结.或气塞涎上.不语昏危多致不救.治宜下之.中血脉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脉而外有六经.之形症则从小续命汤加减以发其表.调以通圣辛凉之剂.若中腑而内有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口不能言.此中经也.宜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补血以养筋.瘫痪者.有虚有实经谓土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此膏粱之疾.非肝肾之虚.宜泻之.令土平而愈.三化汤调胃承气汤选而用之.脾虚亦令人四肢不举.治以十全四物.去邪以留正也.至于子和用汗吐下三法治之.盖吐者如水郁则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汗者风随汗出也.下者推陈致新也.失音闷乱.口眼歪斜者.以三圣散吐之.如牙关紧急者.鼻内灌之.吐出涎沫.口自开也.次用凉膈散调之.大抵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静胜其燥.以养阴血为主.阴血旺则风热无由而作矣.须按此法治须少汗.亦须少下.多汗则伤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故经有汗下之戒.尤宜审之.丹溪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或挟火湿热.治法以顺气、祛痰、清热、疏风、发散、吐下、之类为先.补养次之.更以伤、中、感三者辨别轻重为治乃妙.在左属死血.四物加杏仁红花之类.甚者桃仁承气汤下之.在右属痰与气.二陈加南星贝母姜汁竹沥之类.气用乌药顺气散.痰壅盛者.或口眼歪斜不能言语.皆用吐法瓜蒂藜芦 汁之类.详轻重用之.气虚卒倒.用参 补之.挟虚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血虚宜四物补之.挟痰亦加姜汁竹沥半身不遂.在左在右.治法如前气血二药.并加姜汁竹沥疠风是受天地间不正之气.得之者.分上下.气受之则在上.血受之则在下.气血俱受.则上下皆然.盖皆不外乎阳明一经.阳明者.胃与大肠也.治宜先泻湿热之剂清之.在血补血.在气补气.治用疏风散毒药治之.妇人胎产惊风.乃血虚内热.热则生风.因七情所触而动也.宜四物汤.随症加减.益母丸乌金丸.辟巽锭子.皆可选用.小儿惊风.有急有慢.慢惊属脾虚.所主宜温补参术汤.化下朱砂安神丸.急惊属痰热.宜凉泻.以牛黄清心丸.或利惊丸主之.七情气中者.忧愁不已.气多厥逆.初得便觉涎潮雍塞.牙关紧急.宜以苏合香丸灌之.使醒.然后随证调之.辟巽锭子亦好.用者触类而长之.思过半矣.
【方】
小续命汤 治诸风中风.四时加减通用.
麻黄(一钱去节根) 人参(五分去芦) 黄 (一钱) 当归(一钱酒洗) 川芎(八分) 杏仁(八分去尖) 防己(八分) 附子(八分炮) 官桂(六分) 防风(一钱五分去芦) 甘草(三分)白芍药(一钱)
上用姜五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去渣.食前热服
太阳中风.有汗.加桂枝汤无汗.加麻黄汤
阳明经中风.加葛根汤.
少阳经中风.加羌活柴胡(各一钱)、或小柴胡汤
太阳中风.加干姜(八分)、倍附子
阴经中风.加桂枝(八分)、倍附子
阴经中风.加连翘羌活(各八分)
胎前中风.加荆芥穗、天麻桑寄生(各一钱),去桂附.
产后中风.加荆芥穗(各一钱)、桃仁红花泽兰叶(各八分).
中风无汗拘急者.加羌活白芷苍术(各一钱),去桂附.
中风汗多而恍惚.加黄 (一钱)、茯神(一钱)、远志(七分),去麻黄杏仁、桂附.
四肢拘急疼.加大麻、秦艽羌活(各八分).
痰涎壅盛.加南星半夏(各一钱五分)、姜汁(一盏)、竹沥(二盏).
春月.宜倍用麻黄川芎
夏月.宜加石膏、倍用黄芩
秋月.宜倍用当归,加生地黄(姜汁浸三日焙干).
冬月.宜倍用附子,加干姜(七分).
又方防风通圣散 四时通用.治诸风热
防风(一钱五分) 川芎(八分) 川归(一钱) 白芍药(一钱) 白术(一钱二分) 麻黄(一钱二分) 石膏(一钱) 滑石(八分) 桔梗(八分) 连乔(八分) 黄芩(八分) 栀子(八分)荆芥(七分) 薄荷(七分) 大黄(二钱看虚实芒硝(一钱)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食远热服
风痰壅盛.加南星半夏(各一钱五分)、天麻白附子(各七分).
热痰.加二陈汤,入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气虚卒倒.加参 (各一钱五分),去麻黄石膏滑石桔梗连翘栀子薄荷芒硝大黄
口干有热.加柴胡葛根天花粉(各八分).
头痛.加用川芎石膏(各一倍)、半夏(一钱五分).
半身不遂.在右者.加痰药、在左者.加血药,并用姜汁竹沥.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传送.
抽搐.加天麻白芷(各一钱)、僵蚕全蝎(各七分).
肢节寒湿疼痛.加羌活苍术(各一钱)、桂(少五分).
肌肉蠕动.加天麻羌活白芷(各一钱)、蝎梢(五分).
七情所伤.成气中者.中乌药枳壳香附紫苏(各一钱),去麻黄石膏滑石连翘芒硝大黄
饮酒被风.头痛如破.加黄连葛粉半夏苍术(各八分),去麻黄滑石连翘芒硝大风伤于肺.喘急咳嗽,加半夏贝母杏仁金沸草款冬花(各八分),去硝、黄、滑石
利气血.驱逐风邪.本方煎调羌活末、全蝎末(各一钱).
诸风潮搐.小儿急慢惊风大便秘结邪热暴甚.肠胃干燥.寝汗切牙.睛上撺.ht 语不安.转筋惊悸.本方倍大黄栀子、煎调茯苓末、全蝎末(各一钱).
腰胁走注疼痛.本方加硝石羌活末(各一钱)、煎调车前子末、海金砂末(各一钱)、木香末(五分).
打挟伤损.肢节疼痛.腹中瘀血不下.加当归大黄(倍用)、桃仁、煎调乳香没药(各一钱).
头旋脑热鼻塞浊涕时下.加黄连辛夷薄荷、煎服(内经曰.胆多热于脑.则辛 鼻渊浊涕下不已也.).
气逆者.本方去活石连翘、硝黄,加枳壳煎调木香末(一钱).
小便淋闭.去麻黄,加木通、车前子(各一钱)、煎调木香末(五分).
大便结燥.或秘.去麻黄桔梗.加桃仁麻仁枳壳、倍当归、生瘾疹.或赤或白.加麻黄葱白(三根)、升麻(七分)、牛蒡子连翘(各一钱)、出汗即愈.去芒硝、以其咸走血而肉凝、不得汗故也.
解利四时伤寒内外所伤者.本方一两、对益原散一两、葱白十茎、盐豉一合生姜半两、水一大碗、煎五七沸、温服一半、以筋探吐.吐罢.后热服一半.汗出立解.
疠风.加牛蒡子苦参(各一钱五分)、全蝎天麻羌活白芷(各八分)、蕲蛇肉(二钱),去冒风症.(右关弦而缓带浮者是)本方去硝、黄、黄芩、连乔、石膏活石麻黄桔梗荆芥薄荷,加人参白茯苓、入粟米煎、好冒风汤也.
疮疡清热散毒.加牛蒡子苦参金银花(各一钱).
妇人吹乳.加金银花木通贝母蒲公英(各一钱二分)、穿山甲青皮(各五分)、甘草节(六分).
杨梅疮便毒.初起或误服轻粉.用此散热解毒.加木通、白藓皮五加皮金银花皂角刺(各八分或一钱)、土茯苓(二两)、芭蕉根(三钱).
又方开关散 治诸中风.中痰中气牙关紧急.痰涎壅盛者.先用此散灌之.然后随症用药.
荆芥穗(一两)、皂角(去皮弦子一钱五分)、麝香(一字另研).共为末、每服方寸匕、姜汤调灌下.
又方辟巽锭子 治大人诸风.小儿急慢惊风.四时皆可用.
防风(五钱去芦) 天麻(五钱) 胆南星(七钱) 白附子(炮五钱) 川乌(炮五钱) 干姜(煨三钱) 川芎(五钱) 白芷(五钱) 白茯神(五钱去木) 人参(五钱去芦) 白术(五钱) 木香(五钱) 薄荷(五钱去梗) 僵蚕(二十一个) 全蝎(二十一个) 牛黄(三钱) 片脑(五分)朱砂(一两半另研为衣) 麝香(二钱)
上件除朱砂起.以下五样.各另研.余药为细末.用麻黄一斤.甘草四两.蜜二两.熬作膏子.稀稠得宜.将药末和匀.印作锭子.金箔为衣.或丸.如龙眼大.蜡包尤好.藏久.每服用一锭.随症根据后引下.
治大人中风.中痰.中气厥症.并用姜汤调灌下.
左瘫右痪荆芥汤下.
风狂颠痫.金银汤下.
大人小儿.伤寒伤风伤湿.并姜葱汤热调下.得微汗即解.
破伤风.温酒调下.
小儿急惊风薄荷汤下.
小儿慢惊风.浓枣汤下.
妇人产后惊风益母草汤下.
妇人产后.血晕昏迷.童便煎姜汤下.

椿、槐、桃、李、茄、柯、桑、柘、蓖麻九种,共煎一锅,不论远年近日,洗浴数次即愈。

老杨树虫蛀粪,干菊花连枝叶梗,桑木柴,先将房内泥地扫净,长五尺宽二尺,将前三物铺匀,用火烧之,以土泥烧热为度,扫去灰烬,乘热喷上黄酒,用稻草盖上,又喷于草上,再用干稻草盖上,随将病患脱尽衣裤,睡于草上,棉被盖暖,出透汗为度,缓缓去被,坐密室避风调息数日,自能行走如常,极效无比。

厥者,从下逆上之病也。(《伤寒论》厥以手足厥冷而言。阳厥四逆散阴厥四逆汤。此主《内经》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旨与《伤寒》不同。)痉者,强直反张之象也。痫者,猝然昏仆,筋脉螈 ,口角流涎,或作牛马猪羊鸡之声,后人分为五痫是也。(病有间断故名为痫。)者,或歌或哭,如醉如痴,其候多静而常昏。狂者,语言狂妄,少卧不饥,其候多躁而常醒。瘫痪者,病在筋骨,左瘫右痪,将成废人。六症医书分治,其实一厥阴尽之。治得其要,只取数方,捷如影响。盖厥阴属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之气一逆,则诸气皆逆。气逆则火发,火发则风生。风生则必挟木势而害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其归并于心也。心气大虚,而不能御之,或从阳化而为狂,或从阴化而为心气尚未全虚,受其所凌则昏倒,正气一复而遂瘥。其症有作有止,则为痫。其逆行于内也。或乘肾气之虚,则为喑痱而为肾厥。或因烦劳以扰其阳,阳亢阴亏而为煎厥;或怒火载血上行,气血乱于胸中,相薄而厥逆,则为薄厥。或因怫郁不解,阳气不能四达,手足与身俱冷,(中风身温,中气身冷。)则为气厥。或阳腾络沸,则为血厥。或因秽浊神,乱其阴阳之气,则为尸厥。或于饱食之后,适有感触,胃气不行,阳并于上,则为食厥。时见吐蛔,则为蛔厥湿痰上逆,则为痰厥。以及阳衰而凑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则为阴厥衰而阳凑之,令人足下热,热甚则循三阴上逆,则为热厥。其发见于外也,风火迅发,病起于骤然,手足抽掣角弓反张。或从实化,为无汗刚痉。或从虚化,为有汗之柔痉。《内经》云∶诸暴强直,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医者可于此而验风邪之体假焉。土为木克,则聚液而成痰,痰挟风而流注,则左瘫而又右痪。《左传》云∶风淫末疾。医者可于此而知风邪之流极焉。凡此六者,症各不同,其源则一。余只以乌梅丸益厥阴之体,以宣厥阴之用。又以风引汤治厥阴风火,痰涎幻变错杂之病。举凡治刚痉,用葛根汤柔痉桂枝加栝蒌根汤。痉之表症急者,用小续命汤以攻表,痉之里症急者,用承气汤攻里之类而不效。治寒厥六物附子汤热厥六味汤薄厥蒲黄汤煎厥玉女煎龙荟丸气厥用八味顺气汤,血厥白薇汤尸厥苏合香丸食厥加味平胃散蛔厥扫虫煎肾厥地黄饮子痰厥瓜蒂散之类而不效。治狂用白虎汤生铁落饮凉膈散滚痰丸。治定志丸天王补心丹导痰汤及独参汤加竹沥、姜汁之类而不效。治痫用龙荟丸丹矾丸五痫丸紫河车丸之类而不效。治瘫痪二妙散舒筋保肝散之类而不效者。种种方药,无不对症,对症而犹不效,其故何也?盖缘未尝求于厥阴一经,而信服乌梅丸风引汤二方神妙也。二方本于仲景,而喻嘉言独得其旨,但引而不发,浅学人扪索不来,至叶天士则引伸触类,妙义无穷。若风火犯于上者,(此风火二字即上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之义,勿误解为外来风火。)不免凌金烁液,用麦门冬汤及琼玉膏,为补金柔制法。若风火犯于中而为呕为胀者,用六君子汤去术加木瓜、姜、芍之类,及附子粳米汤加人参,为补脾凝肝法。若风火震动心脾,而为悸为消者,用甘麦大枣汤合龙、牡之属,为缓其急、镇其逆法。若少阳相火,挟厥阴风木之威,而乘巅摇络者,用羚羊钩藤元参连翘之剂,为熄风清络法。若肝胆厥阴化风旋逆者,用龙胆芦荟木通青黛之类,为苦降直折法。若本脏自痛,而体用失和者,以椒、梅、桂、芍之类,为寒暄各得法。若因母脏之虚,而扰及子脏之位者,用三才配合龟甲、磁朱,及复脉汤去姜、桂,入鸡子黄之属,为安摄其子母法。至于痿厥之治,(厥阴病风旋阳冒神迷则为厥;阳明病络空四末不用则为痿。)尤觉神奇,取血肉介类,改汤为膏,谓其力浓重实,填隙止厥最速。凡此之类,虽不明用乌梅丸风引汤成方,而细味其旨,无一不从此二方神悟出来。甲寅岁,余在吴航书院掌教,尝与学徒讲论,以“读于无字处,文到有神时”,二句为举业妙谛,而学医者,亦必到此境地,方许出而论证也。

五灵脂四两 草乌一两
火炮过,去胡皮,共为末。核桃仁三两,去油,合一处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晚服白酒送下,取微汗禁风,初服一钱,次服一钱五分,又次服二钱五分,又次服三钱,止。再服如前起。

川乌(去皮脐) 五灵脂(去沙石)
各二两为末。入龙脑麝香各二分,滴水为丸,如弹子大。每一丸以生姜汁研化,暖酒调服,一日二服,五、七日便觉手抬足移,可以举动,渐愈。

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 草去根,入甑内,层层用酒同蜜水洗之,九蒸九晒,研为末,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二丸,米汤送下。

槐枝桃枝柳枝 椿枝 楮枝(即垢树) 茄枝 蕲艾
合煎。水三桶,大盆浸洗,如冷又添热水,以被盖出汗避风,未愈,再洗几次,神效。

杨慎斋年四十许.素鸠酒.一日正午饮.忽杯落于地.家人急扶进床.急召余诊.神昏面赤如朱.牙关紧闭.鼻息如雷.痰涎上壅.脉洪大而数.急用针刺百会.及眉心.颊车.挖开牙关.连灌以至宝丹三粒.方用羚羊角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橘红钩藤桑叶僵蚕菊花薄荷郁金全蝎等.至酉刻而稍苏.次日复诊.脉仍数大.仿资寿解语汤例.服三剂而始能言.舌本仍硬.大便不通.脉仍洪大.以防风通圣散每服五钱.更加大黄三钱.百沸汤和服.一日三次.至次日而便通.二足痿软无力.两手关节皆痛.如历节白虎风症.乃遵古法针、灸、熨、摩、熏、蒸、汤、丸、诸法并施.调理月余始痊.

其症手足不能动.乃胃中痰闭气血而致.服乌药顺气散.取汗见效.

瘫痪是指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临床上将瘫痪分为功能性瘫痪和器质性瘫痪两类。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瘫痪。器质性瘫痪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病瘫痪
正常随意运动的完成,除了通过上运动神经无与下运动神经元实现外,还需要正常的肌肉和神经肌传导。上运动神经元起源于大脑额叶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其轴突组成皮质延髓束与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与纤维束临床称为上运动神经单位。纤维束经放射冠丙束、中脑大脑脚、桥脑、延髓而进入脊髓、分别终止于脑干的颅神经运动核与各节段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位于颅神经运动核与脊髓前角细胞,其轴突经颅神经运动根或脊髓前根、周围神经而到达所支配的肌肉。从颅神经运动核与脊髓前角细胞经肌肉接头,临床上称为下运动神经单位。凡上或下运动神经单位病变均可导致瘫痪
肌病性瘫痪可分两类,肌肉本身的病变引起的瘫痪肌肉原性瘫痪,神经和肌肉接点部位病变引起的瘫痪叫神经肌肉接点性瘫痪。其病因与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自身免疫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认为,一部分周围性麻痹是由于酶代谢障碍而引起细胞外液中钾离子异常转移的结果。
瘫痪的类型取决于损害的结构,同一结构的损害不论其病因如何,所引起的瘫痪表现是一样的。但肢体瘫痪可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类型的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中枢性瘫痪,是由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皮层脊骨髓束和皮层脑干束)损害而引起。因瘫痪肌的肌张力增高,故又称痉挛性瘫痪或硬瘫。因为纤维束的纤维和细胞排列得相当紧密,故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多为广泛性的,波及整个肢体或身体的一侧。
【病因和机理】
凡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受到病变的损害,均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常见的病因有颅脑外伤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变性、中毒、以及内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红细胞性贫血及维生素b[xb]12[/xb]缺乏等。
【临床表现】
同于病变损害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可产生不同类型的瘫痪,如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等,尽管瘫痪的表现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所谓连带(联合)运动和病理反射,瘫痪肌肉不萎缩,电测验无变性反应。
【鉴别诊断】
(一)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ks.tia) 是指一时性脑缺血引起的一种短暂而局限的脑功能丧失。其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是症状突起又迅速消失,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并在24小时内缓解,不留任何后遗症,可反复发作。
(二)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出现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以55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多在动态和用力状态下发病。出现前数小时至数日常有头痛眩晕及意识混浊的先兆症状。起病急,进展快,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早期呕吐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脑脊液压力增高,80%脑脊液中混有血液,50%患者呈血性外观,ct检查可见颅内血肿高密度阴影。
(三)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obosis) 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常于安静状态下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和体征,25%患者有tia病史。起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发展,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出现于动脉炎、血液病等。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脑脊液检查正常,脑部ct或mri检查可显增示梗塞位置和范围。脑血管造影可显示病变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是指来自身体各部的栓子,经颈动脉和椎动脉进入颅内,阻塞脑血管,引起脑功能障碍。其特点是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心肌梗塞、心房纤颤等。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症状于几秒钟或几分钟达高峰。神志多清楚或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局灶性症状明显,多表现为颈内动脉受累症状。脑脊液无明显变化,ct检查见与动脉分布一致的低密度区,脑血管造影可见血管闭塞。
(五)脑肿瘤(intracranial tumor)大脑皮质运动区肿瘤可引起对侧肢体局限性癫痫作和不同程度的瘫痪,额叶、顶叶与颞叶肿瘤有时也可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表现,脑干肿瘤常引起交叉性瘫痪。多数起病缓慢、有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的“三主征”以及肿瘤所在部位的局部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细胞数正常。但颅内压增高者禁忌腰穿,以免并发脑疝。ct和mri检查可以确诊。
(六)急性脊髓炎(acute mgelitis) 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骤,有一般感染及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脑脊液中蛋白及细胞增加。肢体瘫痪先呈驰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脊髓休克现象)。数周后脊髓休克现象逐渐减退,肌张力与腱反射恢复增高,并出现病理反射。大小便潴留变为失禁,出现反射性排尿。
(七)脊髓蛛网膜炎(spinal arachnoiditis)起病可急可缓,可因感染、外伤药物鞘内注射,脊髓或脊椎病变等继发。可先有发热感冒等症状,随后出现神经根性疼痛与脊髓压迫症状,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同时有感障碍与括约肌功能障碍。本病常有特征性的多个病灶的表现;病程较长;病情可起伏不定,时有缓解与复发。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多,白细胞增多或正常。脊髓碘油造影可显示部分或完全阻塞。
(八)脊髓与椎管内肿瘤 髓外肿瘤早期症状是神经根性疼痛,可因咳嗽大便和用力而加剧。随着疾病进展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下肢远端发麻、感觉异常,逐渐向上发展而达到病变平面,同时出现截瘫或四肢瘫。髓内肿瘤疼痛症状少见,常产生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和早期大小便失禁。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可呈蛋白一细胞分离。椎管有阻塞现象。脊髓x线摄片、脊髓碘油造影和ct检查有助于诊断。
(九)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e lateral slerosis) 本病突出的病理现象是皮质延髓束与皮质脊髓束的变性,脊髓前角细胞的丧失,以及脑干运动神经核的损害。临床上常以一侧局部小肌肉萎缩、无力开始,逐渐波及对侧,并向上蔓延至前臂、上臂与肩带肌肉,二上肢肌力减退,受累肌群常有明显的肌束颤动。随着上肢肌萎缩进展,下肢逐渐出现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与锥体束征。后期常出现进行性延髓麻痹症状。
(十)脊髓空洞症(syringomgelia)当空洞累及锥体束时,出现受累脊髓节段以下的肢体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其瘫痪多数两侧不对称。并有半马褂,马褂样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消失,触觉及深感觉相对正常。脊髓碘油造影可见脊髓病变部位脊髓肿胀,ct或mri检查明确显示病变脊髓肿胀,脊髓内有条形束腔。
(十一)散发性脑炎(sporadic encephalitis) 是神经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当椎体束损害时则出现偏瘫或两侧肢体的阳性锥体束征等。但本病有病前感染史,有弥漫性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脑脊液正常或轻度炎性改变,脑电图弥漫性异常,头颅ct可见脑实质内散在片状或块状低密度阴影,头颅mri检查可见大块水肿区和软化灶。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周围性瘫痪。是脊髓前角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细胞)、脊髓前根、脊周围神经和脑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的结果。
【病因】
引起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常见病因有:周围神经损伤,如撕裂伤、挫伤、压迫、臂丛的外伤电击伤、放射损伤、烧伤等;中毒性损伤,包括药物、有机物、无机物、细菌毒素等;周围神经炎,包括感染性,感染后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结缔组织病和结节性周围神经病等;代谢疾病中的周围神经病;恶性疾病中的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肿瘤,原发性与遗传有关的周围神经病等。
【临床表现】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临床特点为肌张力减低(故又称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及电测验有变性反应,各个部位病变的特点是:
1.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局限于前角细胞的病变引起弛缓性瘫痪,没有感觉障碍,瘫痪分布呈节段型,如颈髓前角损害引起三角肌的瘫痪和萎缩。
2.前根病变:瘫痪分布亦呈节段型,因后根常同时受侵犯而出现根性疼痛和节段型感觉障碍。
3.神经丛病变:损害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和感觉障碍。
4.周围神经病变: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支配关系相一致。
【鉴别诊断】
(一)急性脊髓灰质炎(acute poliogmyelitis)起病多有发热咽痛、纳呆、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症状。一般在发病第3~5天,热退后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多见于一则下肢,亦有双侧下肢或四肢受累,呈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肌张力松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存在。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多,蛋白含量轻度增高。
(二)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acute infectious polyneuritis)又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或格林一巴利(guillain-barre)综合征。病前1~3周内常非特异感染史。呈急性起病,先有下肢肌力减退,很快向上发展,于1~2日内出现四肢瘫。瘫痪呈弛缓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有按压痛。远端肌肉萎缩,无明显感觉障碍。常伴有颅神经损害,以一侧或双侧面神经损害多见。严重者可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延髓麻痹的症状,并可有呼吸肌麻痹。脑脊液呈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三)臂丛神经炎(brachial plexus nearyitis)急性起病,上肢疼痛为本病的特点,首先在颈根及锁骨上部,以后迅速扩展到肩后部、臂及手,疼痛开始为间歇性,以后转为持续性。多在1~2周内消失。受累的上肢肌力减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手和手指的浅感觉减退,肌肉萎缩不明显。查体时可见神经干有压痛,其特征是:上臂丛受损主要表现为上臂瘫痪,手及手指肌功能正常;下臂丛受损主要表现为上肢远端瘫痪,手部各小肌萎缩呈“鹰爪手”,前臂与手的尺侧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肌电图有失神经电位,运动单位减少,多相电位增多,时程延长。
(四)多发性神经炎(polyneuritis) 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怀末稍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植物神经障碍。其瘫痪的特点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依神经受累的轻重,可为轻瘫至全瘫。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踝反射的减低常较膝反射为早。肌肉可出现萎缩,其特点是远端重于近端。肌萎缩下肢以胫前肌,腓骨肌,上肢以骨间肌,蚓状肌,大、小鱼际肌为明显,可出现手、足下垂,行走进可呈跨阈步态。
(五)桡神经麻痹 桡神经麻痹的主要表现是腕、手指及拇指不能伸直外展,即腕下垂,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感觉减退或消失。按损伤部位不同,出现不同影响,腋部损伤时除腕下垂外,因肱三头肌瘫痪而肘关节不能伸,因肱桡肌瘫痪而前臂呈旋前位不能屈曲肘关节,如在肱骨中1/3损伤时,则肱三头肌功能良好。当损伤在肱骨下端或臂1/3时,肱桡肌、旋后肌、伸桡肌功能保存,前臂中1/3以下损伤时,仅有伸指功能丧失,而无腕下垂。如损伤在腕关节,则可发生运动障碍的症状。
(六)尺神经麻痹(palsy of ulnar nerve) 尺神经麻痹时,手指桡侧偏斜,向尺侧外展减弱及小指的运动障碍,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手掌及手背的尺侧及整个小指和环指的尺侧半部感觉障碍。
(七)腕管综合症(caypal tunnel syndrome) 可因骨折外伤或腕部横韧带增厚压迫正中神经引起。主要表现为手指屈出功能减弱,拇指、食指不能弯曲,拇指不能作对掌动作,大鱼际肌明显萎缩。第1~3指与第4指的一半、手掌桡侧感觉障碍。有局部皮肤干燥、变冷、指甲变脆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八)腓总神经麻痹(paralysis of common peroneal nerve)受伤后产生腓骨肌及胫骨前肌群的瘫痪。表现为足下垂,足和足践不能背屈,用足跟行走困难。步行时,举高足,当足落地时足尖下垂后整个足底着地,类似鸡的步态,称为跨阈步态。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

横纹肌由许多纵向并列的肌纤维即肌细胞聚集而成。神经系统通过前角细胞轴突的神经终末到每个肌纤维膜上的特殊结构—运动终板,并形成突触。突触由运动神经末稍和运动终板组成。运动神经末梢内有线粒体及许多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乙酰胆碱(ach)。运动神经末梢的末端为一膜性结构,称为突触前膜,当运动神经兴奋时,突触小泡内的乙酰胆碱经此膜破入突触间腔。突触间腔的后部为运动终板的后膜,乙酰胆碱能引起该膜内内子平衡的改变(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而肌肉收缩。随即乙酰胆碱酯酶分解而该膜内外有离子又复平衡(复极化),肌肉转为松弛。在神经—肌肉联接点或肌肉本身发生障碍时即导致肌病。
【病因和机理】
按其发病机理可涉及上述正常肌肉收缩的不同环节:突触前膜病变所引起的ach合成或释放减少,可见于肉毒中毒高镁血症和癌性类肌无力综合征。突触间隙中胆碱酯酶的活性受到过强抑制,而致ach的作用过度延长,可使神经—肌肉兴奋传递的去极化延长,阻断复极化和再兴奋的接受,如有机磷中毒。突触后膜的病变,包括由各种机制所致的ach受体数目减少(如重症肌无力)和ach受体对ach的不敏感,如见于应用美洲箭毒素多粘糖素、粘菌素、新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等。肌细胞膜的通透异常,使终板电位暂时不能发生,如周期性瘫痪。肌细胞内即供应系统病变,如某些糖原累积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肌病,溶酶体肌症等,可使肌质网内钙离子转运不良而致肌肉松弛时间延长。肌肉本身病变如肌营养不良症、肌纤维炎症、肌原纤维结构破坏、断裂、变性,可使肌肉收缩能力降低。
【临床表现】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形成减少或分泌障碍,或其受体减少,胆碱酰酶受抑制或运动终板的损害,以及肌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异常,都可引起瘫痪。但一般都是暂时性的,其瘫痪程度可时有变化,象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一样可有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但一般无肌萎缩及肌束颤动,也没有病理反射及感觉障碍。肌肉疾病所致的瘫痪,常不按神经分布范围。有肌肉萎缩、肌萎缩重于瘫痪,以近端损害较严重,可有肌张力和腱反射的减低。此外,各种肌炎还有疼痛及压痛,但无感觉减退或消失,也无病理反射。
【鉴别诊断】
(一)周期性瘫痪(periodic paralysis)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松弛性瘫痪为特征的疾病。起病较急,常于清晨或半夜发生,双侧或四肢软瘫,两侧对称,近端重于远端。瘫痪肢体肌张力减低,肌腱反射降低或消失,肌肉饱满而坚实,电刺激不起反应,感觉正常,如膈肌、肋间肌受累,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结。如心肌受累,出现心律紊乱,心电图可有低钾改变。发作时大都伴有血清钾含量变化。按血钾改变情况区分为低钾性、高钾性和正常血钾性周期瘫痪,以低血钾性为最多见。
(二)重症肌无力(myadthenia gravis)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全身或局部骨骼肌极易疲劳,短期收缩后肌力减退,休息后即可恢复。眼外肌无力最为常邮,以眼睑下垂为最多见,伴斜视、复视、闭目无力等。如吞咽肌与咀嚼肌受累,则出现沮嚼吞咽困难。肢体肌肉较少受累,上肢常先于下肢,近端重于远端。症状在傍晚或劳累后加重,早晨和休息后减轻。病程具有缓解与复发倾向。呼吸肌与膈肌受累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心率加速,严重时可昏迷以至死亡,称为重症肌无力危象。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药物试验有助于诊断。

(一)重症肌无力  表现为肌肉特别容易疲劳,肌肉开始收缩时尚有力,连续收缩时则肌力逐渐减退,甚至瘫痪。但休息后肌力又可恢复。晨轻暮重,受损肌的变换及瘫痪程度的变换是其特点。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有助诊断。
(二)癫痫后的瘫痪 较严重的部分性运动性发作后,常在发作部位遗留下暂时性的瘫痪(称todd paralysis),如瘫痪处原已有瘫痪也可有暂时加重。常持续数小时或数天而恢复,至癫痫发作后再现。
(三)短暂脑缺血发作 可表现发作性偏瘫或单瘫,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有脑动脉硬化,血脂增高或血增高的特点。

【病因】
以青年女性多见。此病的发生往往存在有癔症特殊性格基础,由于精神刺激、不良的环境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作用而发病。
【临床表现】
癔症瘫痪可表现为截瘫、偏瘫和单瘫。体格检查时腱反射正常或增强,无病理反射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肌肉萎缩。在无人注意时或患者注意力转移时,可出现瘫痪肢体的活动。瘫痪肢体可伴有感觉障碍,但不符合神经解剖分布规律。症状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减轻。
【鉴别诊断】
(一)癔症性单瘫 单瘫不恒定,受情绪所影响,一般瘫痪的肢体伴有明显的感觉障碍症状与体征不符合。
(二)癔症性偏瘫 多见于成年人,致病有精神因素,偏瘫以下肢明显,腱反射正常而两侧对称,绝不出现病理反射。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体征变化多端,经精神治疗后偏瘫的肢体可完全恢复正常,可以复发。
(三)癔症性截瘫 弛缓性与痉挛性截瘫均可见到,变化多端,瞬间呈弛缓性,瞬间又呈痉挛性。癔症性截瘫的特点是:①没有括约肌障碍,不出现褥疮及皮肤营养障碍与肌萎缩;②腱反射与浅层反射正常,绝无babinski征;③有精神因素,发病快,易于暗示性。

瘫痪是指肌肉的收缩无力至完全不能。根据其无力程度分为不完全性瘫痪,(轻瘫、肌力检查为1-4度)和完全性瘫痪(肌力为0度)两种。产生瘫痪的原因有三种:
(一)神经原性瘫痪:根据运动通路受损的部位又分为:
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皮质运动区至支配脊髓前角的锥体束发生病变所产生的瘫痪。特点是:①瘫痪范围较广泛。②由于锥体束损害后牵张反射的释放,瘫痪肢体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称为痉挛性瘫。但急性期(休克期)肌张力低下,呈弛缓性瘫。③正常受抑制的腱反射被释放,出现腱反射亢进。④正常被抑制的原始反射又复出现,即病理反射阳性。⑤除久病后瘫痪肢体呈废用性萎缩外,无肌肉萎缩。⑥电检测无变性反应。皮质运动区损害引起的瘫痪虽也属上运动神经元生瘫痪但临床表现多不全同(详见后文)。
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及周围神经损害后引起的瘫痪,其特点是:①瘫痪多较局限。②由于牵张反射弧的中断引起瘫痪肢体肌张力减低,呈现弛缓性瘫痪。③反射弧传出通路的损害导致腱反射减低或消失。④不出现病理反射。⑤因运动神经兴奋传导障碍至一部分肌纤维废用,加之末梢部位的乙酰胆碱释放减少,致使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肌肉萎缩明显。⑥电检测呈变性反应。
(二)肌原性瘫痪
肌肉本身或神经肌接头部位病变所引起的瘫痪
(三)功能性瘫痪
癔症引起的瘫痪,详见精神病学。
瘫痪的定位可根据临床上肢体瘫痪的部位和范围,按单瘫、双下肢瘫、偏瘫和四肢瘫分别进行定位诊断如下:
(一)单瘫(指一个肢体或一个肢体的某一部分的瘫痪)的定位诊断:
1.大脑皮质运动区(前中央回)损害:司掌躯体各部位运动的锥体细胞,在前中央回呈特殊的倒入状排列,故其下部病变出现对侧上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如病变在优势半球累及额下回后部broca区时,还可伴有运动性失语。上部病变出现对侧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如局限于皮质时,瘫痪始终为弛缓性,与一般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后期为痉挛性者不同。当病变引起刺激症状时,瘫肢还可出现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发作而无明显瘫痪。多见于肿瘤、血管病和外伤等。
2.脊髓半横贯性病变:①胸段病变:因同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引起同侧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同时累及后索及脊髓丘脑束,分别引起损害水平以下同侧感觉和对侧痛温觉减退,称为“脊髓半横贯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②腰段病变:损及同侧脊髓前角,出现病变侧下肢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痛和感觉减退等马尾症状,以上均多见于脊髓压迫病的早期。
3.脊髓前角病变:颈膨大(颈5-胸1)支配上肢的肌肉运动,腰膨大(腰2-骶2)支配下肢的肌肉运动,上述部位病变可分别引起上、下肢部分肌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并因刺激作用,伴有瘫肌的肌纤维震颤。病变如仅限于前角时,无感觉障碍,多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伴浅感觉分离则见脊髓空洞等。
4.脊神经前根病变:所产生的瘫痪与前角损害者相同,但肌纤维震颤粗大,称肌纤维束性震颤,此外病变常同时累及邻近的后根,故多伴有相应的根性分布的感觉障碍,如上下肢的放射性疼痛,浅感觉的减退、丧失呀过敏等。多见于神经根炎,增生性脊柱炎,早期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5.神经丛损害:近端损害同相应的脊神经前根损害的症状,远端者则表现为其组成的有关神经干损害症状。以臂丛近端病变为例:①臂丛上干型损害(上臂从瘫痪,erb-du-chenne瘫痪):为颈5-6神经根受损,表现上肢近端和肩胛肌肉瘫痪、萎缩、上肢不能上举、屈肘和外旋。二头肌腱反射和挠骨膜反射消失,上肢挠侧放射性疼痛和感觉障碍,前臂肌肉和手部功能正常。多见于外伤产伤等。②臂丛下干型(下臂丛瘫痪,klumpke-dejerine瘫痪)为颈7-胸1神经根受损表现,肌肉瘫痪和萎缩以上肢远端包括手部为主,尺侧有放射性疼痛和感觉障碍,可有horner征。多见于肺尖肿瘤锁骨骨折、颈肋等。
6.神经干病变:神经干为混合神经,损害后除引起该神经支配的肢体部份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外,并有相应区域内的感觉和植物神经障碍,后者如皮肤发凉、紫绀、指(趾)甲脆变或呈现沟状,严重时皮肤出现难愈的溃疡等。以下介绍常见的神经干损害:①挠神经损害:挠神经主要支配上肢伸肌肌群,损害后突出表现为手腕下垂,腕及手指不能伸直,感觉障碍仅见于拇、食指背侧小三角区。高位损害时则上肢伸肌全瘫痪,前臂挠侧感觉亦受累。多见于外伤和压迫性病变,少数也见于铅、砷及酒精中毒。②尺神经损害:尺神经主要支配尺侧腕,指屈肌和骨间肌,损害后表现为掌屈力弱,小指活动和拇指内收不能,各指分开、拼拢不能,骨间肌、小鱼际肌萎缩而呈爪状。③正中神经损害:尺神经主要支配前臂的旋前、掌屈、指屈和拇指对掌等肌肉,损害后出现前臂旋前困难,手腕外展屈曲以及第一、二、三指屈曲不能,鱼际肌明显萎缩形成“猿手”,伴第一至三指及无名指的挠侧感觉减退,早期可有灼性神经痛外伤及压迫性病多见。腕部操作时主要表现为拇指运动障碍,见于腕管综合征。④坐骨神经干损害:坐骨神经主要支配股后侧肌群和小腿肌肉,损伤后的主要特点有:沿坐骨神经走行(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的放散性疼痛,股后侧肌群、小腿和足部肌力减退肌肉萎缩,致屈膝及伸屈足困难。小腿外侧痛觉减退,牵拉坐骨神经时出现疼痛,故kernig征laseque征等阳性。多见于炎症、梨状肌综合征等。⑤腓总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支配下肢的腓骨肌及胫骨前肌群,损伤后出现足下垂(致行走呈跨阈步态),足、趾不能背屈,足不能转向外侧,小腿前外侧肌肉萎缩,小腿前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障碍。常见于外伤
(二)双下肢瘫痪的定位诊断
1.双侧旁中央小叶病变: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但多呈弛缓性,可有双下肢运动性癫痫发作,并有失抑制性高张力型膀胱障碍。见于该部位占位性病变及上矢状窦病变。
2.脊髓病变: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所支配的肌肉因前角受损,呈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损害平面以下肢体因皮质脊髓束受损,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脊髓休克期可为弛缓性瘫);损害平面以下所有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括约肌障碍因脊髓损害水平不同而异,骶髓以上急性病变的休克期,表现为失张力性膀胱,但休克期过后,如膀胱反射弧的功能恢复,可逐渐转变为反射性膀胱,此外损害平面以下尚有泌汗、皮肤营养及血管舒缩障碍。多见于脊髓压迫性病变、急性脊髓炎及脊髓餐伤。胸、腰节段损害的具体表现如下:①胸段(胸髓2-12):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瘫痪,病灶水平以下的全部感觉缺失,大、小便障碍,受损髓节支配的躯干部位常有神经根性痛或束带感。②腰膨大(腰髓1-骶髓2):双下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肢及会阴部全部感觉丧失,大小便障碍,伴有下腰或(和)下肢的神经根性痛。
(2)脊髓其它损害:①腰膨大部的两侧脊髓前角损害: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而不伴有感觉和括约肌障碍,偶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②胸髓两侧侧索损害:引起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而无其它脊髓横贯损害症状,见于脊髓压迫病的早期和原发性侧索硬化症。③胸髓两侧侧索和后索损害: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有深感觉丧失和感觉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和腱反射改变视侧索和后索何者损害为主而定,如当后索损害为主时下肢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见于营养代谢障碍引起的后侧索硬化综合征和friedrich型家庭遗传性共济失调症。
3.双侧腰骶神经根病变:双下肢呈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和根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因骶神经根受损,出现失张力性膀胱。见于脊髓蛛网膜,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及脊髓膜炎等。
(三)偏瘫的定位诊断
1.大脑皮质损害:大脑广泛性损害累及整个中央前回时,可引起对侧中枢性偏瘫及面、舌瘫,可伴对侧肢体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发作。优势半球病变时,并伴有运动性失语,累及后中央后回时常有皮质觉障碍。多见于脑膜炎。
2.内囊病变:由于锥体束、丘脑皮质束及视放射均在内囊通过,因此内囊损害后除出现病灶对侧中枢性偏瘫及面、舌瘫外,可伴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对侧同向偏盲,即“三偏综合征”。常见于脑血管病变和肿瘤等。
3.半卵园中心病变:由于上、下行的感觉和运动通路及其支配颜面和上、下肢的纤维在此呈扇形分散排列,病变常使各种纤维受损程度不同,因此偏瘫常表现为上下肢和颜面受累程度不同,运动与感觉障碍的轻重也不相平行。多见于颅内肿瘤及血管病变。
4.脑干病变:因脑干病变损害所在平面同侧的颅神经运动核和髓内的核下纤维,以及未交叉到对侧去的皮质脊髓束,而出现病灶同侧颅神经的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称为交叉性瘫痪。多见于脑干肿瘤、炎症及血管病变。不同损害平面其表现也各异。如:①中脑病变: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瘫痪(weber综合征)。②桥脑病变:病灶同侧外展神经及面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舌瘫及肢体瘫痪(millard gubler综合征)。③延髓病变:病灶同侧球麻痹或舌下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
5.脊髓病变:见于颈髓半横贯性损害。高颈段病变表现为病灶同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颈膨大病变则表现为病灶侧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同时伴有病灶侧损害水平以下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
(四)四肢瘫的定位诊断
1.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广泛病变:双侧中枢性面、舌瘫、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同时因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而有吞咽和构音障碍等假性球麻痹症状,因皮质感觉区病变而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并有失语和癫痫大发作等。见于脑膜脑炎。内囊双侧病变除双侧偏瘫和躯体感觉障碍外有强迫性哭、笑等精神症状。多见于先后两次发作的脑血管病。
2.脑干双侧病变:双侧偏瘫伴感觉障碍外,并有双侧损害水平的颅神经麻痹。见于脑干肿瘤、脑干脑炎等。
以上病变如仅侵及双侧锥体束,表现为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有假性球麻痹而无感觉障碍。见于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3.颈髓双侧病变:
(1)颈髓横贯性损害:①高颈段病变: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灶水平以下全部感觉丧失,大小便障碍,可能出现膈肌麻痹或刺激症状(呼吸困难或呃逆),以及后颈部向枕部放散的神经根性疼痛。②颈膨大部病变: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水平以下全部感觉缺失、大小便障碍、常伴有霍纳(horner)征(颈髓1侧角受损)、并可有向上肢放射的神经根性疼痛。
(2)其它脊髓损害:①颈髓侧索双侧损害: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不伴感觉障碍,极少数病人可有括约肌障碍。见于原发性侧索硬化症。②双侧颈髓前角及侧索损害,因损及颈膨大前角细胞而呈现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肢则因侧索受损而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③脊髓双侧前角病变:四肢呈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无感觉及膀胱障碍。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4.周围神经损害:四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有套式感觉障碍。见于格林-巴利(guillain-barre综合症)。
5.肌原性瘫痪:四肢呈现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见于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癌性肌病多发性肌炎等。

周期性瘫痪是以周期性反复发作的骨骼肌短暂性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按发病时的血清钾浓度和症状可分为低血钾型、高血钾型和正常血钾型三型,其中以低血钾型最多见。
【病因与发病机理】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阐明。除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机能失调可为本病的原因外,许多对糖代谢,水与电解质平衡有影响的情况也可引起类似周期性瘫痪的发作。钾盐不仅与电解质平衡及糖的中间代谢过程有关,而且对正常的神经传导及神经肌肉接头点的应激能有密切关系。肌肉瘫痪发生似与患者血清钾离子浓度的改变密切相关,但与其严重程度无明确关系。总之,钾和糖代谢障碍是构成本病发病机理的主要方面;内分泌功能障碍与肌无力症状之间亦有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临床表现】
一、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起病于青年(15-25岁),男多于女。少数可有家族遗传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长期休息后剧烈劳动、碳水化合物进食过多、寒冷或情绪紧张等均可诱发。多在夜间发病,醒来时发现躯干和肢体肌肉瘫痪。在严重病例,颅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膈肌、呼吸肌、膀胱括约肌、心肌等均可受累。心肌受累时其症状表现为暂时性心界扩大,心尖部可有二尖瓣机能不全的杂音;心律不齐或心率减慢及血压降低。有时可因并发心肌病变而引起猝死。轻症者仅累及两下肢,近端严重,发作前及发作进可有烦渴及多汗
除肢体瘫痪外,腱反射减弱或丧失,但个别病例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均存在。受脶肌肉的电兴奋性减弱或消失,与损害程度平行。深浅感觉正常,但少数病例可有感觉异常。发作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即可逐渐恢复。但短者仅数分钟即可恢复,发作频度因人而异,多者一天数次,少者一生中仅1-2次。40岁以后发病者逐渐减少,直至停发。若并发于肾上腺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者,则发作常较频繁。发作后可有持续数天的受累肌肉疼痛及强直。频繁发作者可有下肢近端持久性肌无力和局限性肌萎缩。
发作时血清钾降低(2-3.5mgeq/l),尿钾排出减少,可能与糖代谢紊乱致使钾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有关。心电图上常有低血钾改变如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t波降低、u波明显且常与t波融合,其低钾的表现常比血清钾降低为早。
二、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较少见,有遗传史,童年起病,常因寒冷或服钾盐诱发,白天发病。发作期钾离子自肌肉进入血浆,因而血钾升高,可达5-7mgeq/l。也以下肢近端较重,持续时间较短,不足一小时,一日多次或一年一次。部分病员发作时可有强直体征,累及颜面和手部,因而面部“强直”,眼半合,手肌僵硬,手指屈曲和外展。进食、一般活动、静注钙剂、胰岛素或肾上腺素均可终止发作。事先给予能增加钾排泄的醋氮酰胺及双氢克尿塞等利尿剂可预防发作。
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初是t波增高,qt间期延长,以后逐渐出现r波降低,s波增深,st段下降,p-r间期及qrs时间延长。
对诊断有困难者,可作诱发试验:口服氯化钾(3-8g)常可诱发或使原有瘫痪症状加重。这是因为高钾型周期性瘫痪,对外源性钾的摄入比本身血清钾含量变化更为敏感。
三、正常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很少见,发作前常有极度嗜盐,烦渴等表现。其症状表现类似低血钾周期性瘫痪,但持续时间大都在10天以上;又类似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给予钾盐可诱发。但与二者不同之处为发作期间血钾浓度正常,以及给予氯化钠可使肌无力减轻,若减少食盐量可诱致临床发作。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周期性短暂性发作性肢体弛缓型瘫痪,结合发作时血清钾和心电图的改变,诊断并不困难。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尚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肢体瘫痪持续时间较长且恢复缓慢,常有周期性感觉障碍,多无反复发作史,脑脊液多有蛋白-细胞分离,血清及心电图无低钾性改变。电生理检查mcv、scv、mep(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有异常。
二、钡中毒:除有四肢对称性瘫痪外,尚有肌束震颤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病前有进食含副本溶性钡过多的食盐药物史。对氯化力争上游、二巯基丙磺酸钠或二巯基丁二酸钠类药物有效。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周麻亦可有同样的肢体瘫痪发作,但持续时间较长,并有明显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碘131吸收曲线.t3t4测定等)的异常。有时甲亢周麻可同时并有双侧肢体锥体束征,经补钾后肌无力迅速缓解,锥体束征则可持续至甲亢症状控制4周后消失。甲亢所致皮层脊髓束损害机理有待阐明。
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也呈现反复发作性肢体无力和低血钾表现,两者程度平等。但初次发病年龄较大,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平均约一周左右,少数病例可达数月,症状缓解较慢且常不易恢复到正常。此外病员,血压升高和夜尿增多等特点。
五.癔病:因精神因素发病,瘫痪肢体的肌张力时高时低,腱反射明显亢进,瘫痪肌肉的电反应无异常,血钾和心电图检查无低钾改变。暗示治疗可收到显著效果。
六.瘫痪型棉酚中毒:多发生于产棉区和有进食生棉籽油的病史,肢体瘫痪,也伴有血清显著降低和相应心电图改变。但肢体瘫痪均以近端为重,有时不能抬头、咀嚼、肌肉有压痛,且常伴有较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对氯化钾治疗有效。
七.肾小管性酸中毒综合征:因肾小管保存阳离子机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低血钾、低磷、低血钠、低血钙的症状。再因肾小管的酸化机能亦有障碍而发生酸中毒,但不能形成足够的酸性尿,故临床上表现为硷性尿。因尿钙排出增多,硷性尿又有利钙质的沉积,故常易发生泌尿系的异常钙化或结石。服用酸性合剂(枸檬酸钠98g、枸檬酸140g加水至1000ml(50ml,3次/d,有效为其特点。
八、药物诱发低血钾麻痹: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甲状腺素、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利尿剂、抗精神病药物(酚塞嗪类、碳酸锂)以及治疗溃疡病的生胃酮等药物,也可诱发低钾性麻痹,应结合病史注意鉴别。
高钾型周期性瘫痪应与肾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醛固酮缺乏症或长期服用螺旋内脂类药物、氨苯喋啶、异烟肼、降糖灵以及输注甘露醇或6氨基已酸等引起或诱发的高钾性肢体瘫痪相鉴别。
【治疗】
(一)低钾型周期性瘫痪
发作时成人一次口服或鼻饲氯化钾4-10g(儿童以0.2g/kg体重计算),一般在数小时内常可显示疗效,以后再继续服用氯化钾1-2g,3-4次/d,或螺旋内脂200mg,3次/d,至完全恢复后停药。病情严重时可静脉滴注10%氯化钾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1000ml中(不用葡萄糖液,因可进一步降低血钾,严重时引起室性心律紊乱),氯化钾总量相当于40mgeq,浓度为0.1-0.3%,在2-3小时内滴完(即1分钟输入5ml左右),使每小时速度不超过氯化钾1.5g或20mgeq,因为钾进入体内迅速分布至细胞外液,但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很慢,约15小时才达到平衡,因此输钾速度不宜过快。每天输入的总钾量也不宜过多,视病情严重程度每天可输1-2次,总量不超过8g即100mgeq。对有呼吸肌麻痹者,应及时给予人工呼吸,吸痰、给氧。心律失常者可应用10%氯化钾30ml、胰岛素10单位加5%葡萄糖液1000ml静脉滴入。但禁用泮地黄类药物。因为缺钾时心脏对洋地黄的敏感性增高,易出现洋地黄毒性反应。
发作间歇期的治疗:发作较频繁者,可长期口服氯化钾1-2g,3次/d,或氯化钾2g每晚睡前服用。如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或肾上腺皮质肿物者,应进行相应的药物或外科手术治疗。尚须警惕个别患者仍有心律不齐,治疗困难,且可因室性心动过速猝死
【预防】
平时应避免过劳、过饱和受寒等诱因。对肾上腺素、胰岛素、激素类药物应慎用或禁用,若发作与月经周期明显有关时,可在月经来潮前2-3天即用氯化钾2g,3次/d,为时一周左右。发作频繁者,应限制食盐摄入量,并可服氯化钾或螺旋内脂以预防发作。
(二)高钾型周期性瘫痪
发作时可选用:①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注,因钙离子可直接对抗高血钾对心脏的毒性作用。②胰岛素10-20u加入葡萄糖溶液500-1000ml内静滴。③4%碳酸氢钠溶液200-300ml静滴。④醋氮酰胺250mg,3次/d,或双氢克尿塞25mg,3次/d。⑤钙喘灵喷雾吸入,每次200mg,30分钟重复一次,可见速效,因能促使钾离子在细胞内积聚;如因高血钾引起心传导功能阻滞时,可用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以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间歇期应控制钾盐的摄入,主要是易被忽视的钾来源,如钾盐青霉素(100万μ含有1.7mgeq的钾即126.65mg氯化钾)及一周以上的库存血(血浆内含钾高达30mgeq/l)等。平时经常摄食高盐、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因钠对钾有拮抗作用,钾的转移又与糖的正常代谢有关,细胞内沉积糖元,钾离子随即进入细胞内,可使血清钾浓度降低。对发作频繁者,可适当服用潴钠排钾类药物如醋氮酰胺250mg,2-3次/d,双氢克尿塞25mg,2-3次/d,二氯苯二磺胺(dichlorphenomide)100mg,1次/d或9a-氟氢皮质酮0.1mg,1次/d以预防之。也可使用减少蛋白分解代谢的药物如苯丙酸诺龙25mg,或丙酸睾丸素25mg,均隔天一次肌注。此外碱性药物的服用也可使血清钾浓度降低,对防止或减少发作频度也有一定的效果。
也应寻找并解决诱发高血钾性瘫痪的可能原因,如疟疾因其溶血使细胞内钾进入细胞外,高热寒颤及剧烈的运动可因肌肉剧烈收缩也可使血清钾盐浓度升高。
(三)正钾性周期性瘫痪
发作期可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1000-2000ml静脉滴入,并尽量服用食盐,服用排钾潴钠类药物如醋氮酰胺或激素。但排钾过多又可从本型转化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应引起重视。
平时应服用高盐高糖饮食,发作频繁者可适当服用排钾潴钠类药物,以预防或减少其发作。

周期性瘫痪是一组相对较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它常造成突发的无力和瘫痪
当周期性瘫痪发作时,肌肉对正常神经冲动无反应,甚至对电子仪器的人工刺激也不反应。发作与癫痫不同之处在于患者完全清醒。不同的家族疾病发生的形式不同。一些家族,瘫痪与高血钾有关(高钾血症);另一些则与低血钾有关(低钾血症)。
【症状】
在过度运动后第二天醒来时,患者会感到某一肌肉或手脚无力。无力持续1~2天。高钾血症类型,症状常出现于10岁,每次症状一般持续半小时到4小时。低钾血症型,通常首发于20~30岁,症状持续时间长而严重。一些低钾型患者在进食高碳酸化合物后一天易出现瘫痪,但饥饿同样也可诱导发作。
【诊断】
患者对典型发作的描述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如有可能,医生最好在发作期检查血钾水平,通常要作甲状腺功能及其他检查以确定血钾异常不是由其他原因所致。
【预防和治疗】
醋氮酰胺可通过提高血酸度来预防血钾过高或过低所致的瘫痪发作。发作时血钾降低者可服用非糖性氯化钾溶液。症状通常在1小时内改善。
低钾瘫痪者应避免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及过度活动。高钾者可通过经常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和低钾的饮食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