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障碍

( tangdaixiezhangzi )

西医

简介:
中间代谢发生障碍:糖为体内热能的主要来源,糖的代谢发生障碍称之。糖代谢障碍包括:中间代谢发生障碍、糖代谢物质的过分积聚
体征:
(1)中间代谢发生障碍:如半乳糖血症、果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遗传性果糖-1,1-双磷酸酶缺乏症)可在婴儿期出现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及肝脏肿大。服果糖后症状加重,限制含有果糖的饮食可使症状改善。戊糖血症乃因吃了大量的葡萄李子樱桃而致尿中含有左旋木酮糖的还原物质。主要因葡萄糖醛酸氧化的途径有障碍,阻止左旋木酮糖转变为sylitol。戊糖血症无临床症状。
(2)糖代谢物质的过分积聚:其中包括粘多糖代谢病及糖原沉积病。目前不少学者将这类疾病称为溶酶体病。溶酶体存在于细胞浆内,是由膜包围的颗粒状细胞器,其中有几十种重要的酶,分别可将蛋白质、脂肪及多糖分解为最简单形式的物质以供细胞利用。故认为溶酶体是细胞的重要消化器官。如果溶酶体内的酶有缺陷或其结构形态有异常,即不能分解上述基质,以致沉积于细胞内而产生疾病。根据沉积物质的性质可分数种类型,除上述粘多糖代谢病、糖原沉积病外,尚有脑脂质沉积症及粘脂病等。

“糖代谢障碍” 相关论述

1.高血糖及糖尿症(hyperglycemia and glucosuria)
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22~7.78mmol/l(folin?吴宪法)称为高血糖,超过肾糖阈时出现糖尿。在生理情况下也会出现高血糖和糖尿,如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上升而出现糖尿,称为情感性糖尿(emotional glucosuria),一次食入大量的糖,血糖急剧增高,出现糖尿称为饮食性糖尿(alimentary glucosuria)。临床上静脉点滴葡萄糖速度过快,每小时每公斤体重超过0.4~0.5克时,也会引起糖尿。
[imgz]shengwuhuaxueyufenzishengwuxue187.jpg[alt][/alt][/img]糖耐量曲线
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特别是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曲线高于正常范围,主要见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某些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引起肾脏对糖的重吸收障碍而出现糖尿,但血糖及糖耐量曲线均正常。
2.低血糖(hypoglycemia)
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33~3.89mmol/l(folin?吴宪法)时称为低血糖
低血糖影响脑的正常功能,因为脑细胞中含糖原极少,脑细胞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就会影响脑细胞的机能活性,因而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手颤、出冷汗、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如不及时给病人静脉注入葡萄糖液,就会死亡。
出现低血糖的病因有:(1)胰性(胰岛β?细胞机能亢进、胰岛α-细胞机能低下等);(2)肝性(肝癌、糖原病等);(3)内分泌异常(垂体机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等);(4)肿瘤(胃癌)等;(5)饥饿或不能进食者等。
表4-2 激素对血糖及糖原合成、分解代谢影响

降低血糖的激素升高血糖的激素
激素对糖代谢影响促进释放
主要因素
激素对糖代谢影响促进释放
主要因素


1.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使血糖易于时入细胞内(肝、脑例外)
2.促进葡萄糖激酶活性,使血糖易于进入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
3.促进糖氧化.
4.促进糖变成脂肪.
5.抑制糖异生,肝糖元分解.
高血糖,高氨基酸,迷走神经兴奋.
胰泌素,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1.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血糖.
2.促进肌糖原酵解.
3.促进糖异生
交感神经兴奋,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1.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血糖.
2.促进糖异生.
低血糖,低氨基酸,促胰酶(胆囊素收缩素)
糖皮质激素1.促进肝外组织蛋白分解生成氨基酸.
2.促进肝脏中糖异生.
应激
生长素早期:有胰岛素样作用(时间很短).
晚期:有抗胰岛素样作用(主要作用)
低血糖,运动,应激

3.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e test,gtt)
临床上常用糖耐量试验来诊断病人有无糖代谢异常,常用口服的糖耐量试验,被试者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测定血糖浓度,然后一次服用100克葡萄糖,服糖后的1/2、1、2小时(必要时可在3小时)各测血糖一次,以测定血糖的时间为横坐标(空腹时为0时),血糖浓度为纵座标,绘制糖耐量曲线,正常人服糖后1/2-1小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一般在2小进左右恢复正常值,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服糖后血糖浓度急剧升高,2小时后仍可高于正常。
[imgz]shengwuhuaxueyufenzishengwuxue188.gif[alt][/alt][/img]

碳水化合物即是糖类。很多糖包括人们所知的葡萄糖、蔗糖、果糖含在食物中。某些糖如蔗糖,必须通过体内的酶分解才能转化成可供机体使用的能量。如果用于帮助转化的酶缺乏,糖就会积聚而导致疾病
半乳糖血症(血液中半乳糖的含量高)通常是由于缺少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这是一种乳糖代谢所必需的酶。这种疾病从出生起就可表现出来。
大约在5000~7000名新生儿中,有1名体内缺少这种酶。刚开始,新生儿表现正常,但在几天或几周内,就会出现厌食呕吐黄疸,并开始停止正常生长。肝脏肿大,尿液中有超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水肿腹水。如不及时治疗,患儿会身材矮小,且智力迟钝。其中很多患儿会患白内障。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大多还不清楚。
实验检测出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和1-磷酸半乳糖,就可怀疑为半乳糖血症。检测证实血液和肝细胞中缺乏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可确定诊断。如因家族中有此病患者,医生和家长关心新生儿是否患有此病,可通过血液检测作出诊断。
牛奶和奶制品是半乳糖的来源,故患儿不可食用牛奶和奶制品,也应避免食用某些含有半乳糖的水果、蔬菜和海产品如海藻。然而,食物中含有少量半乳糖是否会造成长期影响尚不清楚。带有本病基因的妇女,怀孕期间应该完全禁止摄入含有半乳糖的食物。有此疾病的孕妇也要避免摄入半乳糖。如母亲体内半乳糖含量增高,半乳糖会通过胎盘输送给胎儿而引起白内障。本病患者需终生限制半乳糖的摄入。
如果半乳糖血症得到完全的治疗,大多数儿童不会出现智力迟钝。但是他们的智商(iq)会比他们的兄弟姐妹低,且经常会出现语言障碍。女性患者常在发育期或成人期丧失卵巢功能,只有极少数患者可能受孕。
糖原贮积症是因缺少一种或多种能将糖转化成贮存形式的糖原,或将糖原转化成能量的酶而导致的一组遗传性疾病。患糖原贮积症者,异常类型和数量的糖原将贮积在身体的组织中,特别是在肝脏。
症状是因糖原或其中间产物的积聚,或因在机体需要时不能转化成葡萄糖引起的。由于这类疾病中所缺乏的酶不同,故其发作的年龄以及严重性差异很大。
活组织检测可以作出诊断,并可明确缺少哪种特殊的酶,通常检查肌肉和肝脏组织。
治疗应根据糖原贮积症的种类。对很多患者,每天少量多餐几种碳水化合物食品可防止血糖降低。对一些年龄小的儿童,每4~6小时食用一次玉米糊,也是有益的。有时需整晚通过胃管来供应碳水化合物溶液。
糖原贮积症可造成代谢产物尿酸储积,而引起痛风(见第52节)和肾结石(见第128节)。因而常需使用防止尿酸储积的药物。某些类型的糖原贮积症患儿必须限制运动量,以减少肌肉痉挛。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由于缺乏磷酸果糖醛缩酶,使机体不能使用果糖的一种疾病。其结果是果糖的副产品果糖1-磷酸半乳糖在体内累积,而妨碍了糖原的形成和糖原转化成葡萄糖作为能量使用。
摄入极少量的果糖或能在体内分解成果糖的蔗糖,即会引起低血糖,而出现出汗、震颤、意识模糊、恶心呕吐腹痛和阵发性抽搐麻木。如果患此病的人继续食用含果糖的食物,就有可能引发肾和肝的损伤,以及智力衰退。
肝组织检查证实缺乏磷酸果糖醛缩酶即可作出诊断。医生也要测试人体对静脉注射果糖和葡萄糖的反应。本病基因携带者可通过分析dna(基因物质)和与患者及正常人的dna对比进行识别。
治疗必须禁食果糖(通常甜水果中含有)、蔗糖、山梨糖醇(一种糖的代用品)。口服葡萄糖可以治疗低血糖,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应经常随身携带口服葡萄糖。
果糖尿症是尿中含有果糖而对健康无害的病症,是由果糖激酶的遗传缺陷引起的。大约13万人中发生1例。果糖尿症无临床症状,但是血中和尿中果糖浓度增高可能被误诊为糖尿病
戊糖尿症是指尿中含有木酮糖,由于缺乏一种生化过程中需要极少的酶所致。此症几乎仅见于犹太人,2500名美国的犹太人中有1例。戊糖尿症不出现任何症状,但尿中出现木酮糖可导致误诊为糖尿病。本症无需治疗。
糖原贮积症的类型和特征

类型受影响的器官症状所缺的酶
o型肝、肌肉脂肪在肝内累积使肝增大(脂肪肝),空腹时血糖的含量过低(低血糖糖原合成酶
la型(冯吉尔克病)肝、肾肝及肾肿大、成长迟缓,血糖很低,酸中毒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葡萄糖6-磷酸酶
lb型肝,白细胞与la型相同,但较轻;白细胞数量降低,口腔与肠道反复感染葡萄糖6-磷酸移位酶
Ⅱ型(庞珀病)所有器官肝脏和心脏增大溶酶体葡萄糖苷酶(各种类型)
Ⅲ型(福布斯病)肝脏,肌肉,心脏,白细胞肝肿大,血糖低;部分有肌肉受损脱支酶系统
Ⅳ型(安德森病)肝,肌肉,大多数组织少年型肝硬化;成人型肌肉损伤和心力衰竭分支酶系统
Ⅴ型(麦卡德尔病)肌肉运动时肌肉痉挛肌磷酸化酶
Ⅵ型(赫斯病)肝肿大,空腹时出现低血糖,常常无症状肝磷酸化酶
Ⅶ型(塔鲁伊病)骨骼肌,红细胞运动时肌肉痉挛,红细胞破坏(溶血)肌磷酸果糖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