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躄

( weibi )

别名: 神经性进行性肌萎缩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以四肢尤其是下肢进行性麻痹不仁,痿弱无力,肌肉萎弱,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痿病类疾病
病机:
痿躄多因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湿热痰浊阻滞,筋脉失养所致。
类证:
1.肌(肉)痿:常见眼睑下垂瘫痪多为劳累性、暂时性,休息后可恢复或缓解,躯体肌肉亦同时受累。
2.肢痿:可见于任何年龄,而青年起病者疾病发展迅速,感觉障碍发生较早且严重,呈典型的手套一袜状分布,脑脊液检查蛋白一细胞分离。
3.脚气:小腿触觉及痛觉减退,但挤压时可有疼痛,常有小腿肿胀而无“倒置酒瓶状”畸形萎缩。
治疗:
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肌肤证:四肢麻痹不仁,痿弱无力,运动受限,发热,口渴,肌肉疼痛,舌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2.湿热阻络证:四肢尤其是下肢麻木,痿弱,肌肉酸痛沉重。活动受限,感觉迟钝,发热,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热化湿通络。加味二妙散薏苡仁赤茯苓等。
3.瘀血阻络证:四肢麻木屡弱,肌肉萎缩,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活血化瘀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
4.脾虚气陷证:下肢弱无力,肌肉萎缩,不能随意运动,头晕气短,肛门坠重或脱肛,或久泄便频,或尿频失禁,神疲乏力,纳差,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弱。补脾(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加减
5.气血两虚证:四肢麻木不仁,痿弱无力,肌肉萎缩,感觉迟钝,甚至不能随意运动,头晕眼花,神疲懒言,唇甲淡白,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补益气血。圣愈汤加减。
6.肝肾亏虚证:四肢痿弱无力,尤以下肢为甚,肌肉萎缩,不能随意活动,腰酸眩晕耳呜,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脉弱。滋补肝肾、强筋壮骨。虎潜丸牛膝麦冬等。
针灸:
针灸疗法:选脾俞肾俞足三里攒竹悬钟关元等穴。

“痿躄” 相关论述

痿躄一证,《内经》云:肺热叶焦,五脏因而受之,发为痿躄。又云: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束骨利关节者也。阳明虚,则宗筋弛。李东垣、丹溪遵《内经》肺热一语,专主润燥泻火,似为有理。但《内经》称治痿独取阳明,乃不易之定法,此中必有定见,当是肺热叶焦之由,起于阳明也。阳明五脏六腑之海,生精生血,化气行水之源也。《内经》谓阳明虚则宗筋驰。明是中宫转输精气机关失职,精气不输于肺,则肺痿生;精气不输于脉,则心痿生;精气不输于肉,则脾痿生;精气不输于脉,则心痿生;精气不输于肉,则脾痿生;精气不输于筋,则肝痿生;精气不输于骨,则肾痿生。以此分处,则治痿独取阳明一语方成定案,即不能专以润燥泻火为准。[眉批]知非氏曰:是何意态雄且杰,高淡雄辩惊四方。要知人身三百六十骨节,无论何节,精气一节不输,则一节即成枯枝。黄庭经》曰:泥丸百节皆有神,一节无神,则阴邪起而为病,此理精粹。以此推求,方得痿证之由,肺热叶焦之实,即此可悟。治痿独取阳明一语,实握要之法。予思各经为邪火所侵,并未见即成痿证。即有邪火太甚,亦未见即成痿证,果系火邪为殃,数剂清凉,火灭而正气即复,何痿躄……火灭而正气即复,何此段文字原本脱,据光绪本《医法圆通》补。)得一年半载而不愈。东垣、丹溪见不及此,故专主润燥泻火,是皆未得此中三昧。[眉批]一家之言,未窥全豹。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中复阳,中宫阳复,转输如常,则痿证可立瘳矣。如大剂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参附汤芪附汤归附汤术附汤之类,皆可酌选。


病名。痿之又名。主要指四肢痿弱、足不能行。《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顾氏医镜》:“言五脏之痿,皆因于肺气之热,致五脏俱不足而为痿躄。五痿虽异,总曰痿躄。”参见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