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巴

( Hú Lu Bā )

别名: 芦巴子 , 香草子 , 小木夏 , 苦豆 , 香草

葫芦巴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温肾,散寒止痛。用于肾虚阳痿腰痛,少腹冷痛疝痛
用法用量:
1~3钱。
性味:
苦,温。
来源:
豆科葫芦巴属植物葫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打下种子,生用或微火炒至微黄,用时打碎。

葫芦巴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温肾,祛寒,止痛。用于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小肠疝气寒湿脚气
用法用量:
4.5~9g。
性味:
苦,温。
归经:
肾经
炮制:
胡芦巴: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胡芦巴: 取净胡芦巴,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至鼓起,有香气。用时捣碎。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栅状细胞1 列,外壁及侧壁上部较厚,有细密纵沟纹,下部胞腔较大,光辉带位于细胞外侧1/3 处,外被角质层。支持细胞1 列,略呈哑铃状,上端稍窄,下端较宽,垂周壁显条状纹理。内胚乳细胞主为黏液细胞,壁甚厚。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2) 取本品粉末5g,加石油醚(60~90℃)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弃去,药渣挥干,再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胡芦巴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无水乙醇-丙酮-盐酸(10: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三氯化铁试液(2:1)混合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状:
本品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长3~4mm,宽2~3mm,厚约2m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平滑,两侧各具一深斜沟,相交处有点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胚乳呈半透明状,具黏性;子叶2,淡黄色,胚根弯曲,肥大而长。气香,味微苦。
贮藏:
置干燥处。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胡芦巴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 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葫芦巴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温肾,祛寒,止痛。用于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小肠疝气寒湿脚气
性味:
性温,味苦。
化学成分:
葫芦巴碱(trigonellinelline)、薯蓣皂甙元葡萄糖甙(diosgenin-b-d-blucoside)、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saponare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牡荆素-7-葡萄糖甙(vitexin-7-glucoside)、葫芦巴甙Ⅰ、∏(vicenin Ⅰ, ∏)。
性状:
种子略呈斜方形,长3~5mm,宽2~3mm,厚约2m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微有灰色短毛,两侧各有一深斜沟,两沟相接处为种脐。质坚硬。气香,味微苦。
生境分布:
多栽培。主产安徽、四川、河南。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80cm,全株有香气。茎直立,多丛生,被疏毛。三出复叶互生;小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3.5cm,宽0.5~1.5cm,两边均生疏柔毛;叶柄长,托叶与叶柄连合。花无梗,1~2朵腋生;花萼筒状;花冠蝶形,白色,后渐变淡黄色,基部微带紫色;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荚果细长,扁圆筒状,略弯曲,长6~11cm,宽0.5cm,具网脉及柔毛,先端有长喙。种子10~20粒,棕色,有香气。花期4~6月,果期7~8月。
来源:
为豆科植物戎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种子。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打下种子,晒干。生用或微炒用。

“葫芦巴” 相关论述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葫芦巴的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苦,大温。入肾经
【功效】温肾阳,逐寒湿
【临床应用】用于肾脏虚冷,命门火衰疝气偏坠寒湿脚气等症。
本品能补命门之火,壮元阳而治虚冷,对肾脏虚寒、命门火衰,可与附子硫黄配合,作丸剂服;治小肠疝气寒湿脚气,与小茴香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葫芦巴胡芦巴,(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葫芦巴丸《和剂局方》:葫芦巴小茴香、巴载天、川乌楝实吴萸。治小肠疝气
【文献摘录】《嘉佑本草》:「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怀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
本草纲目》:「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

味苦,性温无毒,入肾膀胱二经。得桃仁,大茴,疗膀胱疝气;得硫黄、黑附,理肾脏虚寒。
按∶葫芦巴虽入肾与膀胱,考诸《本经》,无佐使不能独成功也。


本经》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尝合,惟桃仁麸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调下,与丸子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


苦,纯
《珍》云∶治元气虚冷,及肾虚冷。
本草》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腹胁胀满,面色青黑,此肾虚证也。


味苦、气温。纯阳。无毒。《本经》云∶乃番国萝卜子也。原本产诸胡地,今亦莳于岭南。春月生苗,夏间结子。子作细荚,至秋采收。得桃仁大茴香,治膀胱疝气效;(三味麸炒,各等分,研末,半以酒糊丸,半为散,每用五七十丸,盐汤下,散以热米饮调下,与丸子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即效。)得硫黄、黑附子,疗肾脏虚冷佳。驱胀满腹胁中,退青黄面颊上。

治大人小儿盘肠,奔豚疝气偏坠阴肿
葫芦巴(炒,一斤) 茴香(炒,十二两) 吴茱萸(汤洗七次,炒,十两) 川楝子(炒,十八两) 大巴戟(去心,炒) 川乌(泡,去皮、尖,各六两) 为末,酒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下,小儿五丸,茴香汤吞下。一方,加黑牵牛
偏坠初起,用穿山甲茴香二味为末,酒调下,干物压之,外用 牡蛎高良姜等分,为细末,津调,涂于肿大之处,须臾火热,其痛即安。
一方
肥人肿疝寒热。用五苓散,加茴香煎服,神效。

味苦,热,无毒。入肾、膀胱二经。
葫芦巴、得桃仁大茴香,治膀胱疝气,效。同硫黄、黑附子,疗肾脏虚冷佳,驱胀满腹胁中,退青黄面颊上。相火炽盛,血亏少者禁之。

葫芦巴_图缺)
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出广州并黔州。春生苗,夏结子,子作细荚,至秋采。今人多用岭南者。
(新定)
今据广州所供图画,收附草部下品之末;而或者云∶葫芦巴,蕃萝卜子也。当附芦菔之次。
补骨脂,徐表《南州记》云∶是韭子也,亦不附于菜部。今之所附,亦其比也。
图经曰∶葫芦巴,生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蕃,盖其国芦菔子也。舶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蕃中来者真好。春生苗,夏结子,作荚,至秋采之。今医方治元脏虚冷气为最要。
然《本经》不着,唐以前方亦不见者,盖是出甚近也。与附子茴香硫黄桃仁尤相宜,兼治膀胱冷气
衍义曰∶葫芦巴,《本经》云∶得 香子桃仁膀胱气,甚效。尝合,唯桃仁麸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调下,与丸子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

治气攻头痛如破者。
葫芦巴(炒) 三棱(锉,醋浸一宿,各一两) 干姜(炮,一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生姜汤或酒调下。

治大人、小儿小肠气蟠肠气奔豚气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攻刺,呕恶闷乱,并皆治之。
葫芦巴(炒,一斤) 吴茱萸(汤洗十次,炒,十两) 川楝子(炒,一斤二两) 大 巴戟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吞下,小儿五丸,茴 香汤下。

葫芦巴(炒一斤) 茴香(去脐炒十二两) 川楝子(炒一斤二两) 大巴戟(去心炒六两)川乌(炮去皮尖六两) 吴茱萸(汤洗七次,炒十两)
上为末。酒糊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下。小儿茴香汤下。

苦,大温。入命门。壮丹田元阳,除冷气之潜伏。得茴香、川楝,治奔豚。(寒热气。)
荞麦茴香,治疝瘕。得破故纸木瓜,治湿香港脚。配桃仁,治膀胱气
酒蒸用,或炒熟用。阴血不足者禁用。

葫芦巴(图缺)
补肾元阳.辛苦温通有效.入肝宣冷滞.疝瘕寒湿宜求.(葫芦巴元阳.除下焦冷气.味苦而辛.性热而降.出胡地.萝菔子也.入肝肾二经.故能治疝瘕香港脚等证.下焦阳虚有寒者可用之.亏者非所宜也.)

(一名苦豆.凡入药淘净.以酒浸一宿.晒干.蒸熟或炒过用.)
气味
苦大温无毒
【主治】
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 香子桃仁膀胱气甚效.治冷气疝瘕寒湿香港脚.益右肾.暖丹田

胡芦巴(微炒) 三 (锉醋浸一宿炒干各一两)干姜(一分炮)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生姜汤,或酒调下。凡气攻头痛,一服即瘥。万法不愈,头痛如破者,服之即愈,尤利妇人。姻家有病,瘥后头痛,号呼十余日,百方不效,用一服如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