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

( Qiáo Mài )

别名: 麦 , 甜荞 , 花麦 , 三角麦 , 乌麦 , 荍麦 , 花荞 , 甜养 , 荞子

荞麦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脾消下气宽肠解毒。主肠胃滞;泄泻痢疾;绞肠癌;白沙;带下自汗盗汗疱疹丹毒痈疽发背;瘰病;烫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或制面食服。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性味:
甘;微酸;性寒
归经:
脾;胃;大肠经
各家论述:
1.《纲目》: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孟诜云益气力者,殆未然也。按杨起简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予壮年患此两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征其炼滞之功矣。《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节风方中,亦用之。
2.《本草求真》:荞麦,味甘性寒,能降气宽肠,消去秽,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烂、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且炒焦热水冲服,以治绞肠痧腹痛;醋调涂之,以治小儿丹毒赤肿亦妙;盖以味甘入肠,性寒泻热,气动而降,能使五脏滓滞,皆炼而去也。若使脾胃虚弱,不堪服食,食则令人头晕
3.《随息居饮食谱》:荞麦,罗面煮食,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炼滓秽,磨滞,与芦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发痼疾芦菔能制之也。
4. 孟诜: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
5.《纲目》:降气宽肠,磨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6.《本草备要》:解酒积
7.《安徽药材》:治淋病
8.《中国药植图鉴》:可收敛冷汗
用药禁忌:
1.《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2.《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3.《品汇精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4.《医林纂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5.《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 以含荞麦粉的饲料饲养大鼠4星期,血压有轻度下降[1]。本品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有强大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耐热的低分子物质[2]。从荞麦种子核心部分提取的一种三肽,对ace的ic50;,为12.7μmol/l,实验表明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有抗高血压作用[3]。
2.对血脂和血糖的影响 志愿者吃荞麦粉4星期,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的比值明显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明显降低,并使血糖降低,口服葡萄糖的耐受能力改善[4]。以含荞麦粉的饲料饲养4星期的大鼠,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也提高,并在葡萄糖负荷后1h,胰岛素的利用速度加快[1]。高脂饮食兔服用荞麦提取物12星期后,可轻微降低血中丙二醛(mda)浓度,但显着增加肝中抗坏血酸自由基的含量并伴随血中β-脂蛋白水平和肝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的降低,血中苯乙酸睾丸素也同时增加,作用远远强于芸香甙。
3.其他作用 从干燥荞麦种子提取的胰蛋白酶抑制剂(ti)共有3种(ti1、ti2和ti4),除对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外,ti1和ti2。对糜蛋白酶尚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这些ti对互生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孢子有萌发及菌丝体生长也有抑制作用[6]。荞麦花粉的水提取液具有和硫酸亚铁相似的抗缺铁性贫血作用,饮用水提取液35d的大鼠,生长发育良好,主要脏器未见损害[7]。
化学成分:
瘦果中含水杨酸(salicylic acid), 4-羟基苯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n-亚水杨水杨胺(n-salicylidenesalicylamine)[1]。种子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oside),金丝桃甙(hyperoside),芸香甙(rutin)[2]。邻-和对-β-d-葡萄糖氧基苄基胺(o and p-β-d-glucopyranosyloxy benayl amine),油酸(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ic acid),及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和叶绿素(chlorophyll)[3]。另外还含三种胰蛋白酶抑制剂ti1、ti2和ti4[4].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原产中亚。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直立,多分枝,光滑,淡绿色或红褐色,有时生稀疏的乳头状突起。叶互生,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近无柄;托叶鞘短筒状,顶端斜而平截,早落;叶片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缘,两面无毛仅沿叶脉有毛。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梗长;花淡红色或白色,密集;花被5深裂,裂片长圆形;雄蕊8,短子花被;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有三锐棱,长大于宽,顶端渐尖,黄褐色,光滑。花、果期7-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荞麦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f.sagit-tatum gilib.;polygonum fagopyrum l.」
采收和储藏:霜降前后种子成熟收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出处:
出自《千金·食治》。
1. 汪颖《食物本草》:《本草》言荞麦能炼五脏滓秽,俗言一年沉积在肠胃者,食之亦消去也。
2.《纲目》:荞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苗高一、二尺,赤茎绿叶,如乌柏树叶,开小白花,繁密粲粲然,结实累累羊蹄,实有三棱,老则乌黑色。
3.《植物名实图考》:荞麦,《嘉佑本草》始着录,字或作荞。然荞为荆葵,非此麦也。一名乌麦,北地夏旱则种之

荞麦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茎叶:降压,止血。适用于高血压,毛细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
种子健胃,收敛。用于止虚汗。炒香研末,外用收敛止汗,消炎。
性味:
甘、平,寒。
来源:
蓼科荞麦属植物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f. sagittatum gilib; polygonum fagopyrum l.],以种子、茎、叶入药。秋季采收,晒干。

荞麦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开胃宽肠,下气消。治绞肠痧肠胃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孟诜:"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
②《纲目》:"降气宽肠,磨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③《本草备要》:"解酒积。"
④《安徽药材》:"治淋病。"
⑤《中国药植图鉴》:"可收敛冷汗。"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性味:
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酸,微寒,无毒。"
②《嘉祐本草》:"味甘,平寒,无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大、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各家论述:
①《纲目》:"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孟诜云益气力者,殆未然也。按杨起简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予壮年患此两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征其炼滞之功矣。《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节风方中,亦用之。"
②《本草求真》:"荞麦,味甘性寒,能降气宽肠,消去秽,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烂、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且炒焦热水冲服,以治绞肠痧腹痛;醋调涂之,以治小儿丹毒赤肿亦妙;盖以味甘入肠,性寒泻热,气动而降,能使五脏滓滞,皆炼而去也。若使脾胃虚弱,不堪服食,食则令人头晕。"
③《随息居饮食谱》:"荍麦,罗面煮食,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炼滓秽,磨滞,与芦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发痼疾芦菔能制之也。"
用药禁忌:
①《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②《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③《品汇摘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④《医林纂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⑤《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化学成分:
瘦果中含水杨胺,4-羟基苯甲胺,n-水杨叉替水杨胺。
附方:
①治绞肠痧痛:养麦面一撮。炒黄,水烹服。(《简便单方》)
②治禁口痢疾:荞麦面每服二钱。砂糖水调下。(《坦仙皆效方》)
③治男子白浊,女子赤白带下:麦炒焦为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纲目》济生丹
④治小儿油丹亦肿:荞麦面醋和敷之。(《兵部手集方》)
⑤治痘疹溃烂,脓汁淋漓,疼痛者:荞麦,磨取细面,痘疮破者,以此敷之;溃烂者,以此遍扑之。(《痘疹世医心法》荞麦粉)
⑥治汤火烧:荞麦面炒黄色,以井华水调敷。(《奇效良方》)
⑦治瘰疬,围接项上: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日五服。其毒当从大便泄去。若与淡菜连服尤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鸡、羊、酒、面。(《纲目》)
⑧治脚鸡眼:以荸荠汁同荞麦调敷脚鸡眼。三日,鸡眼疔即拔出。(《本草撮要》)
⑨治头黑凹:荞麦面煮食之,即发起。(《仁斋直指方》)
⑩治痈疽发背,一切肿毒:荍麦面、硫黄各二两。为末,井华水和作讲晒收。每用一饼,磨水敷之,痛则令不痛,不痛则令痛。(《仁斋直指方》)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和栽培。本植物的茎叶(养麦秸),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原形态:
荞麦,又名:净肠草(《植物名实图考》),鹿蹄草流注草。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光滑,红色,稀具乳头状突起,高40~110厘米。叶互生.心状三角形成三角状箭形,有的近五角形,长2.5~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下部裂片圆形或渐尖,基部近心形或戟形,叶脉被乳头状突起;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无柄;托鞘膜质,短筒状,早落;总状伞房花序腋生和顶生,短而密集成簇;花梗长;花白色或淡粉红色,具细长的小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被深5裂,裂片卵形或椭圆形;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子房1室,具3棱。瘦果三角状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渐尖,具3棱,棕褐色,光滑。花果期7~8月。
来源:
为蓼科植物荞麦种子霜降前后种子成热时收割,打下种子,晒干。
出处:
千金·食治》

“荞麦” 相关论述

释名」翘、乌麦花荞
气味」甘、平、寒、无毒
「主治」
1、咳嗽上气。用荞麦粉四两、茶末二钱、生蜜二两,加水一碗,搅于极匀,饮服。引气下降,即愈。
2、水肿气喘。用生大戟一钱、荞麦面二钱,加水作饼炙熟为末,空心服,茶送下。以大小便通畅为度。
3、赤白带下。用荞麦炒焦为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4、禁口痢疾。每服荞麦面二钱,沙糖水调下。
5、痈疽发背。用荞麦面、硫磺各二两,共研为末,加水作成饼,晒干收存,每取一饼磨水敷
6、汤火伤。用荞麦面炒黄,研末,水调敷伤处,有特效。
7、瘰养成围颈。用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取一半和药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睡卧时米汤送下。一天服五次。若与淡菜同服更好。
8、绞肠沙。用荞麦面一撮,炒黄,水煎服。
9、小肠疝气。用荞麦仁(炒,去尖)、胡卢巴(酒浸、晒干)各四两、小茴香(炒)一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酒送下。
10、腹痛微泻。用荞麦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

荞麦也称花麦玉麦。在人们吃腻了精米细面的今天,荞麦以其独有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这一转变是很有益处的。荞麦所含的蛋白质不仅不低于大米和白面,而且其中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还都超过米、面,这是人体(尤其儿童)两种不可缺少的必需氨基酸。荞麦中油酸、亚油酸的含量很高,这两种脂肪酸在人体内起着降低血脂的作用,而且也是前列腺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荞麦面中含有的维生素b[xb]1[/xb]不比白面少,而维生素b和烟酸含量,则明显地高于白面。荞麦面中还含有其它粮食中很少具有的芦丁成分。烟酸和芦丁具有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以及保护血管的重要作用,是治疗心血管病的良药。祖国医学认为,荞麦性味甘凉,入脾、大肠二经,功能清热利湿开胃宽肠,下气消。荞麦面含红色莹光素,部分人食之可发生对光敏感症(又名荞麦病)或过敏性皮炎,且不宜多食,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肿瘤病人忌食荞麦
【应用实例】
1.痢疾:荞麦面6克(炒),砂糖水调,顿服。
2.带下:荞麦粉500克(炒金黄色),鸡蛋清10个,甘草末60克,上药和温水调为丸,晒干待用,每日早晚各1次,开水送下,每次30克。
3.偏头痛荞麦子、蔓荆子等份研末,以烧酒调敷患部。
4.小儿丹毒:荞麦粉以醋调敷,早、晚更换。
5.疝气:荞麦面适量,生川乌15克,白胡椒9克,共研细末,用烧酒拌成泥状,包扎在脚心。
6.淋症:荞麦面炒,白糖各等份,水浸,空腹服,每次30~60克。
7.下乳荞麦花约50克煎水,煮鸡蛋每日吃一个。
8.崩漏荞麦根叶30克,切碎水煎服。
9.外伤出血:荞麦叶捣烂外敷。
10.腹泻:荞麦面作饭食之,连用三四天可愈。


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气,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须眉。


(一)难消,动热风。不宜多食。〔心〕
(二)虽动诸病,犹压丹石。能练五脏滓秽,续精神。其叶可煮作菜食,甚利耳目,下气。其 (茎)为灰,洗六畜及马扫蹄至神。〔心 〕
荞麦
(三)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眉。虽动诸病,犹挫丹石。能炼五脏滓秽,续精神。作饭与丹石人食之,良。其饭法∶可蒸使气馏,于烈日中曝,令口开。使舂取人作饭。叶作茹食之,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烧其穣作灰,淋洗六畜,并驴马躁蹄。〔嘉补〕


泻,利肠,下气
甘寒。降气,宽肠胃沉积(孟诜曰∶能炼五脏垢秽。昂按∶亦解酒积),泄痢带浊,敷痘疮溃烂,汤火灼伤脾胃虚寒人勿服。


甘,平,微寒,无毒宽肠降气,磨。除白浊白带,治脾积泄泻。涂丹毒而消热肿,疗痢疾而止绞肠。
绞肠痧痛,用面炒焦,热水冲服。(验方第一。)
脾积痢疾炒面,沙糖水合常服。(第二。)
赤肿热痛,醋合面敷之。(第三。)
嗽而上气,面四两,茶末二钱,蜜二两,水一碗,顺手搅千下,服之,良久气下不止,即愈也。(第四。)
水肿喘,同大戟末作饼,炙熟为末,茶下,以利为度。(第五。)
男子白浊,炒末,鸡子清合,丸豆大,每五十,盐水下。(第六。)
赤白带下。同上。(第七。)
噤口痢疾,每沙糖水下面二钱。(第八。)
痈疽发背,麦面、硫黄各二两,井水合饼,晒干,每用一饼,磨水敷之。痛令不痛,不痛令痛。(第九。)
头黑凹,用面煮食即发起。(第十。)
痘疮溃烂,用面频敷。(十一。)
汤火伤炒面水合敷,神效。(十二。)
男子败,同大黄末酒下。(十三。)
女子败血。同上。(十四。)
头风畏冷,水调饼敷之,数作汗出愈。(十五。)
染发令黑(十六。)
噎食荞麦秸烧灰淋汁,煎取白霜一钱,硼砂一钱,为末,每酒下五分。(十七。)

味甘性寒。脾胃虚寒者食之,大脱元气,落眉发。多食难消,动风气,令人头眩。作面和猪羊肉热食,不过八九顿,即患热风。须眉脱落,还生亦希。泾以北,人多此疾。勿同雉肉黄鱼食。与诸矾相反,近服蜡矾等丸药者忌之。误食令腹痛致死。荞麦穣作 ,辟壁虱。

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眉,虽动诸病,犹挫丹石,能炼五脏滓秽,续精神。作饭与丹石人食之良。其饭法可蒸,使气馏于烈日中曝令口开,使舂取仁作饭。叶作茹,食之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烧其穣作灰,淋洗六畜,并驴、马躁蹄。〔(新补) 见陈藏器孟诜萧炳、陈士良、日华子。〕图经文具小麦条下。
真人荞麦合猪、羊肉食,成风癞。兵部手集∶孩子赤丹不止。荞麦面、醋和敷之,瘥。
醋和涂之。丹房镜源∶蒿麦灰煮粉霜

(麻麦稻)降气宽肠
荞麦(专入肠胃)。味甘性寒。治能降气宽肠。消去秽。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烂。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且炒焦热水冲服。以治绞肠痧腹痛。醋调涂之。以治小儿丹毒赤肿亦妙。盖以味甘入肠。性寒。气动而降。能使五脏滓滞。皆炼而去也。(俗言一年沉积在肠胃者即去也。)若使脾胃虚弱。不堪服食。食则令人头眩。作面和猪羊肉食。食则令人须眉脱落。又不可合黄鱼以食。皆是其性动降之故。(时珍曰。荞麦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麦秆烧灰淋汁。即碱。用化锻石。能去肉。

泻、利肠下气
甘寒.降气宽肠.治肠胃沉积.(孟诜食疗本草云∶能炼五脏垢秽、 庵曰∶亦解酒积.)
泄痢带浊.敷痘疮溃烂.汤火灼伤.虚寒者勿食.(头风风眼、荞麦粉作一钱大饼、贴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神效.)

甘,寒。入足太阴、阳明经。降气宽肠。下沉积,敷烂痘,除泻痢,止带浊。佐大黄,通积血。佐小茴香,治疝气。调沙糖水,治噤口痢疾。调鸡子清,治白浊带下。同淡菜食,治瘰。
炒用。多食动风。脾胃虚寒者禁用。和豆腐、鸡、猪、羊肉黄鱼食,即患热风,落须眉。

甘寒,降气利肠,治肠胃沉积。

气味
甘平寒无毒
【主治】
降气宽肠.压丹石毒.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

味甘寒.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功专降气宽肠.治肠胃沉积.泄痢带浊.敷痘疮溃烂汤火伤.虚寒者忌食.以荸荠汁同荞麦调敷脚鸡眼三日.鸡眼疔即拔出甚验.头风风眼荞麦粉作饼贴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神效.

性味甘寒,化快胃,降气宽胸,胃虚无热者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