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

( fengchi )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 眩晕; 失眠; 颈部疼痛扭转不灵; 翳; 目赤肿痛; 鼻塞; 耳鸣; 惊厥s; 面瘫; 各类热病; 少汗; 耳聋; 喷嚏不止; 偏瘫; 高血压; 结膜炎; 近视; 下背部痛; 鼻衄; 晕厥; 鼻炎; 背痛; 颈部肿痛; 鼻窦炎; 淋巴结肿大; 叉神经痛.
功效:祛风清热 明目; 利耳; 泻肝火; 平抑肝阳上亢; 醒脑; 通窍; 疏经通络.
针灸方法:针法: 0.5 - 0.8 寸 直刺,指向鼻尖.
灸法艾炷灸 3 - 7 壮或艾条灸 5 - 15 分钟.
释义: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备注:阳维脉交会穴.

“风池” 相关论述

[定位]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 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法]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附注] 足少阳、阳维之会。

【位置】风府外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三角凹陷中。
【主治】偏头痛,后头痛眩晕颈项强痛中风外感,项背痛。
【应用】风池又名热府。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又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维、阳跷脉之交会穴。本穴位居脑后,是风邪汇集入脑的要冲。向本穴发气,或顺胆经导引,具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袪风解表,疏风清热,醒脑开窍,明目益聪的作用。
用推、拉手法向本穴发气,引邪气胆经阳陵泉穴排出,是治颈项强痛,驱除邪气的方法。

①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见《奇效良方》。即眼平视,瞳孔直上,当眉毛上缘处,即鱼腰穴的稍上方。风池色红,主上中焦风热抽搐,痰涎。
②经穴名。出《灵枢·热病》。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头晕,伤风感冒,鼻渊鼻衄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症,耳鸣耳聋颈项强痛落枕荨麻疹丹毒,及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旋旋旋旋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等。向鼻尖方向直刺0.5-1寸。

风气两池黄吐逆,烦躁啼哭色鲜红。更有两颐胚样赤,肺家客热此非空。

耳后颞颥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素注》针四分。《明堂》针三分。《铜人》针七分,留七呼,灸七壮。《甲乙》针一寸二分。患大风者,先补后泻。少可患者,以经取之,留五呼,泻七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
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痎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