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 Dài Mào )

别名: 瑇琩 , 瑇琩甲 , 明玳瑁 , 文甲 , 瑇玳 , 瑇瑁 , 蝳蝐

玳瑁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平肝定惊;清热解毒。主热病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小儿惊痫眩晕心烦失眠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磨汁;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性味:
味甘;咸;性寒
归经:
心;肝经
各家论述:
1.《纲目》: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时至宝丹始用之也。
2.《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3.《日华子本草》:破zhen结,消毒,止惊痫
4.《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用药禁忌:
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
药理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玳瑁的乙醇提取液,在体外对鼻咽癌患者t调节细胞亚群的t4和t8阳性细胞,仅有微弱诱导作用。
化学成分:
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keratin),其中含有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等多种氨基酸;体脂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蘥酸(behenic acid),c14不饱和酸,c16不饱和酸,c18不饱和酸,c20不饱和酸,c22不饱和酸,c24不饱和酸及非皂化部分。
附方:
①治急风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两(捣罗为末),安息香五两(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琥珀一两(细研),麝香一两(细研),龙脑一钱(细研)。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②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中语:du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半两,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旬,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玳瑁丸) ③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痘疹论》)④预解痘毒,通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勾,温服半合,日三服。(《灵苑宏》)⑥治迎风泪,乃心肾虚热也:生du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飞鸿集》)
炮制:
刷净泥土,用温水浸软后,切成细丝或研成细粉。
鉴别:
理化鉴别(1)本品醇浸出液,置紫外光下观察,显淡蓝色绿色荧光。
(2)取本品烧之,有羽毛焦臭,爆鸣声及闪光,不冒烟。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角形或近圆形板片状,长8-24cm,宽8-17cm,厚1-3mm,中间较厚,边缘薄似刀刃有不整齐的锯齿状。外表面平滑而有光泽,半透明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相同的不规则花纹,背鳞甲中间有隆起的棱脊,斜切面显层纹;内表面有条纹形成云彩样纹理。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微,味淡。
栽培:
生活习性,栖息于温、热带海洋中性凶猛以鱼、虾、蟹、软体动物及海藻类等食物为主。
繁殖技术,春季开始繁殖。产卵期,离水登陆,在沙滩上挖抗穴产卵其中每穴130-250枚不等,孵化期为2个月。
饲养管理,池养玳瑁水温以23-30℃为宜,夏季每日换水1-2次。冬季1-5天换水1次,池水食盐的浓度以1.5%-2.0%为宜。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
原形态:
玳瑁,体长60-170cm。头部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2对。鼻孔近于吻端,吻长而侧扁,上颌钩曲,嘴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幼时背甲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齿的增长而逐渐呈平铺状镶嵌排列。颈角板短宽;椎角板5块,中央有一明显的棱脊;肋角板左右各4块,第2块最大;缘角板每侧各11块,相邻第2对肋角板处的缘角板开始排列呈锯齿状;臀角板2块,其间有一缝隙。腹甲前缘有较小的喉角板;两侧自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至肛角板中间,均有1条隆起。在腹部中沟两侧形成两条明显的棱嵴,每侧甲桥处有4块下缘角板,在腋、胯区尚有数块小角板。四肢扁平呈桨状,覆被大鳞,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短小,仅具1爪。尾短小,不露于甲外,背甲棕红色或棕褐色,有光泽,缀有浅黄色小花纹,头及四肢呈棕色,腹部黄黑色有褐斑。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背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将捕获的活玳瑁倒挂悬起,用沸醋泼之,使其背部鳞片剥落,去除残肉,洗净。
出处:
出自《开宝本草》。
1.《开宝本草》:玳瑁,主解岭南百药毒,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
2.《本草衍义》:玳瑁,生者入药,盖性味全也。既入汤火中即不堪用,为器物者是矣,与生熟犀其义同。
3.《海搓余录》:玳瑁,产于海洋深处,其大者不可得,小者时时有之。取用时,必倒悬其身,用器盛滚醋泼下,逐片应手而下,但不老大则其皮薄不堪用耳。

玳瑁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清热解毒,镇心平肝。用于热病发狂,谵语,小儿惊风痈肿毒。
用法用量:
1~3钱。多入丸、散剂用。
性味:
甘,寒。
来源:
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泼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剥下,去掉残肉,洗净即得。
备注:
(1)警告:捕捉动物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玳瑁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解毒,镇惊。治热病惊狂中风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毒。
①《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②《日华子本草》:"破症结,消毒,止惊痫。"
③《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磨汁,1~2钱;或入丸,散。
性味:
甘咸,寒。
①《开宝本草》:"寒,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咸,性寒。"
③《纲目》:"甘,寒,无毒。"
归经:
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化学成分:
含角蛋白及胶质等。
附方:
①治急风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两(捣罗为末),安息香五两(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琥珀一两(细研),麝香一两(细研),龙脑一钱(细研)。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瑇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半两,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匀,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玳瑁丸
③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痘疹论》)
④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温服半台,日三服。(《灵苑方》)
⑤治迎风泪,乃心肾虚热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飞鸿集》)
炮制:
刷净泥土,用温水浸软后,切成细丝或研成细粉。
性状:
本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厘米,厚1.5~3毫米。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
生境分布:
栖于温、热带海洋中。以鱼类、虾蟹、软体动物和海藻等为食。分布福建、台湾、海南、西沙群岛等地。主产台湾、福建及广东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地。
原形态:
体长可达1.6米。背及腹部均有坚硬的鳞甲。头部具前颧鳞甲2对。鼻孔近于吻端。上钩曲,嘴形似鹦鹉,颌缘锯齿状。背面鳞甲,早期呈覆瓦状排列,随年龄增长而变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泽,有褐色与浅黄色相间而成的花纹。中央为脊鳞甲5枚,两侧有肋鳞甲4对;缘鳞甲25枚,边缘呈锯齿状。腹面由13枚鳞甲组成,呈黄黑色。四肢均呈扁平叶状。前肢较大,具2爪,后肢只有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来源:
海龟科动物玳瑁甲片。全年均可捕获。捕得后,将其倒悬,用沸醋浇泼,其甲即能逐片剥下,去净残肉,洗净。
出处:
开宝本草

“玳瑁”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甲片
性味归经】甘,寒。入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平肝定惊。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烦躁神昏谵语惊痫,以及中风阳亢等症。
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平肝定惊,故对温热病急惊风阳亢火盛所致的壮热神昏谵语、痉厥,以及中风阳亢的症候,均可应用。临床上常与牛黄麝香冰片朱砂等药配合用于热病神昏、痉厥等症;与石决明羚羊角钩藤等药配合用于中风阳亢之症。
【处方用名】明玳瑁玳瑁片(镑片或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或研粉配入丸散。

气味」(甲)甘、寒、无毒
「主治」
1、预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取半合温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疮流行时服此,病未发则内消,病已发则减轻。
2、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俣,加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
3、锓风泪(乃心肾虚热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送下。一天服一次。


心经风热。生者入药,盖性味全也。既入汤火中,即不堪用,为器物者是矣。与生熟犀其义同。

玳瑁_图缺)
寒,无毒。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大如帽,似龟,甲中有纹。生岭南海畔山水间。(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陈士良云∶玳瑁,身似龟,首觜如鹦鹉。肉,平。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脾,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甲壳亦似肉,同疗心风邪,解烦热
日华子云∶破症结,消毒,止惊痫等疾。
图经曰∶玳瑁,生岭南山水间,今亦出广南。盖龟类也。唯腹、背甲皆有红点斑纹,其大者有如盘。入药须生者乃灵,带之亦可以辟蛊毒。凡遇饮食有毒,则必自摇动,死者则不能,神矣。昔唐嗣薛王之镇南海,海人有献生玳瑁者,王令揭取上甲二小片,系于左臂,欲以辟毒。玳瑁甚被楚毒,复养于使宅后池,伺其揭处复生,还遣送旧处,并无伤矣。今人多用杂龟筒作器皿,皆杀取之。又经煮拍,生者殊不易得。顷有自岭表罢官,得生玳瑁畜养且久,携以北归,北人多有识者。又有一种 ,亦玳瑁之类也。其形如笠,四足缦胡无指,其甲有黑珠,纹彩亦好,但薄而色浅,不任作器,唯堪贴饰耳。今人谓之,不入药用。
陈藏器云∶大如扇,似龟,甲有纹,余并同。杨氏产乳∶疗中蛊毒。生玳瑁以水磨如浓饮,服一盏即解。
衍义曰∶玳瑁,治心经风热,生者入药,盖性味全也。既入汤火中,即不堪用,为器物者矣,与生熟犀其义同。

甘寒无毒。入药生者良。
发明玳瑁心主血,有解毒解热之功。故苏颂以之磨汁服解蛊毒。《日华》破症瘕结,消毒,止惊痫。士良疗心风,解烦热,行血气,利大小肠。时珍治伤寒热结狂言解毒清热之功,等于犀角,同犀角解痘毒。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用生犀、玳瑁磨汁,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调服,则热解血和而陷豆起矣。但虚寒而陷者勿用。

寒∶无毒。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陈士良云∶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脾,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甲壳似肉,同疗心风邪,解烦热
日华子云∶破症结,消毒,止惊痫等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