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

( baihou )

别名: 白缠喉 , 疫喉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以发热咽痛,咽、喉、鼻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剥脱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疾病
病机:
白喉燥热疫毒之邪搏结于咽喉,耗伤阴液所致。
类证:
1.乳蛾喉核红肿大如乳头蚕蛾,或喉核表现有黄白色脓液,拭之易去,而非白色假膜难以剥出,涂片或培养找不到白喉杆菌。
2.鹅口疮: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白屑易拭出,不发热发热不高,口腔色膜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白色念珠菌。
3,急喉风:咽喉部突起红肿疼痛,痰涎壅盛,语声难出,口噤如锁,吞咽、呼吸困难,汤水难下,但咽喉部无白色假膜。
4,飞扬喉:口腔上腭等处突生血泡,易破溃出血,无白色假膜出现。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热喉证发热,轻度恶寒头痛,口微渴,或咳嗽,咽部红肿疼痛并有白色片状假膜,苔薄白,脉浮数。疏风清热解毒银翘散土牛膝山豆根板蓝根
2.热毒喉证:高热微汗,面红目赤,口渴心烦,口中气臭,咽喉红肿而痛,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喉间白膜增大,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利喉。神仙活命饮土牛膝僵蚕玄明粉等。
3.阴虚肺燥证:发热手足心热,唇燥鼻干咽喉肿痛,喉间白膜如腐,或干咳,呼吸息粗,似喘非喘,舌红苔燥或少苔,脉细数。滋阴润燥解毒养阴清肺汤抗白喉合剂玄参、生地、麦冬、黄苹、连翘)加土牛膝射干等。
4.痰毒壅喉证:痰鸣唇绀钳,烦躁汗出,面白唇紫,吸气困难,舌苔厚浊,脉滑数。豁痰理气解毒开窍雄黄解毒丸开水送服。
5.竭阳脱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头面汗出,心悸怔忡,或冷汗不止,四肢厥冷,呼吸息微,脉细数无力或结代。固阴回阳。生脉散合四逆汤加丹参

西医

简介:
白喉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低热,乏力,咽或鼻、喉部发生灰白色假膜,可导致呼吸道梗阻现象,重者可引起心肌炎或末梢神经麻痹。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病人在潜伏期末至抗菌治疗前均有传染性
病因:
白喉杆菌为染色不匀的革阳性细菌。多形,无荚膜或芽胞,当培养基营养不足时,菌体一端膨大呈杵状,可发生分支。菌体内有一至数个异染颗粒。常用的培养基为血清鸡蛋葡萄糖混合的凝固培养基,菌落呈灰白色半透明圆形隆起。或用亚蹄酸钾血琼脂培养基,菌落呈黑色或灰黑色、较扁平的圆形隆起。根据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及生化反应可分为三型:①轻型:菌落光滑凸起,黑色,不发酵淀粉而溶血。②重型:菌落半粗糙,平坦,灰至黑色,发酵淀粉而不溶血。③中间型:菌落光滑,呈黑色中心,不发酵淀粉亦不溶血。白喉杆菌侵袭力较弱,但能产生强烈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白喉杆菌不耐酸,对干燥、寒冷、光线的抵抗力较强,在干假膜内可存活数月,在各种物品、食品、衣服上可生存数日。
季节:
秋冬季发病率高,10一12月为高峰。
人群:
人群对白喉普遍易感,儿童尤易感染。
发病机理:
白喉的病变分为局部急性假膜性炎症及外毒素引起的毒血症两种。致病菌一般不侵入血循环。白喉杆菌侵入粘膜后仅在浅表部位繁殖,约24h即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坏死与渗出,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红、白细胞、细菌及坏死的上皮细胞于表面凝结成皮革样假膜。初呈白色或浅灰色,以后加深,混合感染时呈黄色,伴出血时呈黑色。假膜质地致密,与下面组织紧贴,剥离时出血,可再形成新假膜。其部位多在扁桃体、咽、喉、鼻腔,可下延至气管、支气管。白喉杆菌在局部可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对人及哺乳类动物的细胞有毒性,尤其对心肌、神经、肾上腺组织亲和力强。毒素由局部吸收,通过血循环和淋巴散播于全身,引起中毒症状。其轻重常因假膜部位、范围大小和病期长短而异。咽白喉毒素被吸收最多,扁桃体白喉次之,喉、气管及鼻白喉毒素被吸收量最少。
病理:
病理变化以心脏及末梢神经最明显。心肌可呈脂肪变性,玻璃样、颗粒样变化,甚至肌纤维断裂。末梢神经病变以运动神经为主,呈脱髓鞘现象或脂肪变性,神经轴可断裂。麻痹发生于眼、咽、喉部肌肉,也可发生于四肢或皮肤白喉的局部肌肉。肾上腺充血、退行性变或出血。肾呈混浊肿胀。肝细胞呈脂肪变性或小叶中央坏死。
诊断标准:
白喉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征求意见稿)198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技术指导处)
1.疑似病例: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红肿,鼻、咽、喉部假膜或伴有心肌炎周围循环衰竭和周围神经麻痹症状者。
2.确诊病例,可疑病例加以下项目之一者。
(1)白喉流行地区与患者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鼻、咽、喉部假膜明显,不易和粘膜下组织分离。
(3)咽拭子涂片检见白喉杆菌。
诊断依据: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临床表现较易诊断。
1.多发于秋、冬或初春。儿童多见。有与白喉病人接触史。
2.发热咽喉肿痛,精神不振,或声音嘶哑,咳嗽如犬吠,甚则呼吸困难,面白唇紫,烦躁嗜睡神昏肢厥。
3.咽、喉或鼻可见白色假膜,致密光滑,边缘清楚,周围轻度充血,不易剥脱,强行擦出则易出血,并于1天内形成新膜。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鼻、咽等拭子培养或涂片镜检可找到白喉杆菌。
病史:
潜伏期2一5d(1一7d)。
体征:
咽白喉发病常较慢。病人有轻度咽痛或不适,扁桃体中度红肿,其上有点状或片状灰白色假膜,可渐扩大。全身症状为低热或中等发热、乏力、纳差,偶恶心呕吐。面色常苍白。小儿常不活泼或哭闹、唾液多。咽白喉的轻型仅有低热,假膜范围不扩大,无中毒症状,故易误诊及漏诊。重型则假膜扩散至悬雍垂、咽弓、咽后壁、鼻咽及喉部。易发生继发感染而使假膜呈黄色、污秽灰色,甚至出血而呈黑色。咽部粘膜广泛水肿。颈、颌下、耳下淋巴结均可肿大,有压痛,颈部组织亦可水肿。极重型发病急,假膜范围广,且因出血呈黑紫色。扁桃体及咽部粘膜高度水肿,使呼吸及吞咽发生困难。口内有腐臭味。颈部至锁骨上窝软组织可明显水肿,称为“牛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或体温不升,烦躁,面灰白,呕吐,呼吸急促,脉弱而速,血压低。可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奔马律,此时极易引起死亡。喉白喉多由咽白喉向下扩散所致。少数为原发性。单纯喉白喉,毒素吸收较少,中毒症状较轻。发病时呈犬吠样干咳,声嘶哑,重者失音。假膜、局部组织水肿及痉挛可引起呼吸道梗阻,出现呼吸急促以至呼吸困难。常见鼻翼扇动、三凹现象(吸气时肋间软组织、锁骨上、剑突下均凹陷)、口唇青紫、烦躁不安等。假膜伸展至气管、支气管时则呈极度呼吸困难。如不及时气管切开,可因窒息缺氧而迅速死亡。鼻白喉较少见。可单独发生或与咽、喉白喉同时发生。呈鼻塞、浆液血性鼻涕,极粘稠。鼻孔外围及上唇皮肤充血、糜烂、结痂。全身症状仅有微热,张口呼吸,睡眠不安,消瘦等。其他部位白喉以皮肤白喉在热带地区较多见。病程长,但不发生中毒症状。病灶多在四肢,为圆而深的溃疡,覆以灰黄或灰棕色膜,不经治疗历1一3周自然脱落,眼结膜、耳、舌、颊粘膜、牙龈食管、宫颈、外阴、阴茎膀胱、新生儿脐带也可发生白喉,但均极少见。
实验室诊断:
确诊需有实验室检查证据,即假膜涂抹染色及培养查到白喉杆菌。近年在血清鸡蛋葡萄糖培养基上培养4h后,加入荧光抗血清,如有白喉杆菌即可获阳性结果。用任何培养方法获阳性结果后,均可用菌液对豚鼠或兔做皮内注射以检测是否有毒株(称毒力试验),亦可用抗毒素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用荧光标记抗毒素,以免疫扩散法检查咽白喉病人局部病灶的毒素诊断较培养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局部假膜脱落,血象正常,停药后病灶部位细菌培养,每日1次,连续3次阴性。
2.出院后,每两周复查,至心电图正常,并发症治愈为止。
并发症:
并发症以中毒性心肌炎及神经麻痹为主。心肌炎发生于病期2一3周,病人衰弱、苍白、烦躁、心率快或慢、心律不齐、浮肿、肝肿大等,心电图出现心肌损害、传导阻滞等多种改变。神经麻痹以软腭最多见,常发生于病期第3一4周,言语不清,由鼻呛出流质饮食或水;亦可见眼肌、面肌、颈肌、四肢肌、肋间肌、膈肌的麻痹,多经数周或数月恢复;也可见感觉神经受损现象。极少数病人可并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治疗:
因心肌损害机会极多,而临床症状又可不明显,故白喉病人均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活动。一般宜卧床2一3周,重者休息4一6周以上。注意供给高热量饮食及维生素。中毒症状重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病原治疗宜采取抗毒及抗菌同时进行的原则。抗毒素最重要。疗效取决于毒素是否进入胞质液,故应尽早应用,剂量视中毒症状轻重、假膜范围、部位及治疗的早晚而定。一次用足量。轻及中等重病人于发病3d内接受治疗者用3万一4万u肌注,最好稀释后静脉输入,病程超过3d者根据病情轻重加量。发病初即呈重症者用4万一10万u,全量于30一60min加入葡萄糖100一200ml中静脉缓慢输入。鼻、咽、喉、气管弥漫性白喉用8万一12万u由静脉输入。用抗毒素前必须注意了解过敏史,并做抗毒素皮肤试验,准备好肾上腺素以防止过敏性休克。若皮肤试验阳性,用脱敏法注射。抗生素一般用青霉素或红霉素,与抗毒素并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带菌率。剂量:青霉素40万一80万u肌注,每日2次,儿童减半,连续用药5一7d。红霉素口服每日20一40mg/kg,分次口服。其他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也可采用。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利福平和克林霉素(氯洁霉素)也可能有效。并发症治疗心肌炎时需绝对卧床休息,大量维生素c(1一2g)与高渗葡萄糖混合静脉注射。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20一40mg/d)。同时可用三磷腺苷40一80mg及辅酶a50一100u加于葡萄糖内静脉滴入。心功能不全者可用毒毛花甙k每次0.125一0.25mg,儿童每次0.007mg/kg。吞咽困难时用鼻饲。因肋间肌、膈肌麻痹引起严重呼吸困难时可用人工呼吸机。喉及气管梗阻严重时,应及时作气管切开,吸出白膜。并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用青霉素与链霉素联合治疗3周以上,并发眼白喉时,除肌内或静脉注射抗毒素外,于眼结膜下注射抗毒素100一200u隔日1次,共1一3次,效果甚佳。预防3个月以上的小儿都应进行预防接种。可用:①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皮下注射,每次0.5ml、第1年两次,间隔4一8周。第2年注射1次,每次0.5ml,以后每隔3一5年加强注射1次,每次0.5ml。②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混合疫苗,皮下注射3次,每次0.5ml,每次间隔4一6周。到2岁左右再注射1次,0.5ml。入学时注射单价的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和吸附精制肢伤风毒素各一次,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都产生良好的免疫力。白喉患者应及时隔离和积极治疗,解除隔离不宜早于治疗后7d。病人的分泌物和用具严格消毒,呼吸道的分泌物用双倍量的5%甲酚皂(来苏儿)和苯酚(石炭酸)处理1h。
中西医结合:
1.卧床休息,隔离治疗,注意口腔和鼻部的清洁。
2。咽喉肿痛者,可刺少商放血,或针合谷尺泽关冲曲池等穴。
3.可用冰硼散冰麝散吹咽喉部,亦可用鲜土牛膝汁(或干品煎汤)时时含漱。
4.抗菌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及白喉抗毒素等均可酌情选用。

“白喉” 相关论述

小儿易发的急性传染病之一。本病因疫疠之气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二经,化燥化火,上熏咽喉所引起。临床表现以咽喉部粘膜上产生一种灰白色不易脱落的假膜及全身中毒症状为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二季为多。在气候干燥的环境更易流行传播,故也称作“疫喉”(疫喉包括烂喉痧白喉白喉只是其中之一)。

本病是由于时行疫毒自口鼻而入,结于咽喉所致。患者咽喉部出现白膜,逐渐扩大,蔓及喉关内外,呼吸受阻。局部的白膜牢固,剥之则出血。调治不当,则白膜肿塞喉间,引起窒息。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及春季,儿童多见。

病名。见《时疫白喉捷要》。又名白缠喉白菌。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常发于秋冬久睛不雨,气候干燥之季。《重楼玉钥》:“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症见咽喉疼痛,吞咽尤甚,继之一侧或两侧喉核(扁桃体)处出现白点,白点迅速蔓延,成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边界清楚有光泽之假膜,假膜迅速蔓延悬雍垂及喉关内外,不易剥脱,若用力剥除,则易出血,迅即为新假膜所覆盖。假膜坚韧不易捣碎。兼头痛身疼,微热寒热交作,疲乏,胸闷烦躁口臭鼻寒。若白膜蔓延至喉关内或会厌下,则呼吸困难,鼻煽唇青心悸怔忡等。多因肺胃素虚,复感时行疫疠之邪毒,邪毒从口鼻入,疫毒搏结于咽喉所致。属阴虚肺燥,宜养阴清肺,方用养阴清肺汤;属阳热偏盛,症见咽喉痛闭,饮水作呛,声嘶,口出臭气者,治宜泻热解毒,用神仙活命汤;若痰火阻塞,喉声如锯,宜清肺降痰,用猴枣散土牛膝根、葶苈子大黄礞石竹沥之类。针刺取合谷少商天突足三里内庭。禁忌升提、发汗、大下等。临床发现病人,应隔离、消毒,报告疫情。白喉病较危重,一经误治则多至不救,故有五条治疗禁忌:
①忌升提涌吐
②忌温散发汗。
③忌大下亡津
④忌刀针。
⑤忌病重药轻。
⑥忌苦寒助燥。此外,本病应与习惯上称为白喉的某些虚寒性咽喉疾患相区别。如虚寒白喉等。


白喉证古书未载.而时医专疫证.谬矣.凡治病必先寻经络.次察寒热.次审虚实.三者既明.虽杂证百出.可一以贯之.如白喉证亦寒暑之不时.气血之不调所致.非六经之外别有一病也.焉有不审寒热虚实.而概指为疫者乎.经云.赤属热.白属寒.如所言则白喉只有寒而无热.其曰热者.亦从证而别之耳.若概指为疫.则只有热而无寒矣.于理安在.此其弊皆由不辨证不辨脉徒听时医之说.以人之性命.委诸无形之斧斤.予甚惜之.诵读之暇.因将白喉证治法.条分缕晰.以寒热二字为纲领.而寒热之中又分轻重虚实.庶用药无毫厘千里之谬.书既成.或有疑之者.曰既非疫.焉有传染.曰气之相感.理之常然.如伤风毒之类.防身者每不与共寝食.若以传染为疫.则伤风毒.不亦可云疫乎.曰有传染不传染何也.曰物必先朽也.而后虫生.其传染者.必其人内有寒热.始触而发也.故有同一室而传与不传各异.传者之寒与热亦各异.曰其色白.何也.曰白属肺.凡风寒热之中人.未有不由肺入而伤气者.喉为气之门户故宜宣发.而时医忌表药.谬矣.曰寒热之为病甚多.而独发于喉何也.
曰十二经惟足太阳主表.别下项.余皆内循于喉.尽得而病之也.盖阳明为水谷之海.而胃气直透咽喉.故喉疾惟阳明之火最盛.少阳厥阴.为木火之藏.亦多热证.少阴之脉.络于舌本.凡阴火冲逆.多生喉疾.但其中有虚有实.不得概从火断.而少阴尤不可概从火断.如酒色过度.真阴中之阴亏损.火无所养.非补水以配火不可.易所谓水火既济者是也.真阴中之阳亏损.火无所归.非补火以引火不可.易所谓火就燥者是也.此褚氏遗书所以有上病疗下之说也.曰何死之速也.白喉急证.非死证也.治之不善.则死矣.如热证投以热药.寒证投以寒药.或表证而攻下.或虚证而表散.如人之无辜受戮.虽欲不死.焉得而不死.且每闻白喉之死.死于热证者少.死于寒证者多.大抵人知有热证.而不知有寒证.即知有寒证.而不知有虚寒之证.皆误于疫之一字也.然则予之辨之也.其容已乎.但见浅学寡.不无疏漏.尚冀高明之士.匡予不逮.则幸甚.


(俗所谓时疫毒证者.即专指此热证也.)
初起白见于外关.或薄或小.淡红微肿.略痛.声音响亮.牙关饮食稍碍.口干头闷胀.舌苔小便微黄.即其候也.此热邪尚在表.治宜人参败毒散升阳散火汤连翘饮加减主之.
人参败毒散
洋参(二钱,或用条参防风(二钱,去芦) 白芷(二钱) 浙贝(二钱,去心) 桔梗(三钱)银花(三钱) 僵虫(三钱,姜汁炒) 鼠粘(三钱) 荆芥(一钱) 人中黄(一钱) 蝉蜕(七只,去头、翅、足) 皂角刺(三根,煨) 水煎服.
升阳散火汤
柴胡(二钱,去芦) 连翘(二钱) 僵虫(二钱,姜汁炒) 防风(二钱,去芦) 桔梗(三钱)鼠粘(三钱) 蝉蜕(七只,去头、翅、足) 山豆根(一钱) 射干(一钱) 薄荷(一钱) 荆芥(一钱) 人中黄(一钱) 皂角刺(三根,煨) 水煎服.
连翘饮
连翘(三钱) 桔梗(三钱) 鼠粘(三钱) 僵虫(二钱,姜汁炒)银花(二钱) 黄芩(一钱) 人中黄(一钱) 粉葛(一钱五分)赤芍(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皂刺(三根) 水煎服.


白见于关内外.色必干焦.或黄而凸.浓而多.牙关紧闭.满喉红肿.疼痛异常.痰涎壅甚.饮食难咽.语言不爽.舌苔深黄甚或焦黑芒刺.口渴口臭便闭溺涩.目赤心烦.身轻恶热.即其候也.此热邪已入里.治宜达原饮普济消毒饮清咽利膈汤.加减主之.
达原饮
槟榔(二钱) 草果(二钱,煨) 连翘(二钱) 僵虫(二钱,姜汁炒)浓朴(一钱) 知母(一钱) 蝉蜕(七只,去头、翅、足)栝蒌壳(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人中黄(一钱五分) 水竹茹(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水煎服.
普济消毒散
元参(三钱) 桔梗(三钱) 连翘(三钱) 鼠粘(三钱)薄荷(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马勃(三分,布包煎黄连(六分) 僵虫(二钱) 板蓝根(一钱,或青黛代) 水煎服.
清咽利膈汤
芒硝(三钱) 银花(三钱) 鼠粘(三钱) 大黄(六钱,酒炒)黄连(八分) 枳实(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栀子(一钱五分)薄荷(一钱五分) 僵虫(二钱,姜汁炒) 人中黄(二钱) 浓朴(一钱) 生石膏(三钱) 水煎服.


初起白见于关内或关外.色必明润而平.满喉淡红.微肿略痛.头痛恶寒发热.饮食如常.舌苔白.二便和.即其候也.此寒邪尚在表.治宜柴胡饮参艾饮荆防败毒散加减主之.
柴胡饮
柴胡(二钱,去芦) 羌活(二钱) 法夏(二钱,姜汁炒抖) 僵虫(二钱,姜汁炒)桔梗(一钱五分) 银花(一钱五分) 蝉蜕(七只,去头、翅、足)浓朴(五分,姜汁炒) 陈皮(一钱) 粉草(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
参艾饮
条参(四钱) 前胡(二钱) 法夏(二钱,姜汁炒抖) 僵虫(二钱,姜汁炒)桔梗(三钱) 银花(三钱) 陈皮(一钱) 枳壳(一钱) 粉草(一钱) 艾叶(三皮) 水煎服.
荆防败毒散
防风(三钱,去芦) 柴胡(二钱,去芦) 僵虫(二钱,姜汁炒) 法夏(二钱,姜汁炒抖)桔梗(二钱) 前胡(二钱) 独活(二钱) 荆芥(一钱五分) 羌活(一钱五分) 银花(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 粉草(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


白见于关内.成点成块.或满喉俱白.色如凝膏.喉内淡红微肿.时痛时止.头项强痛身重恶寒发热咳嗽结胸.声低痰壅.舌苔必白而浓.不思饮食.目眩.倦卧.或手足冷.逆欲吐.腹痛.即其候也.此寒邪已入里.治宜五积散参桂饮温胃汤.加减主之.
五积散
苍术(二钱) 白芷(二钱) 法夏(二钱,姜汁炒抖) 桔梗(二钱)川芎(二钱) 银花(一钱五分) 僵虫(一钱五分,姜汁炒)浓朴(一钱,姜汁炒) 枳壳(一钱) 粉草(一钱) 煨姜(三片) 水煎服.
参桂饮
条参(五钱) 银花(二钱) 法夏(二钱,姜汁炒抖) 僵虫(二钱,姜汁炒)肉桂(五分,去皮) 陈皮(一钱) 砂仁(一钱,姜汁炒) 粉草(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
温胃汤
条参(五钱) 银花(三钱) 法夏(三钱,姜汁炒抖) 僵虫(三钱,姜汁炒)炮姜(一钱五分,炒) 白芍(一钱五分) 本制附片(三钱) 陈皮(一钱) 粉草(一钱) 水煎服.


白见于关内外.色稍不润.喉内红肿.下午痛甚口干不渴.舌苔虽黄而滑.小便略赤而长.饮食稍碍.心烦不眠.此虚阳上浮.不可认作实热攻下.治宜甘桔汤.四物汤甘露饮.加减主之.
甘桔汤
甘草(三钱) 桔梗(四钱) 银花(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去心)僵虫(二钱,姜汁炒) 鼠粘(二钱) 冬桑叶(三皮) 水煎服.
四物汤
生地黄(三钱) 僵虫(二钱,姜汁炒) 川芎(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银花(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粉草(一钱) 青果(一粒) 水煎服.
甘露饮
生地黄(四钱) 熟地(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僵虫(二钱,姜汁炒)银花(一钱五分) 天冬(一钱五分) 石斛(一钱) 枳壳(一钱) 粉草(一钱) 水煎服.


白见于关内.色明润成块.甚或凹下.不红不肿.不甚疼痛.饮食稍碍.舌苔滑白.二便如常.或自溏泻.间或寒热往来.两颧作红.嘴唇燥裂.此上假热下真寒证也.宜治理中汤.镇阴煎附桂理阴煎.加减主之.
理中汤
党参(五钱) 淮药(四钱,炒) 僵虫(二钱,姜汁炒) 炮姜(二钱) 银花(二钱) 炙草(一钱) 水煎服
镇阴煎
熟地黄(四钱) 泽泄(五钱) 淮牛膝(五分,盐水炒) 本制附片(三钱)僵虫(二钱) 银花(一钱五分) 肉桂(四分,去粗皮蒸兑) 炙草(一钱) 煨姜(一片) 水煎服.
附桂理阴煎
熟地(四钱) 僵虫(二钱) 本制附片(三钱) 炮姜(一钱五分,炒)银花(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炙草(一钱) 肉桂(八分,去粗皮蒸兑) 水煎服.


寒热二证既明.复有一种寒热错杂证.宜细详之.初起畏寒微热.疲倦.咳嗽.迨至数日.热愈大.夜间尤甚.喉内渐起白点.日见长大.虽通身大热如火.足趾必冷如冰.或腹痛自利.阴寒足太阴牌也.或心胸吵乱作呕者.混杂之邪.扰于脾胃欲成霍乱也.或鼻出浊涕.且见血丝者.风热熏蒸鼻窍也.或齿牙红肿出血.火毒炽于胃腑也.此证之迥乎不同也.察其脉两寸浮洪而数.阳邪阳脉也.两尺沉细无神.阴邪阴脉也.此脉之显然有别也.脉证既殊.治疗各异.若专作热证.而用大苦大寒.必至呕吐泻痢.而脾胃败绝.专作寒证而用麻黄炮姜桂附.则上焦之已伤者再伤.定然吐血衄血.此皆难以救药也.惟疏风清燥以宣于上.调中利湿以和其中.温暖散邪以逐于下.乃克有济.治宜辛夷散苏子降气汤藿香正气散.加减主之.
辛夷散
辛夷(二粒) 桔梗(三钱) 防风(三钱,去芦) 茯苓(三钱)僵虫(三钱) 前胡(一钱五分) 法夏(二钱,姜汁炒抖) 蝉蜕(九只,去头、翅、足)白芷(二钱) 川芎(二钱) 黄栗芽(八分,草药店有卖) 薄荷(五分) 陈茶(五钱) 苍耳(四分) 木通(一钱) 陈皮(一钱) 粉草(一钱) 生姜(一片) 水煎服.
此方辛夷一派.皆驱风开窍以宣发于上.合二陈生姜除痰去湿.以调和脾胃于中.陈茶能清头面之热.木通能平心肺之火.以降于下.黄栗芽尤解燥热瘴气.无论喉之已痛未痛.但见脉证相似即投此方.未痛者全愈.已痛者减半.如头面浮肿去白芷加白附.胸结痰气促.去白芷加旋复花小便赤涩.加茵陈瞿麦扁蓄鼻孔出血或吐血.加丝茅根藕节侧柏叶炭.
苏子降气汤
当归(二钱) 前胡(二钱) 法夏(二钱,姜汁炒) 茯苓(三钱) 僵虫(三钱) 陈皮(一钱)水竹茹(一钱) 浓朴(一钱,姜汁炒) 苏子(一钱) 粉草(一钱) 蝉蜕(九只,去头、翅、足) 肉桂(五分,去皮蒸兑) 生姜(三片) 水煎服.
投前方.脉必见下虚上实.再用此方.连进二三服.取归桂以温养下元.苏子逆气化痰.如颈项喉内肿痛未除.肺气不降.加葶苈子旋复花、栝蒌、杏仁之类.
藿香正气散
党参(五钱) 苡仁(四钱,炒) 陈米(一小杯,炒) 茯苓(三钱)扁豆(三钱) 藿梗(二钱) 法夏(二钱,姜汁炒抖) 前胡(二钱) 苏子(一钱) 陈皮(一钱) 浓朴(一钱,姜汁炒) 腹毛(一钱) 粉草(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
投前二方.病势虽退.必饮食减少.腹中胀滞微痛.或余热不退.或大便溏泻.小便赤短.此脾胃困乏.余邪滞涩.斯时再逐其邪.正气益虚.欲补其正.邪气未净.宜此方以和解.既和之后.审察脉证偏盛之处.以调其气血.使精气神三者充.自然困倦起病根除矣.


热证尚轻.误服大黄黄连而病愈加者.宜转服人参败毒散升麻.(恐邪陷下而不得出.或因药伤胃.则必用术附.)寒证尚轻误服姜附而见燥证者.用黄土汤豆粉散解之.再察何证.斟酌用方.若系虚寒.误服芒硝大黄者.其证与实热相似.舌或黄而黑.唇或红而干.但润而不燥.非附桂理阴煎镇阴煎不治.
人参败毒散 见上.
黄土汤 取三尺深黄土泉水煎服.
豆粉散绿豆一杯.研末泡服
附桂理阴煎镇阴煎(俱见上)


白喉为肺之本色.肺主表.病起先由肺入.治之者既服表药以宣发之.复吹片麝以窜散之.而肺气愈伤.故病后补虚之法.不可不讲也.且肺止太阴一经也.如热证由阳明胃火盛者.治必泻以苦寒.而不免伤夫阳.寒证由少阴命火衰者.
治必扶以辛燥.而不免伤夫.各经之为病皆然.当视其所伤.从而补之.但人之体气各殊.有偏于阳而阴不足者.宜补阴以兼清.而辛躁之类不可用.有偏于阴而阳不足者.宜补阳以兼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又有阴阳俱不足者宜平补之.而辛燥清润不可偏.故用药既察其病源.又审其本体.方不犯虚虚之戒.迨至病者邪气既去.元气又复.而医始可告无罪焉.胪列诸方于下.
加减四阴煎热证
条参(五钱) 淮药(六钱,炒) 僵虫(二钱,姜汁炒) 云神(三钱) 生地黄(三钱)白芍(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去心) 银花(一钱) 陈皮(一钱) 粉草(一钱) 水煎服.
加减固金汤
条参(六钱) 淮药(八钱,炒) 麦冬(一钱五分,去心) 茯苓(三钱)百合(三钱) 苡仁(四钱,炒) 浙贝(二钱,去心.姜汁炒) 粉草(一钱) 红枣(三粒) 水煎服.
六味地黄汤
熟地(五钱) 淮药(八钱,炒) 僵虫(一钱五分,姜汁炒) 云苓(三钱) 丹皮(一钱,去骨) 泽泄(一钱,盐水炒) 麦冬(一钱,去心) 炙草(一钱) 泡圆(三粒) 水煎服.
归芍六君汤(寒证)
党参(五钱) 白术(三钱) 白芍(三钱) 云神(三钱) 法夏(二钱) 当归(一钱五分) 僵虫(一钱五分,姜汁炒) 陈皮(一钱) 银花(一钱) 炙草(一钱) 煨姜(三片) 水煎服.
加减益气汤
黄 (三钱) 白术(三钱) 僵虫(一钱五分,姜汁炒)银花(一钱五分) 党参(五钱) 当归(一钱) 陈皮(一钱) 炙草(一钱) 煨姜(三片) 水煎服.
加减右归饮
熟地(五钱) 淮药(六钱,炒) 本制附片(三钱) 杜仲(一钱,盐水炒)枸杞(一钱) 炙草(一钱) 肉桂(五分,去皮蒸兑) 泡圆(三粒) 水煎服.或加参术.


治法皆同.惟孕妇所吹之药.去片麝.所服之药.如法夏、南星附片肉桂大黄芒硝牛膝、浓朴等药.皆能堕胎.若证稍轻.或认证未确.切戒妄用.如实系虚寒危险之证.必须附、桂.方可回将脱之元阳.实系壮热危险之证.必须硝、黄.方可救欲绝之真阴.则不妨放胆用之.有病病受.于胎仍无伤也.但宜中病即止.不可过剂.经云毒药治病.十去六七.此之谓也.


治法皆同.惟小儿为哑科.凡有发热咳嗽.口流涎沫.饮乳便哭者.必须看喉咙有无形迹.倘喉内红肿.发有白点.如法施治.但血骨未充.服药之分两.宜视年岁之大小.体气之强弱.而酌减之.然小儿好哭.难于吹药.轻证即可以服药而愈.其有危险重证.仍须吹药.不可畏其啼哭而不用也.


(此方不独白喉可治.即风热喉症.以及齿痛舌泡诸病.无不神效.惟熊胆牛黄麝香三味.真品既少.价值又昂.难于制备.现下另有增减一方.附刻本集之后.功效如神.)
离宫回生丹热证白喉乳蛾喉风等证.
熊胆(二钱,如湿润于银窝子内微火焙干) 西洋参(二钱) 黄连(六分) 山慈菇(一钱)硼砂(二钱) 人中黄(一钱) 儿茶(五分) 真麝香(三分)青黛(五分) 大梅片(一钱) 薄荷(七分) 真牛黄(一钱)
熊胆牛黄片麝外.共研极细末.过绢筛.合熊胆牛黄片麝再乳精细.瓷瓶收贮.腊封固瓶口.勿使泄气.
临时计每次以三.对参艮宫除害丹.用铜风鼓吹入白处.含噙片时.使毒瓦斯随风涎吐出.便立刻回生.


坎宫回生丹喉证白喉乳蛾喉风等证.
血竭(一钱) 细辛(一分) 真雄精(二钱) 牙皂(二分) 大梅片(四分) 硼砂(一钱)真麝香(六分) 郁金(一钱) 生附片(一钱,密炙极焦枯)
除片麝外.共研极细末.过绢筛.合片麝再乳精细.瓷瓶收贮.腊封固瓶口.勿使泄气.临时计每次以三对参艮宫除害丹一厘.用铜风鼓吹入白处.含噙片时.使毒瓦斯随风涎吐出.便立刻回生.
艮宫除害丹 专治一切白喉证.
珍珠(三钱,放水豆腐上蒸三尺香久) 地虱婆(二,放银窝内微火焙焦) 真玛瑙(三钱,入砂罐内火焙七尺香久) 手指甲(五分,瓦焙焦) 真珊瑚(三钱,入砂罐内火焙七尺香久) 马勃(三)真琥珀(三钱) 蚯蚓(六分,瓦焙枯) 真辰砂(三钱,水飞蚕茧(七只,烧灰存性) 真麝香(五分)大梅片(六分)
共研极细末.过绢筛.再乳精.瓷瓶收贮.腊封固瓶口.勿使泄气.便寒热证临时对用.


三仙丹 即离宫回生丹(一分) 坎宫回生丹(一分) 艮宫除害丹(五) 临时和匀.
吹法照前.吹完再根据分两对用.


开关立效散 治一切白喉牙关紧闭.汤水难入等证.
真雄精(一钱) 细辛(一分) 真牛黄(一钱) 牙皂(二分)真麝香(四分) 薄荷(六分,去梗) 大梅片(五分)
除麝片牛黄外.共研极细末.过绢筛.合麝片牛黄再乳精细.瓷瓶收贮.蜡封固瓶口.勿使泄气.临时以三四吹两腮内.或以少许吹鼻孔.立刻开窃.
扫涎立效丹 治一切白喉风涎壅滞急证.
巴豆(去壳取净肉三粒) 明矾(二钱) 合巴豆炒枯为度.去巴豆取矾.乳细末.瓷瓶收贮.遇风涎壅滞.用少许温水泡透.新笔醮水.涂扫喉内.使风涎吐出.然后吹药.则取效更捷.扫后用二次米泔水漱口.
提毒异功散 治一切白喉急证
血竭(六分) 斑蝥(四钱) 大梅片(三分) 制乳香(六分,去净油)全蝎(六分) 麝香(三分) 制没药(六分,去净油) 元参(六分)
斑螫去头翅足.糯米拌炒.以米色微黄为度.炒后去米.除麝片外.共研细末.过绢筛.再合麝片乳细瓷瓶收贮.遇一切喉证.将随用膏药开摊.以此散放膏药中心.贴颈项对喉内肿处.左肿贴左.右肿贴右.左右俱肿.两边皆贴.阅五六时.揭去膏药.贴处必起水泡.用针刺破.揩净毒水.即能消肿止痛.亦救急法也.
平险如意散 治一切白喉内外俱肿急证.
赤小豆(四钱) 大黄(四钱) 芙蓉叶(四钱) 蚊(三钱) 四季葱(三根) 鼠粘(三钱) 燕子窝泥(五钱)
共研细未.将四季葱抖汁.以陈茶水白酒各半.共调和炒微热.敷颈项.拔毒外出.消肿止痛.
引龙归海散 治寒证白喉急证.
本制附片(五钱) 吴萸(三钱)
共研细末.白酒调作二饼.贴两足心涌泉穴.若天气寒.用火微烘.庶无根之火浮越于上.得此引之而自降.亦以类相求之法也.


颊车穴.在耳下八分.属足阳阴胃经.
少商穴.第一手指内甲角.属手太阴肺经
商阳穴.第二手指外甲角.属手阳有大肠经
中冲穴.第三手指中甲角.属手厥阳心包络经.
关冲穴.第四手指内甲角.属手少阳三焦经
少冲穴.第五手指内甲角.属手少阴心经
凡此六穴.应病行针.穴处俱离指甲韭菜叶宽.如病者畏针穴之多.只针少商一穴.亦立起沉 .
宜针出恶血为妙.无血者不治.再用生姜擦针口.布条包裹.以避风袭入针口.
三方 银针
太阴肺经大指内侧.去甲角一韭叶.
(图缺)
中指端去甲角一韭叶.系厥阴心包经
(图缺)
在小指甲内侧去甲角一韭叶.系少阴心经
(图缺)
在二指内侧.去甲角一韭叶.系阳明胃经.
(图缺)
在四指外侧去甲角一韭叶.系少阳三焦经
(图缺)
人有大小长短不同.以同身寸尺取之.人长则寸长.人短则寸短.老幼男妇皆然.取法男左女右.屈中指以草量中节屈纹为准.
(图缺)
颊车在耳下.同身寸八分.曲颊端近前陷中.开口有空.即是穴.系阳明胃经.


西洋参(二钱) 大梅片(一钱) 云连(一钱五分) 山慈菇(一钱) 元明粉(六分)硼砂(三钱) 人中黄(一钱) 西洋参叶(八分,去梗) 薄荷(七分) 块儿茶(五分) 建青黛(五分)
上药除梅片青黛元明粉外.共研极细末.过绢筛.再合梅片青黛元明粉
同kt 精细.瓷瓶收贮.黄蜡封固瓶口.勿使泄气.用法同前.

(评门人吴玉纯稿)
或问白喉一书,养阴忌表,专以大剂甘凉镇润,然则治喉之法,果尽于此,而从前表散之方,皆可废弃乎。曰、治病之要,在乎辨症,辨症之道,求其精确。凡喉症之宜暂表者,必头疼板痛,鼻塞流涕,音声重浊,此为外寒包热,实喉症之轻浅者,辛凉散之即愈。近人以其辛散有效,于喉症之重者,亦必用之,用而不效,以为辛凉尚轻,继以辛温,口耳相传,并无他法。考之于古,无是理也。医书之中,伤寒金匮,最为近古,其论咽痛,独详于少阴之经,以少阴之脉,上循喉咙,为津液往还之道路也。首条症见胸满心烦,用猪肤白蜜,清润甘养之意,毕露于此。其但咽痛而无烦满者,少阴之热不盛,则甘草汤平调之。挟有外感不瘥者,加桔梗桔梗汤。必不差而始加,其慎表之意若此也。其非少阴炽热,而由寒热杂沓为者,方书所谓乳蛾之类,苦酒汤主之。其寒犯肾中之痛,则又有半夏散及汤之方。后贤详其证状,谓猝然而起,不红不肿,但觉大痛异常,暴喑无音,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用麻附细辛汤。然此症百不得一,姑备其法而已。惟是猪肤汤一方,实与白喉书中养阴清肺汤后先相望,诚以白喉一症,火热自内而发,燔灼于少阴经中,少阳之风,亦因之而动,火乘风势,风助火威,少阴天一之源,几乎有涸绝之势。求其属以济之,非壮水之主,不足以制阳光,养阴清肺者,求其属以济之也。是故其初起也,咽中干涩,咽物窒碍而痛,心中烦热,口鼻面上,皆觉烘热,绝无表寒之症象。然病犹在少阴本经,火未得风,势未炽也。至盛极而动少阳之风,则目眩昏花胸胁不和。经络焦灼,或作掣引之状,而风与火相合而暴煽矣。煽及阳明,则蒸灼胃中之浊为腐,煽及肺金则熬炼阴中之液,尽化为痰。肺胃清旷之区,已成燎原之势。肺败而鼻塞音喑,喘逆痰升矣。胃败而衄流臭腐,神明糊乱矣。病至此,虽有智者,不能与谋。曰、不然。白喉之重者,其初起往往骨节疼痛,大寒大热,状类伤寒,苟不挟外感,何以若是。曰、白喉外感者,感冬春温热之邪,郁伏少而成温毒,非风寒也。即病起之时,或触微邪,只足以鼓动少阳之风,少阳者,人身内生之风也,内风动而外风已不知何往,而少阴之火,乃因之愈炽矣。故伤寒寒热,必先凄清怯冷,肢节疲倦,由寒而生热。白喉寒热,必先肢肤焦燥,肢节烦疼,热极而生寒。曰、热极生寒,经训有之,然其理尚惝恍而无凭也。曰、阴阳之亢战,观于天地之风雷而知之矣。譬如盛夏之令,炎 燔热,郁蒸不解,而后日月为之晦冥,万窍为之怒号,雷电为之大作。人身亦犹是也,阳亢之极,一线之阴气,欲承而不得承,乃作寒热交战之象。安得与伤寒寒热相提并论乎。然则喉痹缠喉二症,果有异于此乎。曰、喉痹红肿为实火,厥阴之火也。缠喉肿闭为痰火,阳明之火也。白喉色带淡白,初起不甚肿痛为虚火,少阴之火也。本书中猛将之类,神仙活命汤方,即可治厥阴阳明之火。此外又有烂喉丹痧一症,其痧未透时,必须表散,本书除瘟化毒汤中有葛根薄荷,大可胜任。盖少阴伏邪,达于少阳,必须归于阳明,从肌肉而出,故伤寒论云,阳明者土也,万物所归。若与麻桂羌防等类,必至毒热四窜,奔腾莫制。况葛根薄荷辛凉甘润,与辛温燥烈之品,自有分别。伤寒论少阴篇中,先猪肤而次桔梗,此书首生地而殿葛根,三方鼎峙,直追南阳心法,未可仅以乩谶之语观之也。苟凡有医书,皆能如是之规绳划一,禁忌分明,庶几一病有一定之方,而无杂药妄投之虑矣。
条分缕析,推阐靡遗,是熟精南阳书而神于变化者,不独为白喉一症作功臣也。玉机微义喉痹谓、一言可了者火是也。又谓、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其急于治火,同也。

陆童 痧后失音咽喉内关白腐,气喘鼻煽,喉有痰声,苔黄脉数。痧火蕴蒸肺胃,肺津不布,凝滞成痰,痰热留恋肺胃,肺叶已损,气机不能接续,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有热,所以内关白腐,音声不扬,会厌肉脱,症势危笃。勉拟清温解毒,而化痰热,勒临崖之马,挽既倒之澜,不过聊尽人工而已。
金银花(三钱) 京玄参(三钱) 象贝母(三钱) 活芦根(去节,一尺) 连翘壳(三钱) 薄荷叶(八八)天花粉(三钱) 淡竹油(冲,一两) 甘中黄(八分) 京赤芍(二钱) 冬桑叶(三钱) 大麦冬(二钱)

白喉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是引起小儿白喉的病原菌,属于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棒状杆菌种类较多,包括白喉杆菌和类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为非致病菌,常见的有假白喉杆菌,结膜干燥杆菌、溃疡杆菌和痤疮杆菌等。本章介绍白喉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白喉杆菌细长稍弯,排列不规则,常呈l、v、x、t等字形或排成栅栏状。革兰氏染色阳性;用美兰液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常呈着色深的颗粒;用奈瑟氏染色菌体染成黄褐色,一端或二端染成兰色或深兰色颗粒,称为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是本菌形态特征之一。
(二)培养特性
白喉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8,在含血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0.033%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且亚碲酸钾能抑制标本其他细菌的生长,故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可作为棒状选择培养基。根据在此培养基上白喉杆菌落的特点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杆菌区分为重型(gravis)、中间型(intermedus)和轻型(mitis)三型,三型白喉杆菌的分布有所不同,常随地区和年份有别,有流行病学意义。
(三)抵抗力
湿热的抵抗力不强,对一般消毒剂敏感。60℃经10分钟或煮沸迅速被杀死,1%石炭酸中经1分钟死亡,但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无芽胞的细菌为强,在日常物品、食品及衣服上能生存多日,本菌对青霉素和常用抗生素比较敏感。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性
本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白喉毒素。白喉毒素是含有两个二硫键的多肽链,分子量为62,000。经蛋白酶水解后,可分为a和b两个片段,中间仍由二硫键联接。b片段,无酶活性,但能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并通过易位作用使a片段进入细胞。a片段具有酶活性,能将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nad+)水解为烟酰胺及腺嘌呤二磷酸核糖(adpr)两部分,并催化延伸因子-2(elongation factor-2,ef-2)与adpr共价结合,使ef-2失去转位活性,从而中止肽-trna及mrna在核糖体上由受位转移至供位,肽链不能延长,细胞蛋白质合成受阻,细胞死亡,病变产生。
仅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源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因为白喉毒素就是β棒状杆菌噬体毒素基因(tox+)编码的蛋白质。tox+基因的表达与菌体无机铁含量密切相关,铁含量适量时, tox+基因表达,否则不表达。
白喉杆菌尚产生一些侵袭性物质,如类似于结核杆菌的索状因子(cord factor),能破坏细胞的线粒体膜,导致呼吸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受到抑制。
白喉的传染源是白喉病人及恢复期带菌者。本菌存在于假膜及鼻咽腔或鼻分泌物内,经飞沫、污染物品或饮食而传播。白喉杆菌侵入易感者上呼吸道,通常在咽部粘膜生长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及侵袭性物质,引起局部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粘膜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血管扩张,粒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因此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pseudomembrane),若病损进一步扩展至喉部或气管内,可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尽管细菌一般不侵入血流,但外毒素可被吸收入血,迅速与易感组织细胞结合,使心肌、肝、肾和肾上腺等发生退行性病变,并可侵犯腭肌和咽肌的周围神经细胞,临床上出现心肌炎和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机能障碍,血压下降等症状。本菌偶有侵害眼结膜、外耳道、阴道和皮肤伤口等处,也可形成假膜。
(二)免疫性
白喉病后有较强的免疫力,主要是机体能产生中和白喉外毒素的抗体(lgg)。1~5岁易感性最高,5岁以上易感性逐渐下降,成人绝大多数由于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已获得免疫力。
锡克氏试验(schick's test)用于测定人体对白喉有无免疫力,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接种。方法是在左前臂屈侧皮内注射0.1ml白喉毒素(含1/50的豚鼠最小致死量),同样在右前臂屈侧皮内注射对照毒素(加热80℃经5分钟破坏其毒性)0.1ml,作为对照。阴性反应,两侧注射处都没有出现红晕或浸润,表露机体对白喉有免疫力。阳性反应,左侧注射处24~36小时后,出现圆形微隆起红晕,逐渐形成红肿硬块,至第四天达最高峰,直径达1~2cm,7~14日后反应逐渐消退,而对照侧没有反应,表示对白喉没有免疫力。假阳性反应,表示既有免疫力,又有变态反应。混合反应,表示机体对白喉毒素没有抗毒免疫力,但对毒素蛋白则有变态反应,应注意区别。
三、微生物学诊断
临床上疑似白喉的病人不必等待检验结果,应立即给予抗毒素和抗生素治疗。但对于白喉流行期的首例病人应做微生物学检验予以证实。
(一)直接染色镜检
用棉拭采取假膜边缘部渗出物,涂片,用奈瑟氏染色或美兰染色,镜检有无含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结合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通过细菌培养并进行毒力试验。
(二)凝固血清棉拭培养法
将沾有马或牛血清的棉拭子放在无菌试管内,经8~10磅蒸气灭菌20~30分钟,并使血清凝固,且此凝固血清棉拭采取病人咽部标本,置37℃培养8~10小时后,直接涂片镜检。此法可作为大量检查时快速培养诊断之用。
(三)培养检查
将棉试检材接种于鸡蛋斜面或loeffer's血清凝固斜面培养基及亚碲酸钾平板培养基上,置37℃培养,待斜面或平板上长出典型的灰色疑菌落,挑取转种到鸡蛋呀或血清斜面进行分离培养,以供进一步形态染色或毒力试验鉴定。
(四)毒力试验
1.豚鼠试验 取体重250g 豚鼠2只,其中一只试验前12小时,由腹腔注射白喉抗毒素250~500单位,供做对照。然后对照。然后各于皮下注射48小时的培养液2ml,若于2~4天注射抗毒素的豚鼠死亡,而对照豚鼠存活,便证明所试验菌株为有毒白喉杆菌。
2.e平板试验将浸有白喉抗毒素的无菌滤纸条贴在含20%马血清的琼脂平板上,然后沿滤纸条垂直方向划线接种待测细菌,同时也接种已知产毒株和不产毒株做为对照。37℃培养48小时后,若待检菌株产生白喉外毒素,则在滤纸条和划线生长的菌苔交界外出现白色沉淀线。
四、特异防治
预防接种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6个月以上至3见儿童应预防接种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百日咳菌苗三联制剂或明矾白喉类毒素。8岁以上锡克氏试验阳性者也需接种。对密切接触过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可肌内注射1000~2000单位白喉抗毒素作紧急预防,同时注射白喉类毒素以便延长免疫力。
白喉抗毒素做为特效治疗制剂,应在发病早期注射足量的白喉抗毒素,一般用量为2万~10万单位,作肌肉注射,重者可作静脉滴注。使用抗毒素血清之前进行皮肤试验,防止发生异种血清过敏反应。使用抗毒素的同时,应给予抗菌治疗,如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肌注,直至症状消失和白喉杆菌培养阴性为止。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咽、喉、鼻部粘膜充血、肿胀并有不易脱落的灰白色假膜形成。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

是革阳性杆菌,两端常见异染颗粒。白喉杆菌侵袭力较弱,但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以冬、春季多见。解放后我国推广儿童进行百白破三联预防接种,白喉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仅见于少数未注射预防针的儿童。白喉杆菌在咽部粘膜层繁殖分泌外毒素,外毒素在局部组织引起炎症坏死,可在咽及扁桃体上形成假膜。吸收入体内的外毒素,可与细胞结合引起病变,其中以心肌、末梢神经和肾脏等处较显着。白喉外毒素和组织结合时间越长越牢固。
(一)临床表现 咽及喉白喉多见,潜伏期为1~4天,有发热咽痛,全身症状轻,扁桃体红肿,其上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拭之易出血。喉白喉可引起喉部水肿发生呼吸道梗阻,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假膜可延伸入气管及支气管内。并发症有中毒性心肌炎,表现心率快,心音低钝,心扩大,血压下降或心力衰竭。亦有周围神经麻痹,表现在悬雍垂反射消失,吞咽时水等由鼻孔呛出。
(二)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在(10~20)×10[sb]9[/sb]/l,咽拭子涂片可找到白喉杆菌。
(三)诊断 对未接受过白喉预防接种者,有上述临床表现以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及涂片找白喉杆菌有助诊断。但有些不典型、轻型或鼻白喉,有时诊断发生困难。
(四)治疗 除了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外,保持口腔卫生及呼吸道通畅,对发生喉梗阻者要及时作气管切开。由于白喉外毒素结合后不能被抗毒素中和,因此,要早期注射白喉抗毒素。抗毒素是由马血清制备的,用前必须作皮试阴性后方可使用,剂量2万~10万u。对中度白喉患者可用2万~4万u,肌注或静脉滴注。如大于2万u,可将之溶于200ml生理盐水缓慢点滴。严重白喉患者可用4万~10万u肌注或静滴,一次给完。如皮试阳性者需稀释后按脱敏法给之(稀释10倍分次皮下注射)。抗生素可用青霉素g80万u肌注者,如对青霉素过敏,可口服红霉素0.375g,3/d。疗程7~10天。

本品系由百日咳菌苗原液、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供儿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之用。
1 抗原要求
1.1 百日咳菌苗原液应符合附录1《百日咳菌苗原液制造及检定要求》中2.4项的规定。
1.2 精制白喉类毒素应符合《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4项的要求。
1.3 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应符合《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4项的要求。
2 制造
2.1 配方
每ml制剂中各种抗原成份含量如下:
百日咳菌45亿~90亿
精制白喉类毒素20lf
精制破伤风类毒素5lf
2.2 吸附剂配制,见《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5项。
2.3 氢氧化铝稀释
以蒸馏水按吸附后之总量将氢氧化铝原液稀释成1.0~1.5mg /ml。硫柳汞含量不超过0.01%(g /ml),氯化钠含量补足至0.85%(g /ml),高压蒸汽灭菌。
2.4 吸附
按计算量将精制白喉类毒素、精制破伤风类素及百日咳菌苗原液加入稀释好的吸附剂内。调节ph至5.8~7.2。
2.5 分批
同批吸附剂同批配合的原液同次吸附的制品为1批。如用大罐吸附时,所用抗原和吸附剂可以多批混合(精制类毒素不超过3批),每罐为1批。
3 成品检定
3.1 物理化学检查
3.1.1 振摇后应呈均匀乳白色混悬液。不应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
3.1.2ph值应为5.8~7.2。
3.1.3 氯化钠含量为0.75%~0.9%(g /ml)。
3.1.4 硫柳汞含量为1.0%~0.5%(mg /ml)。
3.1.5 硫柳汞含量不超过0.01%(g /ml)。
3.2 鉴别试验
抽取样品,另枸橼酸钠或用其他适宜方法将吸附剂溶解后,离心沉淀百日咳菌体和残留的吸附剂,按《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7.6项、《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7.6项和附录1《百日咳菌苗原液制造及检定要求》中2.4.3项进行鉴别试验。
3.3 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3.4 毒性试验
应符合附录1《百日咳菌苗原液制造及检定要求》中2.4.5项的规定。
3.5 安全试验
3.5.1 小白鼠法
体重18~20g之健康小白鼠5只,每只皮下注射检品0.5ml观察7日,不得有局部脓肿或死亡。
3.5.2 豚鼠法
用体得300~400g豚鼠,每批制品不少于4只,每只皮下注射2.5ml,分两侧,每侧1.25ml,应符合《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4.4项及《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4.5项要求。
3.6 效力试验
3.6.1 百日咳菌苗免疫力试验
每3批抽1批进行,应符合附录1《百日咳菌苗原液制造及检定要求》中1.2.5项的规定。
3.6.2 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的效力试验
每更换1批类毒素时进行。取体重300~400g豚鼠4只,每只皮下注射0.5ml,第30天采血,将分离的血清等量混合,进行白喉破伤风抗毒素单位测定。
3.6.2.1 白喉抗毒素单位测定
用lr /300家兔皮内法,要求每ml血清达到0.25iu。
3.6.2.2 破伤风抗毒素单位测定
用l+/100小白鼠皮下法,要求每ml血清达到0.5iu。
3.6.2.3 白喉类毒素的效力试验亦可采用攻毒法。取体重300~350g豚鼠5只以上,每只皮下注射0.5ml。第30天各皮下攻击白喉毒素200个mld,观察7天,豚鼠死亡不得超过20%;同时另取体重240~270g豚鼠3只,各皮下注射1个mld毒素作为对照,2只对照豚鼠应发病并于96小时内死亡,允许另1只较晚死亡或发病。
3.6.2.4 亦可按who推荐的效力检定方法(见《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附录和《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附录)。
4 保存与效期
应保存于2~8℃。自吸附之日起效期为1年半。

本品系由百日咳菌苗原液、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每ml中含百日咳菌8个效力单位,精制白喉类毒素20lf、精制破伤风类毒素5lf。供儿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之日。
本品为乳白色悬液,含硫柳汞防腐剂,放置后菌体易下沉,但经振摇后能均匀分散。
接种对象
3个月~6周岁儿童。
用法
1.臀部外上方1/4处或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经消毒后肌内注射。
2.免疫程序与剂量
自3月龄开始免疫,至12月龄完成三针次免疫,每针间隔4~6周。18~24月龄注射第4针。每次注射剂量为0.5ml。
禁忌
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
反应
注射本品后,局部可有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即行消退,如有严重反应应及时诊治。
注意事项
1.使用时应充分摇匀,如出现摇不散之凝块,有异物,安瓿有裂纹,制品曾经冻结,标签不清和过期失效者不可使用。
2.注射后,局部可能有硬结,可逐步吸收。注射第2针时应更换另侧部位。
3.应备1∶1000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用。
4.注射第一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再注射第二针。
保存
应保存于2~8℃暗处,不得冻结。

本品系由百日咳菌苗原液和精制白喉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用于经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全程免疫后的儿童做加强注射,预防百日咳白喉
1 抗原要求
1.1 百日咳菌苗原液应符合《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附录1中2.4项的要求。
1.2 精制白喉类毒素应符合《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4项要求。
2 制造
2.1 配方
每ml制剂中各种抗原成分含量如下:
百日咳菌45亿~90亿
精制白喉类毒素20lf
2.2 吸附剂配制,见《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5项。
2.3 氢氧化名稀释
以蒸馏水按吸附后之总量将氢氧化铝原液稀释成1.0~1.5mg/ml,硫柳汞含量不超过0.01%(g/ml),氯化钠含量补足至0.85%(g/ml),高压蒸汽灭菌。
2.4 吸附
按计算量将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百日咳菌苗原液加入稀释好的吸附剂内。调节ph至5.8~7.2。
2.5 分批
同批吸附剂同批配合的原液同次吸附的制品为1批。如用大罐吸附时,所用抗原和吸附剂可多批混合(精制类毒素不超过3批),每罐为1批。
3 成品检定
3.1 物理化学检查
3.1.1振摇后应呈均匀混悬液,不应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
3.1.2ph值应为5.8~7.2。
3.1.3 氯化钠含量为0.75%~0.95%(g/ml)。
3.1.4 氢氧化铝含量为1.0~1.5ml/ml。
3.1.5 硫柳汞含量不超过0.01%(g/ml)。
3.2 鉴别试验
按《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3.2项进行。
3.3 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3.4 毒性试验
应符合《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附录1中2.4.5项的要求。
3.5 安全试验
应符合《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中3.5项的要求。
3.6 效力试验
3.6.1 百日咳原液免疫力试验
成品应每3批抽检1批。应符合《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附录1中1.2.5项要求。
3.6.2白喉类毒素的效力试验
每更换1批类毒素时进行。用体理300~400g豚鼠4只,每只皮下注射0.5ml,第30天采血,将分离的血清等量混合,进行白喉抗毒素单位测定。
3.6.2.1 白喉抗毒素单位测定
用lr/300家兔皮内法,要求每ml血清达到0.25iu。
3.6.2.2 白喉类毒素的效力试验亦可采用攻毒法。用体重300~350g豚鼠5只以上,每只皮下注射0.5ml。第30天各皮下攻击白喉毒素200个mld,观察7天,豚鼠死亡不得超过20%;同时另取体重240~270g豚鼠3只,各皮下注射1个mld毒素作为对照,2只对照豚鼠应发病并于96小时内死亡,允许另1只较晚死亡或发病。
4 保存与效期
宜保存于2~8℃。自吸附之日起效期为1年半。

本品系由百日咳菌苗原液和精制白喉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每ml制剂中含百日咳菌8个效力单位,精制白喉类毒素20lf。用于经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全程免疫后的儿童做加强注射,预防百日咳白喉
本品为乳白色混悬液,含硫柳汞防腐剂,放置后菌体易下沉,但经振摇后能均匀分散。
接种对象
6周岁以下儿童。
用法
1.臀部外上方1/4处或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经消毒后肌内注射。
2.剂量:0.5ml。
禁忌
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发热者暂缓注射。
反应
注射本品后,局部可有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自行消退。如有严重反应,应请医生及时诊治。
注意事项
1.使用时应充分摇匀,如出现摇不散之凝块,有异物,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或过期失效者不可使用。
2.注射后,局部可能有硬结,可用热敷,可逐步吸收。
3.应备1∶1000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用。
保存
宜保存于2~8℃暗处,不得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