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分湿热
( qifenshire )
别名: 肠伤寒 , 疹伤寒 , 钩端螺旋体病 , 登革热
中医
简介: |
本证多见于夏季或夏秋之交,天气炎热,雨湿较多,相互蒸腾而致湿热之邪相合,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困滞于中焦脾胃,气机不利,脾胃呆腻,升降运化失司所致;或因夏暑气候炎热,人体外受暑热之邪,内而恣食生冷瓜果,甘肥厚腻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内生,内外合邪所致;亦可见于素体湿盛,外感暑热之邪。 |
病机: |
本证多见于夏季或夏秋之交,天气炎热,雨湿较多,相互蒸腾而致湿热之邪相合,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困滞于中焦脾胃,气机不利,脾胃呆腻,升降运化失司所致;或因夏暑气候炎热,人体外受暑热之邪,内而恣食生冷瓜果,甘肥厚腻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内生,内外合邪所致;亦可见于素体湿盛,外感暑热之邪。在临床上大致可表现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等三种不同的证候类型。并易兼挟食滞、痰阻等症,证候多属实,病位以在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为主。可见于暑温、湿温、伏暑等病初期、中期。 |
治疗: |
治疗法则: 清热、化湿。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白虎加苍术汤:生石膏(碎)30克、知母15克、炙甘草5克、粳 米10克、苍术12克。本方适宜于署热盛于阳明,兼有湿阻太阴之暑温挟湿之候。 (2)雷氏芳香化浊法:藿香叶6克,佩兰叶6克、陈皮8克、制半夏8克、大腹皮 6克、姜汁炒厚朴6克、鲜荷叶10克。本方适宜于湿热困阻中焦之湿重热轻之候。 (3)王氏连朴饮:川黄连(姜汁炒)6克、厚朴10克、石菖蒲6克、醋炒半夏6克. 淡豆豉10克、焦山栀10克、芦根30克。本方适宜于湿热困阻中焦之湿热并重之候。以上3方,水适量,煎取汁200~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2剂。 (4)甘露消毒丹:滑石450克、茵陈330克、黄芩300克、石菖蒲l80克、川贝母、木 通各150克、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各120克。上诸药晒干,生研极细(见火则药性变热)瓷瓶密收,每服9克,开水调服,日2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若为水煎剂,则减其药量。本方适宜于湿热交蒸,热势偏重,酿成热毒,充斥气分之候。 2.加减变化:若暑热较盛,口渴大饮,苔黄腻而偏燥者,可在基本方(1)中加竹叶12克、西瓜翠衣30克、荷叶l5克;若挟食滞,脘腹痞胀者,可在方(2)、(3)中加神曲12克、炒麦芽(或谷芽)12克、鸡内金10克、莱菔子10克,或服保和丸10克;若兼湿热阻滞下焦,小便短少而不畅者,可在方(2)、(3)、(4)中加白茅根l5克、滑石20克;若兼湿热痰浊凝聚心下,而见心下痞满,按之濡软不痛者,可在方(2)、(3)中加枳实12克、杏仁12克。 (二)饮食疗法 (l)薏苡仁粥:薏苡仁15克、砂仁6克、粳米100克,先将2药加水适量,煎取其汁,去渣,纳入粳米同煮,成粥状即可食用。 (2)茅根粥:白茅根50克、粳米100克,将茅根煎汁600毫升,纳入粳米同煮成粥。 (3)车前子粥:新鲜车前叶30~60克、葱白3根、粳米100克,将车前叶洗净、切 碎,同葱白煮汁后去渣,放入粳米同煮成粥。 施治要点: (一)湿热相合,往往胶结难解,每使病势缠绵,病情反复,非寒邪之一汗可解、非热邪一清即退,故治疗上不可求速,随证之变化而灵活加减。 (二)本证之化湿,应多用芳香清淡之品,以宣畅气机,不可滥用温燥之剂,以免助热伤津之弊;亦不可过于苦寒,以防败伤胃气。 (三)本证虽因气候、地理环境之影响,但亦与人体体质有密切的关系。素体肥胖者,多表现为湿重热轻,且易挟痰为患;而素体瘦癯之人,多表现为热重湿轻,且多阴伤证候。在选方用药上,对前者可辅以化痰化湿健脾之品,对后害可配以养阴之品。 (四)湿热之邪入于气分,病位主要在中焦脾胃,治疗虽以清热化湿为主,但由于湿热合邪,热蒸湿动,易于弥漫上下焦,故在治疗中,应注意与辛开化气、淡渗利湿、芳香化浊诸法配伍运用。 |
针灸: |
针刺:足三里、天枢、合谷、曲池、内关、中脘等,用泻法,持续捻针,每日1~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