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 gouduanluoxuantibing )

别名: 钩体病

西医

简介: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不同型别的钩端螺旋体(钩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剧、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似感冒重者可出现肺大出血、抽搐昏迷、全身出血倾向、黄疸,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
季节:
好发于夏秋季,以8、9月为高峰。
人群:
主要侵犯10-39岁的青少年和壮年。男性占80%左右。
诊断标准: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
1.流行区夏秋季节接触疫水。
2.急起发热、软弱无力。头痛、身痛、腓肠肌痛。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痛和腓肠肌压痛。
3.可有黄疸、出血、脑膜脑炎、肾损休克咯血
4.血沉增快,白细胞总数增多,尿常规和肝功能异常。
5.第1周取血、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第2周后取尿,查获钩体即可确诊。
6.单份血清凝溶试验效价1:400,补体结合试验1:40以上,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
[附]临床分型
(1)钩体血症型(原称流感伤寒型);本型的临床表现是早期钩体血症症状、体征的继续,并无明显器官损伤。部分较重的患者有较明显出血倾向,可有皮肤淤点、淤斑、结膜出血,偶有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尚有少见的皮疹、大关节肿痛、腮腺炎、附睾炎睾丸痛。亦有少数严重胃肠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可有低血压休克,而钩体病的典型体征却不明显。
(2)肺出血型:除初期的钩体血症症候群外,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咯血或血痰,胸部x线片亦有显示。临床又可分为肺普通出血型与弥漫性出血型。普通肺出血型症状体征较轻,但如治疗不当或经过赫氏反应后,可迅速转变为肺弥漫性出血型。肺弥漫性出血型的特点是缺氧、窒息。咯血量的多少与病情不成正比,应引起注意,且常为死亡的原因。
(3)黄疸出血型:早期主要为钩体血症症候群,在病程4~8天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进行性黄疸、出血和肾功能损害。重症病例可因尿毒症、大出血、肝昏迷而死亡。轻症则于黄疸出现后,全身中毒症状逐渐减轻,于短期内进人恢复期。
(4)肾功能衰竭型:较少见。钩体病急性期若出现大量蛋白尿、血尿、管型,且有氮质血症而无黄疸为此型,可出现少尿、无尿、尿毒症、酸中毒昏迷等。
(5)脑膜脑炎型:一般在钩体发病后数日即出现脑膜刺激症状、严重头痛,烦躁不安、嗜睡、神志不清、谵妄瘫痪等脑炎症状。重症可有昏迷抽搐急性脑水肿、脑疝及呼吸衰竭等。脑膜炎症状为主者预后较好;脑炎或脑膜脑炎为主者,预后较差。
上述临床分型不能截然分开,各型可相互转化。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钩体病应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诸方面综合诊断。流行地区的高危人群近期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符合“寒热、酸痛、全身软、眼红、腿痛、淋巴结大”者,均应考虑本病。
体征:
潜伏期为2-28d,平均约10d,潜伏期长短与预后无关。临床表现和症状的轻重主要取决于人体的免疫状态。本病按病程分早、中、晚三期。
早期各型起病均急骤、畏寒、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头痛位前额部,其次为眼眶后、两侧颞部或枕部,腰部、腿部或腓肠肌酸痛常见,尤以后者为著,压之更剧,伴皮肤感觉过敏。体温可达39℃以上,呈持续型,热程多在10d内。脉率与体温平行上升,少数可有相对缓脉。全身衰弱无力,不能站立、行走。发病第1日即可出现眼结膜充血、畏光、皮疹和淤点,少数伴肝、脾、淋巴结肿大。本期持续4-9d,体温渐减或恢复正常,同时血循环和脑脊液中钩体消失。
中期本期症状视钩体的型别、人体的免疫状态而有不同的临床类型:
(1)流感伤寒型:最多见,轻者发热持续3-5d自退,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相混,重者发热10余日,类似伤寒。部分病例有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以咯血鼻出血为多,便血血尿也可见。呕吐腹泻严重者血压可骤降,伴有少尿或无尿,神志恍惚昏迷,如抢救无效,即进入难治性休克而死亡。
(2)肺大出血型:起病与流感伤寒型相似,但于病程第2-4d出现咳嗽咯血等,来势猛,发展快。可能促发因素为病后未及时休息或长途转送;病人情绪紧张、过度劳累以及青霉素治疗引起的赫氏反应等。晚近研究发现,赫氏反应中钩体毒素使血中白细胞凝聚力增加,释放内生致热源,并使肺微循环发生障碍,从而促进肺弥漫性大出血。
(3)黄疸出血型:原称外耳(weil)病,近年中国少见。骤起畏寒发热,伴头痛、肌痛、淋巴结肿大及结膜充血,第3-6d出现黄疸,热退后病情加重,伴肝、肾功能衰竭
(4)脑膜脑炎型:少数病人病初有发热头痛、烦躁不安,数日后出现脑膜刺激征。个别病人神志不清、昏迷,重者发生脑疝及呼吸衰竭。以脑膜炎症状为主者恢复快、预后佳,以脑炎症状为主者的病情重,预后差。
晚期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热退,症状逐渐消失,进入恢复期。极少数患者在病程第2-3周,出现第2次发热, 为期3-5d,伴肌肉酸痛,可能与迟发超敏反应有关。再次出现的症状称“后发症”,如“后发热”、“眼后发症”和“神经系统后发症”等。
实验室诊断:
①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者占半数以上,最高可达70×109/l,偶可见非典型淋巴细胞。尿常规70%患者有轻度蛋白尿,红、白细胞或管型。脑膜脑炎型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300×l06/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与氯化物正常,蛋白定性呈弱阳性。②病程早期可从血、尿、脑脊液中检得钩体,但阳性率不高。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无后遗症,或经治疗后遗症基本恢复。
2.好转:尚有眼部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治疗:
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和后发病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作出处理,如高热应予物理降温,有明显失水、休克者适当补液,根据血压高低酌用升压药物。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饮食应选清洁易消化,并含丰富维生素b、c的食品。
(2)病原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首次剂量40万u,以后每6-8h肌注1次。重症的青霉素用量可加倍,但首次剂量宜小,以免引起赫氏反应。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应用可减轻反应。泼尼松(强的松)或泼尼松龙(强的松龙)每日30-40mg或氢可的松每日200-300mg静滴。疗程至少一周。对青霉素过敏者成人可用四环素0.5g静滴,每8-12hl次;或红霉素0.6g静滴,每8-12hl次。对重症患者可联合应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每日240mg静滴),或氯霉素每日1.5-2.0g。近年来中国已试制成功抗钩体的化学制剂,如咪唑酸酯和盐酸咪唑醇,治愈率均达90%以上。两者的应用尚不普及。
(3)后发症治疗:后发热除简单对症治疗外,必要时可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眼后发症除扩瞳外,对后发葡萄膜炎症状严重者可内服或静滴肾上腺皮质激素,并配合应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山莨菪碱等。脑内闭塞性动脉炎为脑部后发症最常见的病症,需应用较大剂量青霉素(每日240万-300万u,重者加大至800万-1000万u),疗程10d;同时并用泼尼松(强的松)或氢可的松,配合其他神经营养剂和细胞激活剂等。

“钩端螺旋体病” 相关论述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此病几遍及世界各大洲,尤以热带和亚热带为着。我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本病,并以盛产水稻的中南、西南、华东等地区流行较重。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6~10月)水稻收割期间,常以8~9月为高峰,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在气温较高的地区,终年可见其散发病例。
【病因】
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一般长6~10μm,宽0.1~0.2μm,有12~18个螺旋,其一端或两端常弯曲成钩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方法可以从脑脊液,尿,血查出钩端螺旋体dna,达到特异、敏感、快速诊断、并可区分类型。
【传染途径】
鼠类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农业劳动者,接触污染的田水,钩端螺旋体常经皮肤(特别是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本病的流行。在洪水泛滥或大雨后,也可有本病的流行,主要是猪的含菌排泄物污染水源所致。此外,污染的水或食物亦可经消化道粘膜引起感染;在患本病的孕妇,钩端螺旋体还可经过胎盘使胎儿受染。
疾病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制】
由于钩端螺旋体菌型、毒力大小和侵入人体数量的不同,以及人体免疫力和反应性的强弱,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轻重及类型亦有很大差异。依疾病的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制其病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1.早期败血症期)此期约相当于起病后的1~3天,为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后,经淋巴道和小血管进入血循环和组织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致。病理形态改变比较轻微,而功能改变较为显著。主要是全身感染中毒性微血管功能改变及肺、肝、肾、心、中枢神经系统等急性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早期中毒症候群,如畏寒、发热、乏力、头痛、躯干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和鼻衄等。
2.中期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此期多发生于起病后第3~10天。在败血症继续发展的基础上,钩端螺旋体及其毒素进一步引起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造成临床上不同的病型。如无明显器官损害,临床上表现为流感伤寒型;如有明显器官损害,则根据受损器官及其严重程度,分别表现为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又称weil病)、肾功能衰竭型和脑膜炎型等。各型间有时可有一定重叠。
3.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此期多发生在起病第7~10天以后。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后,最初出现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表现为肝、脾、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并不同程度地吞噬钩端螺旋体,但不能彻底予以消灭。在发病后1周左右,血液中开始出现特异性抗体,首先出现igm,以后出现igg,其水平随病程逐渐增高。与此同时,血液及各组织中的钩体开始减少并消失,临床上遂进入恢复期。多数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失而获痊愈。少数患者在热退后几天至6个月或更长时间可再出现发热、眼部及神经系统后发症。可能为迟发性变态反应所致。
【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本病的病理变化属急性全身性中毒性损害,主要累及全身毛细血管,引起不同程度的循环障碍和出血,以及广泛的实质器官变性、坏死而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炎性反应一般轻微。由于菌型和毒力的不同,所引起病变的轻重和主要累及器官的种类也有异。
1.肺 主要表现为肺出血,在肺出血型患者最为显著,多为黄疸出血群所引起,为近年来无黄疸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一般出现在病后3~5天,暴发者也可发生在病后1~2天。最初出血呈点状分布,以后点状出血不断增多和扩大,并互相融合,形成全肺弥漫性出血,使两肺各叶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外表呈紫红色,有如肝。切面见肺叶几乎全部或大部呈出血性实变,色暗红,酷似血凝块。气管和支气管几乎全为血液所充满(图18-24)。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显著充血,管腔极度扩张,但未见明显血管破裂现象。支气管和肺泡内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水肿和炎性反应均不明显。
[imgz]binglixue426.jpg[alt]弥漫性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肺切面[/alt][/img]
图18-24 弥漫性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肺切面几乎全部呈出血变实,酷似血凝块
2.肝 肝的病变以黄疸出血型患者最为显著。肉眼观察肝肿大,质软,色黄。镜下见肝细胞混浊肿胀、脂肪变性和小叶中央灶性坏死。disse腔水肿,肝细胞索离解。枯否细胞增生。汇管区胆小管可见胆汁淤滞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钩体含量在全身各器官、组织中,以肝为最多。主要存在于disse腔和毛细胆管内,肝细胞和枯否细胞内可见变性的钩端螺旋体。由于肝细胞的损害可引起胆汁排泄功能降低和凝血功能障碍,故临床上可见重度黄疸和广泛皮肤、粘膜出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功能不全或肝肾综合征。
3.肾 肾损害可以单独存在(肾型钩端螺旋体病),也可与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特别是黄疸出血型同时存在。肉眼观,肾稍肿大,切面见皮质苍白,髓质淤血,偶见肾包膜出血。镜下主要见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肾小管腔扩大,其中含有蛋白、红细胞、粒细胞和细胞碎片,并可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管腔。肾间质可见充血、水肿或出血,有散在的小灶性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少量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肾小球一般无明显改变。肾组织内易查见钩端螺旋体,可见于肾间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管腔内。肾损害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造成肾损害的原因除毒素作用外,肾微循环障碍所致的缺氧亦起一定的作用。
4.其他器官组织病变
(1)心脏:心脏常扩大,质地较软,心外膜和心内膜可见出血点。镜下见心肌细胞普遍混浊肿胀,偶见灶性坏死。间质有水肿、出血和血管周围炎,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夹杂有少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临床上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及心肌炎的征象。
(2)横纹肌:以腓肠肌病变最为明显。镜下主要见肌纤维节段性变性、肿胀、横纹模糊或消失,并可出现肌浆空泡或溶解性坏死,肌浆及肌原纤维溶解消失,仅存肌纤维轮廓。间质有水肿、出血和少量炎细胞浸润。临床上出现腓肠肌压痛。
(3)神经系统:部分病例有脑膜及脑充血、出血、炎细胞浸润和神经细胞变性。这些病变在钩体病的脑膜脑炎型最为明显。临床上出现脑膜脑炎的症状和体征。
(4)脾、淋巴结: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和炎细胞浸润,可引起脾和淋巴结肿大。
(5)肾上腺:皮质内脂质减少或消失,皮质和髓质均可有出血及灶性或弥漫性炎细胞浸润。
【后发症
1.眼部病变 眼部病变多在热退后1周至1月左右发生。最常见者为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全葡萄膜炎。并可出现巩膜表层炎,球后神经炎玻璃体混浊
2.脑动脉炎 患者多为儿童,亦可为青壮年。患者常在急性期症状消失后1~5月出现偏瘫和失语等症状。主要病变是脑底多发性动脉炎及其所引起的脑实质损害。病变主要累及脑底动脉各干支,以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病变最重,大脑后动脉次之。病变呈跳跃性节段性分布,使该动脉粗细不匀、僵直或呈灰白色绳索状。此外,在基底节及其邻近脑实质内可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明显扩张充血,有的聚集成簇。镜下见受累动脉早期可为全动脉炎,较晚期则主要为增生性动脉内膜炎,使内膜显著增厚,可引起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偶尔可并发血栓形成(图18-25)。脑实质可因缺血而发生轻重不一和不同部位的水肿、出血和多发性软化灶。
[imgz]binglixue427.jpg[alt]钩端螺旋体病发症——脑动脉炎模式图[/alt][/img]
图18-25 钩端螺旋体病发症——脑动脉炎模式图动脉内膜高度增生变厚,管腔变狭窄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包括韦尔综合征,传染性(螺旋体)黄疸和犬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发生于很多野生和家养动物中,有些动物是作为带菌宿主,在其尿中会有螺旋体,另一些则可发病和死亡。人是通过与动物及它的尿接触而获得感染。
虽然钩端螺旋体病是农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场工人的职业病,多数受染者是在游泳之类活动时接触污染的水之类活动时而感染。美国每年夏季和早秋报告有40~100例病人,因为钩端螺旋体病的典型病例症状酷似流感,可能很多病例未被报告。
【症状和诊断】
感染钩端螺旋体后症状通常在2~20天内出现,疾病一般以发热头痛、严重的肌痛和寒颤骤然开始,约10%~15%的患者出现累及肺部的症状(包括咯血)。寒颤和发热发作时体温常达到39℃,持续4~9天,在第3到第4病日可出现眼发红的症状。
发热数日后消退,但与其他症状一起在第6~12天之间再次出现,刚好在这个时候脑膜的炎症(脑膜炎)常常出现,引起颈发硬、头痛、有时神志不清和昏迷。然而这些症状并非由于脑膜的感染而更多的是由于机体迅速消灭螺旋体后释放毒素的反应引起。孕妇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可发生流产
韦尔综合征是钩端螺旋体病的一种严重型,患者持续发热、神志不清和凝血功能不良导致组织内出血。这种综合征开始仍像本病的一般表现。血化验检查显示有贫血,在病程第3~6天发生肾及肝损伤的表现。肾的异常可引起尿痛和血尿。肝损伤倾向于较轻,常能完全恢复。
医生可根据血、尿或脑脊液标本培养分离到钩端螺旋体而确定诊断,更常用的是测定血中抗钩端螺旋体的抗体。
【预后和治疗】
没有黄疸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常能恢复,黄疸提示肝脏损害,可增加病死率到10%,一般在60岁以上的人更高。
多西环素在暴发流行时可预防本病,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或同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本病,在严重病例抗生素可静脉给药。患者不需要隔离,但在处理和操作其尿液时必须小心谨慎。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引起的传染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症者在急性期主要有突起发热,畏寒,眼结膜充血,头痛腰痛,全身酸痛和小腿部腓肠肌酸痛伴乏力和全身淋巴结肿大。重症者可并发黄疸、出血、肺出血、肾炎和脑膜脑炎等不同表现,可导致死亡。各种钩体病共同的早期症状可归结为“寒热、酸痛、全身乏力”,“眼红、腿痛、淋巴(结)大”,如能记住这两句话,就有助于对本病的早期诊断。
钩体病遍及世界各地,但以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发病为最多。我国除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外,其余27个省市区均发现有病人或带菌动物。本病主要的带菌动物有鼠类、家畜(猪、牛)及家养动物(犬)等,它们的粪尿排泄物污染水源后通过破损皮肤的接触而感染,也可经口腔粘膜而侵入。此外,也可经污染的饮食而感染。
本病多见于农民、野外工作者、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及饲养员等,外来人员进入疫区从事地质勘探、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抗洪救灾或旅行,均有可能染上此病。因此,如在本病流行区居住或有过旅游,在夏秋流行季节,于起病前3周内有疫水接触史,有接触猪、鼠尿史或饮水食物被鼠尿污染后进食者,出现发热、畏寒、酸痛、乏力、眼红和腿痛等症状时应立即考虑钩体病的可能性,及早去医院就诊。
钩体病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性群众性的措施,以灭鼠和预防注射为主,是减少本病的暴发流行和减少发病的关健。
(1)消灭和管理传染源,大搞灭鼠防病,灭鼠保粮群众运动,结合“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不让畜尿粪直接流入阴沟、池塘、河流和稻田,防止雨水冲刷等。避免接触被污染了的水源,诸如涉足或游泳于家畜可接触的农村池塘。当进入污染的水域时,应穿防护衣着如皮靴,以及处理动物尸体时戴手套,都有助于防止感染。
(2)增强人体抵抗力,进行全程、足量、多价的钩体菌苗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流行和降低发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