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 naozhengdang )

别名: 损伤昏厥 , 气闭昏厥

中医

简介:
因损伤而引起的意识障碍或意识丧失者谓之损伤昏厥,而以高处坠下或受外力打击,脑受震荡,气为震激,心窍壅闭,而致卒然昏倒者称为气闭昏厥损伤昏厥从属于损伤内证。
诊断:
损伤昏厥的辨证,应从"血气错乱"的病机出发,分辨其以伤气为主,抑或以伤血为主。伤气所致气闭昏厥伤血则致血瘀气滞,故临床可分为二型:
1.气闭昏厥
证候:伤后即出现暂时昏迷手足厥冷,约在半小时以内可以苏醒,苔薄白,脉伏。
辨析:头部内含脑髓,伤力轻者,脑髓受震,气壅闭塞,以致神明失司而昏迷一时,阳气乱不得输布故而见手足厥冷,偈时较短故舌质、苔未见异常,气闭于内,则见脉伏。
2.血瘀气滞
证候:醒后常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诸证,但无再昏厥。
辨析:阳气虽乱一时,气闭得宣通,但瘀血难消散,瘀阻于上,升降失司,故呈现头痛、呕恶诸症。
治疗:
昏厥初期阶段气闭昏厥期以"芳香通闭开窍"为治则,经及时处理能逐渐苏醒伴有头晕头痛者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治则
一、辨证选方
1.气闭昏厥
治法:芳香通闭开窍
方药: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合香30g,麝香60g,冰片30g,安息香60g,青木香60g,白檀香60g,沉香60g,乳香30g,丁香60g,香附6陀g,荜茇60g,犀角60g,朱砂60g,诃子6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研碎冲服
2.血瘀气滞
治法:活血逐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丹参20g,石决明25g,赤芍15g,桃仁15g,川芎10g,红花10g,菊花10g,牛膝10g,麝香0.25g,(冲服,或白芷10~15g代),葱3根,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晕厥期加服至宝丹中期头痛眩晕天麻石菖蒲;胸闷加法半夏竹茹烦躁发热、惊厥抽搐加服紫雪丹,并加丹皮、黄芩山栀;恢复期见头目眩晕神呆加石菖蒲远志红参酸枣仁茯神;纳呆加香砂六君子汤心悸耳鸣,智力迟钝加杞菊地黄汤;肢体麻痹黄芪地龙当归尾。
二、专方验方
1.广西田七粉:用法:广西田七粉3g温开水冲服昏迷者可鼻饲),每日2~3次。
2.石氏柴胡细辛汤:处方:柴胡6g,细辛3g,薄荷3g,归尾9g,地鳖9g,丹参12g,川芎9g,泽兰12g,半夏9g。水煎眼。
三、其他疗法:醋热气熏蒸口鼻;
中药:
安神补脑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治疗脑震荡后期恢复阶段,疗效颇佳。
针灸:
针刺人中十宣合谷
推拿:
手法推按心胸两胁腋下腹上;

西医

简介:
脑震荡是指脑损伤后短暂性的脑功能障碍而无确定的器质变化,是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疾病
发病机理:
脑震荡时出现的意识障碍主要是脑干网状结构受到损害的结果。这种损害与颅脑损伤时脑脊液的冲击,暴力打击瞬间产生的颅内压力变化,脑血管运动功能的紊乱,脑干的机械性牵拉或扭曲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体征:
伤后立即发生意识障碍,表现为一时意识恍惚或完全昏迷,持续数秒、数分钟,重者可较长,但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清醒后意识仍有一段时间表现迟钝,然后渐恢复正常。对受伤当时及伤前片刻的情况不能回忆,即所谓"逆行性遗忘"。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瞳孔或大或小,呼吸浅慢,脉搏微弱等植物神经和脑干功能紊乱的表现。伤后亦有耳鸣失眠、烦躁不安、怕吵闹、畏光,怕震动、心悸及思维、记忆、判断能力差等症状,一般持续数日、数周即可消失,个别持续时间较长。多数患者有头痛头晕,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卧床时较好,活动后加剧,一般于3~5日后自行消失。多数伤员呕吐数次后即停止。如头痛呕吐持续加重,应警惕有发生颅内血肿的可能。
体检:
神经系统检查多无明显阳性体征。可有深、浅反射呈对称性减弱或消失。
电诊断:
脑电图检查无异常。
影响诊断:
ct检查无异常。
脑脊液:
腰穿颅内压力多在正常范围,脑脊液内不含红细胞,少数为颅内压力降低或轻微增高。
治疗:
1.休息及饮食:一般应卧床休息一周,自择体位,不过度用脑。对于症状轻微,能早期活动,在活动后又无症状加重者,亦可让其早期下床活动。脑震荡患者症状较轻者可进普食,症状较重者应进低盐易消化饮食或半流质饮食。
2. 对症治疗:脑震荡患者对症治疗不可缺少,应着重治疗易于排除的症状,以增强病人可以完全治愈的信心。口服镇静、镇痛药物及脑功能恢复药物,必要时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如三磷酸腺苷、胞二磷胆碱、辅酶a、细胞色素c等。
3.心理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生脑震荡后,有的从此便一直诉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对于这类病例,从伤后意识恢复后,就要避免暗示病人有发生脑震荡神经官能症的可能。对病员应加强解释,树立信心,多予体贴和鼓励。应诊时切忌草率从事,更不可用轻蔑、嘲讽的态度对待病人。对一些症状顽固患者,应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排除颅内外可能被遗漏的病变后,应用暗示疗法。
中西医结合:
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脑震荡的治疗应包括二个阶段,即昏迷期及清醒期。昏迷期在排除其他脑血管意外后可采取针刺人中十宣合谷及醋热气熏蒸口鼻。清醒后进入第二阶段治疗,卧床休息1~2周,注意观察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若症状轻微者,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并多作解释以减少病人的恐惧心理和思想负担,有助于恢复健康。若头晕头痛心悸耳鸣失眠怔忡等症状较为明显,则是脑海震动,惊忧元明,治以镇惊止痛,安心宁神,方选脑震荡散(《平乐正骨学》)落得打30g,三七30g,天麻30g,川芎30g,菖蒲15g,木瓜15g,钩藤15g,白芷9g,共为细末。每次冲服3g,每天二次。后期治宜清肝补肾活血,方用杞菊地黄汤(《医级》):枸杞30g、菊花30g、熟地80g、山茱萸40g、山药40g、茯苓30g、泽泻30g、丹皮30g,炼蜜为丸,每服9g,一日二次)。同时也可服改善神经代谢药物,如谷维素、谷氨酸、b族维生素、脑复新片。

“脑震荡” 相关论述

脑震荡与脑挫裂伤,为头部直接受暴力所致。或由外物击伤,或与硬物相撞。亦有因于臀、足受力,外力由脊传头而震伤颅脑者。脑震荡为病较轻,其症每于伤后短暂失却知觉,伴呕吐头痛及近事遗忘。脑挫裂伤为病较重,患者常可昏迷数小时至数星期。症见明显头痛呕吐、烦躁不安,严重者可见瞳孔散大,呼吸不匀,甚至持续高热而呈危象。
脑震荡与脑挫伤之治疗,素无特效疗法,中医多主平肝化痰潜阳熄风,笔者以钩藤、石决、姜夏、茯神天麻、龙牡、磁石竹茹白蒺藜等治疗数例,鲜获速效。后读曹惕寅先生之《诊暇录稿》,得以单味代赭石重投缓服,以治脑震荡之法,用于临床,其效应若桴鼓,捷如影响。先后四、五例,投剂辄应。先录典型病例一则于下:
陶某,男,四十八岁,某粮管所副所长。1979年10月5日上午,与邻居因事争执,被木棍击伤头颅、腰背及眼部,当即晕仆。急送某区中心医院急诊。
在该院留观十二日,诊断为“脑挫伤”。出院时腰背及眼外伤渐愈。血压由入院时220/130(mmhg)下降为130/90(mmhg)。其时主症为头晕泛恶剧烈。于出院当日邀余往诊。自诉:击伤伊始,即晕不可支,旬余以来,虽针药迭进,而症无少减,只能静卧,不能稍动躯体,稍稍动作,即觉天旋地转而眩晕欲仆,随即泛恶频频,但不呕吐。一日三餐及饮水服药,均由家属喂饲。余诊得脉象弦滑,舌质舌苔无异常。迳予:代赭石100g、,加水两大碗,煎至一大碗,待温后,以汤匙缓缓喂饮,约四小时左右饮尽。
当日下午开始服药,至傍晚,甫尽药汁之半,已可自行翻身。于是续服前药而尽其剂,及夜半,独自下床登厕矣。然步履蹒跚,时欲以手扶物。翌日又服一剂,即恢复正常。直至1989年以它病逝世,生前未见任何脑震荡后遗症。
按:此案眩晕甚而无呕吐,《诊暇录稿》之案,则为呕吐剧烈,神识不清。该书原刊于1927年,以后未见再版,渐成凤毛麟角矣。今照录原文,以资读者印证:
“粤东范君之女,年五龄。自楼窗跌仆下坠,狂妄躁语。与饮饮吐,得食食吐。不能辨识父母,目不交睫。或云肝阳挟痰,或谓温邪痰滞。历五日夜,医药罔效。后经其友绍余往诊,切其脉错乱无定。外既不伤于风寒,内亦无病于痰滞,筋骨肌肉,亦无重伤,实以身躯颠倒重震,浊气反上,清气下陷,姑宗镇胃降浊法治之。
独味煅代赭石五两,煎汤三大碗,每隔十分钟用小匙饮五、六匙。饮未及半,神识大清,呕吐亦止,啜粥一盂,安卧而瘥。”
代赭石一物,《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观此两案,可知其于“脑震荡”、脑挫伤症之眩晕呕吐卓具殊效,无疑是治疗脑震荡、脑挫伤之首选特效中药。此症之病机,曹氏谓为“浊气在上、清气在下”,而治疗大法取“镇胃降浊”,与通常所用之平肝潜阳、化痰熄风之法不同,迥出意表,可谓匠心独运,实为脑震荡脑挫伤病机之研究开一门径。
续名医类案》载“许宣治一儿,十岁,从戏台倒跌而下,呕吐苦水,以盆盛之,绿如菜汁。许曰:此胆倒也,胆汁倾尽则死矣。方为温胆汤加枣仁代赭石正其胆腑,名为正胆汤,一服吐止。昔曾见此证,不知其治,遂不救。”此案标新立异,名曰“胆倒”,方以温胆为主。然若不加代赭,必无是效,是以此方所得力者,仍属代赭也。设单用代赭一味,不合温胆枣仁,效亦可期,而“胆倒”之论却含深意,盖人体受震之后,清阳下陷,浊阴上潜,胆中浊气循经上达巅顶则眩晕,横逆胃腑则呕恶。治疗后清升浊降,胆气敛藏则诸证自已。此症胆胃同病,用代赭一物而两利之,因而速效。是故岐黄家不当固步自封于套方疲药,自当开拓进取,而求验方达药也。
又按:古人治病每以小方,简药重投,取其纯而力专也,故取效既宏且速。《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一卷载:“唐初许胤宗谓:‘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惟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疾,不亦疏乎?!”许氏乃唐初名医,言虽寥寥,意则至深。余三复斯语,铭诸座右。

一、主因
头颅受暴力打击后发生短暂意识障碍,但脑组织无明显改变者称为脑震荡
二、判断
1.
2.意识障碍消除后,回忆不出当时受伤的情景(即逆行性遗忘),并遗有耳鸣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恶心、心慌等。一般的很快即恢复正常,但要注意脑内是否有出血、血肿骨折,需认真观察。
三、急救
1.安静卧床休息1~2周,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头部震动,减少脑力劳动。
2.忌用吗啡和杜冷丁。对症治疗,发热时要用冷水或冰块敷于头、额部降温。
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重者送医院治疗。

脑震荡与脑挫裂伤,为头部直接受暴力所致。或由外物击伤,或与硬物相撞。亦有因于臀、足受力,外力由脊传头而震伤颅脑者。脑震荡为病较轻,其症每于伤后短暂失却知觉,伴呕吐头痛及近事遗忘。脑挫裂伤为病较重,患者常可昏迷数小时至数星期。症见明显头痛呕吐、烦躁不安,严重者可见瞳孔散大,呼吸不匀,甚至持续高热而呈危象。
脑震荡与脑挫伤之治疗,素无特效疗法,中医多主平肝化痰潜阳熄风,笔者以钩藤、石决、姜夏、茯神天麻、龙牡、磁石竹茹白蒺藜等治疗数例,鲜获速效。后读曹惕寅先生之《诊暇录稿》,得以单味代赭石重投缓服,以治脑震荡之法,用于临床,其效应若桴鼓,捷如影响。先后四、五例,投剂辄应。先录典型病例一则于下:
陶某,男,四十八岁,某粮管所副所长。1979年10月5日上午,与邻居因事争执,被木棍击伤头颅、腰背及眼部,当即晕仆。急送某区中心医院急诊。
在该院留观十二日,诊断为“脑挫伤”。出院时腰背及眼外伤渐愈。血压由入院时220/130(mmhg)下降为130/90(mmhg)。其时主症为头晕泛恶剧烈。于出院当日邀余往诊。自诉:击伤伊始,即晕不可支,旬余以来,虽针药迭进,而症无少减,只能静卧,不能稍动躯体,稍稍动作,即觉天旋地转而眩晕欲仆,随即泛恶频频,但不呕吐。一日三餐及饮水服药,均由家属喂饲。余诊得脉象弦滑,舌质舌苔无异常。迳予:
代赭石100g,加水两大碗,煎至一大碗,待温后,以汤匙缓缓喂饮,约四小时左右饮尽。
当日下午开始服药,至傍晚,甫尽药汁之半,已可自行翻身。于是续服前药而尽其剂,及夜半,独自下床登厕矣。然步履蹒跚,时欲以手扶物。翌日又服一剂,即恢复正常。直至1989年以它病逝世,生前未见任何脑震荡后遗症。
按:此案眩晕甚而无呕吐,《诊暇录稿》之案,则为呕吐剧烈,神识不清。该书原刊于1927年,以后未见再版,渐成凤毛麟角矣。今照录原文,以资读者印证:
“粤东范君之女,年五龄。自楼窗跌仆下坠,狂妄躁语。与饮饮吐,得食食吐。不能辨识父母,目不交睫。或云肝阳挟痰,或谓温邪痰滞。历五日夜,医药罔效。后经其友绍余往诊,切其脉错乱无定。外既不伤于风寒,内亦无病于痰滞,筋骨肌肉,亦无重伤,实以身躯颠倒重震,浊气反上,清气下陷,姑宗镇胃降浊法治之。独味煅代赭石五两,煎汤三大碗,每隔十分钟用小匙饮五、六匙。饮未及半,神识大清,呕吐亦止,啜粥一盂,安卧而瘥。”
代赭石一物,《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观此两案,可知其于“脑震荡”、脑挫伤症之眩晕呕吐卓具殊效,无疑是治疗脑震荡、脑挫伤之首选特效中药。此症之病机,曹氏谓为“浊气在上、清气在下”,而治疗大法取“镇胃降浊”,与通常所用之平肝潜阳、化痰熄风之法不同,迥出意表,可谓匠心独运,实为脑震荡脑挫伤病机之研究开一门径。
续名医类案》载“许宣治一儿,十岁,从戏台倒跌而下,呕吐苦水,以盆盛之,绿如菜汁。许曰:此胆倒也,胆汁倾尽则死。方为温胆汤加枣仁代赭石正其胆腑,名为正胆汤,一服吐止。昔曾见此证,不知其治,遂不救。”此案标新立异,名曰“胆倒”,方以温胆为主。然若不加代赭,必无是效,是以此方所得力者,仍属代赭也。设单用代赭一味,不合温胆枣仁,效亦可期,而“胆倒”之论却含深意,盖人体受震之后,清阳下陷,浊阴上潜,胆中浊气循经上达巅顶则眩晕,横逆胃腑则呕恶。治疗后清升浊降,胆气敛藏则诸证自已。此症胆胃同病,用代赭一物而两利之,因而速效。是故岐黄家不当固步自封于套方疲药,自当开拓进取,而求验方达药也。
又按:古人治病每以小方,简药重投,取其纯而力专也,故取效既宏且速。《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一卷载:“唐初许胤宗谓:‘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惟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疾,不亦疏乎?!”许氏乃唐初名医,言虽寥寥,意则至深。余三复斯语,铭诸座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