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

( Bái Dòu Kòu )

别名: 多骨 , 壳蔻 , 白蔻 , 圆豆蔻 , 扣米 , 豆蔻

白豆蔻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①《开宝本草》:"主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②《本草图经》:"主胃冷。"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杨士瀛:"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王好古:"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⑥《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⑦《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性味:
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②《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归经:
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经。"
用药禁忌:
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②《本草汇言》:"凡喘嗽呕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疟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阴阳两虚者;目中赤脉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风,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皆不可犯。"
③《本草备要》:"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
④《本经逢原》:"忌见火。"
化学成分:
果实含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
附方: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随身备急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
④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缩砂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略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魏氏家藏方太仓丸)
⑤治妊娠呕吐白豆蔻一钱,竹茹三钱,大枣三枚,鲜姜一钱。将生姜捣碎取汁,前三药煎取一茶杯(约50~60毫升)过滤,冲姜汁服。(《武汉医药卫生》(3):288,1959)
⑥治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世医得效方》)
⑦治呕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
⑧治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炮制:
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
《纲目》:"白豆蔻入药去皮炒用。"
性状:
干燥果实,商品即称"豆蔻"。略呈圆球形,具不显着的钝三棱,直径约1.2~1.7厘米。外皮黄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纵纹25~32条,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两端的棱沟中常有黄色毛茸。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团,习称"蔻球"。蔻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种子7~10粒,习称"白蔻仁"或"蔻米"。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辛凉。以个人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厚者为佳。主产越南、泰国等地。
生境分布:
栽培于热带地区。分布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危地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粗大有节,近木质。茎直立,圆柱状,高2~3米。叶2列,无叶柄,叶片线状披针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达23厘米,宽7.5厘米,罕达10厘米,先端狭渐尖,基部狭,边缘近波状,两面光滑,叶舌长达7毫米,先端2裂,被长硬毛。穗状花序生于根茎上,花茎连花梗长达8厘米;有卵圆形的鳞片鳞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绢毛;苞片卵圆形,先端急尖,被纤毛,灰色,长达3厘米;小苞片管状,3齿裂,稍被绢毛,长15毫米;花萼管状,3裂,被长柔毛,裂片刷状;花冠透明黄色,管部狭,长2厘米,喉部被小柔毛。裂片钝,长约1厘米,唇瓣倒卵形,长1.6厘米,先端微呈3裂状,中间厚,被微柔毛,黄色或带赤色条纹;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3毫米;花丝宽而有沟,长5毫米,花药长3毫米,药隔附属物3裂,3裂片等长,长方形反折;蜜腺2枚,半圆柱状,长2毫米;子房下位,被绢毛,3室,胚珠多数。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5厘米,灰白色,3爿裂。
来源:
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果实。10~12月果实呈黄绿色尚未开裂时采收,除去残留的果柄,晒干。
出处:
本草拾遗
备注:
另有一种小豆蔻,系姜科植物小豆蔻的干燥果实,呈长卵形,两端尖,具3钝棱,长1~1.5厘米,径约1厘米,表面乳白色至淡黄棕色。种子团3瓣,每瓣5~9粒,每粒种子长卵形或3~4面形,表面淡橙色至暗红棕色。断面白色。气芳香,味辣、微苦。产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等地。这种豆蔻,市场上亦有作白豆蔻使用者,但品质较差。

白豆蔻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后下;或入丸、散。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肺;脾;胃经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白豆蔻,主冷气及伤冷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待诸药煎好,乘沸点服尤妙。
3.《玉楸药解》: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哕.嚼之辛凉,清肃肺腑,郁烦应时开爽。古方谓其大热,甚不然也。
4.《医林纂要》:白豆蔻,辛热,温养命火,达中州而上浮膻中泻肺散寒润澡。燥,清冷也。……辛润能泻清燥之邪,故主治寒疟,破滞解酒,止吐逆,和膻中,兼能温脾胃,化食,去冷
5.《本草求真》:白豆蔻,本与缩砂密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种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而使寒湿膨胀虚疟、吐逆、反胃腹痛、并翳膜、目眦红筋等症悉除,不似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他部则止兼而及之也。
6.《本草求原》:按白豆蔻能和寒热之气,故升阳剂中,降收剂中,与寒热互用之剂,皆可用之。佐入血药又能通润二肠,使气行血自润,不论血寒血热,俱可于寒热方中少佐之,以行其升降。故海藏谓其理脾胃元气,补肺气,收脱气
毒性:
本品挥发油中所含的α-萜品醇,小鼠口服的ld50为12.08ml/kg。
用药禁忌:
阴虚血燥者禁服。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本品100%壳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对bacillcus thurin giensis体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较强,对豚鼠气管平滑肌0.05ml/kg剂量时,作用强于艾叶油。4-松油醇亦有显着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驱风作用,豆蔻油很不稳定,即使储藏很好,也常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剂。种子应在临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驱除肠内积气,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
4.白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化学成分:
1.白豆蔻种子含挥发油,其成分含量遍的为1,8-桉叶素(1,8-cineole)达66.81%,相对较高的有β-蒎烯(β-pinene)10.93%,α-蒎烯(α-pinene)3.71%,丁香烯(caryophellene)3.01%,龙脑乙酸酯(bornyl acetate)2.04%,α-松油醇(α-terpineol)2.03%,芳樟醇(linalool)1.39%,此外还含有4-松油烯醇(terpinene-4-ol),香橙烯(aromadendrene),γ-广藿香烯(γ-patchoulene),α-榄香烯(α-elemene),γ-荜澄茄油烯(γ-cubebene),水化梨松烯(sabinene hydrate),橙花步醇(nerolidol),甜没药烯(bisabolene),樟烯(camphenen)及葛缕酮(carvone)等。叶含挥发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为1,8-桉叶油素(59.91%),其次为α-松油醇(10.69%),此外还有柠檬烯(limonene),β-蒎烯,樟烯,对-聚伞花素(p-cymene)等。
2.爪哇白豆蔻种子含挥发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为1,8-桉叶油素(68.56%),相对较高的有葛缕酮(14.67%),α-蒎烯(1.63%),芳樟醇(1.41%),对-聚伞花素(1.11%),此外还含有香桧烯(sabinene),月桂烯(myrcene),月桂烯醇(myrcenol),1,4-桉叶油素(1,4-cineole),柠檬烯,3-蒈烯(3-carene),β-松油醇,樟脑(camphor),龙脑(borneol)等。叶子所含挥发油,其成分主要为1,8-桉叶油素(80.03%),另外还有少量的柠檬烯(0.80%),α-蒎烯(0.56%),α-松油醇(0.46%),β-蒎烯(0.33%),樟烯(0.13%)及对-聚伞花素(<1%)等。
附方:
三仁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白豆蔻汤圣济总录》;沉香汤圣济总录》;补和汤圣济总录
炮制:
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
鉴别:
理化鉴别,薄层角谱:取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挥发油作供试品溶液,另取桉油作对照品溶液(必要时可分别加乙醇适量稀释),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9: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烘5-10min,立即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原豆蔻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5.0%(ml/g);印度尼西亚白蔻仁不得少于4.0%(ml/g)。
性状:
性状鉴别,(1)白豆蔻,果实类球形,长1.1-1.2cm,直径1.2-1.8cm,具3条钝棱,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光滑,有多数纵向脉纹,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两端均有黄色绒毛;果皮薄,受压易开裂,内表面淡黄色且有光泽,中轴胎座,3室,每室有种子7-10颗,种子集结成团。种子呈不规则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规则的颗粒状突起,外被类白色膜状假种皮,较窄端有圆形窝点状种脐,另端有合点,种脊位于腹面,凹陷为一浅纵沟。气味芳香而浓烈,略似樟脑
(2)爪哇白豆蔻,果实类球形,全3钝棱,直径0.8-1.2cm,果皮无光泽,中轴胎座3室,每室有种子2-4粒。
均以粒大、果皮薄而色洁白、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1)白豆蔻,尖梯形或不规则三角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多列,切向延长。种皮表皮细胞径向延长,长圆形或类长方形,长40-90μm,直径10-45μm,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含红棕色或黄棕色色素。油细胞1列,褐红色或棕红色,径向延长,圆柱形,长至26μm,直径至21μm,胞腔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由微小淀粉粒集红成的淀粉团,并有细小草酸钙方晶。骨胚乳细胞含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2)爪哇白豆蔻种皮表皮细胞较小,长12-40μm,直径8-20μm;油细胞多和径向延长。
粉末特征:白豆蔻淡棕色或红灰色。①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长至662μm,直径18-58μm。②下皮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长72-146μm,直径16-50μm,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胞腔内含黄棕色或红棕色色素块。③油细胞切面观类方形。④内种皮厚壁细胞表面观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直径7-23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内硅质块,直径5-16μm;切面观细胞排成栅状,外壁较薄,内壁极厚,胞腔位于上端,含硅质块。此外,有假种皮细胞、色素细胞、外胚乳细胞、内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簇晶等。
栽培:
生物学特征性,喜温暖、凉爽、湿润气候,幼苗遇短时9.5℃低温时,停止生长,叶片干缩,叶尖焦枯。成年植株遇0℃时地上部分死亡。极端高温达41℃,有荫蔽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以选向阳、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砂砾土种植。
栽培技术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采收成熟果实,剥除果壳.搓洗净果肉,将种子摊于室内阻于,播前在露天湿沙催芽两星期。条播,行距12cm。实生苗长叶2-3片时,间苗移于新的苗畦或营养袋中,畦裁行株距 12cm ×5cm。经培育1年便可定植于大田。分株繁殖:从大田株丛中,选取茎3-5条相连在一起的壮实幼龄植株,用小刀将与母丛相连的根茎切断后拔出,便可直接定植。种植前先种好荫蔽树。海南省于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进行;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于5-6月定植,行株距为(2-1.5)m ×1m。每1hm2种植4995-6660丛。
田间管理定植后新株每年除草4-5次。至开花结果年限,在开花前要清除株丛内的杂草及枯枝落叶,收果后,要剪除枯、病、残株。每年施肥5-6次,以施土杂肥为主。在海南平原地区,因缺少传粉昆虫,必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成果率。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摔倒病、茎枯病、叶枯病,可用多灵菌、托布律或铜氨液喷洒。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林下。
2.生于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热带林下。
资源分布:1.我国广东、云南有栽培。原产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
2.我国海南、云南有栽培。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
原形态: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茎粗壮,棕红色。叶近无柄;叶片狭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60cm,宽5-12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两面光滑无毛;叶舌圆形,长3-10mm;叶蒜口及叶舌密被长粗毛。穗状花序2-多个,自茎基处抽出,圆柱形或圆锥形,长7-14cm,直径3-5cm,密被枯木逢春瓦关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长3.5-4cm,麦秆黄色,被柔毛,具明显的方格状网纹;花着生于苞片的腑内;花萼管状,白色微透红,长约1.2cm,先端3齿裂;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裂片3,白色,椭圆形;唇瓣椭圆形,长1.5-2cm,宽约1cm,勺状,白色,中央黄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弯,长约6mm,花药宽椭圆形,长约3mm,药隔附属体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状附属体。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直径1.5-1.8cm,易开裂。种子团3瓣,每瓣有种子7-10颗。花期2-5月,果期7-8月。
2.爪哇白豆蔻,本种与前种的主要区别点为植侏较小,高1-1.5m。叶揉之有松节油气味,叶鞘口无毛,叶舌仅边缘疏被柔毛。苞片小,长2-2.5cm。
来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度尼西亚白蔻”。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momun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2.amonum compactum soland.ex maton
采收和储藏:当果实成熟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烤干。
出处:
出自1.《本草拾遗》:白豆蔻,其草形如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雕;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之。
2.《本草图经》:白豆蔻,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者佳。
3.《纲目》:白豆蔻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仁如缩砂仁
4.广西产一种桂白蔻,又称土白蔻,为alpinia sp.的果实,《证类本草》所图之广州白豆蔻,可能即为此类。桂白蔻形

“白豆蔻” 相关论述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amonumkravanhpirreex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compactumsolandexmaton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胸闷气滞,以及湿温初起等症。
白豆蔻气味芳香,辛温通散,功能化湿醒脾,兼能行气湿阻气滞作用较好,可与苍朮半夏陈皮等同用。本品气清上浮,能入肺经,又可用于气滞胸闷之症,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此外,还可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2.用于恶心呕吐
白豆蔻温中散寒,具有止呕作用,用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细末,常渗口中。
【处方用名】白豆蔻豆蔻、紫豆蔻(带壳,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入汤剂后下
【附药】1.豆蔻壳:即白豆蔻的果壳。工用与豆蔻相同,但温性略减,力亦较弱。适用于寒湿气滞、脘腹胀闷、胃呆、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2.豆蔻花:即白豆蔻的干燥花。功用与用量同豆蔻壳
【按语】1.白豆蔻辛温而不热,芳香而气清,入肺经宣滞宽胸,入脾胃化湿行气,温中而能止呕,为中上二焦寒湿气滞之要药。
2.砂仁白豆蔻性味相同,皆入脾胃,均有化湿醒脾行气宽中作用,惟砂仁芳香而气浊,能温中止泻,且入肾经,适用于中下二寒湿气滞,尚有安胎作用;白豆蔻芳香而气清,能温中止呕,且入肺经,适用于中上二焦寒湿气滞之症。
方剂举例】白豆蔻汤(《沉氏遵生》):白豆蔻藿香陈皮生姜。治反胃呕吐
【文献摘录】《开宝本草》:「主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本草经疏》:「主冷气及伤积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有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玉揪药解》:「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秽,嚼之辛凉,清肃肺腑,郁烦应时开爽。」
本草求真》:「本与缩砂密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不似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其它部则止兼而及之也。」

释名多骨
气味」(仁)辛、大温、无毒
「主治」
1、胃冷恶心(进食即想吐)。用白豆蔻仁三枚捣细,温酒送服。数服以后,即见效。
2、突然恶心。取白豆蔻仁细嚼止吐。
3、小儿吐乳。用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共研为末,常抹入小儿口中。
4、反胃。用白豆蔻缩砂仁各二两,丁香一两,陈为一升(黄土炒焦,去土),共研为末,加姜汁合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姜汤送下。此方名“太仓丸”。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主消寒痰,下滞气,退目中翳,止呕吐开胃进食,除冷泻痢腹痛心疼。炒去衣研用,白而圆满者佳。
按∶白豆蔻辛宜入肺,温为脾胃所喜,故并入之。大抵辛散之剂,不能补益,药性称其补上焦元气,恐无是理。但不甚克削耳,世俗不察而信之,误人不小。治寒气神效,肺肾中有火及虚者忌之。


气热,味大辛,味薄气浓,阳也。辛,大温。无毒
入手太阴经
《珍》云∶主冷气,散肺中滞气,宽膈,止吐逆,治反胃消谷下气进食,去皮用。
《心》云∶专入肺经,去白睛翳膜。红者,不宜多用。
本草》云∶主积聚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液》云∶入手太阴,别有清高之气,上焦元气不足,以此补之。


宣,行气暖胃
辛热。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三焦利,脾胃运,则诸证自平矣)而为肺家本药肺主气)。
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脾虚疟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属肺,能散肺滞),太阳 红筋(太阳脉起 )。
番舶者良,研细用。


去皮炒用。
辛,温,无毒,性浮。入手太阴。行气温胃,消食解酒,止呕宽膨,补肺益脾。治噎膈而除寒疟,疗反胃而收脱气。退白睛之翳膜,除红筋于
大实者名紫蔻,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其草形如芭蕉,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今广州亦有之,不及番舶来者佳。
脾虚反胃,同拣砂、公丁、陈皮各米炒焦,姜汁丸服。(验方第一。)
小儿虚寒吐乳,同拣砂、甘草、炙草为末,撒口中。(第二。)
食即欲吐,酒末服或嚼服。(第三。)
恶心,嚼服。(第四。)


味辛,气大温。味薄气浓,阳也。无毒。原出外番,今生两广。苗类芭蕉最长,叶如杜若不凋。开花浅黄,结子作朵。生青熟白,七月采收。入手太阴肺经,别有清高之气。
胸中冷滞,益膈上元阳。温脾土却疼,退云去障。止翻胃呕,消积食膨。

秋燥之令,得地之火金,味大辛,气大温,无毒。味薄气浓,轻清而升,阳也,浮也。
白豆蔻,入手太阴肺。别有清高之气,散胸中冷滞,益膈上元阳,温脾土却痛,退云去障,止翻胃呕,消食膨。若火升作呕,因热腹痛肺火痰嗽者忌服。

白豆蔻味辛大温,上焦气冷补还元,散肺中滞退云翳,助肺消止胃翻。
色白,形如豆。凡物盛多谓之寇,一颗内子有百粒,故名。无毒。升也,阳也。入手太阴太阳经。别有清高之气,补上焦元气不足,散胸中冷气,破肺中滞气,退白睛中红翳,如赤眼暴发则不宜用。东垣云∶温中止霍乱而助脾。主消冷,止心腹冷痛,宽胸进食。若冷吐翻胃,遇食即吐,单用二三枚为末,酒调服之。立效。去皮用。

白豆蔻_图缺)
味辛,大温,无毒。主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
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今附)
图经曰∶白豆蔻,出伽古罗国,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蕃舶者佳。苗类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生青熟白,七月采。张文仲治胃气冷,吃食即欲得吐。以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佳。又有治呕吐白术六物汤,亦用白豆蔻,大抵主胃冷,即宜服也。

〔辛大温,入脾、胃二经。去衣焙研。〕温中除吐逆,开胃消饮食。〔脾胃喜香喜温喜通,故也。〕症宜投,〔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荣卫一转,寒热自平。〕腹痛简。〔取其辛温散寒,而又能散滞气也。〕凡腹痛呕吐因火热者忌之。。

芳草)宜散肺分寒滞温暖脾胃
白豆蔻(专入肺脾胃。兼入大肠)。本与缩砂密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种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且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而使寒湿膨胀虚疟吐逆。反胃腹痛。并翳膜(必白睛见有白翳方用。) 红筋等症悉除。不似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他部则止兼而及之也。是以肺胃有火。及肺胃气薄切忌。故凡用药治病。最宜审谅气味。分别形质。以为考求。不可一毫忽略。竟无分别于其间耳。

白豆蔻,味辛,气大温,阳也,无毒。入手太阴肺经。别有清高之气,非草豆蔻之可比也。
胸中冷滞之气,益心包之元阳,温脾胃,止呕吐翻胃,消积食翳。但此物尤难识,铺家多以草豆蔻充之,所以用多不效。总之,必须白者为佳,正不必问真假也。
或问白豆蔻砂仁相似,用砂仁,可不必用白豆蔻矣,而不知各有功效,砂仁宜用之于补药丸中,而白豆蔻宜用之于补剂汤中。盖砂仁性缓,而白豆蔻性急也。

俗名壳蔻
辛温,无毒。忌见火,去净膈膜,不尔令人膈满。凡草果草豆蔻缩砂皆然,不独白蔻也。
发明白豆蔻辛香上升,入脾肺二经,散肺中滞气。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古方治胃冷气,呕逆反胃消谷下气,宽膈进食,解酒毒,皆相宜也。若火升作呕,蕴热作痛者勿服。

宣、行气暖胃
辛热.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三焦利、脾胃运、诸证自平.)而为肺家本药.(肺主气.)
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治脾虚疟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白睛翳膜.(白睛属肺、能散肺滞.)太阳 红筋.(太阳脉、起 .)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气虚诸证.咸宜禁之.番舶者良.去衣微焙.研细.(胃冷恶心、食即欲吐、白豆蔻三枚、捣细、好酒服.)

俗呼豆仁
辛,大温。味薄气浓,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经。散胸中滞气,去感寒腹痛温脾暖胃。治赤眼暴发,去太阳内大 红筋。杨士瀛云∶白豆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营卫一转,诸证自平。
舶来者佳。去壳微焙,研细用。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气虚诸症,皆禁用。

零陵香胡芦巴蛇床子良姜甘松辛夷胡椒苏合丸以上皆辛燥香辣疏泄之物.盖辛主散.香性燥唯脾胃两经.寒湿凝滞.致饮食不进.或饱闷不通者宜之.若真藏气衰而成虚胀虚痞诸病.则当以参术桂附骨脂肉蔻温补右肾之真阳.勤培母气.庶克有济.其前诸药.便非所宜矣.立斋曰都宪孟有涯气短痰晕.服辛香之剂.痰盛遗尿.两尺浮大.按之如无.余以为肾虚不能纳气归源.香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剂而愈.大凡治脾治肾而母子标本悬殊.不可不详别也.至胡芦巴蛇床子.虽为肾药亦是燥辣偏性恐涸真水助焰虚阳禁之唐玄宗每用此与达志雀蛋诸药.炼为驿马丸纵欲宫庭荒淫败德.
卒至播迁.宗社几灭.人君且如此.则凡有身家者可不儆欤.

白豆蔻(图缺)
热气香.入肺部宣邪破滞.味辛质燥.行胃中止呕除寒.(白豆蔻辛热.气香色白.入肺.理上焦一切寒凝气滞.故又兼入胃腑.散逆气.凡呕吐呃逆等证.因于寒滞者.皆可用之.然辛热香燥之物.阴虚多火者.不可乱投.)

气大温.味辛.无毒.主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白蔻气大温.禀天水火之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主气积冷气.肺寒也.气温温肺.味辛散积.所以主之.食入反出.胃无火也.辛温暖胃.故止吐逆反胃.胃中寒则不能化水谷.肺寒则不能行金下降之令.白蔻辛温.所以胃暖则消谷.肺暖而下气也.
【制方】
白蔻丁香砂仁陈米黄土姜汁丸.名太仓丸.治反胃.同人参、生姜陈皮藿香.治胃寒呕吐.同半夏陈皮生姜白术、白茯.治寒痰作吐.同藿香陈皮木香.治上焦滞气.同人参、白术陈皮生姜.治秋.胃呕不食.同扁豆五味橘红木瓜.治中酒呕吐

味辛,大温,无毒。主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图经》∶臣。文仲气冷,吃食即欲吐。以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二、

辛热肺经本药流行三焦温暖脾胃散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气味
大温无毒.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经
【主治】
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饮食.温暖脾胃.感寒腹痛.止呕逆翻胃.去太阳内大红筋.别有清高之气.补上焦元气之不足.

味辛热.入手太阴经.功专散滞破脾虚疟疾感寒腹痛.白睛翳膜. 红筋.得砂仁甘草治小儿吐乳.得砂仁丁香陈皮反胃.凡因热受病者均忌.胃冷恶心.食下即吐.以三枚研末酒冲服

性味辛温,流行三焦快膈散滞,为肺家本药,兼入脾胃。去壳炒研用。壳∶主宽胃,力较薄耳。

白豆蔻,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破肺中气滞;退口中臭气;散胸中冷气;补上焦元气。

(宋开宝)
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主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核】曰∶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来者佳。本似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光泽而浓,冬夏不凋。开花浅黄色,结子作朵似葡萄,初出微青,熟则红白,壳白而浓,仁似缩砂仁也。修事,去皮,微炒用。
【 】曰∶谷府之受盛水谷,以成酝酿,若釜中之靡烂有形也。其所以成酝酿者,藉肾间动气先天。又若釜底之灼然薪炭耳。更藉肺气吸呼曰后天。又若釜底薪炭,轮机动扇,乃得灼然薪炭耳。白者肺色,洁白以成休德也。豆者肾谷,受盛 肉之釜器也。味大辛,气大温,宁非火然泉达之机乎。蔻者,寇也,当其完聚而即寇之也。是以酝酿成精气,当其完聚。肺即寇之转灌溉,朝百脉,留四藏,归权衡,成休德矣。主治证名,能以此反复推度,便可迎刃而解。
(三缘和合,体用始备,宛如∴字,缺一已不成三。王维诗云∶三点成∴犹有想。)

白豆蔻(图缺),出伽古罗国,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蕃舶者佳。苗类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生青熟白,七月采。张文仲治胃气冷,吃食即欲得吐,以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佳。
又有治呕吐白术六物汤,亦用白豆蔻,大抵主胃冷,即宜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