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

( xiawan )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主治:上腹部疼痛;腹痛肠鸣形体消瘦;无食欲;恶心呕吐泄痢便秘腹胀恶心;食谷不化;尿潴留
功效:祛湿;清胃热;降胃气;健脾胃;化胃中积食;控制胃下部。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0.5-1.2寸。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释义: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下脘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脘
该名称是指本穴位的位置、穴位影响的区域而言。
备注:任脉足太阴脾经交会穴

“下脘” 相关论述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 脘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
[配伍] 配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针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阴任脉之会。


①人体部位名。指胃腔下口幽门部。《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素问·调经论》:“下焦不行,下脘不通。”
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下管。别名幽门。属任脉足太阴任脉之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反胃肠鸣泄泻,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黄帝问曰∶气为上鬲。上鬲者,食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鬲,下鬲者,食时乃出,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对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留于肠中,留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脘,守下脘肠胃充郭,胃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脘虚。下脘虚则邪气胜,胜则积聚以留,留则成,成则下脘约。
在脘内者,则沉而痛深;其在脘外者,则外而痛浮,皮热。按其,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无过三行,察其浮沉,以为浅深,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乃溃,互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淡无为,乃能行气,后服酸苦,化谷乃下鬲矣。曰∶有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涩(《素问》作细)。沉涩者气逆气逆者则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则为 。肺痈喘而两胫(《素问》作)满;肝痈两胁(《素问》作 )下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痈 (《素问》作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胫跛易偏枯

建里下一寸,脐上二寸,穴当胃下口,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足太阴任脉之会。《铜人》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二百壮。
主脐下厥气动,腹坚硬,胃胀,羸瘦,腹痛六腑气寒,谷不转化,不嗜食小便赤,痞块连脐上厥气动,日渐瘦,脉厥动,翻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