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

( zaishengzhangaixingpinxue )

别名: 虚损 , 血虚 , 虚劳 , 血证

西医

简介: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综合征。临床以进行性贫血、出血和反复感染为三大特征。
根据临床表现、病程等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病因:
发病原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物理损伤有关。
人群:
本病在小儿时期较多见,发病年龄以6~12岁学龄儿童居多。
发病机理: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骨髓干细胞受损,骨髓造血微环境缺陷以及免疫损伤有关。
诊断标准:
一、诊断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脾肿大。
3.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份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
4.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二、分型标准
(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aaa)
亦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 (saa-Ⅰ)。
1.临床: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2.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具备以下三项中之二项:①网织红细胞
3.骨髓象: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淋巴细胞增多;②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1.临床:发病慢,贫血、出血、感染较轻。
2.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高。
3.骨髓象:①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炭核)比例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②骨髓小粒、脂肪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增加。
4.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saa-Ⅱ)。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1987;8(8):封四)
诊断依据:
①全血细胞减少。
②无明显的肝、脾、淋巴结肿大。
③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绝对值低于正常。
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分增生低下,增生活跃部分的红系细胞增多,尤其是晚幼红细胞增多,巨核细胞总是显著减少;骨髓液脂肪滴增加,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活组织检查中脂肪组织比例增高,造血细胞减少,巨核细胞数量减少。
体征:
1.贫血:呈进行性,轻重程度不一。表现为皮肤苍白,全身乏力,心悸
2.出血:好发于皮肤、鼻腔、牙龈及口腔粘膜等处,严重者可有多处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
3.反复感染:常发生呼吸道和皮肤粘膜感染,表现为反复高热,重者可导致败血症
组织学检验:
骨髓象:骨髓增生低下,细胞数明显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
鉴别诊断:
1.急性白血病:本病中的低增生型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混淆。低增生型白血病临床有贫血、出血和发热,血象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但本病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中和骨髓中可见幼稚细胞增加。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本病在临床以贫血为主要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血象表现为一系或两、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多示增生活跃,至少有两系病态造血。
3.恶性组织细胞病:本病症状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类似,但高热和出血现象严重,多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血象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进行性减少,但骨髓涂片可见多种形态的异常组织细胞,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在临床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贫血程度与出血程度相一致。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红细胞系列可因失血而增生。多数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血小板抗体。
5.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本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贫血,亦有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者。其临床特征是晨间出现血红蛋白尿。骨髓大多增生活跃,以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红细胞补体敏感性高,其酸化溶血试验、糖水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可呈阳性。
疗效评定标准:
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制订标准如下
1.基本治愈: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g,女1og,白细胞达到4000,血小板达到8万以上,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
2.缓解: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g、女1og,白细胞3500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者。
3.明显进步:贫血、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g以上,维持3个月不降。
4.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不能达到明显进步者。
预后:
急性患者病死率高,慢性患者病程长,迁延难愈。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有致病原因者,应及时去除病因。如系某种药物引起,立即停用该药。如系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所致者,应停止接触。
2.适当休息,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对重症患儿应进行保护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每天清洗皮肤,大便后用消毒液清洗肛门,经常用洗必泰漱口。
二、对症治疗
1.输血:对病情较重的患儿可适当输血,但应尽量按所需成份输血,避免一概输全血。对重度贫血者以输注浓集红细胞为宜,对出血严重者可输注血小板或新鲜血。
2.止血:对出血症状重者给予止血剂。常用药如止血敏、安络血。止血敏每次0.25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安络血5岁者每次5~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亦可每次2.5~5mg口服,每日3次。
3.抗感染:对有明确感染者应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最好选用两种以上有效抗生素联合治疗。应选用不影响造血功能,对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如果经足够强度的抗感染治疗3天后仍无效,应输白细胞悬液。  三、免疫抑制剂
1.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近年来治疗急性或重型再障的主要药物。alg每日剂量为20~40mg/kg,atg5~1omg/kg,选择其中一种,稀释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同时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50~100mg。用前做过敏试验。开始点滴速度应缓慢,每分钟6~10滴,如无不良反应1小时后可加快滴速,点滴持续时间每日8~12小时,5~7天为1疗程。停药次日开始口服泼尼松每日1mg/kg,以预防血清病反应。应用此疗法时应注意严恪隔离消毒,及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不同品种的atg/alg应用剂量不同,使用时需参照说明书。
2.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为一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可试用于急性再障。用法是每日20~30mg/k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连用3天,以后每隔4~7天减量1/2,直至每日1mg/kg,然后根据血红蛋白上升情况,逐渐减量停药。
3.环胞霉素a:该药是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近年用于治疗再障取得一定疗效。其用药剂量尚末统一。一般常用剂量为每日5~8mg/kg,分2次口服,连服6~12周逐渐减量。
四、雄性激素
适用于慢性再障患儿。可选用:
1.丙酸睾丸酮:剂量为每次1~2mg/kg,每日或隔日1次肌肉注射。治疗持续3~6个月。
2.康力龙:剂量为每日0.1~0.2mg/kg,分2~3次口服。服药时间不能少于3~6个月。
3.大力补:剂量为每日0.3~lmg/kg,分2~3次口服。服药时间不得少于3~6个月。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
目前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刺激骨髓造血并无肯定疗效,但可暂时改善症状,减少出血。与雄性激素合用可减少对骨骼生长的副作用。常用泼尼松每日0.5~1mg/kg,分次口服。
六、神经兴奋药
1.硝酸士的宁:采用递增剂量方法,每周肌肉注射5天,休息3天。每日剂量分别为1mg、1mg、2mg、2mg、3mg。如此重复使用,疗程3~6个月。
2.一叶碱:每日8mg/kg,肌肉注射,连用3个月。
3.山茛菪碱(654-2):每日0.5~2mg/kg,分2次静脉滴注,睡前加服片剂0.2~0.8mg/kg,连服30天,间隔7天,重复使用。
上述3种药一般多联合应用,适于慢性再障患儿。
七、胎肝输注
本法近年应用较广泛,其作用机理不详,可能是非特异性刺激造血,或为免疫刺激作用。输注胎肝不需要配血型,副反应小,方法比较简单。一般认为对慢性再障效果比较满意。
八、脐血辅注
 近年发现脐血中含有较多的造血干细胞和较高水平的造血刺激因子。因此有人应用脐血输注治疗慢性再障,近期疗效较好,能达到改善血象、稳定病情、减少输血的效果。 
九、骨髓移植
目前认为,如能找到hla相配合的同胞供髓者,骨髓移植是重型再障的首选疗法。其方法是采取病人近亲中具有血型完全一致、相同hla组织类型、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查合格的供髓者。移入组织的量一般按有核细胞总数计算,有效病例接受10亿左右或更多细胞,一次或多次输入。为避免排斥反应,可采用移植前环磷酰胺及全身照射等免疫抑制措施。
十、脾切除
脾切除治疗再障国内外均有报告。多数认为对慢性非严重型再障,经中西医治疗半年以上无效,骨髓增生接近正常,有红细胞寿命缩短证据,无明显出血者疗效较好。对骨髓增生明显低下者,手术应慎重。脾切除后仍需采取各种综合治疗措施,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十一、其他治疗:用基因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索(rhepo)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治疗重症再障,对个别病人可有效。
中西医结合:
1、急性再障病势凶险,应急治其标,中西药并用。对贫血重者应立即输血。出血症状重者,应输注新鲜血小板,并应用止血药。有感染症状者,及时予以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根据临床表现,配合相应的中药治疗。出血者采用清热凉血止血之法。感染严重者采用清热解毒之法,采取了各自的优势,以协同发挥治疗作用。
2、慢性再障多以贫血为主要矛盾,纠正贫血为其治疗的关键。西医主要采用雄性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到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若与中药合用,往往可以提高疗效,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雄激素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肝功能损害,在应用过程中佐以中药疏肝健脾之品,既可益气生血,又能减轻肝脏损害。长时间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常出现柯兴氏综合征,并有颧红、盗汗五心烦热阴虚内热症状。采用滋补肾阴的中药,可明显减轻激素的副作用,同时又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3、免疫抑制剂为近年来治疗再障较有效的方法,但毒副作用大。在应用过程中,加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常可增进疗效,减轻毒副作用。
4、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束后,应继续服用中药以巩固疗效。中药可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酌加补肾活血类药物,对再障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西医

简介: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出现的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髓的脂肪化。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损伤程度和转归等。国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国外分为重、轻两型。
病因:
再障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再障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最常见的是范科尼(fanconi)贫血,系伴有先天性畸形者;家族性非范科尼贫血,不伴有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再障,多在几岁内发病,可能与胎儿时期受某些影响发育的因素有关。后天获得性再障,原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再障,能查明原因者为继发性再障。后者的致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药物因素有苯及其衍生物甲苯等,细胞毒类药,如6-巯基嘌吟、马利兰、环磷酰胺等;无机砷;抗菌药物中以氯霉素多见,其次为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保太松;抗甲状腺药,如甲基硫脲嘧啶、他巴唑;抗糖尿病药,如甲苯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精神安定药,如冬眠灵、利眠宁等;杀虫药,如ddt等。作者近年来发现部分再障病人在病前多次服用过含扑热息痛成分的治感冒成药。可能是致病的原因。
2.电离辐射、x线、γ线或中子,均能影响更新型的细胞组织,破坏dna和蛋白质。不同种属细胞,对电离辐射敏感不同。骨髓细胞的敏感强弱依次为: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对淋巴细胞有溶解作用,浆细胞、网状细胞及原始纤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较耐照射。
3.生物因素 虽然病毒、细菌、寄生虫都可引起再障,但肝炎后再障引起重视。其机理有的认为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有直接性损害作用,或用兔疫机制解释。也有学者认为从胚胎发生学上看,肝与骨髓均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因此种抑制因子与肝-骨髓有交叉作用。
4.其他妊娠可并发再障,机理不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其中25%可伴有再障,反之,再障病人也可在病程中发生pnh,若两病并存,称为再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aa-pnh syndrome)。免疫性疾病,如胸腺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出现再障。
发病机理:
1.造血干细胞异常(种子学说):再障患者骨髓增生低下,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这三系血细胞均由同一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因此推测再障是造血干细胞异常所致。近年来研究了小鼠脾集落形成单位(co1ony forming unit, cfu-s),表示多能干细胞。关于人的cfu-s的测定尚不可能,但可以对cfu-c、cfu-e混合克隆隆cfu-mix进行测定。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粒单祖细胞(cfu-mg),红系祖细胞,后者分为两种,较不成熟者为bfu-e,较成熟者为cfu-e,巨核系祖细胞(cfu-meg),嗜碱粒祖细胞(cfu-bas),嗜酸粒祖细胞(cfu-eos)等。再障患者的集落形成单位明显减少,多数患者为0。 hare等测定了患者的cfu-mix也减少。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再障的原理,就是通过输骨髓供应造血干细胞,可使病情好转或治愈,也说明再障与造血干细胞缺乏有关。
2.骨髓微环境损伤(土壤学说):骨髓微环境的构成,有神经、血管和基质,其功能是向造血组织输送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以利于造血干细胞的更新。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要有良好的骨髓中的造血微环境,如果无适当的微环境,造血干细胞就无法生存,最后死亡,骨髓变成脂肪化。
3.免疫缺陷(虫子学说):自从1970年mathe首次用抗淋巴细胞和抗胸腺细胞血清治疗重型再障获缓解以来,认识到再障的发病与免疫异常有关,急、慢性再障中均存在免疫介导型,重型再障中40%~50%由免疫异常引起,与免疫有关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某些体液因子和自然杀伤(nk)细胞。
4.其他有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和无效性血红素生成,铁代谢异常等。
根据发病机理,再障在临床上分为三型:Ⅰ型——造血干细胞衰竭型;Ⅱ型——造血干细胞分化微环境异常型;Ⅲ型——免疫缺陷型。多数患者属于Ⅰ型,少数属于Ⅱ或Ⅲ型,可作为再障选择用药的参考。
病理:
1.骨髓增生低下 由于全身红髓总容量减少所致,如造血细胞相对容积在9%以下,为增生极度低下,在10%~20%为增生低下, 25%~36%为增生活跃, 37%以上为增生明显活跃。再障病人血象三系均减少,而脂肪细胞增多,在造血细胞进行性减少的过程中,骨髓可出现灶性增生。
2.血浆渗出 再障病人骨髓内有血浆渗出,呈现浆液性炎症,结果导致骨髓实质疏松,造血细胞间可有纤维蛋白的血浆成分,致使造血细胞核浓缩、溶解和破裂。
3.骨髓出血 多见于脂肪化的骨髓间质中。
4.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均增生 尤其在增生极度低下的骨髓中易见。
5.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和无效性血红素合成 慢性再障骨髓代偿在增生部位,很可能就是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6.淋巴细胞萎缩脾脏也因之缩小。
诊断标准:
一、诊断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脾肿大。
3.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份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
4.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二、分型标准
(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aaa)
亦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 (saa-Ⅰ)。
1.临床: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2.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具备以下三项中之二项:①网织红细胞
3.骨髓象: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淋巴细胞增多;②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1.临床:发病慢,贫血、出血、感染较轻。
2.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高。
3.骨髓象:①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炭核)比例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②骨髓小粒、脂肪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增加。
4.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saa-Ⅱ)。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1987;8(8):封四)
症状:
1.贫血:呈进行性,轻重程度不一。表现为皮肤苍白,全身乏力,心悸
2.出血:好发于皮肤、鼻腔、牙龈及口腔粘膜等处,严重者可有多处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
3.反复感染:常发生呼吸道和皮肤粘膜感染,表现为反复高热,重者可导致败血症
实验室诊断:
血清铁明显增高,血清未饱和铁结合力降低,血浆铁消失时间延长,红细胞铁利用率降低,红细胞内胆碱脂酶活力正常,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者则显著减低,抗碱血红蛋白(hbf)约2/3患者轻至中度增高;细胞遗传学方面,多数患者骨髓细胞无染色体异常,fanconi贫血时,染色体断裂与裂隙常增多;骨髓闪烁照相,可见造血骨髓减少。
鉴别诊断:
1.急性白血病:本病中的低增生型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混淆。低增生型白血病临床有贫血、出血和发热,血象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但本病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中和骨髓中可见幼稚细胞增加。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本病在临床以贫血为主要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血象表现为一系或两、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多示增生活跃,至少有两系病态造血。
     3.恶性组织细胞病:本病症状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类似,但高热和出血现象严重,多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血象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进行性减少,但骨髓涂片可见多种形态的异常组织细胞,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在临床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贫血程度与出血程度相一致。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红细胞系列可因失血而增生。多数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血小板抗体。
     5.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本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贫血,亦有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者。其临床特征是晨间出现血红蛋白尿。骨髓大多增生活跃,以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红细胞补体敏感性高,其酸化溶血试验、糖水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可呈阳性。
疗效评定标准:
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制订标准如下
1.基本治愈: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g,女1og,白细胞达到4000,血小板达到8万以上,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
2.缓解: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g、女1og,白细胞3500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者。
3.明显进步:贫血、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g以上,维持3个月不降。
4.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不能达到明显进步者。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有致病原因者,应及时去除病因。如系某种药物引起,立即停用该药。如系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所致者,应停止接触。
    2.适当休息,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对重症患儿应进行保护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每天清洗皮肤,大便后用消毒液清洗肛门,经常用洗必泰漱口。
     二、对症治疗
     1.输血:对病情较重的患儿可适当输血,但应尽量按所需成份输血,避免一概输全血。对重度贫血者以输注浓集红细胞为宜,对出血严重者可输注血小板或新鲜血。
    2.止血:对出血症状重者给予止血剂。常用药如止血敏、安络血。止血敏每次0.25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安络血5岁者每次5~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亦可每次2.5~5mg口服,每日3次。
    3.抗感染:对有明确感染者应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最好选用两种以上有效抗生素联合治疗。应选用不影响造血功能,对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如果经足够强度的抗感染治疗3天后仍无效,应输白细胞悬液。
    三、免疫抑制剂
    1.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近年来治疗急性或重型再障的主要药物。alg每日剂量为20~40mg/kg,atg5~1omg/kg,选择其中一种,稀释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同时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50~100mg。用前做过敏试验。开始点滴速度应缓慢,每分钟6~10滴,如无不良反应1小时后可加快滴速,点滴持续时间每日8~12小时,5~7天为1疗程。停药次日开始口服泼尼松每日1mg/kg,以预防血清病反应。应用此疗法时应注意严恪隔离消毒,及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不同品种的atg/alg应用剂量不同,使用时需参照说明书。
    2.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为一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可试用于急性再障。用法是每日20~30mg/k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连用3天,以后每隔4~7天减量1/2,直至每日1mg/kg,然后根据血红蛋白上升情况,逐渐减量停药。
    3.环胞霉素a:该药是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近年用于治疗再障取得一定疗效。其用药剂量尚末统一。一般常用剂量为每日5~8mg/kg,分2次口服,连服6~12周逐渐减量。
    四、雄性激素
    适用于慢性再障患儿。可选用:
    1.丙酸睾丸酮:剂量为每次1~2mg/kg,每日或隔日1次肌肉注射。治疗持续3~6个月。
    2.康力龙:剂量为每日0.1~0.2mg/kg,分2~3次口服。服药时间不能少于3~6个月。
    3.大力补:剂量为每日0.3~lmg/kg,分2~3次口服。服药时间不得少于3~6个月。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
    目前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刺激骨髓造血并无肯定疗效,但可暂时改善症状,减少出血。与雄性激素合用可减少对骨骼生长的副作用。常用泼尼松每日0.5~1mg/kg,分次口服。
    六、神经兴奋药
    1.硝酸士的宁:采用递增剂量方法,每周肌肉注射5天,休息3天。每日剂量分别为1mg、1mg、2mg、2mg、3mg。如此重复使用,疗程3~6个月。
    2.一叶碱:每日8mg/kg,肌肉注射,连用3个月。
    3.山茛菪碱(654-2):每日0.5~2mg/kg,分2次静脉滴注,睡前加服片剂0.2~0.8mg/kg,连服30天,间隔7天,重复使用。
    上述3种药一般多联合应用,适于慢性再障患儿。
    七、胎肝输注
    本法近年应用较广泛,其作用机理不详,可能是非特异性刺激造血,或为免疫刺激作用。输注胎肝不需要配血型,副反应小,方法比较简单。一般认为对慢性再障效果比较满意。
    八、脐血辅注
    近年发现脐血中含有较多的造血干细胞和较高水平的造血刺激因子。因此有人应用脐血输注治疗慢性再障,近期疗效较好,能达到改善血象、稳定病情、减少输血的效果。
    九、骨髓移植
     目前认为,如能找到hla相配合的同胞供髓者,骨髓移植是重型再障的首选疗法。其方法是采取病人近亲中具有血型完全一致、相同hla组织类型、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查合格的供髓者。移入组织的量一般按有核细胞总数计算,有效病例接受10亿左右或更多细胞,一次或多次输入。为避免排斥反应,可采用移植前环磷酰胺及全身照射等免疫抑制措施。
     十、脾切除
     脾切除治疗再障国内外均有报告。多数认为对慢性非严重型再障,经中西医治疗半年以上无效,骨髓增生接近正常,有红细胞寿命缩短证据,无明显出血者疗效较好。对骨髓增生明显低下者,手术应慎重。脾切除后仍需采取各种综合治疗措施,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中西医结合:
再障的治疗难度大,轻型病例及年轻女性不适宜雄性激素治疗者,可以先用中医中药治疗,如疗效不明显再加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对重型或急性再障,必须中西药并用,甚至用一般治再障的西药无效,而用免疫抑制剂,如csa、atg、alg,及骨髓移植等。由于中药治疗短期内不易使血象上升,所以在血红蛋白低于60g/l者,配合输血,有感染发热及出血明显者,均须中西药并用。

“再生障碍性贫血” 相关论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血劳。与遗传有关,病根在肾。因此,不明原因的长期的肾虚潜证及伴随而见的面无精光,即应警惕本病的潜在……
一、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谓之“再障”,主要改变为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均减少,病理部分在红骨髓,男性多于女性,以青年为多见。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中医属于虚劳血虚、出血、虚损、血劳等疾病。本病与肾至为关联,因“肾主骨”,“骨生髓”,血由髓生之故。另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心生血”“心主身之血脉”,故心脾对本病的影响也较大。
二、先兆及阻截治疗
早期先兆 本病肾虚是本,气血不足是标,阴阳两虚错综复杂,故起病前大多有脾肾亏虚,化源不足导致肾精不足的先兆潜证。即见头晕眼花,眠少健忘,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腰酸膝软,口淡食少,舌质淡,脉细等症。
报标症为面色苍白或萎黄,乏力,皮肤紫斑,抵抗力减弱,血象为红、白血细胞均减少,作骨髓穿刺造血细胞减少可以确诊。典型症状为面色苍白或苍黄,面无精光,指甲?白,皮肤紫癜鼻衄,不规则低热,头晕目眩,神惫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为再障征兆,血象呈全血减少,骨髓象呈红骨髓容量向心性减少。
阻截治则 出现先兆潜证宜滋补肾精、益气生血,方予再障方Ⅰ号兆出现时宜填精补髓、再生气血,方宜再障方Ⅱ号髓一具,紫河车阿胶三七鹿角片、龟板胶鳖甲胶砂仁
凶兆 本病晚期由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故易导致出血。其中尤以内脏出血及颅内出血为凶象。如见头痛昏迷呕吐为颅内出血的征兆。见胸闷,气急,紫绀,呛咳,面色苍白,出冷汗,咳吐大量血性泡沫痰为肺水肿凶兆,多为颅内出血引起,尤多见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不良。出现怔忡、气短、胸闷、唇绀要警惕心肌出血。
败血症凶兆 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故易患败血症,如见高热,皮肤瘀点,关节损害,肝脾肿大则为败血症凶兆。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细胞组织显着萎缩,血细胞(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全部减少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基本特点是循环血液中三系细胞同时减少(或先后减少),骨髓过度脂肪化,造血细胞增生不良。
[发病原因]
根据有无发病因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种。原发性者发病常无明显原因,预后常较继发性为好。
继发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化学因素。首先是药物的影响,各种可能引起再障的药物,如抗菌素(氯霉素、合霉素、磺胺类药)、止痛药(保泰松、氨基比林)、抗糖尿病药(甲基磺丁脲、氯磺丙脲)、利尿药、抗疟药、镇静药等;其次是工业中的苯、砷、重金属元素,以及农业中的有机磷农药等。
2.物理因素。x射线、放射性同位素,电离辐射达到一定剂量均可引起再障。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日本广岛、长崎等地原子弹爆炸后的幸存者中,再障发病率明显升高。
3.生物因素。严重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均可引起再障。如播散性结核败血症病毒性肝炎及晚期血吸虫病。特别是近来病毒性肝炎后并发再障的病例日趋增多,再障的发生肝炎的病情严重程度无关,通常在肝炎完全恢复后1~7个月内发生
4.其他因素。某些疾病的晚期,如长期未经治疗的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红斑性狼疮,或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等。少数是属先天性或家族性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虽不明,但可伴有先天畸形或智力发育不全。
中医认为再障属“虚劳”、“血证”范畴,发生的原因与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尤以脾肾两脏的亏损为主要症结所在。肾为先天之本,是全身元气的根本,又肾主骨,骨生髓,故肾虚常致骨枯髓虚,元气大伤,此为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脾为后天之本,能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可致气血俱虚。又脾主统血,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可导致血不归经而出血。同时脾、肾关系密切,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脾运失司;反之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藏之于肾,亦会加重肾脏亏损。可见脾肾两亏,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临床表现]
再障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贫血、出血、感染三方面。
1.贫血症状。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等,若并发感染或出血则贫血加重,病情恶化。血象为全血细胞减少。
2.出血。皮肤粘膜出血极为常见,随病情发展而加重。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消化道粘膜下出血,或继发溃疡形成。脑出血则为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感染。常见并发肺炎败血症。细菌入侵门户除皮肤粘膜外,胃肠道屏障功能低下或因出血而引起粘膜溃疡,此亦为细菌的入侵途径。感染也能加重出血,促使病情恶化。
病情的轻重缓急,主要根据病理变化和贫血进行的快慢、严重的程度、白细胞及血小板二系列细胞被累程度而分为急性型再障和慢性型再障两种类型。
急性型再障的特点为:起病急、进展快、病程短,病程一般均在1年以内。早期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严重缺乏而引起感染和出血,严重贫血出现稍迟。常见于受大剂量射线照射和应用化疗药品者,亦可见于肝炎后或病因不明者。这类病人均有严重的体表及内脏出血和严重感染而发高热。周围血中三系细胞均低于正常值的半数。
慢性型再障的特点是:起病较缓,进展较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以贫血为主,出血及感染相对较轻,病程一般均在四年以上。周围血中全血细胞减少,但某一种细胞减低更为突出。因此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如血红蛋白低,可引起以贫血为主的症状;白细胞低,引起以感染为主的症状,血小板减少明显,引起以出血为主的症状。部分患者由于贫血,可有心脏扩大。有的可以见到淋巴结、肝、脾肿大。
[预防措施]
1.防止滥用药物。对造血系统有损害的药物,应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防止滥用,并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血象。
2.避免接触毒物。尽量避免接触有损造血系统的毒物,加强各种防护措施,定期测定空气毒物浓度和进行体格检查。
3.加强放射性物质的防护工作。减少或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在不可避免时要注意加强防护,以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机体。
[治疗方法]
本病要取得满意疗效,需经长期综合治疗。国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许多患者,尤其是慢性型再障患者获得长期缓解,以至痊愈。
1.输血。可以改善贫血症状,减少出血倾向。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尽量减少输血量,因为长期多次输血后,可增加输血反应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机会。一般当血红蛋白低于6克%而患者对贫血状态适应较差时可以考虑输血。输血间隔期按具体情况而定。出血严重而经一般止血治疗无效者,可少量多次输入新鲜血液。
2.积极防治感染。疗程中要预防各种感染。关键问题在于加强护理工作和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口腔、皮肤等部位的护理。一旦发生感染要积极控制,选择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但不宜用抗菌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措施。
3.止血。出血时可用止血药,如血凝、血宁1号、景天三七糖桨等,均对止血有一定作用。
4.激素治疗。男性激素具有刺激骨髓造血作用,适用于轻、中型再障,但剂量宜大,疗程宜长。常用的制剂有:丙酸睾丸酮,100毫克/日,肌肉注射,疗程半年以上;康复龙,12~30毫克/日,分3次口服;大力补,30毫克/日,分2~3次口服。此类药物治疗显效较慢,连续用药半年左右才能判定是否有效,副作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治疗中应警惕黄疸、肝大及肝功能异常;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善症状,暂时控制出血。对由免疫所致的输血反应有一定价值,此类药物只能短期应用,一般主张使用不超过2个月,常用量为强的松30~40毫克/日,分3次口服,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克/日,静脉滴注。5.保健食疗。本法适用于慢性再障病人,以下诸法均可选择使用。黑木耳50克、红枣30枚,共煮烂,常服;羊骨头500克砸碎,熬汁服用;鲜桑椹100克,生吃,常用;桂圆肉15克、莲子50克、芡实50克,共煮熟服,常用。在平时饮食中忌油腻和烈性酒类。
6.中医辨证论治。按中医辨证分型,一般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四型。肾阳虚者,其症状为头昏、耳鸣腰痛、手足心发热等,药用生地黄首乌、枸杞各15克,阿胶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山萸肉12克;肾阳虚者,其症状多为面色苍白、腰酸痛、畏寒、四肢发凉等,药用补骨脂10克,淫羊藿10克、菟丝子12克、肉苁蓉10克、附子6克、肉桂6克、巴戟10克;脾肾阳虚者,其症状多为面色?白、四肢厥冷、纳差、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四肢乏力等,药用党参30克、白术10克、炙黄芪15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大枣五枚,并酌情合用上述补肾阳药;阴阳两虚者,其症状多为面色?白无华、身倦无力、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失眠多梦或有腹冷便溏等,可选用阴阳双补之品:附子10克、肉桂6克、熟地20克、淮山15克、山萸肉茯苓枸杞子各12克、首乌10克。
7.单方验方
(1)复方皂矾丸人参120克、海马30克、皂矾120克、油桂60克、核桃仁60克、大枣60克、七寸一条。制法:大枣去核蒸熟,碾成糊状,人参海马烤干,加上其余药物生碾成粉,然后将药粉和于枣糊中,制成丸,每丸约3~5克,每日3次,每次1丸,饭后用温开水服下。个别人服药后有轻度恶心,胃部稍有不适,或轻度腹泻,可减半量服用3~5天,恶心症状多能消失,然后再按量服。
(2)胎盘粉。取新鲜胎盘一个,文火焙干,研成粉末,每服2~3克,每日2次,用当归黄芪首乌各15克煎汤送服。
(3)山药30克、紫荆皮15克、大枣20枚,煎服,每日1剂,长期使用。
(4)牛骨髓60克、桂圆肉60克、大枣肉60克,熬成胶状,日服2次,每次1匙。
(5)牛骨髓250克、山药250克、冬虫夏草30克、胎盘30克,共捣匀和蜂蜜250克入磁罐内,再放入锅中隔水炖30分钟,每次2匙,每日2次。
上述验方主要适用于慢性再障者。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多能干细胞疾病,其特征为造血细胞缺乏,骨髓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替换,外周血液中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常出现较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
再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造血系统疾患,国内目前虽缺乏全面调查,但据近年河南平顶山市和黑龙江牡丹江地区的普查结果,其发病率在人口中分别为1.87/10万及2.1/10万。患者以青壮年占绝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约半数以上病例因找不到明显的病因,称为原发性再障。部分病例显然由于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对骨髓的毒性作用所引起,称为继发性再障。最常见的原因是药用工业或生活中接触到化学物质的中毒或过敏,其次是各种形式的电离辐射,较少见的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等(表5-2-5)。
表5-2-5再障的病因分类

原发性
体质性(范可尼贫血,estren-dameshek anemia)
获得性
继发性
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
药物
药物的化学物质
电离辐射
感染
病毒:肝炎,epstein-barr
细菌:粟粒结核
代谢
胰腺炎
妊娠
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

引起继发性再障的原因如下:
一、药物及化学物质
这种物质根据其作用可分成两大类:一类与毒物的剂量有关,只要所接触的剂量较大,任何人均能发生骨髓再生障碍,如氮芥、环磷酰胺、6-巯嘌呤、马利兰等抗肿瘤药物;另一类是在接触到治疗剂量(药物)或一般剂量时偶尔可在某些人中引起再障,如氯(合)霉素、保泰桦、磺胺类等药物。其中特别值得提出氯(合)霉素是药物引起再障中最多见的病因,这与这种药物的滥用有关。这种药物是一种氮苯衍生物,在多数情况下,骨髓抑制的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能引起短期可逆性的骨髓抑制。其作用是因骨髓细胞内线粒体的蛋白合成受到了抑制,停用药物后,骨髓抑制常可恢复,在很少数情况下(发生率约为1/2~4万→1/20万),骨髓抑制与药物剂量无关,似乎是一种对药物的特异性反应(可能有一种先天酶的缺陷导致核酸合成上缺陷,也可能是一种过敏反应),即使与药物已停止接触,严重的骨髓抑制仍长期持续存在,保泰松也能引起再障,与药物剂量亦无关,其发生机会仅次于氯霉素。
苯是工业用化学物品中用途最广,也是最重要的骨髓抑制毒物。它引起再障似与剂量无关,可能是一种特异性反应,不过长期与苯每天接触比一次大剂量接触的危险性更大。偶尔可以与苯已停止接触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出现骨髓抑制现象。
二、电离辐射
各种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同位素等除了损伤造血干细胞还可损伤造血微环境,影响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损伤程度与接触核辐射剂量有关。
三、感染
再障可以发生病毒性肝炎之后,甲、乙二型肝炎均可致病。约10-20%年轻患者在全血细胞减少6周以前有肝炎史。这种病例往往比较严重。通常认为有关的病毒既能影响肝脏,又能影响骨髓,所谓原发性再障病例中不少在起病前曾有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四、其它
再障可发生妊娠时,分娩贫血减轻或缓解。近年发现有少数再障病人的红细胞对补体敏感,也有少数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例最后逐渐演变成典型的再障。
【发病机理】
骨髓产生血细胞取决于有足够数量机能正常的干细胞,干细胞必须能反复自我增殖更新以保持其恒定数量,同时又能向粒、红、巨核细胞各系统分化,从而不断形成大量成熟血细胞。
干细胞缺乏或机能缺陷是再障的原因。如严重再障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培养显示,定向祖细胞减少,提示多能干细胞减少或机能障碍。许多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移植成功。提示骨髓的缺陷能够通过植入正常骨髓干细胞而矫正,因此,干细胞缺乏或缺陷是这种贫血最常见的原因。
多能干细胞在特定的微环境条件下增殖更新。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能由于骨髓造血微环境缺陷造成。实验表明骨髓基质或微环境在血细胞增殖和成熟中的重要性。如除非从正常骨髓获得贴壁细胞层,否则在长期培养中干细胞将不生长。骨髓移植成功亦不排除微环境异常,因微环境的干细胞是可移植的,骨髓微环境缺陷导至干细胞机能不足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此型居少数。
骨髓基质细胞能够产生造血生长因子,如gm-csf等,它把这些造血生长因子供给祖细胞,但再障时调节造血的因子,如血和尿中的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故再障的发生可能并非由于这些因子的减少。
再障也可能是细胞或体液免疫对造血细胞抑制的结果。近年来注意力集中于造血细胞的免疫抑制。如用抗淋巴细胞血清治疗再障获得成功,在同卵双胎移植中常常需要免疫抑制治疗,只有50%同卵双胎再障患者骨髓移植获得成功,其余50%只有免疫抑制进行预处理才能成功。已证明抑制性t淋巴细胞可抑制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再障也可能是由抗干细胞抗体或抗造血前体细胞抗体所致。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理假说,有人将多能干细胞,造血微环境和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比喻为“种子”(seed)、“土壤”(soil)和“虫子”(worm)之间的关系,可能还要加“肥料”(fertilizer),这几种成份中,可能任一成分缺陷都会导致再障的发生
【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及感染,其轻重与血细胞减少的程度及发展的速度有关。疲乏、软弱无力、皮肤粘膜苍白等贫血症状,皮肤、粘膜瘀点及瘀斑、齿龈出血、鼻衄、女性患者有月经过多、还有口腔、肛门周围、皮肤和上呼吸等感染症状。一般无淋巴结和脾脏肿大,反复感染及长期多次输血亦可使脾脏轻度肿大。
我国学者将再障分为两型:
一、急性
多数起病急遽,症状轻重,早期突出的症状是感染和出血。高热、畏寒、出汗、口腔或咽部溃疡、皮肤感染、肺炎均较多见,重者可因败血症而死亡,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齿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较多见。眼底可出现小出血点、出血斑或火焰状出血。颅内出血亦不少见,可致死亡。总之出血部位既多,程度上亦较严重。贫血在病之早期较轻,但进行较速,可有轻度浮肿。肝脾不肿大,这类病例病情险恶、病程?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二、骨髓
急性病例的骨髓穿刺物中骨髓小粒很少,脂肪滴显然增多,镜下,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有核细胞显著减少,主要是粒及红系细胞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或消失。淋巴细胞比例增多,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细胞和组织嗜硷细胞增多。
在慢性病例如抽取到灶性增生部位的骨髓,可呈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和粒系细胞减少不一定很明显,甚至可以增多,但巨核细胞仍减少,一般慢性病例应该多部位骨髓穿刺,同时作骨髓活检。
三、骨髓活检
骨髓活检病理切片上造血组织显著减少,代替以脂肪组织,其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分布在疏松的间质中。
【诊断】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上有进行性贫血,出血及易感染之表现;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并能除外引起上述血液或骨髓改变的其他疾病。诊断明确后注意寻找可能的发病因素。
1987年6月中华血液学会第四届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修订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二、一般无脾肿大。
三、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分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有巨核细胞减少,骨髓小粒成分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
四、能除外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红血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五、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uteaplastic anemia aaa)亦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severe aplastic anemia-Ⅰ,saa-Ⅰ)诊断标准。
一、临床
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二、血象
除血红蛋白下降速度快外,具备以下三项之二项,①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0.015×1012/l(<1.5万/ul);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500/ul);③血小板<20×109/l(<1-2万/ul)。
三、骨髓
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淋巴细胞增多;②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aplastic anemia caa)诊断标准。
一、临床
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较轻。
二、血象
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较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高。
三、骨髓
①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炭核)比例增多、巨核细胞减少;②骨髓小粒脂肪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增加。
四、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同
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severe aplastic anemia-Ⅱsaa-Ⅱ)。
【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上需和下列有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鉴别:
一、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
起病急,常有贫血、出血及感染,多有肝、脾或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白细胞计数减低,血片中很少或完全找不到原始或幼稚白细胞,但骨髓中原始(淋、粒或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本病是由于红细胞膜结构的变异,对补体特别敏感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慢性血管内溶血。病史中睡眠时发作之血红蛋白尿(尿呈葡萄酒色)。本病于病程中约有1/4-1/2的患者可并发再障,此时骨髓显示增生减低伴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故两者关系密切,诊断时必需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后者化验时除网织红细胞增高外,有关溶血试验如酸化血清溶血试验、蔗糖溶血试验、尿中含铁血黄素试验可呈阳性,此外尚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降低,而再障却增高。
三、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ds)
本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功能异常的血液病。其特征为外周血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持续减少,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红、粒和巨核系均有形态异常、可见小巨核细胞;多见于老年;预后不良,其终末期多转化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或严重贫血,出血或感染致死。
其中最难区别的是低增生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本病红系有巨幼样变和环形铁粒幼细胞,粒系有pelger-huet核改变和bull/-eye myelocyte,血小板机能异常,血小板数与出血不相称,细胞遗传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恶性组织细胞病
本病有全血细胞减少,但往往伴①高热;②肝、脾、淋巴结肿大;③骨髓检查有异常组织细胞,与再障有别。
五、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本病常在溶血性贫血、或正常骨髓伴有感染发烧的患者中发生。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可降至0%,骨髓红细胞系减少,故类似再障。但在病程早期骨髓出现巨大原始红细胞。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易与再障区别。
六、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本病有营养不良的历史,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血象为大细胞性贫血,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骨髓增生活跃,出现较多巨幼红细胞,血清叶酸或维生素b12值减低,对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效果良好。
七、脾功能亢进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但脾脏明显肿大,骨髓增生活跃。
【治疗】
一、防止与毒物接触
在周围环境中凡有可能引起骨髓损害的物质均应除去或避免接触。禁用一切对骨髓抑制作用的药物
二、支持治疗
(一)重视个人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皮肤清洁,用抗菌防腐肥皂和电剃刀,重视口腔卫生、用软牙刷和大便软化剂。各种注射、穿刺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白细胞计数特别低者(中性粒细胞<500/mm3或<0.5×109/l)宜予隔离。
(二)、控制感染 预防感染用co-smz,可减低肠细菌感染和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发生率。控制感染可辅以输注粒细胞,主要的依靠是抗生素,应尽早作细菌培养和药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发热而引起感染的细菌尚未查明,可先采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及(或)先锋霉素等。
(三)止血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对皮肤、口、鼻出血止血作用较好,但如果用药7-10天仍未见效,应即停止继续使用,以免招致或扩散感染,在出血较严重尤其是内脏出血时,最好给病人输入浓缩的血小板。输血小板,因同种异体致敏,效果很快减低,最后变为无效。若同时用治疗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输注,可恢复血小板功能。如伴有严重子宫出血,可给丙酸睾丸酮,每日50mg,肌注,于月经来潮前10天开始,至月经来潮时停用,严重鼻出血需局部填塞。
(四)输血 输血是治疗中一个重要措施,但不应滥用,输血的主要适应征是贫血较严重者。血红蛋白在60g/l(6g/dl)以上者不宜输血,多次输血的危险有①增加传染病毒性肝炎的机会;②增加以后输血反应的机会;③增加对移植物hla的免疫反应;使以后如果需要骨髓移植时成功的机会减少;④许多次输血后可发生含铁血黄色素沉着症,甚至血色病,造成肝和胰腺机能障碍。
三、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
多种药物曾被用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但大多无效。目前应用最多的有雄激素。
(一)雄激素 雄性激素作用原理为:①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增多,促使正铁血红蛋白合成;②直接促使干细胞从g0期进入g1期,提高祖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这类药物对较轻的慢性病例疗效较好,但对重型病例无效。丙酸睾丸酮,成人剂量为50-100mg肌注,每日一次。至少用药4个月,缓解病例中血红蛋白恢复较好,白细胞次之,血小板常不能接近正常。副作用有毛发增多、痤疮、女性停经、阴蒂肥大;声音低哑、乳房缩小、男性性欲亢进。臀部肌肉注射处,常发生硬块。
羟甲雄酮(oxymetholone)及氟羟甲雄酮(fluoxymetholone)常用剂量为每日100mg口服,康力龙(stanozolol),每日6mg,分3次口服。这类药物疗效较高、可以口服和副作用稍轻。但对肝功能有损害,在治疗中经常要注意肝功能试验的结果。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少数病人治疗后贫血减轻,多数病人效果不明显。但近年有人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消除炎症和渗出,从而改善骨髓微循环,同时抑制免疫反应,有助于干细胞的生长与发育。强的松每日20-40mg,分三次口服。重型再障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ne)成人每日1g,三日为一疗程。间隔适当时间再用第二疗程,据称此疗法有一定的疗效。
(三)其他 左旋咪唑、硝酸士的宁、一叶秋碱、碳酸锂、氯化钴、胸腺素、莨菪类药物,心得安、铜蓝蛋白、胎肝输注、全胚注射液等尚在试用中。
四、免疫抑制剂
猪-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15mg/kg/d,加地塞米松5mg,静脉缓滴,或同时强的松每日1mg/kg,内服,共5天,骨髓部分或完全恢复可达40-60%。atg的副反应有血清病、红斑、发热寒战关节痛、浆膜炎、血小板减少等。10%患者晚期可发生造血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白血病等。近年有试用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csa)者,对saa有一定效果。
五、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内伤血虚”或“虚劳亡血”。按中医理论,肾主骨,骨生髓,故治疗宜从补肾着手,进行辨症施治。
六、脾切除
一般地说,脾切除后不能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但红细胞破坏过多为贫血重要因素时,脾切除后,贫血常可减轻,输血次数减少。要慎重选择病例,凡属骨髓增生程度尚好,有溶血成分(输血间隔突然缩短),用激素治疗暂时有效或经长期治疗未获好转者,可选用脾切疗法。
七、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用于治疗重型再障病人,最好在起病后不久,未经输血(未经输血者骨髓移植存活和可能治愈可达80%,如已接受多次输血则存活率下降至40-50%),尚未发生感染,年龄在30岁以下者,预处理用环磷酰胺,不行全身照射,以免间质性肺炎和白内障。用mtx和cyclosporine预防移植抗宿主病(gvhd)。双胞胎之间的骨髓移植,第一次不进行预处理,如第一次失败后,经免疫抑制剂预处理后,行第二次骨髓移植,可获得成功。
八、造血生长因子
因为骨髓功能缺陷,循环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极度增高,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本病治疗的价值尚属可疑。gm-csf和il-3对粒系和巨核细胞的祖细胞起作用,其使用也可能有价值,当前临床试用表明对再障的疗效,至少是暂时的。
【预防】
一、防止滥用对造血系统有损害的药物,特别是氯霉素、保泰松等一类药物,必须使用时,加强观察血象,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二、长期接触能引起本病的化学、物理因素的人员,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有害的化学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周围环境。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某种原因使骨髓造血功能发生急性障碍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其发病机理不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骨髓多能干细胞和(或)微循环受损产生的一系列骨髓功能和形态变化所致。近来有人认为也有免疫学机理参与致病。有些急性再障病人的药物(主要是氯霉素、保太松、磺胺类等)的服用史或放射线接触史。
急性再障的临床表现除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外,常伴随较严重的多处出血倾向,除皮肤粘膜外,还可以有消化道、泌尿道、子宫、眼底或颅内等脏器的出血。少数病人可发热,多为严重的感染及败血症所致,体温多在39℃以上。
急性再障的血象表现为十分严重的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可降至30g/l左右,白细胞可在1×10[sb]9[/sb]/l左右,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sb]9[/sb]/l,血小板10×10[sb]9[/sb]/l,网织红细胞少于1%,绝对值低于15×10[sb]9[/sb]/l。骨髓穿刺涂片(多部位)示增生不良,三系造血细胞均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无明显淋巴结、肝、脾肿大及实验室检查有上述发现,急性再障的诊断并不难,但要注意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pnh、低增生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急性再障的治疗原则是中断与致病因素的接触;贫血严重者需输血以维持血红蛋白在一定的水平;积极治疗失血及感染;有条件时应予胎肝移植或骨髓移植。

正常人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是由骨髓制造的,当各种原因造成骨髓损伤或破坏,不能正常造血或造血发生障碍,即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病人除有贫血外,还可因白细胞(主要是粒细胞)减少而发生感染,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容易出血。
本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预后严重。病人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才能有利于康复和疾病的改善。
因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冒等感染。除要保持环境清洁外,尤其要注意个人卫生,常洗澡,勤换衣,保持口腔、会阴部干燥、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冷和不洁食物,不到公共场所,预防交叉感染。由于血小板减少,容易发生出血,因此要防止损伤,若发生皮肤破损出血,要及时包扎;若有鼻衄,则要填塞止血;若有便血血尿,要尽快请医生治疗。
急性型或伴出血的病人,或并发感染或伴高热的病人,可以适当输血。此外,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用以补肾和补脾为主的中药,或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禁止使用对骨髓造血有抑制的药物,如氯霉素、保太松等,也不要过多地接触放射线。

这是一个听起来很可怕的疾病,依照目前的医学方法只有移植骨髓一途。其实这种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是生活习惯不良,或幼年时感冒用药不当所致,因此,首先必须针对病人的情形进行判断,找出造成这个疾病的原因。
很显然,这个疾病的问题出在造血系统,而这种疾病多半不是刚出生的婴儿。因此,可以判断病人早期仍有造血的能力,也就是身体并不是天生就没有造血的机能。那么后来出现失去造血机能的症状,并不是造血机能损坏或消失了,应该是没有提供身体造血的条件和环境而已。
这本书中,介绍了人体血气上升的方法,就是让人体加强造血机能。部分患了这个病的人,不是小时候风寒太重,以至于胆机能不能正常发挥,人体不能吸收造血所需的营养;就是生活不正常,长期过着日夜颠倒的夜生活,没有提供人体造血的环境。
这两种情形,睡眠的部分,病人自己稍作分析就能了解;胆的问题需要找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师,就能诊断出来。
原因找到了,治疗就不是难事了,只要实施敲胆经加上早睡,再假以时日,就有机会痊愈的。
实例一:
第一个患者开始调养时,血色素4.2克(正常值10克以上),血小板不到一万(正常值十万以上),经医院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我们的诊断,患者睡眠没有问题,原来就有早睡早起的习惯。他主要是人体的吸收能力发生问题,也就是胆功能的问题。从中医的理论的推断,患者可能是在幼年时受过严重的风寒,当时的处理不当,寒气长留患者肺中,形成严重的肺虚状况。由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胆属木,金克木,肺中的寒气制约了胆的功能,使得胆汁不能顺利分泌。缺少胆汁的分解,使得人体的吸收能力大打折扣,人体的造血功能所需的材料不能顺利产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个病症。
我们所提供的保健方法,就是利用推拿方法,疏通患者的胆经,使患者的胆汁能正常分泌,改善患者的吸收能力,使患者能够产生更充分的造血所需蛋白质。在经过两个月的调养过程后,患者有很大的改善,血色素达到8.6克,血小板也达到10万。造血机能恢复正常,患者便脱离了这个疾病的威胁。
实例二:
这是一个小夜班的工作者,由于原来就和前一个患者有相同的肺中寒气问题,使得长期以来就有营养吸收不好的问题,患者的血气一直处在低水平的状态,并且还不断地下降。
学校毕业之后,他找了一个小夜班的工作,每天晚上十点才下班,下班后必定出去玩到两、三点甚至更晚才回家。这样不正常的生活方式过了半年就发病了,发病时的血色素只有2.7克,血小板不到一万,经医院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我们给患者的保养建议,首先要求患者先输血,先后两次,共输血1600cc。第一次输血后,血色素立刻升到4.2克,第二次输血后,再升到5.1克。通常这种患者,输血可以立即改善各种血液的指针,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外来的血液死亡之后,人体不再产生新的血液,各种指针也就跟着下降了。
我们要求患者输血后,再进行胆经推拿,改善患者的营养吸收能力。同时要求患者改变睡眠时间,严格执行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透过推拿的手法,协助其更容易入睡,改善患者的睡眠是我们治疗过程中最主要的工作。用中医手段改善睡眠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患者不容易入睡,必定是肺热造成的,只要泄除了肺热,就可以入睡了;患者睡不沉,必定是肝热造成的,只要泄除了肝热,就能让患者睡得沉。
患者输血后,随着时间过去,各种指针不但没有像其它患者一样持续的下降,反而不断上升,三个月下来,血色素就上升到8.6克,血小板也上升到了10万,完全脱离了疾病的危险。也就是说睡眠改善了之后,造血机能就恢复了。骨髓检查也从原来的黄水,变成了红细胞了,医生正式宣告他的造血机能恢复了。
血气能量一天比一天低,健康状况就一天天恶化,最终走向死亡;相反的,血气能量一天比一天高,健康状况就一天天好转,终至痊愈。所以说,任何疾病只要患者能睡得香甜,睡醒的第二天,血气必定比前一天好,只要一天比一天好,就一天一天远离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时间长一点自然有痊愈的一天。反之,如果患者一直都无法在正确的时间好好睡眠,则康复的机会就很渺茫了。
因为,只有睡得好,营养吸收得好,人体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来激活自我治疗的能力,只有人体的自我治疗能力能够真正治疗各种慢性病。外来的药物,最多只能控制疾病的症状,并不能真正的治疗疾病,只有协助患者激活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我治疗和再生能力,才是正确的医疗手段。
造血机能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失去了这个能力,必定是在生活或健康上出现了某些问题,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就能克服这个疾病。如果是先天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个孩子出生后会在很短期间就发病,存活的机会必定不大。多数得了这个病的人都是在长到一定年龄之后才患这个病,也就是先天仍具备造血的能力,必定是后天不良的生活习惯或受其它疾病影响才会失去造血的能力。
造血机能最重要的只有两个条件:一是具备造血材料,也就是胆功能必需正常;二是必需在上半夜人体造血机能运作期间有充足的睡眠,使身体能有充足的时间造血。因此,不幸患了这个病时,应检讨自己在这两个条件上是不是有所缺失,就能找出疾病的原因,自然也就能找到痊愈之道。
部分这项疾病的病人,由于长期劳累导致造血因子的病变,致使造血机能出现障碍,虽然这种养生方法也能使其逐步改善,但痊愈的机会很小。因为,这种病人需要长期输血以弥补血红素的不足,输血会由于血液品质的无法掌握,而造成无法控制的风险,常常由于一两次血液品质的不良,使身体状况立即下降,这种养生法的功效就因此而大打折扣。

袁某,男,70岁。患再障3年余。屡进温补,疗效欠佳。
1993年3月初诊。自述齿缝出血经常发生,近日加重,每日必作。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烦急躁液寐梦多。舌淡胖,苔腻垢厚,脉象弦滑细数。血色素5克%,白细胞2900/mm[sb]3[/sb],红细胞260万/mm[sb]3[/sb],血小板6万/mm[sb]3[/sb]。
脉证合参,辨为肝经郁热兼湿热中阻,治宜清泄肝胆,疏调三焦
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柴胡片姜黄各6克,大黄1克,僵蚕黄芩川楝子、焦六曲、焦麦芽、焦山楂水红花子各10克。
7剂后复诊,药后牙齿出血显著减少,患者自觉体力增加,血常规化验,血色素升至9克“,红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均有所提高,遂依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齿血完全消失,血色素稳定在11克左右,自觉症状大减,面色渐现红润,精神体力大增。
【按】: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综合征,其特征是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严重贫血、反复出血,和抵抗力低下所致的继发感染。由于本证的贫血貌表现明显,如面色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无华,并常伴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等虚弱症状。故本病常常被辨为血虚而用补法治疗。然而,无论补气补血、补脾、补肾均鲜有效果。赵师认为本病之血虚仅是表面现象,病之本质乃是肝经郁热灼伤营血,血伤则虚,血热则溢。因肝主藏血,又主疏泄,肝经郁热不得宣泄,则见心烦急躁、夜寐梦多等症;疏泄失职,三焦不畅,则舌苔牯腻垢厚;郁热伤血动血,则脉来弦细动数。因此,虽见血虚,亦不可温补。且热不去则血难复,故治宜疏泄肝胆郁热,可用升降散加清肝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