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子

( Xìnɡ Zi )

别名: 杏实

杏子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润肺定喘;生津止渴。主肺燥咳嗽,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生食,或晒干为脯,适量。
性味:
酸;甘;温;有毒
归经:
肺;心经
各家论述:
1.《千金·食治》:其中核犹未鞕者,采之暴干食之,甚止渴,去冷热毒。
2.《滇南本草》:治心中冷热,止渴定喘,解瘟疫
3.《随息居饮食谱》:润肺生津
用药禁忌:
崔禹锡食经》:不可多食,生,伤筋骨。《本草衍义》:小儿尤不可食,多致及上膈热。
化学成分:
1.杏 果实含枸橼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等有机酸;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in)芸香甙(rutin),金丝桃甙(hyperoside),山柰酚(kaempferol)等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挥发性成分: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异松油烯(terpinolene),反式的2-已烯醇(2-hexenol),α-松油醇(α-terpineol),牻牛儿醛(geranial),牻牛儿醇(geraniol),2-甲基丁酸(2-methylbutyric acid),乙酸(acetic acid),芳樟醇(linalool),顺式及反式的环氧二氢芳樟醇(epoxydihydrolinalool),γ-辛酸内酯(γ-octalactone)γ-癸酸内酯(γ-decalactone)。又含精氨酸(arginine),丝氨酸(serine),甘氨酸(glyc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丙氨酸(alanine),脯氨酸(proline),苏氨酸(threonine),酪氨酸(tyrosine),亮氨酸(leucine)和很少量的赖氨酸(lys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等氨基酸;维生素(vitamin)b/1、c\[5,6],烟酸,去氢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β-胡萝卜素(β-carotene)和少量γ-胡萝卜素(γ-carotene)及番茄烃(lycopene)以及磷、锌等。另含香味成分:1-丁醇(1-butanol),异丁醇(isobutanol),异戊醛(isovaleraldehyde),乙酸丁酯(butyl acetate)乙酸已酯(hexyl acetate),苯乙醛(phenylacetaldehyde),2,6,6-三甲基-2-乙烯基-四氢吡喃(12,6,6-trimethyl-2-vinyl tetrahydropyran)紫罗兰酮(ionone),甲苯(toluene),丁酸(buty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3,7-二甲基-1-辛烯-3,7-二醇(3,7-dimethyloct-1-ene-3,7-diol),(e)-2,6-二甲基辛-2,7-二烯-1,6-二醇[(e)-2,6-dimethylocta-2,7-diene-1,6-diol],2,6-二甲基-1,8-辛二醇 (2,6-dimethyl-1,8-octanediol),(2e,6z)-3,7-二甲基-2,6辛二烯-1,8-二醇[(2e,6z)-3,7-dimethyl-2,6-octadiene-1,8-diol],3-羟基-7,8-二氢-β-紫罗兰酮(3-hydroxy-7,8-dihydro-β-ionone),3-氧代-a-紫罗兰醇(3-oxo-a-icnol),3-羟基-β-紫罗兰醇(3-hydroxy-β-ionol),3-羟基-7,8-二氢-β-紫罗兰醇(3-hydroxy-7,8-dihydro-β-ionol),3-羟基-β-紫罗兰酮(3-hydroxy-β-ionone),3-羟基-5,6-环氧-β-紫罗兰酮(3-hydroxy-5,6-epoxy-β-ionone),催吐萝芙木醇(vomifoliol)去氢催吐萝芙木醇(dehydrovomifoliol)。还含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
2.山杏 果实含山梨糖醇(sorbitol),葡萄糖和多糖(polysaccharide)。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3.山杏 生于海拔700-2000m的干燥向阳、丘陵、草原。
资源分布:1.杏 分布于全国各地,多系栽培。在新疆伊犁一带有野生
2.山杏 分布于东北、华北和甘肃等地。
原形态:
1.杏 落叶小乔木,高4-10cm;树皮暗红棕色,纵裂。单叶互生;叶片圆卵形或宽卵形,长 5-9cm,宽4-8cm。春季先叶开花,花单生枝端,着生较密,稍似总状;花几无梗,花萼基部成筒状,外面被短柔毛,上部5裂;花瓣5,白色或浅粉红色,圆形至宽倒卵形;雄蕊多数,着生萼筒边缘;雌蕊单心皮,着生萼筒基部。核果圆形,稀倒卵形,直径2.5cm以上。种子1,心状卵形,浅红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2.山杏 灌木或小乔木,高2-5m。叶卵形或近圆形,长(3-)5-10cm,宽(2.5-)4-7cm。花单生,直径1.5-2cm;萼片长圆状椭圆形,先端尖;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白色或粉红色。果实扁球形,直径 1.5-2.5cm,两侧扁,果肉薄而干燥,熟时开裂,味酸涩,不能吃。核易与果肉分离,基部一侧不对称,平滑。花期3-4月,果期6-7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meniaca vulgaris lam.[prunus armeniaca l.]2.armeniaca sibirica(l.)lam.[prunus sibirica l.]
采收和储藏:果熟时采收。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杏子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润肺定喘,生津止渴。
①《千金·食治》:"其中核犹未鞕者,采之暴干食之,甚止渴,去冷热毒。"
②《滇南本草》:"治心中冷热,止渴定喘,解瘟疫。"
③《随息居饮食谱》:"润肺生津。"
性味:
酸甘,温。
①《千金·食治》:"味极酸。"
崔禹锡食经》:"味酸,大热。"
③《日华子本草》:"热,有毒。"
④《本草图经》:"杏之类梅者味酢,类桃者味甘。"
用药禁忌:
崔禹锡食经》:"不可多食,生,伤筋骨。"
②《本草衍义》:"小儿尤不可食,多致及上膈热。"
化学成分:
果实含柠檬酸、苹果酸、β-胡萝卜素、少量γ-胡萝卜素和西红柿烃;果实的挥发油成分有月桂烯、柠檬烯、对-聚伞花素、异松油烯、反-2-己烯醇、α-松曲醇、牻牛儿醛、牻牛儿醇、2-甲基丁酸、乙酸、芳棒醇、环氧二氢芳樟醇的顺反异构体、γ-辛酸内酯、γ-癸酸内酯、橙花醛、柠檬醛。未熟果实含绿原酸类、焦性儿茶酚类、赭朴鞣质、黄酮类等成分。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杏仁"条。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山杏果实。果熟时采收。
出处:
本草图经

“杏子” 相关论述

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黄芩三两 石膏半斤(碎)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煮取三升,少腹热痛,小便赤数,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方见上卷)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方见上卷)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方见上)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则其人烦燥,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
脉浮紧者,法当汗出而解。若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须自汗出乃愈。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也,须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然者,以荣气不足,血弱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方见上)
脉浮而紧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方见上)
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卫气不谐也,所以然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也。复发其汗则愈,宜桂枝汤。(方见上卷)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方见上卷)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方见上)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方见上卷)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紧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方见上卷)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下之,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久久小便必自利。
大下之后,复发汗,其人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而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原料:鲜杏子3枚、绿茶3g。
用法:用杏子的煎煮液泡茶饮用,可加冰糖
功用:润肺定喘,生津止渴。


杏子(不以多少,连皮捣碎)
上件,水煮熬,取浮油,绵滤净,再熬成油。


按∶此药参见本书“大豆黄卷”条,《本经》首载“杏核仁”。

味甘酸,性热,有小毒。不益人。生食多伤筋骨。多食昏神,令膈热生痰,动宿疾,发,落须眉。病者食多,令目盲。小儿多食,成壅热,致
产妇尤宜忌之。杏仁味甘苦,性温,有小毒。两仁者杀人。花开六出,核必双仁
杏仁作汤,白沫不解者,食之令气壅身热。汤经宿者,动冷气能消犬肉索粉积。
双仁者误食,或食杏仁多,致迷乱将死。急取杏根煎汤,服可解。八旦杏仁味甘性温,多食亦能动宿疾也。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炙)二两
右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得汗止服。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注】
此承黄汗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黄汗属湿,故身体肿;属风,故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者,谓面目浮肿也。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谓汗出粘黄也。脉自沉者,谓从水得之也。究其得之之由,以汗出入冷水中浴,则凄怆之寒内入,遏郁汗液于肌腠,从土蒸化而出,故色黄也。宜黄耆、桂枝解肌邪,以固卫气白芍苦酒止汗液,以摄荣气,荣卫调和,其病已矣。
【集注】
程林曰:汗出则元府开,入水浴则凄怆之水寒,藏留于腠理皮肤之中,则身肿发热也。汗出沾衣如柏汁,则津液内竭,是以汗出而渴也。身肿虽状如风水,但风水之脉不沉,汗不黄,口不渴,为异耳!
李升玺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举一端言之耳。大约黄汗由脾、胃湿久生热,积热成黄,湿热交蒸而汗出矣。
魏荔彤曰:黄汗者,汗出之色黄而身不黄,与发黄之证不同也。
尤怡曰: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恶风为异。其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风气外合水气黄汗水气外合热气,热被水遏,互郁交蒸,汗液则黄。用黄耆桂枝芍药三味,行阳以益,则荣气和而卫气周,盖欲使荣卫大行,而邪气毕达耳。

治诸脏相乘喘急。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细研如膏) 麻黄根(为细末,等分
上和煎,橘皮汤调下二钱,无时候。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
伤寒例》云∶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温疟先热后寒,宜此方主之。
阴阳俱盛者,旧有热也。重感于寒者,新有寒也。凡寒热相搏,邪正分争,并于表,则阳实而阴虚,阴虚生内热,阳实生外热中外皆热,故见其烦渴而身热恶热莫任也;并于里,则阴实而阳虚,阳虚生外寒,阴实生内寒中外皆寒,故见其鼓颔战栗恶寒莫任也;若其邪正分争,并之未尽,则寒热交集,鼓颔战栗,烦渴身热并至矣。此论常寒热之理也。温疟先热后寒者,以其先有旧热而后伤寒也。方中有麻黄杏仁,可以解重感之寒;有

本品久服,可避谷。制用上粳米三斗,淘净沙炒作饭,曝干捣筛。杏仁三斗,须择取二仁者,去皮尖曝干,捣碎,以水五斗,研取汁,味尽乃止。上二味先煎杏仁汁,令如稀面糊,置铜器内。粳米如稀粥,煎以 火,自旦至夕,搅勿停手,候水气尽,则出之,阴干纸贮。用时以暖汤二升,纳药如鸡子大,置于汤中,停一炊久,任意取食。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厚朴杏子汤主之。
表病而攻其里,里上逆,而表邪未解,肺气郁阻,是以发喘。桂枝厚朴杏子,降冲逆而破壅塞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二十四 (方【22】)
【2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厚朴炙,去皮,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汤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余依前法。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平素喘家,胃逆肺阻,作桂枝汤解表,宜加朴、杏,降逆而破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