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菊

( Lù Pánɡ Jú )

别名: 其米

路旁菊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主感冒咳嗽咽痛;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外用:适量,捣敷。
性味:
味苦;性寒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5-60cm。茎上部分枝,被毛。叶互生,多卷曲,完整叶展平后呈倒披针形、长圆形或匙形,全缘或有圆齿。常见头状花序生于枝顶,花灰黄色或带蓝紫色。气微,味苦。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900-3900m的开旷山坡、田野、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齿狗娃花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60cm。茎直立,单生,从上部或下部起有分枝,被腺及长密毛。叶互生;基部叶莲座状;下部叶倒披针形、长圆形或匙形,长2-10cm,宽0.5-1.6cm,先端钝或近圆形,基部渐狭成细或有翅的长柄,全缘或有圆齿或密齿;中部叶较小,无柄,常全缘;上部叶小,条形;全部叶两面被伏为且毛,具常有腺。头状花序,径2-2.5cm,单生枝顶或排成疏伞房状;总半球形,径1-1.5cm;总苞片2-3层,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外层草质,被密腺及细毛,内层边缘宽膜质;舌关花35-40个,管部长1.2-1.8mm,舌片蓝紫色或红白色,长8-12mm,宽1.6-2.4mm;管部长1.4-1.6mm,裂片5,其中1裂片较长,冠毛黄色或近褐色,较果倒卵形,长2-2.8mm,稍扁,淡褐色,有黑色条纹,上部有腺,全部被疏绢毛。花、果期5-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圆齿狗娃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teropappus crenatifolius (hand.-mazz.) griers.[aster crenatifolius hand.- mazz.]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路旁菊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解毒消炎,止咳。治感冒咳嗽咽痛,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外用:捣敷。
性味:
苦,寒。
生境分布:
生河滩、山坡、林缘。分布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上部有分枝,被有开展的毛。叶狭长或匙形,下部叶常有圆齿,上部叶常全缘,先端钝或圆形。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总苞片2~3层,先端钝;舌状花1层,舌片浅紫色或蓝色,管状花黄色,5个裂片中常1个较长。冠毛稍带红褐色。
来源:
为菊科植物齿狗哇花全草。7~8月采收。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