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水莲

( Dào Shuǐ Lián )

别名: 金鸡尾

倒水莲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截疟。主主治湿热黄疸腹痛泻痢目赤肿痛;疟疾寒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24g;或炖肉食。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肝;大肠经
用药禁忌:
虚寒证慎服。
药理作用:
1.扩张冠脉 峨眉唐松草碱17μmol/l、50μmol/l可使豚鼠离体心脏灌流冠脉流量增加12.9%及20.4%,同时可见心肌收缩力抑制,心率轻度减慢。86rb摄取试验腹腔注射50mg/kg可使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增加13%,并能协同异丙肾上腺素的增加心肌血流量作用,但明显减弱氯化钙(cacl2)的这一作用。高体冠脉螺旋条标本上10μmol/l的峨眉唐松草碱能明显抑制高k+去极化所致冠脉条的收缩反应,此作用又可被cacl2所拮抗,表明其能扩张冠脉,具有负性心力及负性频率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钙拮抗有关。峨眉唐松草碱还能明显抑制去申肾上腺素及苯福林所致冠脉条的依剂量性收缩,但不阻滞异丙肾上腺素的松弛冠脉条作用。
2.对心肌的影响30μmol/l的峨眉唐松草碱使大鼠左心房肌收缩幅度先呈短时轻度升高后,即行持续降低,40min达50%,70min为o。峨眉唐松草碱还明显抑制心肌自律性,30μmol/l可使诱发自律性的肾上腺素阈浓度由14土7μmol/l增加至42士19μmol/l。该碱并明显延长不应期,给药15min后功能性不应期从61士2ms延长至90土3ms,并可降低心肌兴奋性。对于右心房肌,30μmol/l的峨眉唐松草碱也可明显减弱收缩幅度,降低收缩频率。
3.抗心律失常作用 峨眉唐松草碱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10mg/kg静注能明显提高乌头碱诱发大鼠致室早、室速、室颤及致死量,也能明显提高毒毛花苷g诱发豚鼠室颤的剂量。对于氛仿所致小鼠心室纤颤,10mg/kg腹腔注射可显着地降低其发生率。对于冠脉结扎缺血心肌复灌所致麻醉大鼠心律失常也能显着对抗之。对于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5μmol/l峨眉唐松草碱可显着降低其心室纤颤的发生率,延长窦性心律时间,减少心肌细胞中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及丙二醛的生成。峨眉唐松草碱还可使麻醉大鼠心率减慢,p-r、q-tc间期延长,上述结果表明峨眉唐松草碱抗心律失常作用与其能阻止心肌细胞na+内流,抑制心肌ca2+转运、减弱α受体激动作用。
保护心肌及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化学成分:
全草含氧化小檗碱(oxyberberine),小唐松草醛碱(thaliadine),秋唐松草替定碱(thalmelatidine),铁线蕨叶碱(adiantifoline),唐松明灵碱(thalmineline),峨眉唐松草碱即甲氧基铁线蕨叶碱(methoxyadiantifoline)。
性状:
1.性状鉴别 细根多数,密生于根茎上,长5-10cm,直径约1mm,表面黄褐色;质坚硬,易折断。小叶片较大,卵状长圆形至近圆形,长3-7cm,宽2-5cm。气微,味苦。
2.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浅黄色,有的特化为单细胞毛。皮层薄壁组织中有1-2列较大的木化厚壁细胞;内皮层细胞1列。初生木质部四原型;木质部束与纤维束各4个,交互排列,中央纤维束呈四角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20-2000m的山地溪边或岩边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峨眉山和洪雅一带。
原形态:
峨眉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50-80cm。全株无毛。根状茎短,有多数细长的须根。茎直立,有分枝。叶互生;基生叶和茎干部叶均具长柄,柄长10-12cm,基部具鞘;托叶与鞘同长,宽1-2.5mm;叶片长16-25cm,小叶坚纸质,倒卵形、菱状倒卵形或宽卵形,长3-6.8cm,宽2-5cm,先端圆,基部宽楔形,3浅裂,有粗圆齿,上面脉平,下面脉隆起,网脉明显;茎上部叶较小,有短柄。花序近圆锥状,多回两歧状分枝,有较密集的花;花两性,花梗长4-5mm;萼片4,花瓣状,倒卵形,长约3mm,宽约2mm,白色或浅粉红色,早落;雄蕊多数,长2-5mm,花丝上部比花药窄或近等宽,下部丝状,花药长椭圆形,长0.5-0.8mm,先端钝;心皮12-20,长约1mm,花柱比子房短,上部稍弯,柱头生于腹面。瘦果狭卵球形,长1.5-2.5mm,无柄,有6条纵肋,宿存花柱拳卷。花期7月,果期8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峨眉唐松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alictrum omeiense w.t.wanget s. h.wang
采收和储藏:秋季来集全草,洗净,晒干。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倒水莲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清热,燥湿,止痢。用于湿热黄疸腹痛泻痢疟疾寒热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
4~8钱。
性味:
苦、涩,寒。
来源:
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峨眉唐松草thalictrum omeiense w. t. wang et s. h. wang,以全草入药。秋季采集全草,晒干。

倒水莲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疟疾寒热湿热发黄头晕疼及腹痛泻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8钱;或炖肉。
性味:
性寒,味苦涩,无毒
生境分布:
生于湿润的山沟、岩边或草丛中。分布四川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无毛,高40~80厘米。根茎短,须根丛生,外皮褐色,有绒毛。茎有棱。基生叶2~3四三出复叶,基部具鞘状托叶,抱茎;小叶卵状长圆形、宽卵形或近圆形,3浅裂,并具圆齿,先端钝,基部圆形,有时浅心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茎生叶常为2回三出,小叶多狭长,呈菱状椭圆形,基部楔形。圆锥花序;苞片线形,小苞片锥尖;萼片4,倒卵形,白色或粉红色;雄蕊多数,花丝倒披针形,花药长圆形,顶端无小尖头;雌蕊8~12。瘦果纺锤形,无柄,黑褐色,纵肋8,宿存花柱弯钩状。花期5~6月。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蛾眉唐松草全草
出处:
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