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

( Hú Lu )

别名: 葫芦壳 , 抽葫芦 , 壶芦 , 蒲芦 , 嘎贝哲布

葫芦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利尿,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腹水颈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
0.5~1两。
性味:
甘,平。
炮制:
洗净,晒干,切碎用。
来源:
葫芦科葫芦属植物葫芦lagenaria sicararia (molina) standl.[l. leucantha rusby; l. vulgaris ser.],以果皮种子入药。立冬前后,摘下果实,剖开,掏出种子,分别晒干。
备注:
(1)用于面目浮肿大腹水肿等症,常与猪苓茯苓泽泻等药同用。还可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形成腹水的病症。

葫芦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止泻,引吐。用于热痢肺病,皮疹。6~9g。
利水消肿:用于重症水肿腹水。15~30克。
性味:
酸、涩,温。
炮制:
除去杂质。
鉴别:
本品粉末淡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薄,垂周壁平直或弯曲,外被角质层。种皮厚壁细胞多成片存在,细胞较大,壁较厚,黄棕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50μm,长约100μm,木化,纹孔圆形或长圆形,孔沟明显。石细胞淡黄色,较小,壁甚厚,呈长方形或类圆形,有的少数分枝,壁波状弯曲。星状细胞碎片较多,不规则形,分枝成星状,界限不甚明显,具数个分枝或突起,壁弯曲,木化,胞腔不规则。种皮下皮细胞类长方形,扁平,垂周壁稍厚。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直径2~15μm,并含脂肪油滴和脂类物质,用水合氯醛透化,脂类物质成片脱落,可见糊粉粒溶化后的痕迹。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充满油滴和糊粉粒,直径2μm以下。假种皮碎片细胞类长方形,排列成镶嵌状,壁薄,微弯或平直。纤毛众多,长短不一,长约100μm,平直或稍波状弯曲。
性状:
本品扁长方形或卵圆形,长1.2~1.8cm,宽约0.6cm,表面浅棕色或淡白色,较光滑,并有两面对称的四条深色花纹,花纹上密被淡黄色绒毛,一端平截或心形凹入,一端渐尖或钝尖。对种皮质硬而脆,子叶2,乳白色,富含油性。气微,味微甜。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来源: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的干燥种子。立冬前后摘下果实,取出种子,晒干。

“葫芦” 相关论述


味甘,平,无毒。主消水肿,益气

葫芦味甘平微毒,利水消浮止渴烦,瓠虽稍苦性无异,虚胀冷人切莫吞。
葫芦,亦瓠也。《诗》谓之壶,枯者可为壶,嫩者可为茹。有甘有苦,苦如胆者堪渡水,不堪食与入药。
主大水面目浮肿,下水令人吐,除烦止渴,治心热,利小肠,润心肺,下石淋,吐蛔虫,疗蛊毒,吐血。又患香港脚及虚胀冷气人不可食,惟服丹石人相宜。花,日干为末,敷鼠 。

甘平而滑,利水消肿胀。

一名苦瓢。苦寒微甘,利水宽胀,散热消肿。烧灰,治水臌尤良。

葫芦(图缺),味甘、淡,性寒。也。冷胃,动寒疾。有寒疾食之,肚腹疼,发腹中风湿痰积。有风湿痰积食之,发出风疹瘙痒,不宜多食。
葫芦气味甘、冷。主治解热、除烦、润肺、通淋、利小便,多食令人吐利脚痛。
──模板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