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川贝母

“虻” 相关论述

味苦平。
目赤痛,眦伤,泪出,淤血,血闭寒热无子。一名魂常。生川泽。
《名医》曰:生汉中,五月取。
案《说文》云:啮人飞虫。《广雅》云:(上匿下虫虫)(虫龙),也此省文。《淮南子》齐俗训云:水蚄为(上晦下心)荒。高诱云:青蛉也。又说山训云:散积血

味苦,平,有毒。主目赤痛, 伤泪出,瘀血血闭寒热酸 ,无子。一名魂常。生汉中川泽。五月取。


味苦,平,有毒。主治目赤痛, 伤泪出,瘀血血闭寒热酸 ,无子。一名魂常。
生汉中川泽,五月取。
不啖血,状似而小,近道草中不见有,市人亦少有卖者,方家所用,惟是蜚虻也。
(《大观》卷二十一,《政和》四三三页)


味苦,平,有毒。主目赤痛, 伤泪出,瘀血血闭寒热,酸 ,无子。一名魂常。
生汉中川泽,五月取。
不啖血,状似而小,近道草中不见有,市人亦少有卖者,方家所用,惟是蜚虻也。
〔谨案〕有数种,并能啖血,商浙以南,江岭间大有。木长大绿色,殆如次蝉,咂牛马,或至顿仆。蜚虻状如蜜蜂,黄黑色,今俗用多以此也。又一种小,名鹿,大如蝇,啮牛马亦猛,市人采卖之。三种同体,以疗血为本,余疗虽小有异同,用之不为嫌。何有木,而不啖血。木倍大蜚虻。陶云似而小者,未识之矣。


大小有三种。蜚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扁,微黄绿色。雄霸州、顺安军沿塘、泺界河甚多。以其惟食牛马等血,故治瘀血血闭


味苦,气平、微寒。有毒。见啖牛马,腹有血者为良;收取阴干,去净翅足炒用。逐瘀血血闭寒热酸 ;能止两目赤疼, 伤泪出。 蜚虻亦能飞者,其形大似蜜蜂。
气味不殊,麻黄单恶。通血脉九窍喉痹,破积血症瘕痞坚。寒热亦驱,瘀血更逐。

,一名虻虫。其用大略与 虫相似,此但味苦胜与咸,性善啮牛马诸血。苦能泻结,咸能走血,且色青入肝,性热,饮血,用以治一切血结为病。今人以其有毒不用,然仲景抵当汤,治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小便利,其人如狂者,此蓄血也。
水蛭虻虫。如小便不利者非蓄血也,大黄 虫丸。治虚劳羸瘦,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则 虫、虻虫咸入之,以其能散脏腑宿血结,有神效耳。凡毒药治病,如刑法之治盗贼,不如是则不足以祛邪反正也。
木虻,见啖牛马腹有血者为灵,逐瘀血血闭寒热酸 ,两目赤痛, 伤泪出,破坚痞, 瘕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通行经络堕胎甚速。收取阴干,去净翅足,炒用。

味苦平,有毒。生木吐中,初出如白蛆,渐大羽化,色绿如蜩蝉,亦啖牛马等血,故治瘀血血闭寒热无子目赤痛、 伤泪出,又能堕胎。如螫人九窍出血,取三七枚烧,服之效。五月采,去翅足,炒黄。

叶卷如实,中有血虫,羽化为,便能咬人。生塞北。草叶如葵,以叶合和桂,杵为末敷人、马,山行无复来。

(木(音萌)_图缺)
味苦,平,有毒。主目赤痛, 伤泪出,瘀血血闭寒热酸 (音西),无子。一名魂常。生汉中川泽,五月取。
陶隐居云∶此不啖血,状似而小,近道草中不见有,市人亦少有卖者,方∶家所用,惟大绿色小,名鹿,大如蝇,啮牛马亦猛,市人采卖之。三种体,以疗血为本,余疗虽小有异同,用之按kt)色破中初出如白蛆,渐大羽化,坼破便飞,即能啮物。塞北亦有,岭南极多,如古度花成蚁耳。
本经》既出木,又出蜚虻,明知木虻是叶内之,飞虻是已飞之虫,飞是羽化,亦犹在蛹,如蚕之图经曰∶木,生汉中川泽。蜚虻生江夏川谷,今并处处有之,而襄、汉近地尤多。有数虫,即家相承之用,入然今本草肘后方葛氏云∶螫人九窍皆血出方,取虻虫初食牛马血腹满者三七枚,烧服之。杨氏产乳∶疗母困笃恐不济,去胎方∶虻虫十枚,上捣为末,酒服之,即下。
衍义曰∶木,大小有三种。蜚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褊,微黄绿色,雄、霸州

有毒.生汉中.五月取.
本经》原文∶木,味苦,平.主目赤痛, 伤泪出,瘀血血闭寒热酸 ,无子.一名魂常.生川泽.

蚋、分别属双翅目蚋科(simuliidae)和科(tabanidae)。蚋、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叮吸人血,被刺叮处常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奇痒以及炎症与继发性感染。蚋和分别可作为盘尾丝虫病和罗阿丝虫病的媒介,还能机械性传播野兔热和碳疽病。防制可参考“蠓”。
一、蚋
蚋为一类体长1~5mm的小型昆虫,成虫深褐色或黑色,俗称“黑蝇”或“驼背”。全世界已知1200多种,我国报告近90种,主要种为北蚋(simulium subvariegatum)和毛足原蚋(prosimuliumhirtipes)。
形态
成虫头部的复眼明显,雄蚋的复眼较大,与胸背约等宽;雌蚋的复眼略窄于胸部,两眼间被额明显分开。口器为刺吸式。胸部背面明显隆起。翅宽阔,纵脉发达。足短。腹部11节,最后2节演化为外生殖器,其为重要的分类依据。有的种类腹部背面有银色闪光斑点(图20-21)。
[imgz]rentijishengchongxue129.jpg[alt]蚋生活史[/alt][/img]
图20-21 蚋生活史
生活史与生态
蚋的发育为全变态(图20-21)。
卵:略呈圆三角形,长0.1~0.2mm,淡黄色,通常150~500粒排列成鳞状或成堆,见于清净流水中的水草与树的枝叶上,在20~25℃的水中,约5天孵化。
幼虫:呈圆柱形,后端膨大。有6~9龄,刚孵出的幼虫长约0.2mm,淡黄色,以后颜色变暗,成熟幼虫4~15mm。头部前端有1对放射状排列的刚毛,称口扇;前胸腹面中部有一只具小钩的胸足;腹部尾端有一个具小钩的吸盘和一个可伸缩的肛鳃。幼虫以水中微小生物为食,约3~10周发育成熟。
蛹:成熟幼虫在一个前端开口的茧内化蛹。茧体的后端粘附于水中石块或植物上,约1~4周羽化。
雄蚋不吸血。雌蚋交配后开始吸血,其嗜吸畜、禽血,兼吸人血,多在白天进行。成虫栖息于野草上及河边灌木丛,飞行距离达2~10km。蚋出现于春、夏、秋三季,以6~7月为活动高峰。整个生活史2~3.5个月。雌蚋寿命约2个月。以卵或幼虫在水下越冬。蚋可传播盘尾丝虫病。人被蚋刺叮,特别是大量刺叮可引起皮炎,可有强烈的过敏性反应,继发感染淋巴腺炎,淋巴管炎及“蚋热”等。
二、
是一类中、大型昆虫,俗称“牛虻”或“瞎”。全世界已知约3500种,我国已记录近400种,主要种为广斑(chrysops vanderwulpi)和华(tabanus mandarmus)。
形态
成虫体长6~30mm,粗壮,呈棕褐色或黑色,多有较鲜艳色斑和光泽,体表多细毛。
头部宽大,等于或宽于胸部。复眼明显,多具金属光泽。雄两眼相接;雌两眼分离。触角多为3节,第三节有3~7个环节。雌口器为刺舐式,取食时刺破皮肤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吸血。翅宽,透明或具色斑。足粗短。腹部可见7节,其颜色和斑纹是分类依据,第8~11节演化为外生殖器(图20-22)。
[imgz]rentijishengchongxue132.jpg[alt]生活史[/alt][/img]
图20-22 生活史
生活史与生态
的发育为全变态(图20-22)
卵:多呈纺锤形,长1.5~2.5mm,黄白色。常以200~500粒卵集成堆或形成块,多见于稻田、沼泽、池塘边的草叶或小枝上。约1周孵化为幼虫。
幼虫:为细长纺锤状,两端尖,淡黄色。有6~10龄,体长自2~4mm至22~25mm,腹部第1~7节有疣状突起,尾部有长呼吸管和气门。幼虫以小型动物为食,幼虫期可长达数月至一年以上。成熟幼虫移至干土中化蛹。
蛹:为裸蛹,可见明显的头胸部和腹部。早期呈黄棕色,而后渐暗。经1~3周羽化。
以植物汁液为食,雌吸血,主要刺吸牛、马、驴等大型家畜的血,有时也侵袭其它动物和人。白天活动,以阳光强烈的中午吸血量最为活跃。有时在几个动物体表连续叮刺吸血,该习性在疾病的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成虫栖息于草丛树木中,多见于河边植被上。的飞翔能力很强,每小时可飞行45~60km。
在热带,可全年活动;在我国北方,的活动季节自5月中旬至8月下旬,以7月份为活动高峰。一般雄的寿命仅几天,雌可存活2~3个月。以幼虫越冬,常见于堤岸22~25cm深的土层中。
有些类能传播罗阿丝虫病,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害虫,为牲畜锥虫病等的传播媒介。叮刺人体可引起荨麻疹样皮炎。

又称牛虻,是一种大型的吸血昆虫。除对畜牧业产生危害外,还可传播人畜疾病
的孳生地类型多样,防治工作比较困难。
人、畜防护 在数量较多的地区和场所,人们工作和活动时,可采取驱避剂涂擦暴露部位,戴防虫面罩、面纱和穿浅色紧口工作服和长统靴。牲畜的个体防护、农牧民常用厚布围住牧畜躯干,这是一种经济又有效的好办法。
化学杀虫剂喷射 在的栖息场所、畜舍周围植物及栅栏建筑物上喷射低毒、易分解的杀虫剂;若数量过多的地区和场所,可考虑采用地面超低容量喷雾器空间喷射马拉硫磷等,效果良好。
环境防制 如清除杂草和无用植被、填平坑硅、疏通沟渠等,以减少产卵和孳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