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

( sichongbing )

别名: 冬瓜腿 , 大脚风 , 油火腿 , 粗腿 , 大蛋 , 白尿 , 流火 , 红筋胀

中医

简介:
发热,下肢皮肤红肿的痛,睾丸肿痛,小便混浊,下肢及阴囊肿大,检查发现虫体或微丝蚴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病因:
丝虫病发生湿热有关。湿热蕴蒸,侵入机体,滞留脏腑经络而致本病。
病机:
丝虫病发生在多雨地区的多雨季节,此时雨湿较甚,加之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以致湿热偏盛,侵入机体,正邪相争,阻遏卫阳,滞塞气机,而见发热恶寒、胸闷咳嗽等证,甚者郁而化热热毒偏盛而见“红筋胀”、“流火”等证。病邪迁延不去,日久生变,百病由生。湿热阻络,三焦壅滞,水道不通,或脾肾亏虚,气化不行,均可致水湿停滞,溢于肌肤而为肿。湿热内蕴,脾失升清降浊之职或脾虚气陷,肾虚不能藏精,则精微随溺下泄而见白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病源候论·水肿候》中记载“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肌肤而令肿也”。《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记载有:“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总之,丝虫病的早期多为湿热为患,而晚期则多为脾虚气陷及肾阴阳两亏。
诊断:
(1)湿热郁表:
        证候:发热恶寒,头身酸痛,胸闷咳嗽,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外侵,阻遏卫阳,则发热恶寒湿热蕴阻,气机受困,肺气不降,故胸闷咳嗽;湿邪困阻,脾阳不振,则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皆湿热之征。
(2)湿热阻络:
        证候,上下肢(尤以下肢多见)局部或阴囊肿胀,瘙痒疼痛,纳呆口渴,溲黄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阻络,三焦壅滞,水道不通,水湿停滞,溢于肌肤而见肿胀;阻在下肢,则下肢肿胀;阻在阴部,则阴囊肿胀;阻在乳房,则乳房肿胀;经络滞塞。气血运行不畅,则瘙痒疼痛;湿热阻络,气机阻滞,故纳呆口渴;湿热下注,则溲黄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湿热俱盛之象。
(3)湿热内蕴
        证候:小便混浊或夹凝块,上有浮油,或带血色,或夹有血丝、血块,或尿道有热涩感。口渴,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迫于下焦清浊不分,泌别失职,则小便混浊或夹有凝块,上有浮油;若热盛的络,络损血溢,则尿浊带白,或夹有血丝、血块;温热下注膀胱,则尿道有热涩感;口渴,苔黄腻,脉濡数,皆湿热之象。
(4)脾虚气陷:
        证候:尿浊反复发作,小便混浊如白浆,尿意不畅,小腹坠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劳倦或进食油腻则发作或加重,舌淡,脉虚数。
        证候分析:脾虚气陷,精微下泄,则小白混浊如白浆;气虚下陷则小腹坠胀;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加之精微下泄、气血来源不足,形体失养则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虚无力排泄,则尿意不畅;脾虚化生无力,则劳倦,或进食油腻尿浊加重;舌淡、脉虚数;皆脾虚之象。
(5)肾阴亏虚:
        证候:尿浊迁延日久,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精神萎顿,消瘦无力,头晕耳鸣烦热口干,颧红,舌质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尿浊迁延日久,精微下泄,机体失养,则精神萎顿,消瘦无力;肾阴亏虚,脑失濡养,则头晕耳鸣虚火上炎,则口干、颧红;舌质红,脉细数,为肾阴亏乏,虚火内扰之象。
(6)肾阳亏虚:
        证候:尿浊迁延日久,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精神萎顿,消瘦无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阳衰微,精关不固,不能藏精,精微下泄,而见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腰为肾之府,督脉贯脊络肾而督诸阳,肾阳不足,关于温煦,则精神萎顿,消瘦无力,腰膝酸软,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肾阳不足,脑失温养,则头晕耳鸣舌质淡白,脉沉细;均为阳气亏虚,阴寒内盛之象。
类证:
1.红丝疔:多有皮肤破损,局部红丝线灼热疼痛有自下而上向臖核发展的特点,局部疼痛与压痛均较剧,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2.子痰:早期以精索、阴囊处之结节肿胀应与子痰相鉴别。后者结节在附睾内,常粘在一起,不痛,、少有反复发作;而丝虫的结节常粘着在精索、附睾上,疼痛,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治疗:
1. 辩证施治
(1)湿热郁表: 治法:清热解表,理气化湿。
        方药:银翘散藿香厚朴半夏杏仁。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荆芥穗、薄荷豆鼓为辅、透热外出;牛蒡子桔梗甘草杏仁合用解毒利咽,宣利肺气藿香芳香宣透以化肌表之湿;厚朴半夏气化湿和胃。如热甚加石膏栀子清热泻火;如湿甚则加生薏仁、白蔻仁渗湿化湿
(2)湿热阻络: 治法:清热通络、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味消毒饮。前方中麻黄杏仁桑白皮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酒等以清热解毒通络。若热毒甚,出现流火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赤芍;若湿盛加苦参、土服苓;若瘙痒甚则加白藓皮地肤子丹皮丝瓜络
(3)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化湿,分清泄浊。
        方药:程氏草萆薢分清饮。方中萆薢菖蒲清热利湿,化浊利窍;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白术、服苓健脾除湿;莲子心丹参清心血通络,使清浊分,湿热去,络脉通,脂液重归其道。若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小便带血者加小蓟草藕节茅根小便热甚,则加萹蓄海金砂
(4)脾虚气陷: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固涩。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苍术难名丹。前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陈皮和胃理气当归养血,用少量升麻柴胡、协助黄芪以升提下陷之阳气。后方苍术、白服苓健脾祛湿;破故纸川芎温脾升阳;用少量川楝子茴香理气以助升阳,龙骨收敛固涩。
    若胃脘胀满,呕吐嗳气,加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兼食积停滞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山楂消食健胃;若气虚及阳,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腹中冷痛,加高良姜、制香附吴茱萸温中理气止痛。
(5)肾阴亏虚: 治法:滋阴益肾。
        方药:知柏地黄丸。方用熟地滋阴填肾,山萸肉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脾阴而因精,三药合用,补先后天之,并固精涩精,不使精微下泄;服苓淡渗脾湿;泽泻清泄肾火;丹皮清泄肝火知母、黄柏滋阴益肾,降肾之虚火虚火妄动,精关不固,肾虚遗精者,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精血枯竭而见耳聋足痿者,加紫合车填补精血
(6)肾阳亏虚: 治法:温肾固涩。
        方药:鹿茸补涩丸。方中鹿茸补肾阳益精血为主药;附子肉桂温肾助阳;人参黄芪、服苓、山药莲肉健脾益气,以助先天补骨脂龙骨五味子菟丝子桑螵蛸补肾温肾养肾,收敛固涩以制精微下泄。若阳虚不能制水,犯溢肌肤而为肿者,加泽泻白术车前子五更泄泻者,加吴茱萸肉豆蔻生姜大枣,若阳虚日久,瘀血内阻者,加桂枝丹参,并重用附子以温阳化瘀。 
2.  中医药外治
        (1)象皮肿的外治,轻者可用麻黄透骨草木瓜荆芥防风槟榔各10g,桑枝花椒枝各30g,煎水烫洗。重者洗后可采取桑绑疗法,即用25%桑叶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自第3、4日开始用氯丁(或布质)胶松紧带或布带,自下而上绑扎患肢(松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晚上可松绑),三个星期为一疗程,间隔10天后,可进行第二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应坚持绑扎至少二年以上。在桑叶注射液注射过程中,可有注射局部疼痛、发冷、发热头晕等反应,卧床休息后可逐渐减轻。重者洗后亦可采取烘绑疗法,即将患肢放在能耐受的高温(60~100℃)烘炉内,每次热烘30~60分钟,烘后用布带绑扎,每日或隔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间隔10天后可作第二疗程,直到局部病变基本消退。
        (2)淋巴液肿、鞘膜积液、淋巴结和淋巴管曲张,均可络石藤泽兰萹蓄地肤子各15g煎水,熏洗患处。
        (3)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在内服药物的同时,可用双柏散调水外敷。药用侧柏叶大黄各20g,黄柏薄荷泽兰各10g研末。
3、单、验方治疗:荠菜芹菜根、棉花根皮等可选用一种,适量加水煎服治疗乳糜尿
    小蘖、龙葵野菊花桉叶各15g煎水薰洗或用25%紫花地丁糊或鲜木芙蓉叶捣烂外敷,治疗象皮肿。桑枝花椒枝、红花桔各30g煎水烫洗,治疗象皮腿。
针灸:
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睾丸炎可针刺大椎合谷间使血海足三里阳陵泉等。下肢象皮肿可针刺足三里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昆仑承山复溜光明悬钟等。

西医

简介: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在人体、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临床表现以急性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发热,慢性为淋巴水肿象皮肿等为主,特别是班氏丝虫病还可引起鞘膜积液及乳糜尿等。
病因:
丝虫病是由于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心血管及心包腔等处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季节:
夏季多见。
地区:
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广大地区,其中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较为严重。
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发病机理:
(一)形态 1. 成虫 两种丝虫的成虫极为相似,细长线样,乳白色,大小约为(30~100)祝 0.1 ~0.3)mm,表面光滑,班氏丝虫大于马来丝虫。雄虫显著小于雌虫,较雌虫略短一倍,尾 端呈螺状向腹面卷曲2~3圈,雌虫尾端钝圆,略向腹面弯曲。 2.微丝蚴 雌虫子宫内的虫卵直接发育为幼虫,卵壳也随着幼虫的伸展而延伸成为包裹 幼虫的鞘膜,即为微丝蚴。微丝蚴呈丝状,身披鞘膜,头端钝圆,尾端尖细,无色透明。活 时在血液中卷曲摆动。经染色后,可见体内充满圆形或椭圆形的体核,头端有一无体核的空 隙,叫做头隙。两种微丝蚴的大小、体态、头隙的长宽比例、体核分布情况等有些不同。
(二)生活史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都要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即幼虫在蚊体(中间宿主)内及成虫在人体(终宿主)内的发育和生殖。
1.在蚊虫体内的发育 当蚊虫叮吸微丝蚴血症者的血液时,微丝蚴即可被吸入蚊胃,约经1~7小时脱去鞘膜,穿过胃壁或前肠、后肠及马氏管,进入血腔,然后侵入胸肌寄生和发育。在胸肌内虫体缩短变粗,形成蜡肠样幼虫,再经过一系列的发育,形成感染期幼虫。感染期幼虫活动力强,离开胸肌,进入血腔,大多数到达蚊下唇。当这种蚊叮吸入血时,感染期幼虫即血蚊下唇逸出,由皮肤伤口处侵入人体继续发育。幼虫在蚊体内只能发育并无增殖, 形态有改变,数量不增多。 微丝蚴在蚊体发育为感染期幼虫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湿度。一般温度在26~ 32℃,相对湿度在75%~90%最为适宜,此时班氏微丝蚴约需10~14天,马来微丝蚴约需6~7天。 2.在人体内的发育和生殖 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的移行途径尚未清楚,一般认为幼虫
迅速侵入附近淋巴管内,再移行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发育为成虫,成虫较多时常互相缠绕在一起形如丝团。马来丝虫主要寄生在人体上下肢浅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班氏丝虫除寄生浅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的淋巴系统,主要见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部位。两种丝虫除主要寄生以上部位外,均有异位寄生发生,如眼前房、乳房、心包腔、脾、肺等脏器。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以淋巴液为食物,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微丝蚴自 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我国存在的班氏和马氏两种丝虫,它们的微丝有在人体血液中都具有明显的夜现周期性,即微丝蚴白天滞留于肺微血管中,夜间才出现于外周血液中。两种微丝有的夜现周期性略有不同,马来丝虫为晚上8时至次晨4时,班氏丝虫则为晚上10时至次 晨2时。夜现周期性的机理尚未清楚,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可能与毛细血管的舒缩,氧气吸入量,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人的睡眠及活动,媒介吸血习性等有关。
感染期的幼虫侵入主体后,很快进入淋巴系统,幼虫的蜕皮液和蜕下的外皮、成虫的代谢产物、子宫分泌液及微丝蚴、未发育的虫卵和虫体衰老死亡的过程中释放的异体蛋白,相继引起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炎症、增生性肉芽肿反应、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闭塞性淋巴管炎, 并可因淋巴系统的阻塞病变进一步导致其他器官组织,如皮肤、皮下组织和泌尿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
病理:
淋巴系统的阻塞病变:如阻塞部位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管时,可发生乳糜尿阴囊鞘膜积液;阻塞部位如在主动脉侧淋巴结可造成淋巴尿及淋巴腹水;阻塞部位如在精索及睾丸淋巴管可产生鞘膜积液或精索周围淋巴管曲张;阻塞部位如在引流阴茎通至腹股沟浅淋巴结,可产生阴茎象皮肿;阻塞部位在阴囊皮肤淋巴管及腹股沟淋巴结,便形成下肢淋巴液肿或下肢象皮肿;阻塞部位在腋淋巴结或时淋巴结,即可形成上肢或手部淋巴液肿或象皮肿;阻塞部位在乳房淋巴管可引起乳房象皮肿;个别的还可因阻塞部位的不同而引起肺、心、脑、脾、眼等脏器的病变。
诊断标准:
1.在流行区有蚊虫叮咬史。
2.急性期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发热可呈周期性,还可引起肺部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3.慢性期出现淋巴结及淋巴管堵塞的症状,如淋巴管曲张、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等。
4.夜间用厚片法或浓集法在周围血中找到微丝蚴。
从曲张的淋巴管、阴囊鞘膜积液、乳糜尿等液体内也可找到微丝蚴。
身体各部位的淋巴管结节或肿大淋巴结作活检可找到成虫(腹股沟较大的淋巴结不宜切取,以免加重淋巴阻塞及形成淋巴瘘)。
5.对血内找不到微丝蚴的疑似患者,可试用海群生(剂量根据病人情况而定)或吡喹酮作诊断性治疗(吡喹酮1omg/kg顿服),再取结节作病理切片检查找到成虫。
诊断依据:
本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丝虫病史(应包括过去和现在在流行区的居住史、居住时间及季节、当地有关丝虫病的流行情况)、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发病:
潜伏期有微热、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时临床表现为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可伴发热畏寒、胸闷咳嗽哮喘等症状。
症状:
周期性发热、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体征:
丝虫病的发病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微丝蚴血症期、急性炎症期和慢性阻塞期,但各个阶段在临床上可重迭或交织出现。
           1.潜伏期  是指血液内尚未出现微丝蚴前的一段时间。其临床表现是由感染性幼虫侵入人体内移行、发育成熟过程中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至的淋巴管、淋巴结、精索等处的炎症但症状轻微,可伴有微热、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时临床表现为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可伴发热畏寒、胸闷咳嗽哮喘等症状。x线表现有不规则散在片状阴影。
           2.微丝蚴血症期  是指血液中出现微丝蚴,且数目逐渐增多至稳定在一定水平。此期临床症状较明显,淋巴系统炎症反应较显著,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
           3.急性炎症期  是指微丝蚴血症者,经过一段时间可出现淋巴系统炎症不定时的反复发作,临床症状逐渐加重。此期临床症状为周期性发热、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等,多因疲劳、运动、感染而诱发。淋巴管炎以下肢为最常见,呈见一条自上而下离心性发展的红线,触之如硬索,有痛感,俗称“流火”、“红筋胀”,此即称为逆行性淋巴管炎。同时局部淋巴结肿胀和压痛。
           4.慢性阻塞期  随着病程的发展、淋巴结和淋巴管为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所阻塞,致使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积液等。常因阻塞部位不同,在临床上表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1)淋巴结与淋巴管曲张:淋巴结曲张系指淋巴结向心淋巴管曲张及淋巴结内淋巴窦扩张,常见于腹股沟和股部,一侧或双侧,类似疝气,形成局部囊状肿块,淋巴结周围松软,发展缓慢,穿刺抽取淋巴液,有时可找到微丝蚴。淋巴管曲张常见于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上肢少见。
          (2)睾丸鞘膜积液:阻塞发生于精索、睾丸淋巴管时,淋巴液回流受阻而流入鞘膜腔内,形成积液。鞘膜积液常与阴囊积液同时存在,阴囊极为肿大;积液多者,有下垂感,行走困难。多数患者发病之初伴有睾丸、精索、附睾疼痛发炎,常随发作次数增多,阴囊逐渐增大,且不对称。阴囊皮肤紧张,皱折消失,表面光滑,阴茎内缩。肿物卵圆形,囊样,无压痛,同侧睾丸不易触及。触诊阴囊有波动、透光试验阳性,积液中可找到微丝蚴。
        (3)乳糜尿乳糜尿为班氏丝虫晚期常见症状之一,乳糜尿是淋巴管破裂所致。其破裂部位常在肾盂及输尿管,而不在膀胱乳糜尿发生前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有畏寒发热及腰、盆腔、腹股沟等处酸痛,尿液呈乳白色,有时混有血液呈粉红色。劳累饮酒脂肪餐常为诱因,发作呈间歇性,间歇长短不一,短至数日,长至数年,但亦有持续不愈者。尿内有时出现凝结块,堵塞尿路而致排尿困难,甚者产生肾绞痛。大多数病人经过休息或禁食脂肪、高蛋白食物,症状可显著减轻或自行消失。乳糜尿在体外易凝固、静止后不久分为三层、上层为脂肪,呈胶状凝块;中层为乳白色或白色清亮液体,常混有小凝块;下层为红色或粉红色沉淀物、内含红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等。
        (4)淋巴液肿:淋巴液肿是淋巴系统阻塞后发生的皮下淋巴积液而发生浮肿,常见的有阴囊淋巴液肿和肢体淋巴液肿。阴囊淋巴液肿(淋巴阴囊)症见阴囊增大,行走困难,皮肤柔软、湿润,呈浮肿样。阴囊壁上可出现淋巴管曲张,破裂后有淋巴液流出,漏出液中有时可查出微丝蚴。肢体淋巴液肿常见于下肢,轻者局限于踝关节附近,重者可波及足面及小腿,甚至大腿(马来丝虫病一般仅限于膝以下),肿胀多于午后加重,晨起减轻。
        (5)象皮肿:象皮肿是淋巴管阻塞而致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溢皮下组织,刺激皮下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逐渐增厚变粗变硬而形成象皮肿。发病部位因淋巴阻塞部位不同而异,依次为肢体、阴囊阴茎、阴唇、阴蒂、乳房等,以下肢和阴囊最为常见。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逐渐增厚粗糙、浮肿,先软后硬,在晚期可见疣状结节和皱折重迭。象皮肿的形成,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皮肤的汗腺、皮脂腺、毛囊的功能受损,抵抗力降低,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急性炎症或经久不愈的溃疡,其结果又可促使淋巴管阻塞及纤维组织增生,加重象皮肿的发展。
         象皮肿在临床上,按病情轻重分为五期。
        Ⅰ期:为早期象皮肿、病变主要是淋巴积液,患肢均匀肿大,皮肿可略增厚。
        Ⅱ期:患者肢体明显肿大,皮肤变厚而粗糙,皮下纤维组织增生,脂肪增加,淋巴管曲张。
        Ⅲ期:病变组织肥厚,增生明显,皮肤显著粗糙、增厚且干燥,有时有溃疡,表面凹凸不平。
        Ⅳ期:皮肤增厚呈疣状或桑子状象皮肿,常见于踝前、足背及趾基部。
        Ⅴ期:为晚期象皮肿,皮厚如革,布满皱折,皮下组织极度增厚坚硬、关节运动障碍,行走困难。
        (6)其他少见病变
        ①丝虫性乳房结节:是由于寄生乳房或淋巴管内的成虫引起的炎性团块,常见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一侧发生者较多,但也可累及双侧,好发部位为乳房的外上方,黄豆鸽蛋大小,常为蚕豆大,早期质软,晚期较硬。生长缓慢,无触痛或局部略有压痛。
        ②丝虫性心包炎:患者有心前区疼痛咳嗽、呼吸困难,体温可增至38~39℃,心脏向两侧扩大呈三角形烧瓶状。心包积液呈乳糜血性或血性,其内常可查见微丝蚴。
        ③班氏丝虫可寄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的淋巴管内,而引起眼部丝虫病,颈部、胸大肌、腹壁后、脾脏等肿块。
        由于两种丝虫的寄生部位不同、马来丝虫病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在下肢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象皮肿,而班氏丝虫病除这些体征外,还出现精索、附睾及睾丸急性炎症,鞘膜 积液、阴囊象皮肿、乳糜尿等症状和体征。
体检:
睾丸鞘膜积液、淋巴液肿、象皮肿。
实验室诊断:
(1)抽出液检查:有积液者可穿刺抽液涂片镜检。
(2)乳糜尿检查:将乳糜尿脂肪层吸去,稀释沉淀后,取沉淀物涂片检查。
(3)组织化学方法:以一种微丝蚴酸性磷酸酶活力的特异分布为依据,区别各种微丝蚴的组织化学方法。多用于微丝蚴的分类。
免疫学:
(1)皮内试验:注射抗原后,丝虫病患者在局部注射处产生皮肤丘疹及红晕。
(2)荧光抗体试验:荧光抗体染色的方法有三种,即直接法、间接法、补体法,通过试验可见发出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丝虫病患者血清可见棕黄色阳性反应。
(4)微丝蚴固相抗原酶免疫试验:镜检可见微丝蚴。
(5)间接血凝(被动血凝)试验:可见阳性反应。
组织学检验:
活体组织检查:取出可疑的淋巴管、淋巴结结节,进行直接检查或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1.丝虫病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炎与细菌性淋巴管、淋巴结炎鉴别  前者无外伤史与感染史,淋巴管炎由上而下呈离心性发展,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后者淋巴管炎自下而上向局部淋巴结扩展,一般可找到局部病灶,中毒症状较重,局部疼痛和压痛明显,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少有反复发作。
2.腹股沟或股部淋巴结曲张应于疝气鉴别  可根据前者有淋巴管曲张,叩诊无空音,无肠鸣音亢进,形态随体位改变较小,咳嗽时冲动不存在,且常与淋巴阴囊、鞘膜积液等同时存在,穿刺时可得淋巴液,淋巴液内能查到微丝蚴等进行鉴别。
3. 精索炎附睾炎应与结核性附睾丸炎鉴别  前者有反复发作史,二侧均有结节或同时有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后者有结核病史,附睾结核结节状肿大,质硬,微有压痛。
4. 精索淋巴管曲张与精索静脉曲张不易区别  后者管壁较厚、摸起来管型清晰,必要时可从管内抽液检查区别之。
5.丝虫性乳糜尿结核肿瘤、胸导管受压或损伤所引起的乳糜尿鉴别  可通过病史、症状与体征及相关检查,即可明确区别。正常偶而出现乳白色尿,是由于尿液酸碱度改变致使无机盐沉淀的缘故。若在尿中加入少量醋酸则使盐类溶解,尿色很快变清。乳糜尿则不然。
6.丝虫性下肢象皮肿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象皮肿的鉴别  如细菌性感染象皮肿,足趾有感染病灶或外伤史,有下肢向心性淋巴管炎;症状性象皮肿,如结核、霉菌感染、肿瘤以及淋巴结摘除术后,均有相应病史或症状;先天性象皮肿,在新生儿有明显下肢粗肿可立即被发现,肿大程度不显著者常被忽略,随着生长发育而出现肢体粗大;家族性象皮肿可在一家族中,发现一个以上的非丝虫性象皮肿病人。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正常;血检微丝蚴3次阴性。
2.好转:慢性期病人体征稳定;血检微丝蚴3次阴性。
预后:
丝虫病的预后与其治疗的早晚有很大关系,如果发现及时、及早治疗,且治疗彻底,预后较好,即可痊愈,若在幼虫未成熟前治疗,效果更好。如不及时治疗,发展到后期形成象皮肿、乳糜尿,以致丧失劳动能力,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晚期若伴发细菌感染,会致病情更加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
丝虫病的治疗越早越好,疗程短,效果好,并不至于发展为象皮乳糜尿以致丧失劳动能力;晚期若合并感染,病情则会更加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1.班氏丝虫病的治疗  海群生7日疗法。即每日海群生200mg,分三次口服,7日为一疗程,为了现场使用方便,常用海群生300mg,一日2次,连用7日口服。初服海群生后大都出现变态反应,多次服用后,此种反应即渐次减轻。在处理反应时,一般多用复方阿斯匹林或扑热息痛等药物,待反应减轻后即停服。
        2.马来丝虫病的治疗 :海群生大剂量短程疗法,海群生1.0g或1.5g顿服法,但副作用极大。只需一个疗程(36~40mg/kg)即可,无需再服更多疗程。
        3.海群生药盐全民食用 我国食用海群生药盐的人数最多,效果显著。
        治疗丝虫病除首选药物海群生外,左旋咪唑和呋喃嘧酮对班氏、马来丝虫微丝蚴和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在海群生治疗不理想时,可先用左旋咪唑25mg/kg,口服,继用海群生治疗,或改服呋喃嘧酮总量140mg/kg,7日疗法。
        4.急性周期性淋巴管、淋巴结炎的治疗保太松治疗丝虫性淋巴管、淋巴结炎具有显著 疗效,服药后患者体温在24小时内多达正常。成人每次0.2g,一日3次,口服,连服3天。患者一般在流火发作前1~2小时,腹股沟感觉有酸胀痛等先兆症状时,立即服用保太松,剂量同上,即可起到预防作用,服药后无酸胀感,则即停药,同时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目前西药对丝虫病的晚期,因淋巴结和淋巴管阻塞,而产生的乳糜尿象皮肿、淋巴液肿、睾丸鞘膜积液等尚无可行的办法,严重者可施外科手术治疗。
中西医结合:
1.抗丝虫药可选用海群生、呋哺嘧酮、左旋咪唑等。
2.对症治疗:
(1)反复发作的乳糜尿,可用2%碘化钠或1%~2%硝酸银,6~10ml/次,作肾盂冲洗。
(2)鞘膜积液、象皮肿,可行手术治疗。
3.单方验方
(1)射干15g,水煎后加适量白糖,1日分3次服,或制成水丸,4g/次,3次/日,治疗乳糜尿
(2)芹菜根、荠菜糯稻根川萆薢各30~60g,水煎服,治乳糜尿
(3)五苓散小茴香,水煎内服,外用玄明粉敷局部,治睾丸鞘膜积液

“丝虫病” 相关论述

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疾病。本病以蚊为传播媒介,早期以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为主,晚期则以淋巴回流障碍为主,出现淋巴管扩张及象皮肿等。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发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多见。在我国流行甚广,如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及湖北等省区均有流行。
【病因和感染途径】
目前已知寄生在人体的丝虫共8种,但在我国流行的只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两种,前者主要由库蚊传播;后者由中华按蚊传播。两者生活史基本相似。
当蚊叮人吸血时,蚊体内的感染期幼虫钻入人体。一般认为幼虫迅速侵入附近的淋巴管,并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寄生,发育为成虫。马来丝虫主要寄生在上、下肢的浅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班氏丝虫除寄生在浅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中,如下肢、阴囊、精索、肾盂等部位。当雌雄虫体交配后,雌虫即产生微丝蚴。微丝蚴自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一般白天滞留于肺及其他器官的毛细血管内,夜间开始出现于周围血液中。这种夜现周期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宿主的生理状况、生活习惯,尤其是睡眠习惯有关;亦与微丝蚴特有的生物节律有关,这种节律受宿主的昼夜节律影响并与之同步。丝虫从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并产生微丝蚴的时间,一般约需8~12个月。微丝蚴在人体内可存活2~3个月,成虫约可存活3年。
【发病机制】
丝虫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丝虫病发生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与宿主的机体反应性、感染的虫种、程度和次数以及虫体的发育阶段、寄居部位和成活情况等因素有关。一些实验证明,丝虫的感染期幼虫、成虫和微丝蚴以及其代谢产物都具有抗原性,机体可产生对抗丝虫的特异性抗体。人体感染丝虫后,血清中igg和ige水平均有升高。实验还证明,丝虫感染后除产生体液免疫外,还可能有细胞免疫参与,例如实验发现致敏动物还可出现皮肤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现象。此外还观察到切除胸腺的小鼠对丝虫的易感性增高,并出现微丝蚴血症。一般认为,在丝虫病的急性期变态反应起重要作用。童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尤其是感染期幼虫蜕皮时的分泌物,雌性成虫子宫分泌物以及死虫及其分解产物均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的变态反应。晚期丝虫病与丝虫成虫阻塞淋巴流有重要关系。但晚期患者发生进行性象皮肿时,常不能证明宿主体内还有活丝虫存在,血中也难以查见微丝蚴。患者血清中igg升高,因此在晚期丝虫病发病机制中是否还有自身免疫因素存在,尚待证实。人体对丝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既不能彻底消除已感染的虫体,也不能防止再感染。
【病变】
丝虫的微丝蚴和成虫均可引起病变,但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者是成虫所致的病变。
1.微丝蚴所致病变微丝蚴以肺内为最多,心肌及肾次之。一般不引起明显病变。偶尔在脾、脑及乳腺可引起微丝蚴肉芽肿,呈结核结节,伴有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当微丝蚴死亡、钙化后,可引起异物巨细胞反应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2.成虫所致病变主要引起淋巴结及淋巴管的病变,活虫引起的反应一般较轻,而死虫每引起剧烈的组织反应。病变可分为急性期及慢性期。
(1)淋巴管炎:多发生在较大的淋巴管,以下肢、精索、附睾、腹腔内淋巴管及乳腺等处较多见。肉眼观,急性期发炎的淋巴管呈一条红线样自上而下蔓延,形成所谓离心性淋巴管炎。当皮肤表浅微细淋巴管亦被波及时,局部皮肤则呈弥漫性红肿,称为丹毒性皮炎。镜下,常见淋巴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增生,管壁水肿增厚和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虫体死亡后对组织刺激强烈,引起凝固性坏死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所谓嗜酸性脓肿。坏死组织中央可见死亡虫体断片及脱出在虫体外的微丝蚴,病变附近可找到charcot-leyden结晶。慢性期在脓肿周围出现类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及异物巨细胞或langhans巨细胞,形成结核样肉芽肿(图19-16)。随着虫体的钙化,肉芽肿逐渐纤维化,形成同心圆状排列的实心纤维索,使管腔完全闭塞,形成闭塞性淋巴管炎,而引起一系列继发改变。
[imgz]binglixue454.jpg[alt]丝虫性淋巴管炎[/alt][/img]
图19-16 丝虫性淋巴管炎
图中可见数个切断的死虫体,周围有嗜酸性脓肿及肉芽肿反应
(2)淋巴结炎:一般由成虫寄居于淋巴结引起,较多见于腹股沟、腘窝及腋窝等处淋巴结。肉眼观,淋巴结显著肿大。镜下,见病变的发展过程与上述淋巴管炎的改变基本相同。死亡虫体钙化后,病变可逐渐纤维化成为瘢痕,影响淋巴液的流通,而导致淋巴淤滞。
(3)淋巴系统阻塞引起的病变:长期反复感染的丝虫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可引起淋巴系统的回流障碍,从而发生一系列改变。
1)淋巴窦及淋巴管扩张:淋巴结内的淋巴窦扩张,形成局部囊状肿块,常见于腹股沟淋巴结,也称腹股沟淋巴结曲张(varicose groin gland),穿刺淋巴液,其中可找到微丝蚴。阻塞远端的淋巴管可见淋巴淤滞而引起曲张,常见于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造成组织水肿。淋巴管极度曲张时可使管壁破裂和淋巴液外溢。根据淋巴系统阻塞的部位不同,所溢出的淋巴液性质和病变影响也各异。
当阻塞发生在肠干淋巴管入口的上方或主动脉前淋巴结时,因乳糜液不能回流至乳糜池,则胸导管以下的远端淋巴管皆发生曲张,并形成侧支循环与主动脉侧淋巴结相通。此时如乳糜液经曲张的侧支循环返流至肾盂、输尿管或膀胱的淋巴管而引起破裂时,乳糜液乃溢入尿中,形成乳糜尿。如果乳糜液由此至精索淋巴管流入睾丸鞘膜内,则引起鞘膜乳糜积液;乳糜液也可通过肠系膜淋巴管进入腹腔,则形成乳糜腹水。当阻塞部位发生在肠干淋巴管入口处下方的腰干淋巴管或主动脉侧淋巴结等处时,则对乳糜液回流到胸导管无影响。此时淤滞的淋巴液逆流,则引起相应的淋巴尿、淋巴腹水和鞘膜淋巴积液。
2)象皮肿(elephatiasis):是晚期丝虫病的最突出病变。病变皮肤及皮下组织明显增厚、粗糙、肥大而下垂,皮皱加深,有如大象的皮肤外观,因而得名。有时尚可伴有苔藓样变、棘刺及疣状突起等变化。镜下,表皮角化过度和棘细胞肥厚,真皮及皮下有致密纤维组织极度增生,弹力纤维消失,淋巴管和小血管周围有少许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甚至使管腔完全闭塞,皮下淋巴管壁可有明显肌层肥厚。发病部位最多见于下肢、阴囊、女等处,其次为手臂及乳房。以下肢的象皮肿最多见,约占90%,常为双侧性,由踝部和足背部开始,逐渐扩展到小腿甚至大腿,下肢可比正常增粗2~3倍(图19-17)。阴囊象皮肿大小不等,小者如拳头大,大者可大如篮球或更大,甚至可下垂到膝部以下。
[imgz]binglixue455.jpg[alt]丝虫病晚期的下肢象皮肿[/alt][/img]
图19-17丝虫病晚期的下肢象皮
关于象皮肿的发生机制,过去一般认为系由于淋巴管的慢性机械性阻塞而引起,即淋巴液由于回流障碍而蓄积在皮肤及皮下组织,因淋巴液的蛋白质含量高,刺激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使局部皮肤增厚、变硬,而局部的反复链球菌低度感染,则促进了象皮肿的发生和发展。但近年来通过淋巴系统造影术发现,象皮肿患者的淋巴系统大多并不见有阻塞,因而认为不是淋巴流的机械性闭塞而是由于淋巴循环严重的病理生理动力学改变所致的淋巴循环障碍引起象皮肿。也有认为象皮肿的局部反应属于arthus变态反应。
象皮肿的发展很慢,一般都在感染后的10~15年以上才能达到显著程度。患者的血液中大多已找不到微丝蚴,可能因成虫已死亡,不能产生微丝蚴,或因淋巴循环障碍,微丝蚴不能进入血流之故。

应用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间接免疫荧光检查适用多种丝虫病免疫诊断。很有价值。如魏氏棘唇线虫抗体阳性率可达905。用作流行病学调查,可反映流行的准确情况。已用于盘尾丝虫、班氏丝虫、犬恶丝虫、广州管圆线虫等抗体的检测。

丝虫病( filariasis)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
我国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古籍中记载“两足胫红肿,寒热伤寒状,从此或一月发,半月数月一发”。民间流传的“流火”、“大脚风”等,说明该病在我国流行已久。

锑剂用于医疗者为三价锑,包括酒石酸锑钾、洒石酸锑钠、锑波芬,在基丁二酸锑钠等五价锑包括葡萄糖酸锑钠、新斯锑波霜、新斯锑母等。其中三价锑的毒笥比五价锑钠的毒性为强,临床上用以治疗血吸虫病黑热病
酒石酸锑:常用为静脉注射,总剂量不超过1.2g,可分为20次注射。
锑波:6.4%溶液,治疗血吸虫病,肌肉注射。用法:第1日肌肉注射6.4%溶液1.5ml,第2日注射3.5ml,第3日5ml,以后间日注射5ml,,10次为疗程。极量0.32g次,静脉注射。
葡萄糖酸锑钠:注射液为澄清溶液,供静脉或肌肉注射,剂量按0.06gm/kg计算,将总量分为6等分,每日静脉注射1次,4天后停药10天,再注射其余两分。
1.毒理
锑剂口服仅部分自肠道吸收,进入机体后大部分贮存于肝脏中,要体内三价锑部分氧化为五价锑,而五价锑有小部分还原为三价锑,主要由肾脏排泄,粪便中仅有微量排泄,血中微量锑浓度及尿中微量锑排泄可继续数月。
酒石酸锑钾致死量为0.5一1.0g,心肌损害、肝性昏迷以及循环衰竭为致死原因。
2.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锑剂对胃肠道粘膜有强烈剌激作用,可引起严重呕吐腹泻腹痛大便呈淘米水样,也可呈血性,咽喉紧迫,吞咽困难,口骨有金属味。
(2)肝脏与肾脏损害症状:可出现黄疸肝脏肿大和压痛,甚至可发生急性肝坏死,肾脏损害时,可引起少尿,尿中有蛋白及管型等,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3)心血管系统症状:大多数由于心脏损害,引起中毒性心肌病,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尤以第一心音显著,并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严重时可发生心脑综合征。
(4)还可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关节痛发热,皮疹等症状。
3.诊断
锑剂在临床上主要治疗血吸虫病黑热病,如能熟知锑剂的各种毒辣性反应,则在治疗过程中出苦出现急性中毒表现,一般诊断并不困难。
4.预防
锑剂治疗过程中,绝大多数患者有可能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有的甚至可发生中毒反应,因此在用锑剂治疗时,医务人员一定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中毒。有以下情况者应暂缓用锑剂治疗,以免引起中毒
(1)各种传染和发热性疾病。
(2)活动性肺结核,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治疗。
(3)有明显的营养不良和高度贫血者。
(4)严重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绞痛等。
(5)严重肝脏疾病急性慢性肝炎
(6)活动性肾炎的蛋白尿,细胞和管型者。
(7)孕妇及6个月以内的哺乳期妇女。
(8)溃疡病、慢性炎等患者。
5.治疗
(1)锑剂中毒后能立即危及到生命的症状为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脑综合征,比为急救重点。对心脑综合征心跳骤停的治疗,首先应采用阿托品。因阿托品能使细胞不受乙酰胆碱的作用,因而相对地减低了迷神经的紧张度,故在应用时必须采取较大剂量。
当心脑综合征发作时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2mg,同时皮下或肌肉注射1mg,使心率提高到每分钟100-200次,半小时后再静脉注射1mg,如患者已无发作,可根据心率状况,应重重静脉注射1-2mg。
阿托品多次应用常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瞳孔散大等中毒症状,可经以镇静剂。使用一定剂量阿托品后心率不能快到100次/分以上,或心率虽快但心律失常仍不断出现,则应考虑合并用其他药物
(2)0.5mg异丙肾上腺素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m1内,静脉缓慢滴注,使心率保持在100-200次/分,用药后心律失常仍不能控制时,则考虑终止治疗,并改用其它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律失脏及高血压患者,要慎用异丙肾上腺素。
(3)给予氧气吸入,并可小量输血。
(4)可试用抗甲腺药物硫氧嘧喧。其作用机理可能为:①硫氧嘧啶烯醇式的巯基,在体内可能直接和锑结合而解毒。②使用甲状腺肿大,改变锑毒性,因锑在甲状腺内集中特多。影响到甲状腺的机能。③抑制甲状腺机能,影响体内代谢,使血液及组织内的巯基增高,从而与锑结合而解毒
(5)卧床休息,避免外界任何不良剌激,包括情绪激动在内,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并注意保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