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乌毛蕨叶

( Dōnɡ Fānɡ Wū Máo Jué Yè )

东方乌毛蕨叶 (出处: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解毒。主痈肿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性味:
苦;寒
归经:
肝经
各家论述:
野生药植图说》:捣敷肿痛,可消肿、拔毒、生肌。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或溪边阴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西南、华南,至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m。根状茎粗壮,直立。叶柄坚硬,长可达60cm以上,基部被狭线形褐色鳞片;叶片卵状披针形,长40-120cm,宽25-40cm,1回羽状复叶,顶片与最近的侧羽片贴生;羽片多数,斜展,互生,狭线形,长15-23cm,宽1-1.5cm,渐尖,无柄,全缘;叶亚革质,细脉密集,平行,分叉或单生;孢子囊群线形,沿中肋两旁着生,囊群盖同形,向中肋开口。
来源:
药材基源:为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的嫩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echnum orientale l.
出处:
出自《野生药植图说》。

东方乌毛蕨叶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野生药植图说》:"捣敷肿痛,可消肿、拔毒、生肌。"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或溪边阴湿地。分布西南、华南,至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原形态:
乌毛蕨,又名:东方乌毛蕨大风尾草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状茎粗壮,直立。叶柄坚硬,长可达60厘米以上,基部被狭线形褐色鳞片;叶片卵状披针形,长40~120厘米,宽25~40厘米,1回羽状复叶,顶片与最近的侧羽片贴生;羽片多数,斜展,互生,狭线形,长15~23厘米.宽1~1.5厘米,渐尖,无柄,全缘;叶亚革质,细脉密集,平行,分叉或单生;孢子囊群线形,沿中肋两旁着生,囊群盖同形,向中肋开口。
来源:
为乌毛蕨种植物毛蕨嫩叶
出处:
野生药植图说》
备注:
本植物的根茎(贯众)亦供药用,另详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