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苦菜

( Shān Kǔ Cài )

别名: 野洋烟 , 老蛇药

山苦菜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风湿痹痛;发痧腹痛疮疡疖肿;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外用:适量,嫩叶捣膏。
性味:
味苦;性寒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林下、灌丛及平原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河南
原形态:
毛脉山莴 二年生草本,高65-120cm。全株具乳汁。茎淡红色,常密被狭膜片状毛,上部无毛。叶互生;茎下部叶柄长,上部叶柄渐短,有翅;叶片卵形、椭圆形或三角状长卵形,大头羽状全裂或深裂,边缘有不等大齿缺,下面沿脉有较多的膜片状毛。头状花序圆柱状,径约1cm,有9-10个小花,多个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窄圆锥花序;全为舌状花,黄色;总苞片3-4层。瘦果倒卵形压扁,每有5-6条高起的纵肋,有宽边;果颈喙部极短;冠毛白色,粗糙。花果期8-11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毛脉山莴苣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raddeana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山苦菜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镇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疮疡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钱,泡酒服;外用适量,嫩叶熬膏或根磨酒搽患处。(治蛇咬伤加大剂量)
性味:
苦,寒。
来源:
菊科山莴苣属植物毛脉山莴苣lactuca raddeana maxim.,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

山苦菜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解毒,驱风,除湿,镇痛。
性味:
苦,寒。
附方:
①治发痧腹痛:山苦菜花研末。每次服三分至五分。
②治疖肿山苦菜嫩叶煮水熬膏敷患处。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
原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1~1.5米。茎直立,被柔毛。叶互生,有乳汁,叶片椭圆形,长6~9厘米,宽2.5~3.8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下延成翼,边缘有稀疏的.浅齿,下面叶脉及叶柄被长粗毛。圆锥花序顶生,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内2层较长,外层短;舌状花,黄色。瘦果具多数棱,有冠毛。
本植物的根(野洋烟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来源:
为菊科植物莴苣花、嫩叶。夏、秋采收。
出处:
《贵州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