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皮

( Rónɡ Shù Pí )

榕树皮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止泻;消肿;止痒。主泄泻痔疮;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性味:
微苦;性微寒
各家论述:
1.《南宁市药物志》:止泄泻
2.《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止痒。
临床应用:
参见榕树叶条。
附方:
治疥癣,疮疡,痔疮榕树皮,煎水洗。(《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800m的林缘或旷野,野生或植为行道树。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常绿大乔木,高15-25m,胸径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气牛根(榕须),下垂,深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7-12mm;托 叶披针形,长约8mm;叶片草质而稍带肉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 或倒卵形,长3.5一8scm,宽3-4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上面 深绿色,光亮,下面浅绿色,全线或浅波状;基出脉3条,侧脉纤细,3-10对。隐头花序(榕果)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着 生于已落枝叶腋,扁球形,直径5-10mm,成熟时黄色或微红 色,基部苞片阔卵形,宿存,无总花梗;雄花、瘿花和雌花生于同 一花序托内,花间有少数刚毛,雄花散生内壁,花被片3,近匙 形,雄蕊1,花药与花丝等长;瘦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广匙 形,花柱侧生,短;雌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与瘿花相似,但较 小,花柱侧生,短于子房,柱头棒形。瘦果小,卵形。花、果期44-11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microcarpa l.f.[f.retusa auct.non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
出处:
出自《南京市药物志》

榕树皮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泄泻,疥癣,痔疮
①《南宁市药物志》:"止泄泻。"
②《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止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参见"榕树叶"条。
药理作用:
参见"榕树叶"条。
附方:
治疥癣,疮疡痔疮:椿树皮,煎水洗。(《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桑科植物榕树树皮
出处:
《南宁市药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