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头草

( Zhú Tóu Cǎo )

别名: 芩草 , 箬叶莩 , 棕茅 , 棕叶草 , 涩船草 , 皱茅

竹头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益气固脱。。主脱肛子宫下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
性味:
甘;温
归经:
脾经
各家论述:
植物名实图考竹头草,在处有之,枝如莠,叶长5-7寸,宽1寸许,有细勒道,望之如簝丛,秋生白花,如菰蒋状或之无竹处,卒放煮药,取此药代之,其性与淡竹同,今东阳洒匠真呼为此淡竹叶,每年夏伏采之,按陆疏,芩草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泽中下地咸处为草真实,牛马皆善食之。《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治疗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或各地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棕叶狗尾草,多年生草本。具根茎,须根较坚韧。秆直立或基部稍膝曲,高0.75-2m,直径为3-7mm,基部可达1cm,具有支柱根。叶鞘松驰,具密或疏疣毛,少数无毛,上部边缘具较宇航局而长的疣其纤毛,毛易脱落,下部边缘薄纸质,无纤毛;叶舌长约1mm,具长约2-3mm的纤毛;叶片纺锤状宽披针形,长20-59cm,宽2-7cm,先端渐尖,具纵深皱折。圆锥花序主轴延伸甚长,呈塔形,长20-60cm,宽2-10cm,主轴具棱角,分枝排列疏松;小穗卵状披针形,长2.5-4mm,紧密或稀疏排列于小枝的一侧,部分小穗下有1枚刚毛;第1颖三角状卵形,长为小穗的1/3-1/2,具3-5脉,第2颖长为小穗的1/2-3/4,或略短于小穗,具5-7脉;第1小花雄性或中性,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或略长,内稃膜质,长为外稃的2/3,第2小花两性,第2外稃等长或略短于第1外稃;鳞被2,楔形;雄蕊3,成熟时由各粒先端伸出;花柱2,基部联合。颖果椭圆状球形或卵状球形,稍扁,种脐点状。花、果期8-12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竹头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taria palmifolia (koenis) stapf[panicum palmifolia koen]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出处:
始载于《李衍竹谱、植物名实图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