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鱼

参考:乌鳢 , 鳢鱼

“蠡鱼” 相关论述

(初学记引作鳢鱼
味甘寒。
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一名鲖鱼。生池泽。
《名医》曰:生九江,采无时。
案《说文》云:,鲖也。鲖,也。读若裤栊。《广雅》云:,鯣鲖也。《尔雅》云:鳢。郭璞云:鲖也。《毛诗》云:鲂鳢。《传》云:鳢鲖也。据《说文》云:鳢也。与不同,而毛苌。郭璞以鲖释鳢,与许不合。然初学记引此亦作鳢,盖二字音同,以舛,不可得详。《广雅》又作,亦音之。又广志云:鱼,一名鲖(《御览》),更异解也。
又陆玑云:鳢即鲍鱼也。似鳢,狭厚,今京东人犹呼鳢鱼,又本草衍义曰。蠡鱼,今人谓之黑鲤鱼,道家以为头有星为厌,据此诸说,若作鲤字,《说文》所云鲖。
广志以为江豚,本草衍义以为黑鲤鱼,若作鲤字,《说文》以为。《广雅》以为鳗鲡。陆玑以为鲍鱼,说各不同,难以详究。

味甘,寒,无毒。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疗五痔,有者不可食,令人瘢白。一名铜鱼。生九江池泽,取无时。


味甘,寒,无毒。主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治五痔,有者,不可食,令人瘢白。
一名 鱼。生九江池泽,取无时。
今皆作鳢字,旧言是公蛎蛇所变,然亦有相生者。至难死,犹有蛇性。合小豆白煮,以治?


味甘,寒,无毒。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疗五痔,有者,不可食,令人瘢白。
一无时。
今皆作鳢字,旧言是公蛎蛇所变,然亦有相生者。至难死,犹有蛇性。合小豆白煮,以疗肿满甚效。
〔谨案〕《别录
云∶肠及肝,主久败中虫。诸鱼灰,并主哽噎也。


(一)下大小便壅塞气。〔嘉〕
(二)又,作 ,与香港脚风气人食之,效。〔嘉〕
(三)又,以大者洗去泥,开肚,以胡椒末半两,切大蒜三两颗,内鱼腹中缝合,并和小豆一升煮之。临熟下萝卜三五颗如指大,切葱一握,煮熟。空腹食之,并豆等强饱,尽食之。至夜即泄气无限,三五日更一顿。下一切恶气。〔嘉〕
(四)又,十二月作酱,良也。〔嘉〕


今人谓之黑鲤鱼,道家以谓头有星为厌。世有知之者,往往不敢食。又发故疾,亦须忌尔。今用之疗病,亦只取其一端耳。

蠡鱼无毒味甘寒,下水消浮湿痹安,五痔炙肠安谷道,胆攻喉痹效如丹。
蠡,礼也。头戴七星而夜礼,北斗也。《衍义》云∶即今之黑鲤鱼也。道家为其头有星为地厌,世有知之者,往往不敢食。主湿痹面目浮肿,二便壅塞。又肠痔下血疼痛者,作 和蒜齑食之。香港脚、风气亦宜。丹溪治癞用此,以代花蛇,是亦去风。古方有单用安胎者。多食亦痼疾。肠,主五痔,以五味炙令香,绵裹纳谷道中,一食顷虫当出。
鱼胆苦,惟此鱼胆,味甘可食为异也。腊月收,阴干为末,遇急喉痹取少许点患处,药至即瘥,甚者水调灌之。

无毒.主治五痔,有者不可食,令人瘢白.生九江,取无时.又,蠡鱼肠及肝,主久败中虫.
本经》原文∶蠡鱼,味甘,寒.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一名 鱼.生池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