鲛鱼

( Jiāo Yú )

别名: 蜡鱼 , 瑰雷鱼 , 沙鱼 , 鳆鱼 , 溜鱼 , 鲛鲨

鲛鱼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①《食疗本草》:"补五脏。"
②《医林纂要》:"消肿去瘀。"
性味:
甘咸,平。
①《食疗本草》:"平。"
②《日华子本草》:"平,微毒。"
③《纲目》:"甘,平,无毒。"
④《医林纂要》:"酸咸,平。"
归经:
①《本草求真》:"入脾。"
②《本草撮要》:"入手大阴经。"
生境分布:
分布我国黄海和东海。
原形态:
体细长形,长约60厘米;前端略粗,向后渐细,腹面平。头宽。吻稍厚。前端钝。服侧位,长圆形。中等大,瞬裙平横外露;服后有小形喷水孔。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3处,有鼻瓣3叶。口呈三角形,距吻端远,有唇褶,上唇褶宽扁而长,下唇裙较狭而短。齿小,多行,排列成铺石状。鳃孔6个,最后两个位于胸鳍上方。盾鳞细小。背鳍两个,形状相似;第1背鳍较大,始于腹鳍后缘上方,介于吻端至第2背鳍间;第2背鳍较小于第1背鳍,胸鳍始于第5鳃孔下方,后缘斜直或微凹。腹鳍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的下方,内角较尖,后缘直。尾鳍的上叶直而略窄,下叶前端较宽。背面和上侧面呈灰褐色。侧线显著,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有许多不规则的白点。下侧面和腹面银白色。
栖于近海。以软体动物、虾、蟹及其他鱼类为食。卵胎生。
来源:
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其他鲨鱼的
出处:
本草经集注
备注:
鲨鱼的种类很多,我国沿海较常见的尚有虎鲨科狭纹虎鲨(分布南海及东海南部)、角鲨科白斑角鲨(分布东海及黄海)及姥鲨科姥鲨(我国沿海均有)等。

“鲛鱼” 相关论述


(一)补五脏。作 食之,亚于鲫鱼。作 食之并同。〔证〕
(二)又,如有大患喉闭,取胆汁白矾灰,丸之如豆颗,绵裹内喉中。良久吐恶涎沫,即喉咙开。腊月取之。〔证〕


鲛鱼沙鱼皮一等,形稍异。今人取皮饰鞍剑。余如经。

味甘性平,即沙鱼。皮可饰刀剑。大者尾长数尺,能伤人。小者子随母行,惊即从口入母腹中。虎沙能咬人形,被暗伤人以红布系腰可免。忌甘草

(无鳞鱼)补脾利水
鲛鱼(专入脾)。即海中之鲨鱼者是也。生于南海。背皮粗错。可 刀把。其肉作脍。(鲜活切片。沃以五味。生食为脍。)能补五脏。功亚于鲫。盖鲫补脾利水。想此亦属利水之品。故有功亚于鲫之说也。皮治尸疰蛊毒。烧灰解 鱼毒。

一名沙鱼
甘咸平无毒
发明鲛鱼生南海,背皮粗错,可饰刀靶。其肉作脍,补五脏。皮治尸疰虫毒。烧灰解 鱼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