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

( Huánɡ Sǎnɡ Yú )

别名: 扬 , 黄扬 , 河龙盾鮠 , 嘎呀子 , 嘎牙子 , 黄腊丁 , 黄鳍鱼 , 鰑丝 , 央丝 , 鲿 , 扬令 , 黄颊鱼 , 黄鲿鱼 , 黄鱼 , 黄樱 , 黄骨鱼 , 黄刺鱼

黄颡鱼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祛风利水;解毒。主水气浮肿小便不利瘰疬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肾经
各家论述:
1. 陶弘景:醒酒。
2.《日用本草》:祛风。
3.《纲目》:煮食消水肿,利小便;烧灰,治瘰疬久溃不收敛及诸恶疮
4. 姚可成《食物本草》:主益脾胃和五脏,发小儿痘疹
用药禁忌:
1.《日用本草》:发风动气,发,病人尤忌食之。
2.《纲目》:反荆芥
附方:
①治水气浮肿: 黄颡三尾, 绿豆一合大蒜三瓣。水煮烂,去鱼食豆, 以汁调商陆末一钱服。(《医林集要》)②治瘰疬不问破与未破: 黄颡鱼破开,入蓖麻子二、三十个在肚内,以绵缚定,于厕坑内放。冬三月,春、秋二月,夏一月,取出,洗净,用黄泥固济,文武火煨带性,烂研末,香油调敷。 (《普济方》)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体长约20cm,表面褐露,光滑,无鳞。全体灰黄色,背部较浅,腹部鲜黄色,体侧有绿灰色的暗斑及灰褐色的切痕状斑点。头扁宽而秤坦。眼小,侧上位,两眼之间有一纵沟。头部具四对,上颌长及胸鳍基部。背鳍两个,第1背鳍具强大锯齿形的硬棘,第2背鳍为脂鳍。胸鳍具1对强棘,棘的外缘有1对锯齿,内侧有强大 锯齿。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生活于江河、湖泊常见的1种底层鱼类。喜栖于有腐败物质的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食性广,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
原形态:
黄颡鱼,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4对,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1对,最长,颐2对,较上颌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1,6-7;不分枝鳍条成为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i,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腹部为淡黄色,尾鳍分叉,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
来源:
药材基源:为鮠科动物黄颡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纲目》:黄颡,无鳞鱼也,身尾俱似小鲇,腹下黄,背上青黄,鳃下有二横骨,两,有胃,群游作声如轧轧,性最难死。

黄颡鱼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袪风,利水。尚可治小便不利等。
附方:
水肿黄颡鱼3条,绿豆1两,大蒜3瓣,水煮烂,均2次服。
生境分布:
长江、黄河、珠江、西江及黑龙江流域。
来源:
鲱形鲿科(鮠科)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以全鱼入药。

黄颡鱼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小便,消水肿,敷瘰疬
陶弘景:"醒酒。"
②《日用本草》:"祛风。"
③《纲目》:"煮食消水肿,利小便;烧灰,治瘰疬久溃不收敛及诸恶疮。"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主益脾胃和五脏,发小儿痘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性味:
甘,平。
①《日用本草》:"甘,平,有小毒。"
②《东医宝鉴》:"性子,味甘,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平。"
用药禁忌:
①《日用本草》:"发风动气,发,病人尤忌食之。"
②《纲目》:"反荆芥。"
附方:
①治水气浮肿:黄颡三尾,绿豆一合大蒜三瓣。水煮烂,去鱼食豆,以汁调商陆末一钱服。(《医林集要》)
②治瘰疬不问破与未破:黄颡鱼破开,入蓖麻子二、三十个在肚内,以绵缚定,于厕坑内放,冬三月,春、秋二月,夏一月,取出,洗净,用黄泥固济,文武火煨带性,烂研末,香油调敷。(《普济方》)
生境分布:
分布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
原形态:
体长约20厘米以上,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不突出,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颌及口盖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眼间距隆起。4对,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1对,末端可延至胸鳍基部,颐2对,较上颌短。鳃孔大。全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Ⅰ,6~7,位于胸鳍的后上方与腹鳍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Ⅰ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条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并与之相对。尾鳍分叉。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体侧有宽而长的黑色断纹;腹部为淡黄色,尾鳍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白天栖于湖水底层,夜则浮于水面觅食。产卵期一般在4~5月间。
来源:
为鮠科动物黄颡鱼全体
出处:
食疗本草

“黄颡鱼” 相关论述

释名」黄平面鱼,央轧。
气味」甘、平、微毒。
「主治」
1、水肿。用黄颡鱼三尾、绿豆一斤、大蒜三瓣,水煮烂,去鱼食豆,以煮汁调商陆末一钱服下。有人把此主用诗记下:“一头黄颡八鱼,绿豆同煎一合余。白煮作羹成顿服,管教水肿自消除”。
2、瘰疬溃坏。用黄颡鱼破开,纳入蓖麻子二十粒扎定。烧存性,研为末,香油调敷。


一名 。醒酒。亦无鳞,不益人也。〔证余〕

味甘性平,微毒。一名 。状似小 ,身青黄色,腮下有二横骨、两、有胃,作声轧轧。其胆春夏近上,秋冬近下。多食发,不益人。反荆芥,能害人。

甘平微毒。反荆芥
发明 无鳞之鱼不益人,发,不独黄颡为然。

甘平微毒,发消水肿,利小便,反荆芥,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