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视

( laoshi )

别名: 老花眼 , 老暗 , 花眼

中医

简介:
属中医“老花眼”、“老暗”、“花眼”范畴,其临床表现一般在40~45岁左右开始,近视力逐渐减退,由于视近不清,常将目标远移,随年龄的增长,视远怯近的症状更为突出。若勉强视近物,可引起眼胀头昏痛,眉骨酸重等症。休息之后可缓解。
病机:
老花眼主要由于年老体弱,肾精渐亏,阴精不足,阳光有余,目中光华发越于外,而不能收敛近视所致。
治疗:
治疗方面,一般认为年龄40岁以上,随年老体衰,肾精虚少而逐渐视远怯近者,不属病态,无需眼药。通过验光配镜,可以提高视力。若老花眼症状出现过早,或发展太快:则可结合全身情况,辨证用药,滋肾清热,用地丸(《此事难知》):生地黄15g,天门冬10g,枳壳6g,菊花10g:滋养肝肾,宜用杞菊地黄丸(《医级》》:枸杞10g,菊花9g,熟地12g,山萸10g,怀山药10g,丹皮6g,获苓9g,泽泻9g;气血两虚者,可用八珍汤(《正体类要)):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熟地10g,当归10g,川芎9g,白芍10g。

西医

简介:
人由中年转入老年时,远视力虽不减当年,但逐渐感觉视近困难,以致最后难于从事视近的工作,谓之发生老视,通称花眼
病因:
其原因是随着年岁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因此调节能力逐渐减低。此外,睫状肌也因年长而变弱,也可以影响一小部分的调节,后者为一次要因素。因各人眼的情况不同,所以老视开始的年龄是不一定的,通常于40岁开始。老视是静态调节衰竭,即物理性(晶体)调节失效的表现。年龄增长,晶体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改变,调节力渐减,这一过程贯穿于整个一生,直至出现老视,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能视为病变,更不属于屈光不正
诊断标准:
1.正常人40岁以上,调节功能减弱,近点减退,看书头痛、眼胀、远视力正常。
2.用相应凸透镜片矫正。
具备第1~2项即可确诊。
发病:
40~45岁左右开始发病。
体征:
老视系逐渐发生并发展,一般首先于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觉察。看不清小字或物体细节,常将头后仰,并移动书报或工作物。起先感觉晚间或昏暗处困难,喜强照明。视近物不能持久,阅读数分钟后即显模糊,易串行,字迹成双,最后无法阅读。远视者除近距离视力问题外,还可有眼部烧灼或刺痛感,以及流泪等,但甚少视疲劳现象。在极少见情况下,早期老视可表现为功能性调节痉挛,而使40岁刚过的人出现假性近视,有时不得不于验光时麻痹睫状肌,以资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矫正后近视力正常,眼疲劳消失。
治疗:
实际工作中,根据静态屈光和工作距离两项,便足以确定一般老视者近用眼镜的度数。不可单凭年龄配近用镜,而应检查每一个人,针对其工作性质给予戴用舒适的、但不一定是最清楚的眼镜。但人与人之间,调节力随年龄下降的情况并无大差别,因此虽不可机械地规定眼镜度数,但可凭调节规律和经验得知一般老视者按年龄所需。一般正视者根据年龄的近用镜参考度数平均为:40岁+0.75度,45岁+1.50度,50岁十2.0度,55岁+2.5度,60岁+3.o度,65岁+3.25度,70岁+3.50度。当给予十3.o度时应慎重,因正视者戴十3.0度镜后,相当于一3.o度的近视,其远点位于33cm,如果工作距离亦为33cm,则较此稍远即不可能有清晰视力,以致失去活动余地。不论情况如何,如果戴镜后近点移近至28cm以内(>+3.5度),则常难于耐受,如工作性质要求更高的矫正度数,应于加球镜以助调节外,另加棱镜以助集合。

“老视” 相关论述

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力逐渐衰弱,近视力减退,造成阅读与近距离工作困难,称为老视眼。这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大而加重。
临床表现:老视眼初发生时常需将书报等目标移远或在强光下方能看清。以后,目标物虽放远亦不能看清,如果勉强阅读或做近距离工作就会出现眼困、眼痛、字迹模糊甚至头痛等视力疲劳症状。
治疗:配戴合适的老花镜(凸透镜)以补偿调节力的不足。正视眼一般初次(40岁)配戴1d的凸球镜即可(但应再根据个人实际工作需要适当地调整度数),以后每增加一岁多加0.1d,60岁以后增加减慢,最高不超过3.5d。对有屈光不正的病人,应在矫正屈光不正所用镜片度数的基础上,再按年龄与每个人实际需要给予应戴的老视镜片。所以,配镜之前一定要了解每个病人的近工作距离、两眼的屈光状态及调节力(调节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