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

( qiuzhenxingqianmazhen )

别名: 土风疮

中医

简介:
祖国医学文献中对土风疮的描写与本病相似。如《诸病源候论》记载:"土风疮状如风疹,而头破,乍发乍瘥。此由肌腠虚疏,风尘入于皮肤故也。俗称土风疮"。
病机:
中医认为系素体不足或胎体遗热以致湿热蕴内,或因蚊、蚤刺咬或肠寄生虫,或因食入腥发动风之品,或因内有食滞,复感风邪而诱发本病。
诊断:
病初因胎体遗热湿热内蕴,或食入腥发之品,复感风邪,两邪相织,发于肌肤则见风团、丘疹、水疱,辨证属风热、食滞。
1.风热
证候:风团红斑丘疹,顶端有小疱,结痂,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以皮疹色红,结痂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内蕴湿热,复感风邪虫毒。郁于肌肤则见风团,红斑,丘疹,血痂。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风热之症。
2.食滞
证候:皮疹为小丘疹及风团红斑,偶见糜烂结痂。伴腹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或细涩。
辨析:①辨证:以皮疹为小丘疹及风团红斑,伴腹胀便秘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内有食滞,外感风邪则见丘疹、风团,食滞中焦完谷不化则腹胀便秘。苔白厚为食滞之症。
治疗:
一、辨证选方
1.风热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止痒。
方药:荆防汤加减。荆芥6g,防风6g,薄荷3g,地肤子10g,金银花10g,蒲公英10g,丹皮10g,生地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食滞
治法:清热消导疏风止痒。
方药:防风3g,芥穗3g,黄芩10g,栀子6g,赤芍6g,焦三仙各30g,白鲜皮10g,香槟榔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法
局部可外涂三黄洗剂百部酒,每日2~3次。

西医

简介:
本病是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的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
病因:
目前多倾向于跳蚤、臭虫、蚊、螨等叮咬,或与环境变化,胃肠道功能障碍,或对某些食物如鱼、虾、蛋等过敏而引起。
季节:
常在春、夏、秋温暖季节发生
人群:
主要发生于儿童。
诊断标准:
丘疹性荨麻疹诊断标准:
1.皮疹为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的风团样丘疹或红斑,呈纺锤状,顶端有小水疱,自觉瘙痒
2.皮损散在或成群分布,常分批出现。
3.婴幼儿及儿童多发,常见于春夏秋季节。
诊断依据:
1.本病常在春、夏、秋温暖季节发生
2.典型的皮损为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小疱,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仍恢复原形。
3.好发于躯干,四肢伸侧及臀部。
4.自觉剧烈瘙痒,夜晚尤甚,影响睡眠,患儿精神不安。
发病:
病程长短不一,一般1周左右多自行消退。
体征:
临床表现
皮损为1~2cm大的圆形或椭圆形风团样丘疹,中心有丘疹、丘疱疹水疱,有时为大疱或血疱。风团损害可很快消失,但丘疹可存在1周左右。皮损数目不定,不互相融合,可分批陆续出现。消退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瘙痒剧烈。
鉴别诊断:
1.荨麻疹:骤发骤失,无丘疹水疱,消退后不遗留痕迹,与年龄季节无关。
2.水痘:好流行于春季,发病及经过急,有前驱症状,瘙痒不著,不形成风团,伴有全身症状。
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皮疹及瘙痒感完全消退。
2.显效:皮疹基本消退,仍自觉瘙庠,但减轻。
3.有效,皮疹消退50%以上,仍有少量新出皮疹。
4.无效:治疗1周后,皮疹及痒感未改善,仍有新出皮疹。
治疗:
本病治疗应注意有无昆虫叮咬,排除消化障碍;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含止痒剂的洗剂等。
一、全身治疗
内服抗组胺剂,酌情钙剂内服或注射,补充维生素b120mg,维生素①c0.2g,3次/日,口服。基本同荨麻疹
二、局部治疗
可外用含0.5%~1%薄荷脑或酚的炉甘石洗剂或2%樟脑霜,也可外用止痒粉,有继发感染的皮损,可外用新霉素软膏。

“丘疹性荨麻疹” 相关论述

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又名急性单纯性痒疹。本病多由跳蚤、螨、蚊等叮咬或与某些食物如鱼、虾、饮料以及消化障碍等有关。春秋多见,好发于儿童,亦有时可见于青年如成人,皮疹开始为突发痒性红色风团,很快风团消退而表现为典型的纺锤形黄豆大至花生米大小而质硬的水肿性红色丘疹,中心可出现水疱。自觉奇痒,尤其以夜间为甚,常因搔抓而继发脓疱疮等化脓感染。皮疹好发于躯干、臀部、腹部、腰背部和四肢,疏散分布。皮疹一般经1~2周消退,遗留色素沉着,但可反复发作,可见成批皮疹不断发生与消退,新旧皮疹同时存在。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婴儿苔藓,荨麻疹样苔藓。该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
【病因与发病机理】
现今几乎都认为丘疹性荨麻疹发病与昆虫叮咬有关,可以说是由节肢动物类叮咬止起的外因性变态反应。当患者被节肢动物,如臭虫、跳蚤、蚊子、蠕类等叮咬时,该昆虫唾液可注入皮肤内,若此人具有过敏素质倾向,那么,通过几天数次叮咬之后则可致病。多数看法是属于迟发性变态反应。持以上观点的理由有:其一、用上述昆虫制成抗原进行皮肤试验,90%患者呈阳性反应;其二、本病好发月份同昆虫爱叮咬人的季节相一致;其三、患者脱离致病时的环境,避免再与这类昆虫接触,结果常使患者病情霍然痊愈;其四、倘若病人长期反复受叮咬则可发生脱敏作用,故本病自儿童7岁后,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也逐渐降低,直至中年人基本上不得此病。
另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有少数的病人可能对某些食物,尤其是蛋白质的过敏而引起。
【临床表现】
丘疹性荨麻疹常在春夏秋暖和季节发病,主要发生于1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尤以学令期前更为多见。本病往往好发在躯干、四肢伸侧,但头面部较少被波及。皮损表现为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典型损害,其风团状似纺锤形,中央有小丘疹或水疱。还可以在四肢远侧端和掌跖部位出现张力性水疱。皮疹可群集或散在分布,但一般不对称。患儿多有剧痒,以夜间尤甚。常因搔抓而继发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但通常无全身症状,局部浅淋巴结也不肿大。病程约1~2周,损害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斑,但易复发。然而,本病可随着年龄增加或复发次数增多而病情逐渐缓解,直至不再发病。
【诊断与鉴别】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则可做出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需与水痘鉴别,后者好发躯干,四肢近侧及头面部,口腔粘膜常常被累及,损害未见风团样皮疹,更无张力性水疱发生。自觉不痒或轻痒,但患者往往有低烧等全身症状。
丘疹性荨麻疹荨麻疹鉴别,前者不是单纯风团,而是混合性损害,即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
【治疗】
一、内用疗法
(一)抗组胺类药:可做为常规应用,一般多采用既有抗组胺作用,又有镇静效果的苯海拉明、非那根、扑尔敏、赛庚定等内服。
(二)钙剂:乳酸钙或葡萄糖酸钙片口服有一定疗效。常常与抗组胺类药伍用。
(三)维生素类:往往使用维生素c或b12与抗组胺类药联合治疗,可望获得较好效果。
(四)中医治疗;本病治以祛风清热为主,但编者经验、本病应用四物汤当归、生地、白芍川芎)或五苓散泽泻茯苓猪苓桂枝、白术)煎服、每日一付,效果颇著,值得一试。
二、外用疗法
对症处置,根据皮损表现可选择具有止痒、消炎作用的洗剂或乳剂外搽,但如有继发感染,应先控制感染为宜。
【预防】
一、搞好环境、居室和个人卫生,以杜绝引起本病的昆虫滋生。
二、住所处室内外可喷洒杀虫剂,以消灭臭虫、跳蚤、蚊子等有害的节肢动物。

本病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风团丘疹及水疱性疾病,痒显着,常有季节性,无全身症状。
一、病因
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一种免疫性皮肤病,有关的原因多种,包括精神性、食物、胃肠障碍、遗传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认为与虫咬有关,其理由为①皮损部位与虫咬习惯性好发部位相符合,发病季节与虫子活动季节相一致;②用虫抗原作皮肤试验,患儿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儿童组;③已证明由虫咬引起的丘疹性荨麻疹的皮损的病理变化与虫抗原皮试后引起的皮炎的病理变化相似;④用杀虫剂杀灭虫子后皮损容易痊愈。
在我国不少医务工作者亦提出白蛉、恙螨、蒲团虫、米恙虫,以及动物身上的螨通过栖居的谷物、棉花、稻谷、树木、青草以及鸡、鸭等动物与人的皮肤接触,叮咬人的皮肤引起皮疹,因此如果调换环境本病就能自然痊愈。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6~7岁以下的儿童,有时同一家中可有两个以上的儿童发病。初起为1~2cm大小的风团,呈梭形,散在,多发,剧痒。随后在风团中间出现坚实小结节,在结节顶部有小疱疹或大疱,疱壁紧张,厚,黄色或白色,有光泽。经过2~3天,风团消退,仅留下丘疹及水疱,疱抓破后流出浆液结痂,约1~2周痂皮干燥脱落,残留疤痕或色素沉着。
皮损一般以四肢、胸背部多见。夏、秋季节多见,常常成批发生,因剧痒搔抓易引起继发感染,如脓疱病、疖子等。有的患儿经过多次发作产生耐受性,病情自然消失。
三、治疗
内服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克敏嗪、赛庚啶等。风团结节主要以消炎止痒为主,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如有大疱可用消毒空针抽出疱液,外用硼锌糊包扎,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可选用抗菌药物

其是一种发生在儿童的鲜红色风团性丘疹性皮肤病,又称急性单纯性痒疹。有人说“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生1~2次丘疹性寻麻疹”,这话并不过分。夏季纳凉时,手臂、小腿暴露部位常见黄豆大圆形、棱形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疱,有时可见大水疱和血疱,搔痒剧烈,抓破后结痂。一般情况下,经过适当处理,大多数病人经过1~2周后,皮疹消退,留下淡褐色色素沉着,少数可反复发作。
此病多数是因为跳蚤、蚊虫、臭虫或螨虫等叮咬过敏所致,也有一部分病人与饮食过敏如食用鱼、虾、牛奶等以及胃肠道功能紊乱、肠道内寄生虫、出牙和过敏体质等有关。
患了此病,应该寻找可能病因,如有无昆虫叮咬,忌用诱发本病的饮食,纠正肠胃道紊乱,注意环境卫生,彻底清理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垃圾、杂物和喷撒杀虫剂等。皮损处切忌过份搔抓、洗烫,局部可外用止痒消炎剂,如有细菌感染可用抗菌软膏,严重者应清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