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痔
( pizhi )
别名: 结缔组织外痔 , 赘皮外痔
中医
| 简介: |
| 本病是以肛门缘皮肤皱襞肥大,赘生皮瓣,逐渐增大,质地柔软,一般不疼痛,不出血,遇刺激则可诱发肿痛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
| 病机: |
| 皮痔是因反复刺激,湿热瘀结肛门皮肤所致。 |
| 诊断: |
| 本病诊断: 1.女性患者(尤其经产妇)多见,且常见于肛门正前方。肛裂伴发者,正前、正后方均可见到。 2.肛缘可见散在或环状的皮赘,大小形状不等,皮下无(或较少)静脉曲张。 3.一般无明显不适,或仅有轻度异物感,排粪后不易擦净肛门,常致内裤易污。 4.若赘皮损伤或感染,可致红肿疼痛。 |
| 类证: |
| 1.悬珠痔:位于齿线部,呈乳头状或三角形肿物,色灰白或黄白,质稍硬。 2.肛门臊疣:肛门部可见暗红色或浅灰色的乳头状或菜花状突起,质硬、顶尖、有蒂,单发或群生,局部瘙痒、潮湿。 |
| 治疗: |
| 参见“外痔”条。 1.红肿疼痛者可用青霉素,或服五味消毒饮加味。 2.熏洗疗法:炎性肿痛时,用苦参煎汤,先熏后洗。 |
| 中药: |
| 便秘时可服麻子仁丸,或液状石蜡。 |
西医
| 简介: |
| 参见“外痔”条。无静脉曲张,扩张,多生长在肛门之前后是其特点。 |
| 病因: |
| 由于肛门边缘的皱褶反复发炎、变粗变厚,或肛裂刺激组织增生而致。参见“外痔”条。 |
| 人群: |
| 女性患者(尤其经产妇)多见。 |
| 诊断标准: |
| 参见“外痔”条。 |
| 体征: |
| 多生长在肛门之前后,也有数颗围绕肛缘的,平日柔软、无任何症状。当局部发炎时,可有红肿热痛,行走和坐卧皆受限制。无静脉曲张、扩张。 |
| 体检: |
| 局部视诊可见结缔组织型外痔形状多不规则,大小不等,数量亦不多,颜色与正常组织相同。局部触之多无疼痛,为柔软包块。参见“外痔”条。 |
| 治疗: |
| 参见“外痔”条。 1.手术切除:对造成肛门不洁、湿润、瘙痒等症状,或赘皮体积较大,相连成片,或呈环状者,均可手术切除,宜采用放射状梭形切口。 2.湿敷疗法:对炎性肿痛赘皮无溃破者,可用50%硫酸镁或10%氯化钠溶液湿敷。 |
| 护理: |
| 保持肛门部清洁,坚持大便后温热水清洗肛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