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克耳憩室
( meikeerqishi )
别名: 先天性回肠末端憩室
西医
简介: |
美克耳憩室是肠道的发育畸形,由卵黄管退化不全所致。 |
人群: |
据解剖学统计其发生率在0.3%—1.7%,多数不引起症状。8%—22%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在任何年龄均可出现症状,约60%发生于2岁以下幼儿。 |
病理: |
胚胎早期,中肠与卵黄囊之间有卵黄管相连。胚胎第7周卵黄管萎缩、闭塞、退化,最后完全吸收。若部分或全部残留则形成各种不同的畸形,如脐茸、脐窦、脐肠瘘、卵黄管囊肿、美克耳憩室等。美克耳憩室多位于距回盲瓣100cm以内的回肠上,从肠系膜对侧缘凸出,长约2—5cm,呈圆锥形、圆柱形、指状或袋状,多数游离干腹腔内,如残存的条索带与脐部相连,肠管可围绕索带旋转,引起肠梗阻。憩室通常与肠壁结构相同,唯肌层较薄,约50%—70%憩室内有异位胃粘膜组织,约5%有异位胰腺组织。异位胃、胰组织分泌消化液,损伤肠粘膜造成溃疡、出血及穿孔。如整个卵黄管未闭合,脐部瘘管(脐肠瘘)可排出粪液。如卵黄管的脐端和肠端均已闭合,仅中间部分保持原有内腔,其粘膜的分泌物聚集而形成囊肿(卵黄管囊肿),也可粘连和压迫肠腔而产生肠梗阻症状。 |
并发症: |
常见并发症为:肠梗阻、出血、憩室炎、溃疡穿孔及憩室疝。 (1)肠梗阻:憩室内翻所致的肠套叠最常见。憩室顶端与脐部相连的索带所致的内疝、肠扭转以及憩室自身的扭转,粘连等均导致肠梗阻的发生,其临床表现与一般的肠套叠、粘连性或绞窄性肠梗阻相同。 (2)出血:3岁以下较多,为异位胃、胰粘膜引起消化性溃疡所致,出血部位常在异位粘膜与回肠粘膜交界处。大多数是无痛性大量便血,起初色泽暗紫,继而转为鲜红,在短期内发生出血性休克。又常会自行停止或反覆间歇出血。核素99mtc扫描可诊断有异位胃粘膜的美克耳憩室。 (3)憩室炎:当憩室引流不畅或有异物滞留时,可发生炎性病变。腹痛性质和部位与阑尾炎很难鉴别,手术时如发现阑尾正常,应探查有无美克耳憩室存在。 (4)溃疡穿孔:憩室的炎症和溃疡均可导致憩室穿孔,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 (5)憩室疝:憩室进入腹股沟管、股管或脐部的疝囊内称为憩室疝(littre疝)。难以诊断。 |
治疗: |
美克耳憩室常于治疗并发症时确诊,有症状的美克耳憩窒,经检查确诊,均应手术切除憩室组织。在其他疾病进行手术时发现无症状憩室,如全身情况良好,可将憩室切除以除后患,若病情危重则不宜进行。楔形切除憩室后横形缝合肠壁,不致造成肠管狭窄,肠段有严重病变者,应将憩室和肠段一并切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