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消化道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轻重不一的腹泻。 |
病因: |
哺乳类、禽类、爬行类(蛇)以及人均为本虫宿主。 |
地区: |
人隐孢子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中国已有少数病例报告。 |
人群: |
免疫功能有缺陷者、艾滋病病人和儿童发病率较高。 |
发病机理: |
本虫生活史可分滋养体、裂殖体、雌雄配子体及雌雄配子等不同发育阶段,最后雌雄配子结合发育为卵囊,随粪便或痰液排出体外,整个生活史在一个宿主体内完成。 |
病理生理: |
隐孢子虫寄生人体可引起肠粘膜绒毛轻至中度萎缩、上皮细胞损伤、腺体隐窝变大,粘膜固有层内可见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浸润。肺内可见支气管炎及局灶性间质性肺炎病变。肠粘膜病变导致吸收不良、水与电解质大量丢失,肠道内双糖酶的丢失亦是引起严重腹泻的原因之一。 |
诊断依据: |
确诊本病有赖于病原学检查找到卵囊。常用的方法为荧光素金胺—酚(auramine—phenol)染色法,将粪便涂片先浸入金胺染液中5min,冲洗后再浸入酚复红溶液中10s,冲洗晾干荧光显微镜检,卵囊呈明显荧光,背景为暗红色。其他尚有改良抗酸和沙黄—亚甲蓝(美蓝)染色法等。由于粪便中卵囊排出为间歇性,故应多次复查以提高检出率。 |
体征: |
临床上免疫功能正常者隐孢子虫病常表现为自限性腹泻,一日数次,持续数日后自愈。粪量多,呈水样或粘液便,镜检多无红、白细胞。常有轻微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纳减,可有低热,血象大多正常。在免疫功能缺陷者本病症状多严重,腹泻次数可多达数十次,为水样,一日数升至十余升,每导致严重失水,体重明显下降,可引起死亡。 |
治疗: |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给予对症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