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司

( yasi )

西医

简介:
雅司雅司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也可引起骨、关节损害,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年。
病因:
雅司螺旋体的形态与梅毒螺旋体酷似,不能培养,该螺旋体的传播不及梅毒螺旋体广泛。
地区:
由接触传播,主要在中非、南美、南亚等热带地区流行,中国于1942年曾在苏北地区流行,至60年代初被消灭。
人群:
儿童和青年
病理:
组织病理:第一期雅司示表皮棘层水肿、肥厚和乳头状增殖、中性粒细胞显著浸润,形成微脓疡,真皮内主要为浆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轻度增殖。第二期病变类似第一期,在一、二期表皮中可查见大量螺旋体。而第三期与梅毒酷似,仅炎性浸润和血管病变轻微或缺如。
诊断依据:
根据本病局限于流行区,患者为儿童和青年,各期损害的特点及在第一期损害发生1-2月后,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或不加热血清反应试验(usr)阳性,可以确定诊断。需要与梅毒鉴别。
体征:
根据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母雅司期:常发生在与外界接触的暴露部位,如四肢的外侧,螺旋体从皮肤破损处侵入,经2-3周潜伏期,发生皮损。潜伏期时患者可有轻度发热头痛和全身不适,皮疹常为单个,初为湿丘疹或结节,上覆厚薄不一的深褐色痂,质如橡皮,间有增殖和扩大,于其周围产生新损害,形成圆形或环形斑块,可溃破形成浅溃疡,边缘微隆起,覆有厚痂,大的直径可达3-4cm,有痛痒感,病程慢性,可3-4月不愈,愈后残留菲薄萎缩瘢痕。
第二期为雅司疹期:约于母雅司期发生后1-3月出现,有的此时母雅司尚未消失。常伴畏寒、发热、胃纳不佳和全身酸痛等。皮疹有两种,一种初呈微红小丘疹,以后增大成玉米结节,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不平,覆以干燥灰色薄痂,疏散分布全身,特别在躯干和四肢。另一种亦是由丘疹发展而成的结节,但较大,形态与母雅司同,上覆厚痂,去痂后呈鲜红色乳头状增生,常有渗液或出血和压痛,数目十余个至二三十个,分布于头皮和四肢外侧,躯干较少,有成群倾向,但疏散排列,亦不对称。
二期复发雅司疹有两类,一类似上述的大型结节,广泛散发,旧疹未愈前,新疹不断发出,以至整个患部可有不同发展阶段的结节和萎缩瘢痕,互相杂处。另一类为片块状损害,大小不一,4-5cm直径或更大,每一片块上有十余个玉米大覆以痂皮的脓疱样损害,密集成簇或排列成多环形。一处常有3一5片。病程缓慢。
第三期溃疡结节期:于感染6-10年后发生,皮损类似第三期皮肤粘膜梅毒,呈对称、多发,为杨梅或更大母雅司样结节,数个或十数个,排列成片或环形、多环形或葡匐形状,有的破溃形成具有凿缘溃疡,常不断连续传播,可从上臂至前臂,腹部至小腿甚至从右肘窝向上蔓延至胸、背、肩和颈部,愈后遗下萎缩性肥厚性瘢痕,常同时累及其下之长骨发生骨膜炎、骨质疏松和腔隙形成。上腭穿孔和鼻骨破坏亦偶有所见。肘关节、骶骨关节处可见近关节结节1个或3-4个,从不破溃。本期可5-6年不愈,少数愈后仍可复发。
雅司瘢痕有两种,一种呈菲薄萎缩型,通常2cm左右直径,另一种为大片肥厚性瘢痕,范围可相当广泛,表面光滑,质柔软或中等硬度。
雅司雅司有骨关节病变时亦称骨雅司,第二期雅司疹期可表现为滑膜炎,大、小关节均可受累,但不破坏关节,亦可并发骨膜炎。第三期雅司患者有10%-20%并发骨关节病变。骨病变多见于胫腓骨(马刀胫)、尺桡骨及肱骨等,骨局部有疼痛、肿胀和压痛。除骨膜增生外,亦可发生肉芽肿性或树胶肿性破坏。关节病变以肘关节、髋关节及骶髂关节等为好发部位。x线表现与梅毒相似,有时难以区分,第二期主要为骨膜炎、骨膜增生,第三期骨质病变较复杂。而骨质病变常在皮肤结节密集处明显,骨膜增生有时非常明显,在腓骨亦可表现为“马刀胫”,骨皮质可以广泛的稀疏,伴多发性小圆形或卵圆形的吸收区,有的破坏相当严重,以致发生病理性骨折
实验室诊断:
于第一、二期损害中以暗视野映光试验可查到雅司螺旋体,在第一期发生1-2月后,血清vdrl或usr式验阳性。
治疗:
治疗用普鲁卡因青霉素60万u,肌注,每日1次,共10次,或红霉素0.5g,每日4次,共2周。

“雅司” 相关论述

雅司是由雅司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地方性慢性全身性传染病,流行于热带地区。与梅毒相同的是病原体均为螺旋体,也分为3期,为一种接触传染病;不同之处为不属于性接触传染,亦无先天遗传性。
【诊断】
1.雅司Ⅰ、Ⅱ期病变主要是侵犯身体暴露部位皮肤,鼻部皮肤可受累,但不侵犯粘膜,因而鼻粘膜也不受累,这是与鼻梅毒不同之处。Ⅲ期病变鼻中隔受累,可致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并可侵犯上颌骨、腭部,造成与鼻咽部相通的畸形,称毁形性鼻咽炎。
2.血清华康氏反应亦呈阳性,尤其是Ⅲ期雅司病人,阳性率占90%以上,这和Ⅲ期梅毒该项血清反应阳性率降低的现象不同。
【治疗】
全身治疗与梅毒基本相同,但用药量较少。局部治疗与鼻梅毒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