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穿孔

( bizhonggechuankong )

西医

简介:
因故致鼻中隔软骨部或骨部穿孔,使两侧鼻腔相通时为鼻中隔穿孔
病因:
引起鼻中隔穿孔的常见原因有手术外伤,接触铬酸、硫酸
等腐蚀性化学物质,鼻内梅毒结核等特异性感染等。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检查可明确诊断。
体征:
鼻中隔穿孔之症状多与穿孔的位置、大小有关。位置偏前,穿孔较小时,呼气时有哨声。穿孔较大,位置在软骨部时,常有鼻内干燥,结痂,鼻出血等症状。鼻中隔后部穿孔时,症状多较轻微。
体检:
经前鼻镜检查,多能看见鼻中隔穿孔。因手术外伤,接触化学物质,结核等原因致穿孔者,多位于鼻中隔之软骨部;梅毒引起的穿孔,位置常偏后,软骨及骨部常同时受累。
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的鼻中隔穿孔患者,可滴用复方薄荷油或涂布抗生素软膏,以缓解干燥或结痂。而修复鼻中隔穿孔的方法,因人而异。常用的手术方法为:
①鼻中隔粘膜移位修补法:适用于位于鼻中隔前方较小的穿孔。术时,于穿孔之前、后处,两侧骨中隔粘骨膜作松弛切口,使粘骨膜错位后,修补中隔穿孔。
②带蒂组织瓣修补法:常以鼻中隔粘骨膜瓣,或中鼻甲、下鼻甲之粘骨膜瓣。转位后修补穿孔。
筋膜修补法:常采用颞筋膜或阔筋膜,衬于穿孔周围之两层粘骨膜中。为了使手术取得成功,术时应注意,使植入筋膜面积相当于穿孔面积之两倍。

“鼻中隔穿孔” 相关论述

鼻中隔穿孔(perforation of nasal septum)系鼻中隔软骨部或骨部因外伤其他原因穿破,形成大小不等的穿孔,使两侧鼻腔相通。
【病因】
(一)外伤:如手术、经常挖鼻、鼻外伤等,其中以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引起者为多见。反复挖鼻成习,形成鼻中隔溃疡,也可致穿孔,严重鼻外伤也可引起。
(二)特殊性传染病:如结核、狼疮、梅毒麻风等。梅毒性穿孔常位于鼻中隔骨部,致合并鞍鼻。其他原因穿孔一般位于软骨部。
(三)急性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伤寒天花等。
(四)鼻中隔脓肿脓肿溃破后穿孔。
(五)化学物质刺激:如长期接触铬酸等。
【临床表现】
鼻腔干燥,有痂皮形成,引起鼻阻塞及头痛,并易发生鼻衄。鼻中隔前段小穿孔在呼吸时可发生吹哨声,如穿孔位于鼻中隔后段,可不显示任何症状。
【检查】
前鼻镜检查多可查见穿孔,有的需清除鼻腔痂皮后,方可看清穿孔。观察其穿孔大小、位置、形状。
【治疗】
在全身病因控制和局部消退后,有明显鼻功能障碍或临床症状者,可对症处理或施行穿孔修补术。穿孔小者可用粘膜瓣转移、颞肌筋膜移植。穿孔大修补困难或失败者,可用钮扣式硅胶修补。

鼻腔手术、反复挖鼻、结核病、梅毒等感染,以及铬酸烧灼等可使鼻中隔产生溃烂和穿孔。常有结痂、出血、呼吸时有吹哨音。杆菌肽软膏可减少结痂。穿孔可用面颊部或鼻腔其他部位的自身组织修补,或用人造塑料膜修补。然而,除非有很严重的鼻出血或结痂,才需要手术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