綟木

( Liè Mù )

别名: 饭粒子树 , 乌饭叶 , 羊尖饭 , 碎米子 , 山胡椒 , 椭叶南烛 , 小果南烛 , 白心木

綟木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补脾益肾;活血强筋。主脾虚腹泻;腰脚无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或叶15-30g;果9-30g。外用:鲜叶适量,拘留证敷。
性味:
味甘;性温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治风血羸瘦,补腰脚,益阳道,宜浸酒饮。
2.《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祛风,解毒
药理作用:
綟木毒-a为綟木的主要毒性成分。给兔静脉注射0.1-0.3mg/kg,可产生特异的痉挛症状。山羊食入本品后,能产生帕金森氏症。对小鼠腹腔注射木毒-a5mg/kg可引起姿势的改变,身体及颈的扭转、痉挛、运动失调等;在大鼠、小鸡、蛙等也可看到此种姿势的改变。此作用部位在中枢,主要在脊髓以上部分;脊髓本身也受侵犯,因而产生此种肌无力或肌震颤症(amyoto-nic, amyostatic)。它能抑制去脑僵直,皮层运动区可出现异步化的觉醒波,作用部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脑干下部。如给兔重复注射,可引起锥体外核、小脑灰核等的变性过程。从綟木 lyonia ovalifolia(wall.) drude var.elliplica的叶中提得的粗制毒素能使兔发生心房纤颤、徐脉、 qrs波延长。1次给兔皮下注射,可致流涎呕吐、呼吸增快,不能站立或走路,随之痉挛。此粗制毒素与羊掷躅毒素(andromedotoxin)相似,在毒性剂量时可致兴奋、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心传导障碍、体温上升、强直性痉挛等;但作用效力,粗制毒素仅及羊踯躅毒素的 1/3,对犬的催吐量为羊踯躅毒素的1/90;对离体心脏的抑制,豚鼠膈神经-膈肌的抑制却强于羊踯躅毒素。对胃、膀胱子宫小肠(兔)的作用弱于羊踯躅毒素。对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羊踯躅毒素的 1/30,而皮下或腹腔注射、口服则为其1/2-1/3。
化学成分:
綟木 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 var.elliptica (sieb.et zucc.) hand.-mazz.叶含廿九烷、廿九酮-2、卅醇-1、熊果酸(ursolic acid)、綟木酸(lyofolicacid)、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痕迹β-谷甾醇(β-sitosterol)、去乙酰綟木酸(deacctyllyofolic acid)、落新妇甙(astilbin)、槲皮素(quercetin,仅见于干枯叶中)、内消旋肌醇(myoino-sitol,仅见于嫩叶中)、异黄把甙(lsoengelitin)等。有毒成分主为綟木毒-a(lyoniol-a)。花含甘九烷、廿七烷、卅一烷、廿四醇-1、廿二醇-1、廿六醇-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马斯里酸(maslinicacid)、金丝桃甙(hyperoside)、槲皮素、β-谷甾醇、熊果酸、葡萄糖、果糖、蔗糖、3-o-对羟基反式桂皮酰马斯里酸、綟木毒-a等。芽含綟木酸、廿九酮-2、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tara-xerol)、白桦脂醇-3-乙酸酯(betulin-3-acetate)、齐墩果酸、熊果酸、c24-c31 烷混合物、 c24-c31 醇-1混台物、綟木毒-a、綟木毒-b、綟木毒-c。
附方:
.治山胡椒适量。煎水外搽。(《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阳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一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小果珍珠花,灌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m。幼枝有微毛,后脱落。单叶互生;叶片纸质,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5-10cm,宽2-2.5cm,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形,全缘,下面脉上有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圆楔形或近心形,全缘,下面脉上有柔毛。总太花序生在去年枝的叶腋,长3-8cm,稍有微毛,下部常有数小叶;萼片三角状卵形,尖头,长约2mm;花冠白色,椭圆状坛形,长约8mm,5浅裂,外面被裂柔毛;雄蕊10枚,无芒状附属物,顶孔开裂;子房4-5室,有毛。蒴果扁球形,较小,直径约3mm,果序长12-14cm。花期6月,果熟期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小果珍珠花的枝叶、根或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 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 var. elliptica (sieb. et zucc.)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枝叶夏、秋季采,果实于秋季采,鲜用或晒干。根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綟木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①《本草拾遗》:"主风血羸瘦,补腰脚,益阳道,宜浸酒饮。"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祛风,解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性味:
甘,温,有毒。
①《本草拾遗》:"甘,温,无毒。"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辛,温,有小毒。"
药理作用:
綟木毒-a为綟木的主要毒性成分。给兔静脉注射0.1~0.3毫克/公斤,可产生特异的痉挛症状。山羊食入本品后,能产生帕金森氏症。对小鼠腹腔注射綟木毒-a5毫克/公斤可引起姿势的改变,身体及颈的扭转、痉挛、运动失调等;在大鼠,小鸡、蛙等也可看到此种姿势的改变。此作用部位在中枢,主要在脊髓以上部分;脊髓本身也受侵犯,因而产生此种肌无力或肌震颤症。它能抑制"去脑僵直",皮层运动区可出现"异步化"的觉醒波,作用部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脑干下部。如给兔重复注射,可引起锥体外核,小脑灰核等的变性过程。
綟木的叶中提得的粗制毒素能使兔发生心房纤颤、徐脉、qrs波延长。1次给兔皮下注射,可致流涎呕吐、呼吸增快,不能站立或走路,随之痉挛。此粗制毒素与羊踯躅毒素相似,在毒性剂量时可致兴奋、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心传导障碍、体温上升、强直性痉挛等;但作用效力,粗制毒素仅及羊踯躅毒素的1/3,对犬的催吐量为羊踯躅毒素的1/90;对离体心脏的抑制,豚鼠膈神经-膈肌的抑制却强于羊踯躅毒素。对胃、膀胱子宫小肠(兔)的作用弱于羊踯躅毒素,对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羊踯躅毒素的1/30,而皮下或腹腔注射、口服则为其1/2~1/3。
化学成分:
木叶含廿九烷、廿九酮-2、卅醇-1、熊果酸、綟木酸、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痕迹β-谷甾醇、去乙酰綟木酸、落新妇甙、槲皮素(仅见于干枯叶中)、内消旋肌醇(仅见于嫩叶中)、异黄杞甙等。有毒成分主为綟木毒-a。
花含廿九烷、廿七烷、卅一烷,廿四醇-1、廿二醇-1、廿六醇-1、齐墩果酸、马斯里酸、金丝桃甙、槲皮索、β-谷甾醇、熊果酸、葡萄糖、果糖、蔗糖、3-ο-对羟基反式桂皮酰马斯里酸、綟木毒-a等。
芽含綟木酸、廿九酮-2、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白桦脂醇-3-乙酸酯、齐墩果酸、胎果酸、c24-c31烷混合物、c24-c31醇-1混合物、綟木毒-a、綟木毒-b、綟木毒-c。
附方:
山胡椒适量。煎水外搽。(《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生境分布:
生于干燥草坡。分布我国西南地区。
原形态:
南烛(《植物名实图考》)
常绿或落叶灌木或乔木,高可至12米。小枝无毛或具短毛。单叶互生,革质;卵形或椭圆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5~14厘米,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全缘,叶脉于下面凸出,无毛或下面脉上有毛;叶柄短。总状花序于前年枝的腋芽处抽出;近基部有少数叶或叶状苞片;花白色;萼片卵形或三角状披针形;花冠长椭圆状壶形,长8毫米,稍有短柔毛。蒴果近球形,直径1~5毫米,有种子多数。花期初夏。
来源:
杜鹃花科植物南烛枝叶果实。秋季采收,晒干。
出处:
本草拾遗
备注:
上述植物的变种綟木亦同等入药。

綟木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健脾止泻,活血,强筋。
脾虚腹泻:叶1~2两,水煎服。
跌打损伤,全身酸麻:根3~4两,水煎,红糖、黄酒冲服,早晚饭前各服1次。
刀斧伤:叶捣烂敷患处。
性味:
甘、酸,平。
用药禁忌:
忌食酸辣。
生境分布:
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
来源:
杜鹃花綟木lyonia ovalifolia (wall.)drude var. elliptica (sieb. et zucc.)hand.-mazz.,以根、果、叶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