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皮

( Lí Pí )

梨皮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心润肺;降火生津,解毒。主暑热烦渴;肺燥咳嗽吐血痢疾;;疥癣;发背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汁涂。
性味:
甘;涩;凉;无毒
归经:
肺;心;肾;大肠经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敷发背疔疮
2.《本草再新》:清心降火,滋肾益阴,主津止渴,除烦去湿。
3.《陆川本草》:治痧暑热
4.《四川中药志》:清暑热,止烦渴,生津,收敛。治痢疾咳嗽有汗。
附方:
①治痢疾久不止:沙梨皮、石榴果壳。煎服。(《四川中药志》)②治水肿病之消化不良沙梨皮、五加皮陈皮桑白皮茯苓皮。水煎或炖肉服。(《四川中药志》)
性状:
果皮呈不规则片状,或卷曲成条状,外表面淡黄色,有细密斑点,内表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而酸。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白梨:生于海拔100-2000m的干旱寒冷地区山坡阳处。
2.沙梨:生于海拔100-1400m的温暖而多雨的地区。
3.秋子梨:生于海拔100-2000m的寒冷干燥的山区。
资源分布:1.白梨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等地。
2.沙梨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3.秋子梨分布东北、华北及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原形态:
1.白梨 乔木,高达5-8m。树冠开展;小枝粗壮,幼时有柔毛;二年生的枝紫褐色,具稀疏皮孔。叶柄长2.5-7cm;托叶膜质,边缘具腺齿;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1cm,宽3.5-6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带刺芒尖锐齿,微向内合拢,初时两面有绒毛,老叶无毛。伞形总状花序,有花7-10朵,直径4-7cm总花梗和花梗幼时有绒毛,花梗长1.5-3cm;花瓣卵形,长1.2-1.4cm,宽1-1.2cm,先端呈啮齿状,基部具短爪;雄蕊20;长约花瓣的一半;花柱5或4,离生,无毛。果实卵形或近球形,微扁,褐色。花期4月。果期8-9月。
2.沙梨 本种与白梨的区别为:叶片基部圆形或近心;果实褐色。花期4月,果期8月。
3.秋子梨 本种与2种的区别为:叶形大,长5-10cm,宽4-6cm,叶边刺芒长;花柱5;果实黄色,果梗长1-2cm。花期5月,果期8-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的果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2.pyrus pyrifolia (burm.f.) nakai[ficus pyrifolia burm.f.]3.pyrus ussuriensis maxim.
采收和储藏: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削取果皮,鲜用或晒干。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梨皮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治暑热烦渴,咳嗽吐血发背疔疮
①《滇南本草》:"敷发背疔疮。"
②《本草再新》:"清心降火,滋肾益阴,生津止渴,除烦去湿。"
③《陆川本草》:"治痧暑热。"
④《四川中药志》:"清暑热,止烦渴,生律,收敛。治痢疾咳嗽有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凉,味甘涩,无毒。"
附方:
①治痢疾久不止:沙梨皮,石榴果壳。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水肿病之消化不良沙梨皮、五加皮陈皮桑白皮茯苓皮。水煎或炖内服。(《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的果皮
出处:
滇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