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三七

( Tǔ Sān Qī )

别名: 见肿消 , 乳香草 , 奶草 , 泽兰 , 叶下红 , 散血草 , 和血丹 , 破血丹 , 血牡丹 , 三七草 , 九头狮子草 , 白田七草 , 血当归 , 红背三七 , 散血丹 , 血三七 , 菊叶三七 , 水三七 , 紫背三七 , 狗头三七 , 菊三七 , 天青地红

土三七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止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痛;痈疽疔;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3-15g;或研末,1.5-3g;全草或叶1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
性味:
味甘;微苦;性温
各家论述:
《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消肿。治跌打损伤,瘀积肿痛,痈疮肿疡乳痈
药理作用:
10%土三七注射液对血小板超威结构的影响与凝血酶类似[1]。菊三七碱有抗疟作用,赤能引起家兔和大鼠肝细胞坏死[1,2]。
化学成分:
根含菊三七碱类[1,2],千里光宁碱(senecio-nine)[3,4]3-表-薯蓣皂甙元-3-β-d-吡喃葡萄糖甙(3-epi-diosgenin-3-β-d-glucopyranoside),3-表-塞普屈姆甙元-3β-d-吡喃葡萄糖(3-ei-sceptrumgenin-3-β-d-glucopyranoside),3-表-罗斯考皂甙元(3-epi-ruscogenin),3-表-新罗斯考皂甙元(3-epi-neor-uscogenin)[5],千里光菲灵碱(seneciphylline),菊三七碱甲(seneci-phyllinine),菊三七碱乙(e-senciphylline)[6]。
地上部分含d-甘露醇(d-mannitol),琥珀酸(succinic acid),5-甲基脲嘧啶(thymine),腺嘌呤(adenine),氯化铵,菊三七碱类,芸香甙(rutin)[7]。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呈拳形团块状,长3-6cm,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工棕黄色,鲜品常带淡紫红色,全体金具状突起,突起物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面有细根或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灰黄色,鲜品白色。气无,味淡而后微苦。
全草长50-100cm。根茎块状,具疣状突起及须根。茎单一或上部分枝,具纵沟及细柔毛,表面黄绿以或略带紫色。叶互生,多皱缩,长可达20cm,叶柄长约2cm,茎上部叶近无柄;完整叶片羽状深裂,边具不规则锯齿,膜质。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生于枝顶,花全为两性,筒状,黄色。气无,味微苦。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中心有明显的髓部,韧皮部具分泌道,薄壁细胞中可见菊糖结晶,无淀粉粒与草酸钙结晶。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湿润和荫蔽环境。以羽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好。
栽培技术 用根茎繁殖或托插繁殖。①根茎繁殖:每年4月栽种。先将根茎切开,每块留芽个2-3个。切时应使芽和切口保持4-7mm距离。按沟距30-45cm开沟,然后按株距15cm排放在沟内,芽尖向上,覆土3-5cm。②扦插繁殖:6-7月高温多湿季节,剪取长15-20cm茎枝,斜插于沙土中,土面留出4cm左右,插后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如气温在22-33℃范围,约15d即可生根成活,成活后约15d可移植。行、株距与根茎繁殖法同。
田间管理 除注意松土和除草外,雨季要及时排水,以免根部腐烂,影响植株生长。6月中旬每1hm2施人畜粪水300-450担。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沟边及屋舍旁肥厚湿润的土壤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原形态:
菊叶三七 多年生草,高达1m左右。宿根肉质肥大,土褐色,具疣状突起及须根,断面灰黄白色。茎直立,具纵棱,绿色略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或稍具细毛。基生叶簇生,匙形,边缘锯齿或作羽大辩论分裂,花时凋落;茎下部和中部叶互生,长椭圆形,长10-25cm,宽5-10cm,羽状分裂,裂片卵形以至披针形,边缘浅裂或有疏锯齿,两面近光滑或具细毛,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具2-5浅裂的假托叶2枚;茎上部叶渐小,卵状披针形,边缘羽状齿裂,或有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径1.5-2cm,排列成伞房状,着生于枝顶;总圆柱状;总苞片2层,条状披针形,长约1.5cm,边缘膜质,外层丝状;花全为两性,筒状,金黄色,花冠先端5齿裂,花柱基产小球形,分枝先端有细长浅形具毛的尖端,长约4mm。瘦果狭圆柱形,有条纹,被疏毛;冠毛丰富,白色。花期9-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菊叶三七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nura segetum (lour.) merr. [g. japonica (thunb.) juel.; g.piniatifula (l.) dc.]
采收和储藏:7-8月间生长茂盛时采,或随用随采。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土三七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消肿。治跌打损伤,瘀积肿痛,痈疮肿疡乳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性味:
《西藏常用中草药》:"温,淡。"
化学成分:
干根含千里光菲灵碱。
生境分布:
多生于灌木丛缘、杂草丛、沟边等处。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少分枝。叶互生,基部叶有柄,中部叶基部抱茎,叶片长圆形,不规则羽裂,长5~10厘米,宽2~4厘米。头状花序顶生成簇;花黄色,缘花舌状,盘花管状,5齿裂;总苞片1列,基部有附加的小苞片,状如花萼。瘦果圆柱形有棱,冠毛多。
来源:
为菊科植物菊叶千里光全草。6~8月采全草,8~9月挖根。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土三七” 相关论述

土三七(图缺),味苦。治跌打损伤。生用破血,炙用补血
──务本卷一下
土三七,味甘,微苦。无毒。入足手阳明经,兼入血分。根大而肥。主治止血、散血,功效最神。箭伤杖扑,跌打损伤。包敷患处,即可痊愈。
──模板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