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车轴草

( Hónɡ Chē Zhóu Cǎo )

别名: 红花车子 , 红三叶草 , 红花草翘摇 , 红三叶 , 红菽草 , 红荷兰翘摇 , 红花苜蓿 , 金花菜 , 三叶草

红车轴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止咳;散结消肿。主感冒咳喘;硬肿;烧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制成软膏涂敷。
性味:
味甘;苦;性微寒
归经:
肺经
各家论述:
《中国药植图鉴》:镇痉,止咳,上喘。全草制成软膏,治局部溃疡
药理作用:
在体外有抑制草履虫的作用(0.2%醇浸剂可使草履虫于30分钟内停止活动)。国外民间有用其做抗疟药者,亦有用祛痰、解痉作用以治百日咳支气管炎者。其中所含之甙性成分,三叶豆甙、异三叶豆甙(isotrifolin)或trifolianol皆无生理活性。其花粉对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其果实对大鼠有雌激素样作用,曾报告其水性提取物予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有某些抗肿瘤作用,能阻止肉瘤-45之生长,但对艾氏癌无效;此种提取物新鲜制备者无效,必须将其灭菌提取物在4℃下贮藏100天以上,方能发挥作用;故推测其有效成分可能系某种变性蛋白质,而非生物碱。此植物对牲畜可引起光致敏性皮炎,毛发结成球状,牛、羊等食之可引起流涎、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此与其中所含之紫苜蓿酚有关。其中所含异黄酮成分皆有某些雌激素样作用。以小鼠子宫重量作指标,将药粉混于饲料中喂食,比较它们的活性强度,认为大豆黄酮作用最强,染料木素与鹰嘴豆芽素a相似,而鹰嘴豆芽素b为最差。但有人用同样方法,以三种剂量(分别为以上实验中所用的1、2、4倍)重新测得其活性强度的比为:染料木素∶鹰嘴豆芽素a∶大豆黄酮=1.5∶1.0∶0.4,而鹰嘴豆芽素b则无效。对大鼠皮下注射也证明染料木素之活性大于鹰嘴豆芽素a;但与二乙基雌酚相比,皆相差很远(以重量计,大约为二乙基雌酚的1/10万)。鹰嘴豆芽素a在大鼠肝内可转变成染料木素,而由尿排出,在羊的尿中则发现其代谢产物为对乙基酚(p-ethyl-phenol)。红车轴草素对小鼠也有与鹰嘴豆芽素a相似之雌激素样作用,但其在全草中含量太低,故意义不大。红车轴草中曾提得一抗炎、降血胆甾醇作用的物质(h-m因子)。
化学成分:
全草含多种黄酮类成分化合物:鹰嘴豆牙素(biochanin)a和b(即芒柄花素formononetin),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素(daidzein),红车轴草素(pratensein),红车轴草素享(pratoletin),三叶豆紫檀甙(trifolirhizin),柳穿鱼甙(pectolinarin);花中含三叶豆甙(trifol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车轴草醇(pratol)等黄酮类成分,并含有水杨酸(salicylic acid),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 cinnamic acid)及挥发油等;叶中含有叶酸(folic acid),亚叶酸即5-甲酸四红叶酸(folinic acid),少量甾醇、甘油酯、磷脂、糖脂、烃类等成分;全革中尚含有a和β-胡萝卜素(a and β-aroene),维生素(vitamin) d、e,糖类及淀粉等。
以后又分得红车轴草异黄酮甙(trifoside)。并从根中分得异黄酮化合物毛蕊异黄酮(calycosin),伪赝靛甙元(4-pseu-dobaptigenin),红车轴草素(pratensein),芒柄花素(formonp-netin),染料木素(genistein),鹰嘴豆芽素(biochanin)a六种和芒柄花甙(ononin),染料木甙(genistin)和罗思菌素(rothindin)。氨基酸有半胱氨酸(l-cysteine),组氨酸(l-histidine),赖氨酸(l-lysine),天冬酸胺(l-asparag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l-giu-tamic acid),a-丙氨酸(a-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亮氨酸(leucine)及色氨酸(tryptophane)等。
红车轴草的枝中,含有植二烯(phytadiene),3-甲基植基醚(3-methyl phytyl ether),l-甲基植基醚(1-methyl phytyl ether),1,3-二甲基植基醚(l,3-di-methyl phytyl ether)。
近年来,发现含有大麻酚(cannabinol),咖啡因(caffeine),东莨菪碱(scopolamine),异香豆精(isocoumarin),苯基戊二醛(phenylpentadienal),苯基己二烯(phenylhexadiene)和假荆芥内酯(nepetalactone)。
叶中含有三甲铵乙内盐(glycinebetaine)和胡芦巴碱(trigonelline)。种子中含多肽类化合物:热精胺(thermosper-mine)和氨丙基高精眯(aminopropylhomospermidine)。此外还含对聚伞花素(p-cymene),糠醛(furfural),黎芦醛(veratralde-hyde),苯甲醛(benzaldehyde),苯甲醇(benzyl alcohol),苯甲酸乙酯(ethyl benzoate),乙酸苄酯(benzyl acetate),酚(phenol),邻-苯甲酸(o-cresol),苯甲酸(benzoic acid),对-二甲苯(p-xylene),2-丙酮(propan-2-one),黎芦酸(veratric acid)。鲜草中含双香豆酚(dicoumarol)。
性状:
性状鉴别 头状花序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2-3cm,近无总花梗。有大型总,总卵圆形,有纵脉。花萼钟状,萼齿线状披针形,有长毛。花瓣暗紫红色,具爪。有时花序带有枝叶,三出复叶;托叶卵形,基部抱茎。小叶3,多卷缩或脱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5-4cm,宽l-2cm,叶面有浅色斑纹。气微,味淡。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红车轴草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茎直立或斜升,分枝多,疏生白色柔毛。三出复叶;小叶3,无柄;叶片椭圆形卵状至宽椭圆形,长2.5-4cm,宽1-2cm,先端钝圆,基部圆楔形,叶脉沿伸至叶缘,稍突出成不明显细齿,背面有长毛;托叶卵形,先端锐尖,贴生于叶柄上,基部抱茎。花序头状,腋生,具大型总,总卵圆形,具横脉;花萼简状,萼齿5,线状披针形,最下面1萼齿较长,比其他齿超出1倍;花冠蝶形,紫色或淡紫红色,旗瓣狭菱形,翼瓣长圆形,基部具耳及爪,龙骨瓣稍短于翼瓣;子房椭圆形,花柱丝状,细长。荚果小,倒卵形,长约2mm,包被于宿存萼内,果皮膜质,具纵脉。种子1颗,肾形,黄褐色。花、果期5-9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药豆科植物红车轴草的花序及带花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folium pratense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采摘花序或带花嫩枝叶,阴干
出处:
出自《中国药植图鉴》。

红车轴草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止咳,止喘,镇痉。
用法用量:
0.5~1两。
性味:
微甘,平。
化学成分:
含有车轴花素(pratol,c[xb]16[/xb]h[xb]12[/xb]o[xb]4[/xb])及葡萄糖甙。
含有车轴花素、红车轴草素(pratoletin,c[xb]15[/xb]h[xb]10[/xb]o[xb]6[/xb])。
花、茎、叶均含有芒柄花根素(formononetin)。
生境分布:
东北、华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来源:
豆科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l.,以花序带花枝叶入药。

红车轴草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中国药植图鉴》:"镇痉,止咳,止喘。全草制成软膏,治局部溃疡。"
药理作用:
在体外有抑制草履虫的作用(0.2%醇浸剂可使草履虫于30分钟内停止活动)。国外民间有用其做抗疟药者,亦有用祛痰、解痉作用以治百日咳支气管炎者。其中所含之甙性成分,三叶豆甙、异三叶豆甙或trifolianol皆无生理活性。其花粉对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其果实对大鼠有雌激素样作用,曾报告其水性提取物予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有某些抗肿瘤作用,能阻止肉瘤-45之生长,但对艾氏癌无效;此种提取物新鲜制备者无效,必须将其灭菌提取物在4℃下贮藏100天以上,方能发挥作用;故推测其有效成分可能系某种变性蛋白质,而非生物碱。此植物对牲畜可引起光致敏性皮炎,毛发结成球状,牛、羊等食之可引起流涎、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此与其中所含之紫苜蓿酚有关。
化学成分:
全草含鹰嘴豆芽素a和b(即刺芒柄花素、染料木素、大豆黄酮。红车轴草根甙、红车轴草素等异黄酮成分。鹰嘴豆芽素a、b及染料木素、大豆黄酮都有雌激素作用。每100克干草的雌激素活性相当于雌二醇0.550~0.565微克或己烯雌酚2~17微克或8~30微克。鹰嘴豆芽素a和红车轴草根甙还有抗真菌的作用。异黄酮的含量:地上部分高,根中低;在生长期中,花期含量高。各种异黄酮化合物中,鹰嘴豆芽素a、b是该草的主要成分。另含黄酮类柳穿鱼甙和红车轴草亭。
以干重计算,蛋白质的含量在生长后期达23%,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糖类的含量为24.4%,中有蔗糖、葡萄糖、果糖、木糖和淀粉等。全草中尚有胡萝卜素、维生素d和e。胡萝卜素的含量在开花期最高,α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在春季开花期为4.3和53.6毫克%、在夏季开花期为3.2和45.9毫克%。
叶含叶酸和5-甲酰四氢叶酸、少量甾醇、甘油酯、烃类、磷脂、糖脂等脂类成分。花中含三叶豆甙、异鼠李素、车轴草醇等多种黄酮成分,及水杨酸、对羟基桂皮酸和挥发油(含糠醛)等。鲜草中含紫苜蓿酚约15.5微克/克,主在叶部;干草中较少。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有疏毛。叶具3小叶,互生;叶柄长;小叶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5厘米,先端钝或凹,基部圆楔形,边缘有毛茸,细锯齿;托叶卵形,先端甚尖。花多数,密集成头状的总状花序,出自叶腋,具大型总,总卵圆形;萼筒状,萼齿5,尖锐,具长毛;花冠蝶形,淡红色或淡紫色;雄蕊10,两体;雌蕊1,花柱丝状,无毛。荚果小,包被于宿存的萼内,多数含1粒种子种子肾形,黄褐色或黄紫色。花期5~6月。
来源:
为豆科植物红车轴草花序带花枝叶。6~7月采收。
出处:
《中国药植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