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草
( Shēnɡ Sè Cǎo )
别名: 白头康 , 仔草 , 疳积草 , 满天星草 , 辛苦草 , 过饥草 , 广白头翁 , 星色革
声色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清热解毒;利湿;化积。主暑湿泄泻;痢疾;小便淋痛;腹水;小儿甙积;痈疽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
性味: |
淡;性凉 |
归经: |
膀胱经;胃 |
各家论述: |
1.《泉州本草》:清火毒郁热,开胸利膈。治中气郁结,通淋利小便,通乳,消肿毒及一切毒虫蛇伤。 2.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治急性菌痢,肠炎,实症腹水,消化不良。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山茶皂甙元(camelliagenin)a,玉蕊醇a1(a1-barrigenol)和豆甾醇(stigmasterol)[1]。还含黄酮类: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2]。 |
性状: |
性状鉴别 全草长15-35cm。茎纤细而坚硬,二歧分枝,被白色小茸毛。叶对生,完整叶片宽线形或针形,可达25mm,有茸毛,托叶长披外形,长约为叶的1/2或更长。 花序密集成顶生聚伞状。花小,白色。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沿海空旷沙地及山坡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江西、福建、云南等地。 |
原形态: |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5-35cm。茎纤细而硬,被微柔毛或近无毛,二歧分枝,节稍膨大。单叶对生或片假轮生;无柄;叶片窄线形或针形,少为条状披针形,较长者约1-2.5cm,扁平或边缘反卷,上部叶较细小并疏离;托叶透明,干燥膜质,窄披针形,长约为叶的一半成更长。花序密集成顶生,聚伞状,花多数;苞片干燥膜质;萼片5,披针形,白色透明,干膜质,长约2.5-mm;花瓣5,宽卵形,先端钝,比萼片短;雄蕊5,子房上位,卵形,花柱短,柱头3裂。蒴果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短于萼片,熟后3瓣裂。种子扁压状卵形。花期夏、秋至春季。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白鼓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carpaea corymbosa (l.)lam·[achyranthes corymbosa l.」 采收和储藏:春、秋采集,洗净扎把,晒干或鲜用。 |
出处: |
出自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
声色草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清热解毒,利小便。治痢疾,肠炎,淋病小便涩痛,痈疽肿毒。 ①《泉州本草》:"清火毒郁热,开胸利膈。治中气郁结,通淋利小便,通乳,消肿毒及一切毒虫蛇伤。"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治急性菌痢,肠炎,实症腹水,消化不良。"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5~1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
性味: |
《泉州本草》:"甘,平,无毒。" |
归经: |
《泉州本草》:"入心、肝、肺、胃诸经。" |
附方: |
①治热淋小便短涩疼痛:鲜白鼓钉全草一两,煎汤服。 ②治痈疽肿毒:鲜白鼓钉全草捣烂敷患处。 ③治虫蛇咬伤:鲜白鼓钉全草二两,捣绞汁内服,渣敷患处。(选方出《泉州本草》) |
生境分布: |
生于丘陵砂质地。分布福建、广东等地。 |
原形态: |
一年生成多年生草本,被白色小茸毛,高15~25厘米。茎纤细而坚硬,二歧分枝,多数。叶狭线形至锥尖,很少线状披针形,扁平或边缘背卷。较长的长12~25毫米,上部叶较细小而疏离;托叶长披针形,先端长尖,长约为叶之半。花多数,密集,顶生,伞房花序式或聚伞花序,有时密生于单茎的顶部,有时聚伞花序多数而成圆锥花序式排列;苞片薄膜质;萼片5,披针形,白色,膜质,长约2.5毫米,先端长尖;花瓣5。分离,阔卵形,先端钝,比萼片短;雄蕊5;短;花柱短。朔果,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短于萼片,3瓣裂。花期春至秋季。 |
来源: |
为石竹科植物白鼓钉的全草。夏季采收。 |
出处: |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