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刺柏

( Shān Cì Bǎi )

别名: 叶如针 , 刺人 , 故称刺柏 , 刺松

山刺柏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主麻疹高热;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性味:
苦;性寒
各家论述:
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治皮肤癣症,低热不退。
性状:
心材含α-欧侧柏酚(α-thujaplicin),β-欧侧柏酚和香柏素(nootkatin)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中或成小片稀疏纯林。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常绿乔木或灌木,高达12m。树皮褐色,枝斜展或近直展。树冠窄塔形或窄圆锥形。小枝下垂,常有棱脊,冬芽显着。叶全为刺形,3叶轮生,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2-2cm,稀达3.2cm,宽1-2cm,先端渐尖,具锐尖头,具锐尖头,上面微凹,中脉隆起,绿色,两侧各有1条白色、稀为紫色或淡绿色气孔带,气孔带较绿色边带稍宽,在叶端汇合,下面绿色,有光泽,具纵钝脊。球花单生叶腋。球果近球形或宽卵圆形,长6-10mm,径6-9mm,先端有时开裂,熟时淡红色或淡红褐色,被白粉或脱落。种子半月形,具3-4棱脊,近基部有3-4树脂槽。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刺柏的根及根皮或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
采收和储藏:根,秋、冬季采收,或剥取根皮;枝叶,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山刺柏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治皮肤癣症,低热不退。"
性味:
江西草药手册》:"苦,寒。"
附方:
麻疹发透至手足出齐后,疹点不按期收没,身热不退:山刺柏根四至五钱,金银花藤夏枯草各三至四钱。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杂木林间,亦有栽培。分布于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台湾、湖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刺柏,又名:刺松短柏木、杉柏。
常绿乔木或灌木。小枝下垂,常有棱脊;冬芽显着。3叶轮生,线状披针形,长1.2~2.5厘米,宽1.2~2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有关节,不下延,上面稍凹,中脉微隆起,绿色,其两侧各有1条白色气孔带,较绿色边缘稍宽,两条白色气孔带在叶片之先端合为1条;下面有纵钝脊。球花单生于叶腋。球果近球形或宽卵形,长o.6~1厘米,径0.6~0.9厘米,成熟时淡红色或淡红褐色,有白粉,顶端有时开裂。种子通常3粒,半月形,无翅,有3~4棱脊。花期4~5月。果期次年10~11月。
来源:
为柏科植物刺柏果实。根,秋冬采收。果实,成熟时采收。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