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散

( Dà Fā Sàn )

别名: 豆鼓叶 , 大红花远志

大发散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祛风清热;养心补虚。主感冒发热;心慌心悸风湿骨痛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性味:
味甘;苦;性平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味甘、苦,性平。有祛风散瘀、益心的功能。用于重感发热、心慌心悸、产后体虚、风湿骨痛肝炎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60-1680m的山坡灌丛工杂木林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
原形态:
滇缅斑鸠菊 小乔木,稀灌木,高2-3m。茎直立,基部立,基部径1-1.5cm,枝粗壮,圆柱形,被黄褐色或褐色密柔毛。叶厚纸质,互生;叶柄短而宽,长5-10mm,被密绒毛;叶片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0-30cm,宽4-9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狭楔状,边缘具疏齿,稀近全缘,侧脉7-12对,细脉网状,上面除中脉被绒毛外,被疏柔毛或后多少脱毛,下面被黄褐色或褐色绒毛,两面均腺点;头状花序多数,径5-8mm,约有10个花,在顶端或上部叶腋排列成长达20cm或更长的具叶复圆锥花序;花序梗长2-5mm或近无梗,密被绒毛,基部具卵状披针形小苞片,总狭钟状或近圆柱状,宽5-7mm;总苞片紫色,5层,覆瓦状,卵形或长圆形,极不等长,外层短而钝,内层稍尖,长2-7mm,背面被白色长柔毛;花托平,具窝孔;花淡红紫色,花冠管状,长约7mm,具腺,檐部稍扩大,上部具5个线形裂片。瘦果长圆状圆柱形,长2.5mm,具多少明显的肋或无肋,具腺点;冠毛白色,2层,外层极短,内层糙毛状,长6-7mm。花期3-5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滇缅斑鸠菊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nonia parishii hook. f. [v. uolkameriifolia (wall.) dc. var. lanata s.y hu]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鲜用,或洗净切片晒干。
出处:
始载于《云南思矛中草药》。

“大发散” 相关论述

四味大发麻黄藁本蔓荆细辛姜。
外障疾非皆火,风寒外束切勿忘。
八味大发效力增,再入芎与羌防。
【组成】麻黄10g,藁本10g,蔓荆子10g,细辛6g,老姜10g[1]。煎前水浸泡数小时,沸后即去渣热服
【功用】祛风,散寒,止痛。
【应用】风寒病。常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浅层病变。
【附方】八味大发散(《眼科奇书》)四味大发散羌活防风川芎、白芷各10g[2]。功用、应用同四味大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