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丹

( Jiē Gǔ Dān )

别名: 象耳朵 , 大葫芦叶

接骨丹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主跌打瘀痛;骨折筋伤;风湿痹痛;痈疮疖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粉调敷。
性味:
味辛;甘;性平
附方:
①治外伤出血: 接骨丹,研末,外撒(加压)。②治烧烫伤: 接骨丹二两,凡士林一斤。煎熬后稍放冷,加入按叶油2%搅匀备用。 用时外涂。③治慢性胃炎,胃溃疡: 干接骨丹三至五钱,水煎服。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地海拔1600-2600m的林缘或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落叶小乔木,高3.5-12m;树皮灰黑色。小枝圆柱形,灰绿色,无毛,有不完全的环形叶良,贿部宽,松软,白色。叶互生;叶柄淡绿色,长4.5-8.5cm,叶片纸质,椭圆状卵形至宽卵形,长10-15cm,宽8-16.2cm,上面绿以,下面淡绿以,先端突尖,基部浅心形,边缘的粗锯齿有头,有时有波状棱角,掌状叶脉7-9条,在上面微凸,近于无毛,下面明显突出,疏生短柔毛,网脉在下面明显。总状圆锥花序顶生,下垂,微被短柔毛,长12-22cm;花小,雄花的花萼管短,有裂片5,先端钝尖0.3mm;花瓣5,长椭圆形,长约5mm,白色,无毛,先端钩状内弯;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丝短,无毛,长约0.5mm,花药长方形,长1.5mm;花盘平坦,近于圆形,中间有1-3个小形圆锥状的退化花柱;花梗短,圆柱形,长约2-2.5mm,疏被短柔毛或近于无毛,有小苞片2枚,干膜质,披针形,长约1-2.5mm;雌花的花萼裂片3-5,不整齐,三角形,锐尖;无毛瓣及雄蕊;花盘不显着;子房卵圆形,长约5mm,无毛,花柱3-4,粗壮。果实核果状,卵形,长5-6mm,直径3mm,平滑无毛。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3-4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鞘柚木的根皮、茎皮叶片。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ricelloia tiliifolia dc.
采收和储藏:根皮及茎皮全年均可采,叶春、夏季采,鲜用或晒干。
出处:
出自《红河中草药》

接骨丹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活血,止痛,除风湿。
性味:
甘,平。
附方:
①治骨折接骨丹鲜品适量,捣烂外包;或干粉调水外包,亦可配方外包。隔日换药一次。
②治风湿,跌打,骨折接骨丹三至五钱,配方内服。(性味以下出《云南中草药选》)
生境分布:
生于水边或村旁。分布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鞘柄木,又名椴叶叨里木
落叶小乔木,高2~4米。树皮暗褐色,有椭圆形皮孔;小枝具环形叶痕。单叶互生,宽卵形,长12~16厘米,宽8~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浅裂及粗齿,形似桑叶,自基部发出掌状5脉;叶柄基部扩大,有槽,长6~8厘米。花小,单性异株,为顶生稠密大圆锥花序,通常下垂,花柄基部具膜质披针形小苞片;花淡黄绿色;雄花萼筒状,5裂;花瓣5,长椭圆形,顶端渐尖而向内弯;雄蕊5;雌花萼筒卵形,3~5裂,无花瓣;子房下位,卵形,3~4室。核果卵圆形。
来源:
山茱萸科植物鞘柄木茎皮。全年可采。晒干研粉或鲜用。
出处:
《云南中草药选》

接骨丹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收敛止血,续筋骨。治外伤出血,骨折,烧烫伤,慢性胃炎,胃溃疡。
性味:
苦涩,凉。
附方:
①治外伤出血:接骨丹,研末,外撒(加压)。
②治烧烫伤:接骨丹二两,凡士林一斤。煎熬后稍放冷,加入桉叶油2%搅匀备用。用时外涂。
③治慢性胃炎,胃溃疡:干接骨丹三至五钱,水煎服。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干热的河谷地区疏林中。分布云南、贵州。
原形态:
赤火绳,又名:火绳树火索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叶互生,阔卵形至圆形,长8~15厘米,宽6~12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心形,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主脉5~9条明显,上面绿色,被星状柔毛,下面灰白色,密被灰黄色星状柔毛;叶柄长2~7厘米。腋生聚伞状圆锥花序,花黄白色;小苞片3~5;萼片5:花瓣5;雄蕊多数:子房无柄,密被短柔毛。蒴果卵状圆锥形,木质,长3厘米左右,具6~8棱,熟后6~8裂。
来源:
梧桐科植物赤火绳根的韧皮部。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
出处:
《红河中草药》

“接骨丹” 相关论述

五灵脂(一两) 茴香(一钱)
上二味为细末,另研乳香为细末。于极痛处掺上,用小黄米粥涂了,后用二味药末掺于上,再用帛子裹了,用木片子缠了。少壮人二日效,老者五、六日见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