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白皮

( Wú Tónɡ Bái Pí )

别名: 梧桐皮

梧桐白皮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通经。主风湿痹痛;有经不调痔疮脱肛丹毒恶疮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性味:
味甘;苦;性凉
归经:
肝;脾;肺;肾;大肠经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主
2.《生草药性备要》:生肌止痛,散血凉脾,敷跌打。
3.《本草求原》:煎汁,治丹毒恶疮虫痔脱肛
4.《草木便方》:和血,祛风,除湿,通经脉。治妇人吐血经水乱,腰膝痛。
化学成分:
槲皮甙(quercitrin),另含二十八醇(octacosanol),羽扇稀疏(lupenone),蔗糖(sucrose),蛋白质,戊聚糖(pentosans),戊糖(pentose)及粘液质(mucilage)。梧桐还含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o-β-d-芸香糖甙(kaempferol-3-o-β-d-rutinoside),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o--β-d-新橙皮甙(quercetin-3-o-β-d-neohesperidoside),金丝桃甙(hyperoside)。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日本也有分布。
原形态:
梧桐 落叶乔木,高达16m。树皮青绿色,平滑。单叶互生,叶柄长8-30cm;叶片心形,掌状3-5裂,直径15-20cm,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无毛或略被短柔毛;基生脉7条。圆锥花序顶生,长约20-50cm,下部的分枝长达12cm,花单性或杂性,淡黄绿色;导管长约2mm,裂片5,长条形,向外卷曲,长7-9mm,外面被淡黄色短柔毛,无花瓣;雄花由10-15枚雄蕊合生,花丝愈合成一圆柱体,约与萼片等长;雌花常有退化雄蕊围生子房基部,子房由5心皮联合,部分离生,花柱长,柱头5裂。蓇葖果5,纸质,有柄,长6-11cm,宽1.5-2.5cm,被短绒毛或几无毛,在成熟前每个心皮由腹缝开裂成叶状果瓣。种子4-5,球形,直径约7mm,干时表面多皱纹,着生于叶状果瓣的边缘。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梧桐firmiana plantanifolia (l.f.) marsili去掉栓皮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rmiana plantanifolia (l.f.) marsili [f.simplex (l.) w.f.wight]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韧皮部,晒干。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梧桐白皮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痰,丹毒
①《本草图经》:"主。"
②《生草药性备要》:"生肌止痛,散血凉脾,敷跌打。"
③《本草求原》:"煎汁,治丹毒恶疮虫痔脱肛。"
④《草木便方》:"和血,祛风,除湿,通经脉。治妇人吐血经水乱,腰膝痛。"
性味:
《草木便方》:"甘。"
化学成分:
树皮含水分40.63%,灰分2.69%,粗蛋白质4.16%,粗脂肪2.47%,粗纤维25.14%,戊聚糖和戊糖6.61%。尚含廿八醇、羽扇烯酮和少量蔗糖。树皮浸出的粘液质中含半乳聚糖,戊聚糖、糖醛酸、蛋白质等。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梧桐子"条。
来源:
梧桐科植物梧桐去掉栓皮的树皮
出处:
本草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