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乳
( Mǎ Rǔ )
马乳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养血润燥;清热止渴。主血虚烦热;虚劳骨蒸;消渴;牙疳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沸,125-250g。 |
性味: |
吵甘;性凉 |
归经: |
心;脾经 |
各家论述: |
1.《别录》:止渴。 2.《唐本草》:止渴疗热。 3.《随息居饮食谱》:功同牛乳而性凉不腻。补血润燥之外,善清胆、胃之热,疗咽喉口齿诸病,利头目,止消渴,专治青腿牙疳。 4.《泉州本草》:治骨蒸、痨热,消瘦。 |
药理作用: |
马乳含较高量的溶菌酶,达0.3-1.0mg/ml。溶菌酶对革兰阳性细菌有杀菌作用,能水解n-乙酰胞壁酸和乙酰氨基脱氧葡萄糖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破裂,造成细菌死亡。溶菌酶与抗生素合用有协同作用。溶菌酶尚有抗病毒作用,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被疱疹病毒感染的培养液中加入溶菌酶,有抑制细胞变性作用。溶菌酶也可抑制腺病毒的生长。此外,溶菌酶尚有抗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参与间隙连接组织的修复和粘多糖的生物合成等。 |
化学成分: |
每100g马乳中含水分91g,蛋白质2.1g,脂肪1.1g,碳水化物6g,灰分0.4g,及溶菌酶(lysozyme)。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马属草原动物,善奔驰,草食。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
原形态: |
马,体格高大,骨骼肌发达,四肢强颈有力。体高1.27-1.60m,体重225-773kg。雌雄差异很大。马头面部狭长,耳小而尖,直立。鼻宽,眼大。从头顶起沿颈背至肩胛,具有长毛即鬃毛。两耳间垂向额部的长毛称门鬃。身体余部皆被短而均匀的毛,毛部也有长的鬃毛。我国马的品种较多,有蒙古、河曲、伊犁、三河、黑河等种,因品种不同,身体大小、毛色也有差异主要毛色有青毛、花毛、黑毛、栗毛等。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马科动物马的乳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quus caballus orientalis noack 采收和储藏:收集哺乳雌马的乳汁,鲜用或冷藏。 |
出处: |
出自《本草经集注》 |
马乳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马乳” 相关论述
治青腿牙疳。
用青白马乳,早午晚随挤随服甚效。如无青白马,杂色马亦可。若马乳自他处取来,可将碗置于开水盆中温之。
此方出于《医宗金鉴》,其原注云∶此证自古方书罕载其名,仅传于雍正年间。陶起麟谓∶凡病腿肿色青者,其上必发牙疳,凡病牙疳腐血者,其下必发青腿,二者相因而至。推其病原,皆因上为阳火炎炽,下为阴寒闭郁,以至阴阳上下不交,各自为寒为热,凝结而生此证也。相近内地亦间有之,边外虽亦有,而不甚多,惟内地人初居边外,得此证者十居七八。盖内地之人,本不耐边外严寒,更不免坐卧湿地,故寒湿之痰生于下,致腿青肿。其病形如云片,色似茄黑,肉体顽硬,所以步履艰难也。又缘边外缺少五谷,多食牛羊等肉,其热与湿合蒸,瘀于胃中,毒火上熏,致生牙疳。牙龈浮肿出血,若穿腮破唇,腐烂色黑,即为危候。惟相传有服马乳之法,用之颇有效验云云。
按∶此证愚未见过,友人毛××曾遇此证治愈。其方愚犹记其大概,爰列于下,以备采用。
金银花(五钱) 连翘(三钱) 菊花(三钱) 明乳香(四钱) 明没药(四钱) 怀牛膝(五钱)
山楂片(三钱) 真鹿角胶(四钱,捣为细末分两次用头煎二煎汤药送服)
按此方若服之出汗,即可见愈。然方中连翘、菊花发汗之力甚微,恐服之不能出汗,当于服药之后,再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则无不出汗矣。至汗后服第二剂时,宜将菊花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