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遗尿症

( gongnengxingyiniaozheng )

别名: 遗尿 , 遗溺 , 简称:遗尿

西医

简介:
功能性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儿童,无明确器质性病因而发生的不自主排尿。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时尿湿床铺。少数患儿白天清醒时也可发生遗尿
人群:
在小年龄组患儿中,女孩稍多于男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患儿逐渐减少,至11岁左右男女之比约为2:1。
发病机理:
遗尿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部分病例系排尿控制功能不成熟或睡眠觉醒困难所致;另一部分可能与婴幼儿时期排尿训练方法不恰当,或与心理情绪异常有关;遗传因素在本症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遗传因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延迟了控制排尿的神经机能成熟有关。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1、年龄在5岁或5岁以上;2、遗尿反复发作,5岁儿童至少每月2次,5岁以上至少每月1次;3、无明确病因,体格检查和其他检查无异常发现。
病史:
遗尿症患儿常有阳性家族史,或有婴幼儿时期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排尿训练方法不当的历史。部分患儿,特别是继发性遗尿症患儿,首次遗尿常有明显的精神紧张或突然受惊吓等诱因。
体征:
1.遗尿:常发生于晚上睡眠后相对固定的时间,以前半夜为多。有时一夜可遗尿2~3次。严重者午睡时也可遗尿。过度兴奋、疲劳或躯体疾病等常导致遗尿次数增多。少数病人内天清醒状态下也可遗尿
2.其他:常伴有夜惊、梦游等睡眠障碍,或有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异常,如抑郁、自卑、多动、易怒或性格异常。
电诊断:
脑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多数呈弥漫性慢波。
实验室诊断:
本症属功能性疾患,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无特异性改变。可酌情选做尿常规、血糖、骶椎x光片、脑电图、脑ct等以排除器质性病变所造成的不能自控排尿。
鉴别诊断:
1.糖尿病:因尿量增多,儿童患者常有遗尿。但多伴有多饮、多食、消瘦症状。查血糖、尿糖可以确诊。
2.尿崩症:儿童也可表现为遗尿,但饮水量明显多于正常,尿色清淡,尿比重明显降低,垂体加压素试验或禁水试验可确诊。
3.泌尿系感染:常因尿频、尿急而来不及控制排尿,夜间也常有遗尿。但常伴尿痛或发热,尿常规显示白细胞增多,尿培养可为阳性。
4.其他疾病:隐性脊柱裂癫痫、脊髓疾病等也常伴有不自主排尿,但均有各自不同的临床特征。结合腰骶椎x光片、脑电图、脊髓mri等检查,可以鉴别。
预后:
预后大多良好,常随着年龄增长遗尿次数逐渐减少,最终痊愈,但有5%的患儿20岁以后仍有发作。
治疗:
本症治疗以去除诱因及行为疗法为主。
一、一般治疗
1.详细询问病史,尽量去除诱因,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干预。
2.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根据其遗尿时间的特点,定时唤醒,使之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减少或避免遗尿
3.控制入睡前液体入量,以减少睡眠期间的尿量。
二、药物治疗
1.三环类抗抑郁药:常用丙咪嗪。作用机制不明,可能与抗抑郁作用及改善睡眠有关。有效治疗剂量为1~2.5mg/kg,一般体重在25kg以下者用12.5~25mg,25kg以上者用25~70mg,每晚睡前1小时口服。一般用药1~2周后症状即得到控制,巩固治疗数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总疗程以不超过8周为宜。停药后易复发。
2.抗胆碱能药物:可选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每次0.1~0.3mg,每晚睡前口服。疗效不如丙咪嗪。
3.其他药物:哌醋甲酯每次5~10mg,苯丙胺每次大2.5~5mg,或氯酯醒每次0.1g,睡前口服,对部分患儿有效。可酌情选用。
三、行为疗法
是目前治疗遗尿症最有效的方法,目前采周较多的是间断强化法。具体操作如下:嘱患儿睡在一特制床单上,床单内放置两个电极,电极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铃及电源连接,患儿遗尿时可使电路接通,电铃响声可唤醒患儿或父母。若患儿未醒,父母应唤醒嘱其排尿。多次应用后可建立条件反射,一旦膀胱充盈,患儿能自动清醒并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