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袋纤毛虫病

( xiaodaixianmaochongbing )

西医

简介:
小袋纤毛虫病是由寄生人体大肠内的结肠小袋纤毛虫侵入肠壁所引起。
病因:
结肠小袋纤毛虫的生活史包括滋养体期和包囊期。滋养体卵圆形,体表有紧密而稍呈斜行排列的纤毛,能作规律性摆动。虫体前端有凹隔的围口膜,与漏斗形的胞咽相连,壁上有纤毛。食物经纤毛摆动从胞口送入体内,形成食物泡予以消化,残渣由体后端的临时性胞肛排出体外。虫体中部有一个肾形的大核和一个球形的小核。包囊圆形,囊壁外层厚、内层薄。囊内有大核、小核和伸缩泡等结构。包囊被宿主吞食后,在小肠脱囊,逸出滋养体,寄生于结肠和盲肠内,以横二分裂法繁殖,小核行有丝分裂、大核行无丝分裂,继而细胞收缩成两个滋养体。本虫滋养体有时亦行接合生殖。接合生殖时,首先两个个体在胞口的附近接连起来,交换部分核质后,彼此分开,最后各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滋养体在大肠下段形成包囊,包囊期是结肠小袋纤毛虫生活史中的休眠期,包囊内的虫体不进行繁殖。
地区:
本病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散发于世界各地。中国罕见。
发病机理:
人因吃了被包囊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在新宿主体内需有一段适应共生菌群的时期,一旦适应后,虫体即可大量繁殖。对本虫的致病性看法尚不一致。多数学者认为有致病性。
病理生理:
虫体借本身的机械运动和分泌透明质酸酶的作用侵入肠组织。其所致病变的病理学特征酷似溶组织阿米巴病。盲肠和直肠为主要病变部位,偶而也可侵及回肠末端和阑尾。已知其在肠外的寄生部位有肠系膜淋巴结、肝、胸膜、肺、阴道子宫膀胱等处。
诊断依据:
粪便直接涂片查出本虫的滋养体和包囊可确诊。
体征:
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无症状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起病突然,病者常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一般病人可不药而愈。少数营养不良者,可在发病后数日内死亡。慢性病例可出现周期性腹泻大便呈粥样或水样,常有粘液,但无脓血。受寒或摄食含大量脂肪等不消化的食物常是腹泻的诱因。本虫也可引起阑尾炎,但罕见引起肠穿孔,或随血液、淋巴液扩散到他处者。
粪便:
直接涂片查出本虫的滋养体和包囊。
治疗:
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为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的治疗效果良好。